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磁共振(M R I)结肠成像是一种新的成像手段,主要用于进行息肉筛查。为了确认该方法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是否适用,本研究通过评估结肠炎症的存在及程度将M RI结肠成像与常规结肠镜检相比较。患者和方法:对22例连续的可疑或已知IBD患者进行了M RI结肠成像检查后,随即进行常规结肠镜检。肠灌洗后,在直肠应用T1阳性造影剂。除了T2加权序列外,还进行T1加权二维和三维的Flash序列采集及容积重现虚拟内窥镜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关于炎症典型M RI特征的评估。将结果与结肠镜检发现比较。结果:97.4%的结肠段的扩张和成像质量尚可。1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结肠成像(CTC)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IBD的CTC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IBD中克罗恩病(CD)4例、溃疡性结肠炎(UC)3例。4例CD的CTC主要表现为病变呈多节段性,病变段肠壁明显增厚、强化,病变段管腔狭窄,导航下病变段肠壁黏膜面凹凸不平呈鹅卵石状,肛周及回盲部周围脓肿并瘘道形成。3例UC的CTC导航下见整个直结肠黏膜面弥漫分布多个浅表溃疡灶,溃疡部位黏膜面毛糙、肠壁轻度不规则增厚、肠壁轻到中等度强化。结论:CTC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肠壁、肠腔或肠外病变,形成整体的二维、三维结肠影像,为临床提供比结肠镜更丰富的信息,对IBD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镜和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CTC)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镜检查及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结果,对结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壁强化等征象进行对比。结果结肠镜检查在显示肠壁溃疡,卵石症等方面优于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但CT结肠造影在显示结肠内壁强化增厚等方面优于结肠镜,并且可以显示肠腔狭窄、肠外改变以及病变肠道血供改变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与结肠镜,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率[1]。  相似文献   

4.
背景:VEGF-Ets-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录因子-1)级联通过将内皮细胞转化为血管生成素表型在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阐明VEG F-Ets-1级联是否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有关。方法:采集42例溃疡性结肠炎(U C)患者、37例克罗恩病(CD)患者、8例非IBD结肠炎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者的结肠样本。用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黏膜V EGF、VEGF受体(Flt-1、K DR)和Ets-1蛋白的表达。通过W estern印迹技术或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结肠黏膜Ets-1蛋白或VEG F、Flt-1、K DR及Ets-1m R NA的表达。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服2.5%甘露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炎性肠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Crohn病(CD)和9例溃疡性结肠炎(UC)的MSCT表现.结果 小肠充盈优良率(94.52%)高于大肠(65.75%).64例CD中仅小肠受累23例(35.9%)、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7例(57.8%)、仅大肠受累4例(6.3%).9例UC全部仅累及结肠.CD的MSCT表现包括: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壁壁内脓肿、肠腔狭窄等肠壁病变及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管周围蜂窝织炎、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肠系膜淋巴结肿等肠腔外病变及并发症.9例UC未见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等肠外并发症.结论 口服2.5%甘露醇后行腹部MSCT对IBD重要征象如肠壁增厚、强化增加的显示较口服阳性对比剂清楚,是诊断IBD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在早期炎症性肠病(IBD)中,定位于IBD5基因位点上的OCTN1(SLC22A41672C→T)以及OCTN2(SLC22A5207G→C)突变与成人克罗恩病(CD)易感性相关,而在儿童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方法:选取299例苏格兰患儿:CD200例,溃疡性结肠炎(U C)74例,不确定性肠炎(IC)25例;502例家长(以检测遗传不稳定性);以及250例对照者。分别检测其OCTN1/2变异以及IBD5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IGR2096a_1,IGR2198a_1和IG R2230a_1)。结果:所有SNP表现为高度连锁不平衡(D'>0.94)。TDT分析显示,OCTN1变异与IBD(P=0.01)以及CD(P=0.04)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影像学特点及与常规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选择我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138例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98例,溃疡性结肠炎4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MSCTE影像学以及结肠镜检查资料,分析MSCTE影像学特点并与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D患者MSCTE检查肠腔狭窄、多节段性病变、肠周脂肪间隙模糊、肠系膜血管增生以及瘘管形成或腹腔脓肿人数比例显著高于UC患者,结肠带消失显著低于UC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强化、肠壁增厚、肠周淋巴结增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E能诊断IBD结肠带消失等肠外病变、肠壁增厚以及肠壁强化,结肠镜无法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镜能诊断IBD卵石征与肠壁溃疡,MSCTE不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E诊断多节段病变敏感性显著高于结肠镜,多发炎性息肉敏感性显著低于结肠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腔狭窄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E能更好诊断IBD,优势在于肠外病变、肠壁增厚以及肠壁强化,以及对多节段病变诊断敏感性较高,结肠镜能更好诊断卵石征、肠壁溃疡以及多发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一氧化氮(NO)在炎症性肠病(IBD)的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论。