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吕仁和教授对糖尿病(消渴病)的内涵、表现、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的学术思想的疏理,结合吕老师临证医话,初步探索和分析了吕仁和教授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吕仁和教授提出的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分期思想、"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和治则治法,既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发掘和弘扬,又切合现代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理念,对拓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治思路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总结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的学术观点,旨在明析其关于消渴病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分期辨治的学术思想和抓主症、审病机、辨病位综合论治的诊治经验.临证重视将《黄帝内经》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对糖尿病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认为脾瘅期核心症状为肥胖,消渴期应注重"除陈气",微型癥瘕形成是导致消渴期向消瘅期发展的关键,以及消瘅期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黄帝内经》称该病为消瘅,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又有风消、鬲消、消中等不同之称.糖尿病类属于消渴病,但不等于消渴病,如消渴、消谷、消瘦之“三消症状”还可见于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疾病,它也属于中医的消渴病,但不是糖尿病.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亦称"消瘅"、"消中"等名.早在<灵枢·本藏篇>就有"脾脆则善病消瘅"之说.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及于上下."目前消渴病病机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除阴虚燥热外又有新说创立,其中"脾虚致消"学说尤为引人瞩目[1].现就近年来关于"脾虚致消"病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国医大师吕仁和融合古今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3期。消渴病基本病机为“热伤气阴”,脾瘅期以脾热为主要病机,消渴期以二阳结滞化热为主要病机,消瘅期以血脉不行、血气逆留为主要病机。而作为消渴病基本病机的火热邪气则贯穿3期始终,笔者研究发现消渴病热邪具有易损伤络脉、常造成血脉瘀滞、波及五脏六腑、常因病人体质不同而表现不同、常与有形之邪胶结、易成毒邪六大特点。治疗方面,在重视消渴病热邪属性及消渴病分期的基础上,强调重视患者体质差异、重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重视祛除有形邪气。  相似文献   

6.
祖国传统医学称为糖尿病为消渴病,将其症候进行三消辨证,认为口渴引饮为上消,易饥多食为中消,小便频数尿如脂膏为下消,其病本虚标实.戴元礼在<证治要诀·消渴>中说:"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现代中医专家进而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大证型,更突出糖尿病的虚证病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配合应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相关文献,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徐远 《世界中医药》2007,2(1):27-28
消渴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内经》中将“消渴”、“消瘅”的病因归于五脏“脏脆”,后世医家从七情、饮食、劳倦等方面认识本病的病因,也有一些学者把阴虚燥热归纳为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虽有不同,但唐宋以后,临床上多以上、中、下三消来论治消渴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渴病理论认识及临床辨治方面的发展。印会河教授尊古而不拘泥,在该病的病机及治疗上提出新的见解,介绍如下。1提出热盛是本虚之因,脉络瘀阻贯穿消渴病全过程印教授从数十年的临床观察中得出结论,糖尿病患者早期有阳热亢盛,气化太过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吕仁和诊治消渴病的经验及从师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仁和诊治消渴病的经验及从师体会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章红英关键词消渴病,三期辨证,二·五·八治疗方案,吕仁和教授导师吕仁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善治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疑难杂病。他在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上独树一帜,建树颇丰。本文将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在中医学属消渴病中“下消”(肾消)的范畴。吕仁和教授称之为消渴病肾病,即《内经》“消瘅”的临床表现,病因为“五脏皆柔弱”。其病位在肾之“络脉”,病理为“络脉癜瘕”。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慢性致死性并发症和肾衰的主要原因。其防治措施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化瘀法治疗消渴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即有消渴证的记载,临床表现提到"消谷善饮",<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说:"渴而多饮,小便量多有脂似麸麦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真正明确提出消渴与血瘀有密切关系的是近代医家唐容川,在其<血证论>论到:"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者,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  相似文献   

