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ACO)患者急性期与缓解期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测量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招募健康人32例及收集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ACO患者急性期及缓解期各14例,采集肘部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术应用3种设门策略获得嗜碱性粒细胞,比较不同时期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3、CD203c、FcεRI)表达水平与健康组的差异,并对结果和疾病状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急性期嗜碱性粒细胞CD63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CD203c、FcεRI MFI较健康组无统计学差异;缓解期CD63、FcεRI 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期CD203c MFI较健康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与缓解期比较,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FcεRI MFI没有统计学差异。急性期、缓解期CCR3+、CCR3+/CD123+HLA-DR-、CD123+HLA-DR- 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CO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3、FcεRI表达增强,这表明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了ACO的发病,通过检测其表面分子表达量对ACO病情的判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嗜碱性粒细胞比例(BAS%)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将420例荨麻疹患者分为急性荨麻疹组311例,慢性荨麻疹组109例,另选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174例为对照组,用日本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三组的PLT、MPV、PCT、PDW、BAS%和BAS.[结果]①急性荨麻疹组和慢性荨麻疹组PLT、PCT值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MPV、PDW、BAS%和BAS值均比正常对照组低(P<0.05);②急性荨麻疹组MPV、BAS值低于慢性荨麻疹组(P<0.05),急性荨麻疹组和慢性荨麻疹组PLT、PCT、PDW和BAS%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荨麻疹的发病过程;MPV、BAS可作为评价荨麻疹活动度的参考指标,MPV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FcεRI和CD63的表达。方法:收集AR患者和健康人(healthy controls,HCs)的外周血,用蒿草花粉和尘螨过敏原粗提液刺激,流式细胞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FcεRI和CD63的表达情况。结果:静息状态下,AR患者[0.92%(0.70%~1.64%)]相比于HCs[0.71%(0.43%~0.97%)]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调(Z=-2.050,P=0.041);AR患者[6.19%(3.05%,8.19%);1 462(1 164,1 720)]FcεRI+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比HCs[3.16%(1.55%,4.53%);808(524,1308)]增加(Z=-2.102,P=0.036);AR患者[2 031 (1 725,3 338)]CD63+嗜酸性粒细胞的MFI比HCs[1 491(1 297,1 613)]升高36%(Z=-3.192,P=0.002)。0.1 μg/mL蒿草过敏原粗提液[2 618(2 131,3 315)]和1.0 μg/mL蒿草过敏原粗提液[3 108(2 317,3 792)]能诱导AR患者CD63+嗜酸性粒细胞的MFI上调(Z=-2.667,P=0.008;Z=-2.845,P=0.004)。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表达的FcεRI和CD63参与AR发病。过敏原特异性嗜酸性粒细胞激发试验检测CD63的表达,可能成为AR诊断的补充实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荨麻疹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测定荨麻疹汤或咪唑斯汀治疗前后患者血IL-4,IgE含量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并作比较.结果:荨麻疹汤能降低患者血IL-4,IgE含量及嗜酸粒细胞数,而咪唑斯汀无此作用.结论:荨麻疹汤可能是通过降低血IL-4,IgE含量及嗜酸粒细胞数从而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慢性荨麻疹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荨麻疹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方法:测定荨麻疹汤或咪唑斯汀治疗前后患者血IL-4,IgE含量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并作比较。结果:荨麻疹汤能降低患者血IL-4,IgE含量及嗜酸粒细胞数,而咪唑斯汀无此作用。结论:荨麻疹汤可能是通过降低血IL-4,IgE含量及嗜酸粒细胞数从而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慢性荨麻疹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荆防方加减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荆防方加减进行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并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进行评价,统计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做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荆防方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临床症状,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数,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7.
大疱性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D PU)是D PU的一种极少见变异。D PU的治疗困难,其潜在的病理机制仍不清。本文报道1例72岁DPU患者,伴迟发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性皮肤划痕征。钝性压力刺激24h后出现风团,上覆多个小水疱和大疱。压力刺激24h后行皮肤活检证实为表皮内疱,疱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内有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然而,肥大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均未发生改变,细胞外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沉积,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与之相伴的是,浸润细胞中有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达白介素5。由于大疱性D PU可能是D PU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慢性荨麻疹血清对嗜碱粒细胞CD203c表达的影响,以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荨麻疹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方法.方法 以CRTH2-FITC、CD203c PE和CD3Per-CP 3种抗体标记白细胞,建立嗜碱粒细胞活化试验,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活化及荧光强度.结果 自身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组CD203c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为91.24±6.22,与ASST阴性组(3.33±1.24)及健康对照组(3.05±1.07)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1);ASST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SST阳性组CD203c平均荧光强度(MFI)为58.2±12.55,显著高于ASST阴性组(3.70±1.32,P<0.01)和健康对照组(3.20±1.29,P<0.01),ASST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的MFI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用CRTH2-FITC、CD203c-PE和CD3Per-CP 3种抗体,可以观察嗜碱粒细胞表面的CD203c表达程度,以判断荨麻疹血清对嗜碱粒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9.
