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钟琳玲  廖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51-152
目的对T波电交替(TWA)恶性心律失常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60例TWA的患者作为交替组;无…T’波交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动态心电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交替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7例,对照组2例。结论TWA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波电交替是人类及动物缺血心肌发生室速、室颤的标志,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现就T波电交替的溯源与发展、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6例TWA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从体检人员中随机选出健康者56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影响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采用胸部导联在窦性心律测量Q-T间期和R-R间期,计算Q-T/R-R比值,用TWA指数作为定量指标,TWA指数>3为TWA阳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率、Q-T/R-R、Q-T间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Q-T问期变化、TWA与窦性心律无关.观察组T波形态和TWA指数较对照组改变明显(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6例,对照组2例.发生TWA的导联与心肌缺血的导联相同.结论 TWA发生与恶性心律失常有显著关系,已成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AMI)病人T波交替变异性(TWA)与心脏功能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方法 对41名AMI病人进行TWA导联数目,左室射血功能(LVEF),磷酸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检测,同时对临床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发生进行观察.根据LVEF将病人分为二组;LVEF<50%,(A组)和LVEF>≥50%(B组),比较二组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二组病人在LVEF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A组的TWA,TWA导联数目,CK-MB峰值及达到CK- MB峰值的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同时临床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A组也显著高于B组. 结论 AMI病人的TWA与LVEF及CK-MB的释放量有密切关系,TWA 和LVEF均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有力因子,表明AMI病人的LVEF越低,易形成TWA,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AMI)病人T波交替变异性(TWA)与心脏功能及其他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1名AMI病人进行TWA导联数目,左室射血功能(LVEF),磷酸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检测,同时对临床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发生进行观察。根据LVEF将病人分为二组;LVEF〈50%,(A组)和LVEF〉≥50%(B组),比较二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二组病人在LVEF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A组的TWA,TWA导联数目,CK-MB峰值及达到CK-MB峰值的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同时临床上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A组也显著高于B组。结论AMI病人的TWA与LVEF及CK-MB的释放量有密切关系,TWA和LVEF均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有力因子,表明AMI病人的LVEF越低,易形成TWA,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TWA)与心肌细胞复极的空间离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及离子通道的改变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已被公认为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TWA可见于多种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及长QT间期综合征等.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判定标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日本昭和大学的丹野郁报告,心电图T波交替变化(TWA)预测室性心动过速(VT)的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75%。已知在重症VT发生前存在TWA,但由于临床上很少捕捉到TWA,因此一般不作为VT的危险因素看待。  相似文献   

8.
窦性心律震荡(HRT)是自主神经对于室性期前收缩这种刺激出现的快速调节反应,是窦房结对于室性期前收缩的敏感性反应,反映窦房结双向变时功能。T波电交替(TWA)反映心肌复极变化,其主要的发生机制是心肌缺血缺氧,是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近年来,HRT和TWA多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对于冠心病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东  严激 《广东医学》2012,33(10):1503-1505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同一导联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1],逐搏T波振幅相差大于1 mm(伴有QT或不伴有QT间期的延长).这种心电现象主要存在于长QT综合征、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患者中.TWA在临床中与室性心律失常联系较常见,被预测其独立因子[2].由于心室的心律失常极易致生命危险,故倍受重视,特别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的不断成熟,TWA成为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者的预先筛选重要指标之一[3].本文就TWA的形成机制,与临床疾病和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记录仪,对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窦性心律震荡(HRT)技术是动态心电图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微伏级T波电交替(T-wave alternans,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国际公认的重要预测指标。动态心电图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领域中实用、无创、安全、准确、重复性强的重要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