11.
李玲  郑仲华 《中医研究》2005,18(7):16-1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消瘅""三消"等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消渴病的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迁延日久则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治疗上以滋阴、清热、润燥为大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的病机也在不断地演化,许多医家提出了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的观点.本实验以"扶正气"为宗旨,通过健脾益气养阴的方法扶助脾胃、消导和胃,应用具有健脾益气养阴功能的"复脾汤",对实验大鼠进行治疗观察,以探讨其对实验大鼠体重、血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隐曲”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条文中"隐曲"之义,世人多有歧议,主要是情志影响与男性性功能障碍.笔者认为:"隐曲"当以"前阴"解释为妥,作情志义有违原文旨意.兹不揣谫陋,阐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学的文献中既属消渴病,又属肾消,中医对消渴病继发之水肿、胀满、尿浊、虚劳、关格均与本病有关,依其阶段不同病症归属之。1病因病机及治疗特色金洪元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关键在"痰湿,淤血"。糖尿病的形成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过食肥甘厚腻之物,伤脾生痰,化热灼阴,脾伤气虚,阴伤血亏,因虚致淤,痰湿阻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目前认为多归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可谓渊远流长,早在<内经>就有“消瘅”、“消渴”等病名,并指出正虚与嗜食膏粱厚味是其病因,汉、隋、唐诸家对本病也多有发挥,宋朝以降,“三消论”一直占主导地位,从上、中、下三消分治,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进而以滋阴清热为大法,一直是正统.虽偶有论及血瘀,但未成大流.  相似文献   

15.
消渴病为临床多见疾病,以身体消瘦,小便多、多食及多饮等为特征的病症。在《内经》中对消渴病的阐述有肝气郁滞化火、脾胃失运、胃火炽盛等不同论述,《内经》中对于糖尿病患者前期发病因素已总结出多种病因,如郁火、气滞及痰湿等,总起来说糖尿病前期病因可概括成"郁",包含火、气、湿、血、食及痰六郁,不同体质者其六种因素会有所重,但糖尿病的起病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肥胖糖尿病为多实胖,其病机为火、气、湿、血、食及痰六郁,虚胖型病机根本为脾虚胃郁,消瘦型病机主要为肝郁。在治疗上可采用"消膏转浊"、"开郁清胃"、"辛开苦降"及"苦酸制甜"等疗法。  相似文献   

16.
丁建国 《中医研究》2004,17(2):35-37
糖尿病(DM)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其病位在肺、胃、肾三脏,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上以滋阴、清热、润燥为大法.随着饮食结构、精神心理、社会自然等影响因素的不断变迁,消渴病的病机也在不断地演变.为了探索治疗消渴病的有效途径,笔者自1998年以来,从脾胃气阴两虚的角度、运用健脾益气养阴法、用自拟"健脾消糖汤"治疗糖尿病病人72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基因有关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西医治疗糖尿病虽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停药后易出现反复.因此应用中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世界医学史上对糖尿病的记载,以我国为最早.内经<灵枢·五变篇>曰: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瘴,"<素问·奇病论篇>曰: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又称: "怒则气逆,胸中蓄积,气血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瘴."<古今录验方>:"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  相似文献   

18.
周祥  王斌  吴深涛 《中医杂志》2014,(23):2055-2056
介绍分期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糖尿病的临证思路和体会,认为浊毒贯穿2型糖尿病始终,治疗糖尿病必须重视浊毒的病机。将糖尿病分为脾瘅期、消渴病期、消瘅病期3个阶段分别论述其病机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传为息贲者,死不治."<类经>注曰:"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夫胃为水谷之海,主化营卫而润宗筋……,精血下行,生化之本,惟阳明为最.今化原既病,则阳道外衰,故为不得隐曲,其在女子,当为不月,亦其候也."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唐·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3: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病很似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又很像《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脾瘅、消渴、消瘅3个期。这3个期分别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和转变的3大过程。这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只要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就可以了解得很清楚。为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病的防治方案,我们将消渴病按照脾瘅、消渴和消瘅3个期讨论。其分期的病因病机见表1。脾瘅期除了糖尿病前期,还包括代谢综合征;消渴期似糖尿病无并发症和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