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比法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z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患者以及27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对比研究。根据Braunwald分级标准,将UA组按危险程度高低分为I、Ⅱ、Ⅲ级,比较各级之间血尿酸水平。结果①血清尿酸水平AMI组显著高于UA、S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UA组显著高于S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SA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O.05)。②UA组中,随Braunwald分级增加,血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I、Ⅱ、Ⅲ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明显相关,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并比较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对照组患者,以及UA组不同Braunwald分级患者的血浆BNP的水平。结果:UA组血浆BNP的水平明显高于SA组、对照组(P<0.01);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水平与Braunwald分级呈正相关。结论:血浆BNP水平与U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检测上述指标对U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价值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5例CHD患者根据病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5例,心梗(AMI)组30例,与健康对照组40例进行cTnT和hs-CRP的检测,比较其差异,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于hs-CRP,SA组,UA组,AMI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UA组,AMI组显著高于SA组(P<0.05)。对于cTnT,S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P>0.05)。UA组,AMI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AMI组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TnT可有效检测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治疗及判断预后,hs-CRP增高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可以及时有效的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提高在不同类型冠心病疾病方面的诊断价值,预测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取65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Gensini评分将所有患者划分为I组(<20分)18例、II组(20~40分)20例、III组(>40分)27例,同时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一般资料、UA和Hcy水平,并探讨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和UA、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I组、II组、III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吸烟率和对照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冠心病I组、II组、III组男性占比率、高脂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I组、II组、III组患者UA、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I组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UA、Hcy是影响冠心病Gensini评分高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清UA、Hcy水平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50例ACS患者(ACS组),其中分为20例急性心肌梗塞,即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即UA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hs-CRP水平。结果ACS组、SA组血清hs-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血清hs-CRP水平又明显高于SA组(P<0.01)。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r=0.367,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尤其是与ACS密切相关,测定血清hs-CRP水平可预测ACS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稳定性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对象经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后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对照组,UAP组再进行Braunwald分级,分别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MCP-1和hs-CRP。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MCP-1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AMI组和UAP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aunwald分级各组别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CP-1和hs-CRP水平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有关,并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冠脉事件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变化及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0例冠心病(CHD)患者按国际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稳定型心绞痛组(SA)。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空白对照组,入院或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含量,同时将CHD患者按病情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动态观察其CRP的变化。结果:SA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UA及AMI组与对照组和SA组的血清CRP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AMI组与UA组的CRP含量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AMI组明显高于UA组,同时观察到好转组血清中CRP含量逐渐下降,恶化组患者血清CRP逐渐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RP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检测CHD患者CRP水平,有利于高危人群的发现,积极进行预防,减少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江洪 《右江医学》2007,35(4):368-36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塞(AMI)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3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19例,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CRP水平,并将CHD组患者按CAG病变不同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6例,双支以上病变组34例,比较各组间CRP的差异。结果CHD各组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AMI组、UA组CRP水平高于SA组,AMI组CRP水平高于UA组(P<0.01),冠状动脉双支以上病变组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结论CRP浓度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与冠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尿酸(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TBIL、UA含量,同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CHD患者中AMI组、UAP组和SAP组TBIL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AMI组、UAP组和SAP组UA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CHD各组间TBIL、UA含量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TBIL和UA水平对预测评估冠心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含量与冠心病(CHD)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痛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用Liatest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22例、健康者30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D-二聚体阳性发生率与含量在UA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且AMI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UA组(P<0.01),SA组的D-二聚体无明显增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CHD)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CRP对CHD的发病及病情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冠心病(CHD)患者按国际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2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入院或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含量,观察其CRP的变化。