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影  黄织春 《医学综述》2008,14(1):130-133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逐搏交替变化,与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心肌活动不稳定的指标。在现有的检测手段及检测仪器条件下,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是一种价廉、方便且无创的检查形式的代表,但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其对于发生各种致死性心脏病危险分级的作用仍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就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TWA的诊断率。 方法 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行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的患者14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78例,患者年龄52.64±9.69岁。采用GE公司提供的Marquette T 波电交替(microvolt T wave alternans,MTWA)分析程序,进行标准时域运动试验,并对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问卷调查。最后对患者的性别、年龄、MTWA、TET等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不同性别间焦虑评分存在差异(T检验,P=0.008)。性别因素与TWA结果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P=0.824,OR=0.761,95%CI:0.068~8.500)不明显,运动平板试验结果与TWA结果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P=0.499,OR=0.492,95%CI:0.063~3.853)也不明显。 结论 性别对TWA结果影响不大,但是临床工作者不能忽视性别差异,因为可能是性别差异对TWA的不同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性别对TWA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医生在下临床诊断时还应将性别纳入考虑之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实事求是的给患者一个准确的诊断,以此发挥TWA预测心脏性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以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探讨其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AMI患者(AMI组),男性86例,女性31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1±11)岁.分析其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室速或室颤,将11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37例)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80例).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MW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MTWA≥25 μV为截点,MTWA预测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0%、80.28%、54.84%、77.03%.MTWA以及SDNN (SDANN)联合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0.59%(20.59%)、94.37%( 95.77%)、63.64%( 70.00%)、71.28%( 71.58%).结论:MTWA及HRV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可用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T波电交替(TWA)的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在体实验组家兔10只,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造成心肌缺血模型,在结扎LAD前、结扎后60 min重复观测缺血区域心室壁内膜下层、中层和外膜下层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有效不应期(ERP),快速心室刺激诱发TWA.离体实验组家兔10只,快速开胸取出心脏后作Langendorff灌流,先用正常Tyrode's液灌流30 min再用模拟缺血液灌流.在Tyrode's液灌流20 min后、模拟缺血液灌流60 min后重复观测模拟肢体导联心电图,以及左心室前壁、侧壁、右心室和心尖部心外膜的MAPD、ERP,快速心室刺激诱发TWA.结果:缺血后各位点MAPD的频率适应性降低,MAPD90和ERP缩短.与生理状态相比,心肌细胞复极梯度发生了明显重排.20个在体和离体心脏在缺血后全部可用快速心室刺激诱发TWA,诱发TWA的心动周期(CL)窗口在130-170ms之间,CL=140,150 ms时可稳定地诱发TWA.TWA时伴有单相动作电位复极和传导的交替.离体心外膜增频刺激时,CL=170 ms开始出现TWA,随后的减频刺激至CL=200 ms时TWA消失,即TWA的滞后现象.结论:心肌细胞复极不均一可能是引起心电图T波的原因之一.心肌缺血使心脏正常的复极梯度发生改变,在快速心室刺激时易于发生动作电位复极和传导的交替,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WA.  相似文献   

15.
运动试验各阳性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各种阳性指标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平板运动试验结果阳性的15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运动试验各种阳性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56例中ST段抬高组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阳性,ST段压低组116例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84例,T波正常化组22例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4例,心律失常组10例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例。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中ST段抬高能准确判定冠心病,T波正常化组与ST段压低组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率间无差别,可以作为运动试验阳性的新指标,心律失常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较低,注意排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患者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J波、校正JT间期( JTc)、校正Tp-e间期( Tp-ec)对术后触发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CRT-D置入患者192例,留取术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读取最长JTc导联中JTc、Tp-ec间期,记录J波阳性病例数。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程控仪观察识别腔内电图图形并完善体表心电图收集。结果其中接受过触发治疗者(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44例(触发治疗组),未接受过触发治疗者148例(未触发治疗组),触发治疗组J波阳性率大于未触发治疗组(P<0.05),JTc(P<0.05)、Tp-ec(P<0.001)显著延长。当 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术后接受CRT-D触发治疗的风险显著增加,且与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影响患者预后,而J波的预测价值不确定。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JTc、Tp-ec的增大增加了CRT-D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当JTc≥358.50 ms、Tp-ec≥116.47 ms时,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可能作为是否接受触发治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观察6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根据其是否在介入治疗后24h内出现T波倒置,将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45例,未倒置组20例,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Q—T离散度及预后。结果T波倒置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减低、达酶峰时间提前、QTd及QTcd显著缩短,随访6个月,T波倒置组较未倒置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结论Q—T间期离散度变化和介入治疗后是否早期T波倒置均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简易临床指标,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