应用RT-nsted-PCR方法检测1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bcr/abl,检出率高达93%。此方法是当前检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残留细胞较灵敏、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Gibson等首先发现7例慢性咳嗽患者表现为慢性刺激性干咳或咳少许黏痰,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增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但患者肺通气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AHR),峰流速(PEF)变异率正常,无法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因而称之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研究结果发表于1989年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Lancet)。从Gibson等提出EB的诊断以来,受到国内外广大专家的重视,虽然目前对EB是否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或哮喘的早期阶段尚存在一些争议,但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EB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吗?答案是否定的,现有的证据也不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对EG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资料显示,首诊误诊率高达92.3%,有既往过敏史占65.3%,过敏诱因者占26.9%;腹痛23例,占88.5%;6例患者腹水,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激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EG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影像无明显特异性,实验室及病理结果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作为诊断的关键,早期激素治疗有效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杜蕊  谢玉 《新疆医学》2010,40(6):55-56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我院应用多皮饮治疗慢性荨麻疹20余年,取得良好疗效,我们通过观察多皮饮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及嗜酸粒细胞数的变化以探求其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嗜酸性粒细胞数(EOS)变化情况及其致病的高风险因素。【方法】运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263例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匹配收集同期在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干部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263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体质量指数(BMI)、家族史、吸烟史和EOS进行比较,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肥胖、家族史、吸烟史、EOS过高的致病风险进行评估。【结果】(1)观察组COPD患者的家族史、吸烟史、肥胖例数的百分比及EO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的COPD患者与对照组的健康受试者在中医体质分布方面截然不同(P<0.01),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占44.1%(116/263)],而观察组以偏颇体质为主[占98.5%(259/263)]。观察组的中医体质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24.0%)、痰湿质(19.8%)、湿热质(16.7%)、阳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中耳炎(eosinophilic otitis media,EOM)对患者前庭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8例确诊的EOM患者(EOM组)资料,另外纳入年龄、性别、病程匹配的1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患者(CSOM组)、16例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的影响,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2例ACI患者的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水平,分别观察并比较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蛋白血症等危险因素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伴随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蛋白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增加,血小板活化。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过程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蛋白血症均能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温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细胞CD47的表达.[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例AIHA外周血细胞CD47的表达,并与正常人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IHA组、AA组及正常人外周血红细胞CD4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37±5.36)%、(97.70±2.75)%、(97.02±5.62)%,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5.47±11.87、37.80±16.47、35.21±10.81;AIHA组红细胞CD47的表达显著低于AA组及正常人(P均<0.05);AIHA组、AA组及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CD4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26±19.56)%、(52.33±14.74)%、(75.99±21.33)%,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3.40±4.99、14.32±2.89、26.78±6.74;AIHA组、AA组粒细胞CD47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及粒细胞CD47表达缺失,AA患者粒细胞CD47表达缺失,红细胞CD47表达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三种方法治疗伴有甲状腺自身免疫异常的慢性荨麻疹(cu)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伴有甲状腺自身免疫异常的C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B及C组,分别采用左甲状腺素钠、淀粉安慰剂及氯化钠注射液安慰剂;左甲状腺素钠联合氯雷他定片、氯化钠注射液安慰剂;左甲状腺素钠联合自血疗法、淀粉安慰剂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A组与治疗B组、治疗A组与治疗C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B组与治疗C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治疗B组及治疗C组有效率高于治疗A组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徐州及周边地区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生与过敏原之问的关系.方法:采用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榆测试剂盒(ELISA 法)对586例吸入组及食物组急、慢性荨麻疹及丘疹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进行过敏原特异性lgE抗体检测.结果:所有病例总IgE均阳性,72.70%(426/586)的患者检测到过敏原,其中257例(43.86%)患者对2项或2项以上过敏原过敏:在所检测的特异性过敏原项目中,急、慢性荨麻疹检测阳性率及过敏强弱无显著性差异.丘疹性荨麻疹过敏原主要为螨虫、蟑螂、蚊子.结论:徐州及周边地区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生与过敏原之间关系密切: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能帮助临床医师作出病因诊断,指导患者正确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