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建武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66+168-166,168
目的探讨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规律,为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集的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所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18例,统计并分析其药物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段分布情况以及各器官系统损害情况。结果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所致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49.15%)和胃肠道损害(30.51%)为主,同时神经系统损害(20.34%)发生率较高,而且以发生在婴幼儿、儿童和老年患者常见。结论严密监测盐酸头孢替安注射后的机体反应情况,规范用药方法和剂量,合理用药,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痰热清的配伍变化,找出配伍禁忌药物,提供给临床,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临床常用注射剂,采用体外配伍实验的方法,观察痰热清注射液与这些药物配伍后溶液的变化情况。结果:痰热清与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帕珠沙星、培氟沙星、奥硝唑、氟康唑、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头孢替安、头孢孟多、头孢吡肟、白霉素、阿奇霉素、林可霉素、维生素B6、维生素K3、溴己胺、胃复安、赖氨匹林、复方氨基巴比妥、还原型谷胱甘肽、葡萄糖酸钙等配伍时发生浑浊或沉淀。结论:痰热清注射液不能与以上发生配伍反应的药物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3.
杨艳  张婉婷 《当代医学》2010,16(24):149-150
目的考察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tinidazole glucose injection)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cefotiam hydrochloride)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室温下,8h内不同时间点观察两者配伍液的外观变化、紫外光谱吸收曲线形状变化、测定PH值及不溶性微粒、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液中替硝唑和头孢替安的含量。结果配伍液在室温下8h内pH值、外观、药物含量、光谱图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室温下,8h内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头孢替安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选择50例头孢替安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患者,对这些患者均采用更换其他抗菌类药物治疗。结果50例头孢替安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患者在采用其他抗菌类药物后,均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是否进行常规皮试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各有关部门应尽快给予明确规定,并编入药典,以利于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5.
头孢匹胺钠与多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收集头孢匹胺钠与多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探讨避免配伍禁忌的方法,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等期刊网上以"头孢匹胺钠"、"配伍禁忌"为关键词,收集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得到结论为,头孢匹胺钠与多种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输液时应注意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药物配伍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共处于同一个剂型中的相容性,其结果是可以配伍,有时也可出现不可配伍,即配伍禁忌。药物配伍禁忌可分为药理学配伍禁忌、化学配伍禁忌和物理学配伍禁忌。静脉滴注给药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治疗病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风险性较大的一种给药方式。准确的诊断、正确的药物配伍及合理的选用媒介液,可以起到积极正确的治疗作用。但是,如果药物配伍不当,媒介液选择不当,则会造成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头孢匹胺钠与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药不断的研制及应用,不同种类药物的配伍使用在临床中越来越多,而这些新药物的配伍未能及时引入《静脉药物配伍禁忌表》中,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头孢匹胺钠(商品名斯壮)与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又名胃复安)存在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8.
静脉滴注环丙沙星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丙沙星属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 ,其抗菌作用强 ,临床用药不需皮试 ,应用方便而且广泛。但我们通过对 14 2例静脉滴注环丙沙星患者的观察发现 ,环丙沙星同 7种药物有肉眼可见的配伍禁忌 ,在观察病例中有 16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经采用相应措施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认真观察和记录环丙沙星同其它药物的配伍情况目前 ,在药物配伍禁忌表中查不到环丙沙星 ,但在临床用药中发现 ,环丙沙星同抗生素药物氨基苄青霉素、头孢拉啶、头孢哌酮和保肝药物甘利欣、利尿药呋噻咪、酸碱平衡药碳酸氢钠、抗渗出药 β-七叶皂甙纳有配伍禁…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随着新药物的不断问世,新药物的配伍禁忌问题也不断涌现,而这些新药物的配伍禁忌在<318种注射液配伍变化迅速检索表中尚未查见.在配制药液过程中发现,注射用头孢匹胺与维生素B6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药学的发展,新的药物不断问世,不同种类药物的配伍使用在临床越来越多,而这些新药的配伍未及时列入《静脉药物配伍禁忌表》中。在临床输液时我们发现头孢匹胺钠与去甲万古霉素存在配伍禁忌。现对上述两种药物的实验观察,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李菁 《中国医疗前沿》2011,(23):65+87-65,87
目的探讨如何缩短注射用头孢替安的溶解时间。方法将200瓶注射用头孢替安随机分为正压方法组(n=100)和传统方法组(n=100)进行溶解,比较两组药物溶解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正压方法组药物完全溶解所需时间平均(19±3.4)s,对照组所需时间平均(33±6.2)s;输液反应正压方法组有3例,占3%,传统方法12例,占12%。两组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压方法溶解注射用头孢替安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2.