本研究目的是调查一氧化氮合酶两种异构体(iNOS,eNOS)在IBD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和定位。材料与方法:通过结肠镜检查44例IBD患者犤24例溃疡性结肠炎(UC),20例克罗恩病患者(CD)和16例对照者犦。通过组织化学法(NADPH-黄递酶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来证实组织切片中iNOS和eNOS。进行iNOS免疫反应(IR)细胞的细胞型分析和质量评估及免疫印迹中iNOS的密度测定。结果:UC的炎性黏膜中的iNOS-IR细胞(64±4个细胞/m m2)明显较CD的炎性黏膜中的(4±2个细胞/m m2)多。在U…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对黑腔磁共振(M R)结肠成像技术与不完善常规结肠镜检的前瞻性评估。患者与方法:在标准协议基础上,32例接受不完善常规结肠镜检患者在同一天内又接受了黑腔M R结肠成像检查。对以下结肠部位疾病进行检查并描述: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接受不完善结肠镜检患者中26例患者有高度肠狭窄(4例闭塞性癌引起的狭窄,12例复发性乙状结肠憩室引起的肠纤维化狭窄,8例克罗恩病诱发的狭窄,2例因结肠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狭窄),1例严重性药物耐受不良患者和5例由于结肠细长而引起的操作困难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 R QoL)是衡量炎症性肠病(IBD)健康预后的重要尺度。炎症性肠病调查问卷(IBDQ)由32个条目组成4个项目,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IBD相关H RQoL的调查。该研究目的是评估对瑞典克罗恩病患者进行IBD Q调查的效用性、可信度和反应性。患者与方法:448例CD患者通过门诊随访完成了IBDQ和与常规就诊相关的3种其他形式的H RQoL调查问卷(IBD患者评定量表;简表-36;综合心理健康指数)。医生通过Likert4分制量表评估疾病活动度。32例患者病情稳定,4周后进行第二次评估。418例患者在6个月后重复进行各种评估。结果: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每组10只.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1 h再灌注2 h方法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泊酚预处理组(P组)和生理盐水预处理组(NS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形态改变和病理损伤评分,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NS组结肠组织损伤评分及IL-1、IL-6、TNF-α含量均增高(P<0.05).与I/R组比较,P组结肠组织损伤评分及IL-1、IL-6、TNF-α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腹腔注射预处理可以通过降低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对炎症性肠病(IBD)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9例,其中克罗恩病45例,溃疡性结肠炎44例,另选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设为CD组、UC组和对照组。采用腹部超声检查三组肠壁厚度、肠壁内血流分级及动脉阻力指数(RI),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与改良Mayo评分表分别对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评分。结果:(1)CD组与UC组肠壁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肠壁内血流Ⅱ~Ⅲ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肠壁动脉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结肠镜检查、CDAI及改良Mayo评分结果显示,CD组活动期32例,缓解期13例;UC组活动期33例,缓解期11例;两组活动期肠壁厚度明显高于缓解期,血流Ⅱ~Ⅲ级例数明显多于缓解期,且肠壁动脉阻力指数低于缓解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肠壁厚度≥4 mm为临界值,超声检查对CD组疾病活动性评估诊断敏感性为84.37%,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2.22%,尤登指数0.89;对UC组疾病活动性评估诊断敏感性87.8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3.33%,尤登指数0.91。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在早期诊断炎症性肠病及活动性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以及肠道黏膜组织中IGF-1的表达,探讨IGF-1与IBD活动度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0月诊断为IBD的患者75例,其中克罗恩病(CD)30例,溃疡性结肠炎(UC)45例,收集同期行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且年龄、性别构成与IBD组相近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Harvey和Bradshow标准的疾病活动指数(简化CDAI)及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UCAI)对CD和UC患者的疾病程度进行分级.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以及肠道黏膜组织的IGF-1表达.结果 活动期UC和CD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149.37±101.81)、(112.23±45.94)ng/mL;缓解期分别为(159.4±91.63)、(142.89±121.61)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00±62.55)ng/mL(P值均0.05).UC组中,全结肠型和部分结肠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157.56±96.60)、(140.47±101.68)ng/mL,两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中,结肠累及型和小肠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97.48±29.35)、(145.90±113.14)ng/mL,两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组患者的肠道黏膜IGF-1呈高表达,而对照组呈低表达.结论 血清IGF-1对判断IBD的活动度、病变部位的特异性不强.IBD患者的肠壁组织中可见IGF-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可能肠间质细胞局部分泌的IGF-1介导了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毅  王赫  陈艳  梁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3):269-271
