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32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发病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随机分组和病例配对研究,临床评分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随机分组和病例配对中,服药组临床评分为17.39±9.90,未服药组为16.22±9.9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不能降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265例患者的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史、吸烟史等情况,并对在服药期间患者各项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进行随访: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依据调查结果筛选出水平高于正常的患者.随访3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两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65例患者入选,5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8例因出现胃肠道并发症停用阿司匹林,25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4例再发,再发率21.4%.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中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缺血性再发组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血浆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正常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服用阿司匹林期间,TC及LDL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比值比(odds ratio,OR)=2.5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33~5.36,P=0.007]、血糖水平高于正常(OR=2.83;95%CI 1.49~5.61,P=0.003)、血浆HCY水平高于正常(OR=2.44;95%CI 1.29~5.28,P=0.009)与服用阿司匹林进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患者的脑梗死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服用阿司匹林期间,TC及LDL高于正常或血脂3项都高于正常、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进行二级预防患者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231例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亚低温治疗.结果 治疗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3例,其发生率为19.8%,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51例,其发生率为47.3%,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病前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6 0例脑卒中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抽烟史、饮酒史、消化道疾病史、卒中史、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史。按 1∶2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无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结果 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与对照组在抽烟史、消化道疾病史、卒中史、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史上未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在经常饮酒史显示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常饮酒可增加脑卒中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正最新死亡原因分析报告~([1])显示,在全球大多数地区,缺血性心脏病和脑梗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2]),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复发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治疗剂量阿司匹林期间发生严重的缺血性卒中事件,这是因为血小板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并非在所有个体中都相等,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0.4~83%)~([3])。Gum和他的同事们指出,约10%的复发性血管事件可归因于AR~([4])。本文将从阿司匹林代谢基因多态性的角度阐述在抗血小板治疗与预防过程中发生AR的可能原因,进一步指导高危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泌素、生长抑素与颅脑损伤后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6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两种激素的水平.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胃泌素、生长抑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胃泌素水平变化更为显著.结论 胃泌素均参与应激性疾病的形成,而生长抑素有胃黏膜保护作用,但还需要外源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这篇关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文章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第8版)抗血栓治疗和溶栓治疗中的一部分。1级推荐是证据充分的,并且表示做(或不做)带来的益处高于风险、负担和成本。2级推荐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这篇文章中关键的推荐如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在有明确症状发作的5h内开始治疗,建议静脉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级别1A);对于发病5-4.5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建议临床医生不要静脉使用tPA(级别2A);对于发病大于4.5h的患者,反对静脉使用tPA(级别1A)。对于没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级别1A)。对于活动受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级别1A)。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或隐源性)的长期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级别1A),包括阿司匹林(推荐剂量,50-100mg/d);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莫(25mg/200mg,每日2次)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在这些患者中,推荐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25mg/200mg,每日2次)优于阿司匹林(级别1A);而且建议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级别2B);并且推荐:避免长期合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级别1B)。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氯吡格雷(级别1B)。对于最近有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剂(目标INR2.5;范围2.0-5.0)(级别1A)。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推荐在急性期使用普通肝素(级别1B)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优于不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阿加曲班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起效较快、作用时间短、出血倾向小、无免疫源性等优点,能够有效阻止血栓进展,防止继发微血栓形成。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阿加曲班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日常活动能力,且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心源性卒中均有治疗作用,此外,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奥扎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肝素相比疗效更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作用机制不同,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联合治疗可能发挥协同作用。本文就阿加曲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 80例脑出血患者,22例出现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观察组,58例不伴呕血或者便血者纳入对照组。结果 22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其出血量均较大,脑出血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12例(54.54%),对照组死亡7例(12.06%)。结论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考虑与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损伤有关。病情危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高,且病死率明显增加,表明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应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高原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应的 内科综合治疗,其中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在前者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和阿司 匹林联合治疗组则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和28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情况、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以及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情况。 结果 两组治疗后比同组治疗前NIHSS均有显著降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4 d及28 d NIHSS评分为5(3, 7)和4(3,6),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同期NI HSS评分[7(5,9)和6(4,8)](P分别为0.03和0.02)。