曹秀梅  王玉平  王虹 《河北医学》2013,19(3):441-444
目的:回顾分析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规范合理应用中药注射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应用丹参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病例,提取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病例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过敏史、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类型、不良反应原因的病例信息,总结归纳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患者个体差异、药品合理使用、药品品质因素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丹参注射液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一般出现在用药中前30min。结论:临床医师应警惕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规范药品应用,降低及避免不必要的药品反应。  相似文献   

13.
林敏 《大家健康》2016,(11):1-2
目的: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1月至2015年02月期间报告过中成药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出对应的预防措施。结果:(1)≤10岁及≥51岁年龄段的患者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分别占总例数的30%和39%;(2)中成药不良反应对身体部位的损伤,处于前三位的是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结论: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复杂,主要因素有特殊人群未辩证医治、中成药生产工艺和剂型不完善、临床应用不规范等,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以中医理论为重要指导,遵循患者个体年龄体质上的差异,加强药物配制工艺,规范中成药的使用等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某院中药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葛重宇 《安徽医学》2011,32(11):1907-1909
安全是药物使用的先决条件,也是如今中药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特别是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临床急性死亡病例的报道,使得中药使用的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关注.所以现从中药安全的现状、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发生的原因,以及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结合医院实际病例来加以阐述,以提高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统计我院血栓通冻干粉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统计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血栓通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食物过敏史、联合用药、用法与用量、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于60岁的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46.43%),用药1~7天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43.75%)。药品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为主,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反应。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发生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为主,尤其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上对于体弱多病及老年患者应当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16.
袁忞敏 《中外医疗》2016,(25):126-128
目的:探析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应用活血化瘀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者4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结果47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舒血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与其他药物比较明显,P<0.05;造成不良反应的药物从高至低依次为:舒血宁注射液23.40%,注射用红花黄素17.02%、生脉注射液14.89%、七叶皂苷钠14.89%、丹参多酚酸盐8.51%、血栓通冻干粉6.38%、大株红景天6.38%、丹红注射液4.26%、疏血通2.13%、灯盏花素注射液2.13%;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40例,严重情况7例(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出现新的不良反应的15例,所有患者均好转。结论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时应用首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并根据不同的药物进行筛查,询问患者过敏史,尽可能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李清民 《当代医学》2016,(10):125-126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路径。方法选取6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于综合诊断观察基础之上,观察组患儿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患儿给予地塞米松药物治疗方案,对比2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临床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6.78%,相比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为80.64%,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示,观察组31例患儿中,共计出现3例不良反应患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9.66%;对照组31例患儿中,共计出现9例不良反应患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29.03%;观察组患儿治疗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临床治疗中,定向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药物治疗方案,具有着确切的预期疗效,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各科室反馈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资料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说明书不规范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K A Phillips  D L Veenstra  E Oren  J K Lee  W Sadee 《JAMA》2001,286(18):2270-2279
CONTEXT: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re a signific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lthough many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re considered nonpreventable, recent developments suggest these reactions may be avoided through individualization of drug therapies based on genetic information, an application known as pharmacogenomics.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role of pharmacogenomics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DATA SOURCES: MEDLINE English-language only searches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 studi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95 and June 2000 and review articles of variant alleles of drug-metabolizing enzym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97 and August 2000. We also used online resources, texts, and expert opinion. STUDY SELECTION: Detailed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used to select studies. We included 18 of 333 adverse drug reaction studies and 22 of 61 variant allele review articles. DATA EXTRACTION: All the investigators reviewed and coded articles using standardized abstracting forms. DATA SYNTHESIS: We identified 27 drugs frequently cited in adverse drug reaction studies. Among these drugs, 59% are metabolized by at least 1 enzyme with a variant allele known to cause poor metabolism. Conversely, only 7% to 22% of randomly selected drugs are known to be metabolized by enzymes with this genetic variability (range, P =.006-P<.001).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rug therapy based on individuals' genetic makeups may result in a clinically important reduction in adverse outcomes. Our findings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how pharmacogenomic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on the resulting clinical, societ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张倩 《当代医学》2011,17(28):145-146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更昔洛韦或病毒唑治疗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l2月间1727例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按所用药物不同将其分为病毒唑组832例,更昔洛韦组895例。观察其接受更昔洛韦或病毒唑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检出更昔洛韦与病毒唑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共159例,占9.2%,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性别差异,无发生率差异;但不同年龄组比较,婴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8.2%。更昔洛韦不良反应主要在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其次为变态反应;病毒唑主要是变态反应和血液系统,其次为消化系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预后均好。结论更昔洛韦与病毒唑的药物不良反应多样化,侵犯不同机体系统,但发生的后果及其预后相近且在临床使用中尚能被患者及医师所接受;应严密观察婴儿组的用药,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