目的:研究CD40和CD40L在大鼠炎症性肠炎(IBD)外周血和结肠组织单-核细胞(MC)中的表达与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炎症性肠炎大鼠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结肠组织MC上CD3、CD4、CD8、CD19的表达进行检测;CD40L在CD4+T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CD40在CD19+B细胞上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IBD大鼠外周血、结肠组织CD3+、CD3+CD4+、CD19+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CD3+CD8+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IBD大鼠外周血、结肠组织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的CD40L、D19+B细胞上CD40的表达都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且结肠组织上的表达又比外周血高。结论:CD40-CD40L途径在IBD免疫功能紊乱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67-69+72+169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估炎症性肠病活动度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BD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着重对病变段肠壁厚度、血供进行观察,并与健康人群对照。对上述IBD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对同一患者不同时期肠壁厚度、血供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用Limberg分级法评价其活动度。随访IBD患者的肠镜检查结果,并与超声结果对比。结果 IBD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肠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动脉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活动期和缓解期的肠壁厚度、动脉阻力指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内镜判断IBD活动期12例、缓解期18例,并与超声结果对比。以内镜结果参照,应用灰阶超声对IBD患者活动性判断的符合率为100%。结论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超声对炎症性肠病活动性的评估,作为内镜检查的有效补充,不仅可以观察病变段肠壁厚度、肠壁血供等,对IBD患者病情监测及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PCR技术确定螺旋杆菌或肠产毒性脆弱拟杆菌(ETBF)是否与炎症性肠病(IBD)有关。分析35例IBD患者和37例对照者的结肠灌洗液及结肠活组织标本。在1例IBD患者、3例对照者的灌洗液和2例IBD患者的组织标本中发现螺旋杆菌的存在。28例对照者中的10例和32例IBD患者中的8例灌洗液中肠毒素基因呈阳性。33例对照者中的6例和32例IBD患者中的4例组织标本阳性。活动期IBD患者中肠毒素基因的表达率高于非活动期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ETBF可能与活动性IBD有关,但螺旋杆菌与研究对象的IBD无相关性。炎症性肠…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通过联用临床选择(患者发生癌的年龄<50岁或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肿瘤家族史)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型加免疫组化检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 N PCC),行成错配修复(M M R)种系突变分析。方法:对肿瘤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 SI)及hmlh1和hm lh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筛选。在M SI高和M SI低的肿瘤患者中进行种系突变分析以寻找M LH1和M SH2突变。结果:本研究包含197例腺癌患者:164例患者≤50岁,33例患者>50岁,但有H NPCC肿瘤家族史。50例患者(25.4%)肿瘤为高频M SI,10例(5.1%)为低频M SI,130例(66%)为稳定型M S…  相似文献   

18.
朱正明  罗洪亮 《广东医学》2012,33(24):3787-3790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肠黏膜组织中5-羟色胺(5-HT)、5-羟色胺转运体(5-SERT)、5-羟色胺3受体(5-HT3R)mRNA及其蛋白表达,探讨5-HT系统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BD患者(IBD组)炎症肠黏膜组织和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肠黏膜组织中5-HT、SERT、5-HT3R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IBD组5-TH3R mRNA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同时IBD组5-TH、5-TH3R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3,P=0.013);此外5-HT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度有关,5-HT的表达量随疾病活动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7,P=0.010)。结论5-TH、5-TH3R表达量的上调增加IBD的易感性,并且5-HT的表达量与IBD活动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炎性肠病(IBD)中,白介素-15(IL-15)和其受体(IL-15R)在肠黏膜B细胞活化和分化阶段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检测IBD患者炎性结肠黏膜组织和对照组肠组织的IL-15和IL-15Rα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利用从对照组织分离的固有层单核细胞(LPM Cs)体外分析了重组体(r)IL-15对B细胞中IL-15Rα表达和免疫球蛋白G(IgG)产生的影响。结果:IBD患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IL-15和IL-15Rα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IL-15Rα蛋白反应阳性的单核细胞比例也高于对照组。IL-15Rα蛋白大量定位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小鼠模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小鼠分为对照组、DSS组、HMGB1重组蛋白(rhHMGB1)组和甘草酸组,每组6只。对照组小鼠正常饲养,DSS组小鼠自由饮用5%的DSS溶液6 d诱导IBD模型,rhHMGB1组和甘草酸组小鼠在IBD模型构建前,分别腹腔注射50μg/kg rhHMGB1和50μg/kg甘草酸。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形态,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HMGB1的表达,试剂盒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核因子红细胞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SS组小鼠结肠出现病理损伤,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1),MDA水平增加(P<0.01),GSH水平下降,Nrf2、HO-1和GPX4表达下调(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