联合 治疗组中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11.1%(5例),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的35.5%(16例)(P =0.04)。两组 28 d内缺血性卒中后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表现出对急性高原性缺血性卒中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增 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明确WMH患者CMBs的严重程度与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6月-201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头部MRI证实的WMH患者,分为无CMBs组、轻度CMBs组和中重度CMBs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MBs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将服用阿司匹林的WMH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入组357例WMH患者,其中无CMBs组189例,轻度CMBs组94例,中重度CMBs组74例。3组间性别、急性缺血性卒中、高血压病史、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入院舒张压、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WMH的严重程度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将服用阿司匹林的WMH患者(263例)进行亚组分析,发现随着CMBs的严重程度增加,重度WMH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增高,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的比例逐渐增加。结论 WMH的严重程度与WMH患者CMBs的严重程度相关;男性、高血压与服用阿司匹林持续时间≥2 y是WMH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并且WMH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越长,CMBs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158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7例,出院6周内缺血性卒中未复发;研究组51例,出院6周内缺血性卒中复发。分析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收缩压显著降低,糖尿病、不稳定斑块与脑血管狭窄≥80%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增大,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减小(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脑血管狭窄≥80%、不稳定斑块与羟乙基淀粉扩容是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脑血管狭窄≥80%、不稳定斑块与羟乙基淀粉扩容是分水岭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7例)和阿司匹林组(35例)。联合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小板参数变化和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记录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短期治疗中,2组患者反映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大血小板比例(P-LCR)二项指标均明显降低,而联合治疗组更为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均无发生脑出血及严重出血事件。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肠溶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轻,出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67例重型颅脑损病例,在治疗原发颅脑损伤的基础上,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A组)176例,非早期肠内营养组(B组)91例;对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均应用止血剂、胃黏膜保护等治疗措施。结果本组267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14例,经过止血、制酸、黏膜保护等治疗,治愈206例,死亡8例,胃镜下治疗治愈3例;其中A组176例中上消化道出血125例,出血率71.02%,B组91例中上消化道出血89例,出血率97.80%;2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形颅脑损伤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用常规处理方案治疗满意,简单经济安全有效,对顽固的活动性出血,可行胃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卒中预警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01—2018-03沈阳维康医院收治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12例,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另收集2010-01—2014-12治疗的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10例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TIA样症状出现率、脑梗死转化率、出院时NIHSS评分、3个月后mR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TIA样症状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症状出现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比率41.7%,对照组为9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1)。研究组出院时NIHSS评分(3.11±4.7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3±5.21)分(P0.05)。研究组患者3个月后mRS评分(0.64±1.9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5±1.72)分。2组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及死亡患者。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控制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发作,显著缩短持续发作时间,能够有效减少演化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比率,改善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远期临床预后,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急性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单中心初步调查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急性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天坛医院中国急性脑血管病事件登记(Registry of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China,RACE-CHINA)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对其住院病史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北京天坛医院RACE-CHINA共登记急性卒中患者1408例,确诊上消化道出血40例,急性卒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84%,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平均年龄63±9岁,脑出血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略高于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98%:2.75%,2.98%:2.84%),意识障碍患者、脑出血量大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多发生在卒中后第1~2周,持续时间多在1周内。急性卒中总体死亡率为7.0%,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后,卒中死亡率为30%。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急性卒中的严重并发症,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出血量、意识状态等可能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和非随机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 5 h)患者211例,依据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脑卒中合并房颤组(63例)和非房颤组(148例)。溶栓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出血转化发生。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房颤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211例患者中,发生出血转化33例,无出血转化178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30. 2%(19/63例),高于非房颤组(9. 5%,14/148例),组间比较P 0. 001。结论房颤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治疗组93例,2组均应用拜阿司匹林100mg,1次/d,并且对于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均给予积极干预.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d.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作为研究终点,随访2年.结果 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2年复发率(12.4%)明显低于对照组(22.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理、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06—2016-06收治的20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行降压、降脂、降糖等常规治疗,并加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1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脑心通胶囊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有所降低,但对照组下降幅度小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能有效调节机体内血黏度、血压、血脂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预防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本研究对50例规范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疗程满2a的CAA患者,与50例未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仅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的CAA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CAA伴血脂异常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