结果SA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UA组与对照组血清CRP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AMI组与UA组的CRP含量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RP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检测CHD患者CRP水平,对于疾病的早期评估和控制有重要作用,并可减少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SM-1)、肌红蛋白(Myo)水平变化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者135例作对照组,对比两组、不同分级(Braunwald分级)、不同预后血清ESM-1、Myo水平变化,并分析血清ESM-1、Myo水平变化与MACE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病情加重,血清ESM-1、Myo水平持续升高,即Ⅲ级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Ⅱ级、Ⅰ级,Ⅱ级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Ⅰ级(P<0.05);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ESM-1(r=0.519)、Myo(r=0.603)水平与Braunwald分级呈正相关(P<0.05);随访6个月,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MACE发生率25.83%;MACE者血清ESM-1、Myo水平高于非MACE者(P<0.05)。结论:血清ESM-1、Myo水平在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36例(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8例(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AMI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体检健康人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另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HD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3支病变组32例,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浆DD及FBG水平。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UA组、SA组和NC组(P<0.05);AMI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但AMI组与UA组患者血浆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C组(P<0.05),SA组与NC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患者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浆DD和FBG水平随着CHD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并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关;血浆DD和FBG可能在CH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丙种反应性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将7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对照组),采用ELISA法和单向免疫扩散法分别测量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和丙种反应性蛋白水平。结果(1)ACS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与SA组比较显著升高(Pa<0.01)。(2)UA组与SA组比较,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Pb<0.01),CTnI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C>0.05)。(3)AMI组与SA组比较,血清CRP与CTnI水平升高均有明显差异(Pef<0.001)。(4)AMI组与UA组比较,血清CRP水平升高无明显差异(Pd>0.05),血清CTnI水平明显升高(Pg<0.001)。结论血清CTnI、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其测定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赵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426-442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高脂血症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0例冠心痛(CHD)患者按国际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稳定型心绞痛组(SA)。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空白对照组,入院或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含量。同时将CHD患者按病情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动态观察其CRP的变化,血清CRP、血清TG、Ch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结果:SA组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UA及AMI组与对照组和SA组的血清CRP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AMI组与UA组的CRP含量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AMI组明显高于UA组.同时观察到好转组血清中CRP含量逐渐下降,恶化组患者血清CRP逐渐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RP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检测CHD患者CRP水平,有利于高危人群的发现.积极进行预防,减少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心肌微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24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将心绞痛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n=52)和UA组(n=72),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cTnI、CK-MB以及CRP水平。将UA组按照Braunwald分级分为低危险组(n=22)、中危险组(n=24)及高危险组(n=26),比较三组cTnI、CK-MB、CRP水平和心肌微循环状态,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UA患者的cTnI、CK-MB、CRP水平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相关性。结果:UA组、SA组的cTnI、CK-MB、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UA组高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险组、中危险组的cTnI、CK-MB、CRP水平均高于低危险组,且高危险组高于中危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险组、中危险组的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新蝶呤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4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和31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新蝶呤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复杂狭窄病变数目.结果:UA组血清新蝶呤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均P<0.05),且血清新蝶呤水平与冠脉复杂病变数目成正相关(r=0.359,P<0.01).结论:血清新蝶呤水平可作为为预测冠脉不稳定斑块活动性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含量与冠心病(CHD)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用Liatest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22例、健康者30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D-二聚体阳性发生率与含量在UA和AMI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且AMI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UA组(P<0.01),SA组的D-二聚体无明显增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120例确诊患者,分为3组,即稳定性心绞痛35例(SA组)、不稳定心绞痛51例(UA组)及急性心肌梗死34例(AMI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行hs-CRP、Fib、LDL-C检测,并以5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CHD组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UA组高于SA组(P<0.01,P<0.05),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1);AMI组和UA组Fib均高于对照组和SA组(P<0.05),AMI组高于UA组(P<0.01),对照组和S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组LDL-C均高于SA组(P<0.05),AMI组和UA组间及对照组和S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Fib、LDL-C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预测和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亚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7):2245-2247,2259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老年性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冠心病患者95例,并根据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三类,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同时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UA、hs-CRP和HCY的水平,比较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UA、hs-CRP、HCY的浓度,比较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三组UA、hs-CRP、HCY的浓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SAP、UAP、AMI组UA、hs-CRP、HCY的含量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UA与HCY二者的浓度呈正相关(R=0.55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血清中UA、hs-CRP、HCY的检测水平也有明显差异,提示UA、hsCRP、HCY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测定其浓度可能为冠心病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