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宁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6-1487
1升降散源流 升降散是中医温病名方.一般认为首见于清代杨璿的<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温疫条辨>6卷,清代杨璿撰于1784年.此书是沟通寒温,将其整合为完整的外感学说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书中升降散一方,通治瘟疫、温病,以及多种内伤杂病.凡外感温热之邪或内伤肝郁化火或脾胃升降失调、中焦郁热等证,放胆用之,多能中病.  相似文献   

3.
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蚕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丸.后来明代张鹤腾<伤署全书>中也有记载,此书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治暑良方,升降散是其中之一.后得清代医家杨栗山的发挥,载于<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传之后世,启迪后人.杨栗山明确写道:"是方(升降散)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杨栗山强调了升降散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将其推为治疗瘟疫的首要方剂,表里轻重皆可用之,为治疗瘟疫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对现代中医临床仍有指导意义.他认为:"瘟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  相似文献   

4.
汪机<伤寒选录>自1575年问世后,国内一直未见过传本,1999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冈本启迪院藏明万历三年敬贤堂刻本复制本影印发行,为我们研究汪机的伤寒学说提供了依据.<伤寒选录>的研究方法及学说渊源于王叔和、成无己、王履,又能汇通诸家.从不同侧面对<伤寒论>的脉、证、方、治分别作了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载入了大量伤寒文献,使后世治伤寒之学者可籍此书而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5.
《广西中医药》2014,(3):7-9
<正>升降散系温病学名方,该方最早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后为清代医家杨栗山命名,载于《伤寒瘟疫条辨》[1],并将其列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备受近代中医名家蒲辅周、赵绍琴推崇。关于升降散的组成,《伤寒瘟疫条辨》云:"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1]方中虽仅有四味药,但药少力专,疗效显著,故而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喻昌<尚论>的学术思想探讨,指出<尚论>是后世研究伤寒学的重要论著之一.喻昌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尚论仲景伤寒,倡导三纲之说,自创"温病三纲",重"法"释义等方面;其倡导的三纲之说及对温疫证治的阐发,对后世伤寒、温病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时病论>主论湿热性质时行温病,其论多为季节性常见、多发病,传染性多不及<温疫论>等所论疾病强烈,或为温疫的小规模流行.很好补充了瘟疫内容,完善了瘟疫的理论和治疗.该书瘟疫治疗以脾胃内伤为基础,健脾化湿、清解少阳,佐以清热解毒、调畅气机,处方用药多属辨证用药,保留了部分特殊毒性药物.  相似文献   

8.
当代岭南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岭南医学及其研究意义、岭南医家医著、岭南伤寒金匮、岭南温病瘟疫、岭南地方性疾病、岭南医疗机构和古迹考证、岭南医学教育、港澳医学史、海南岛医学史以及岭南医学多学科研究等方面。而岭南医家医著研究、岭南温病研究、岭南瘟疫病史研究则是当代岭南医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陆士谔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学验俱丰,对伤寒和温病都有深入研究,尤其对温病的认识独具见解.他以经病络病来论伤寒和温病,发前人所未发;对温病的辨证治疗,他善于吸收<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用于处理温病的兼夹证候;对湿温证的治疗主张湿热分治,强调初起时重在治湿,湿化后着重治温,各个击破.他的这些认识,对温病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一书,在理论上考据<内经>,勤求古训,远循仲景之法,推崇天士之论,对温病证治造诣颇深,不少精辟见解多为后世温病学家所引用,在历代温病理论书籍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关于<条辨>在继承和发展叶学方面的成就,已有不少文章论述,笔者不揣浅陋,仅就<条辨>在羽翼伤寒方面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