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与经腹切开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细菌性肝脓肿39例,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前者采用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后者采用经腹切开引流术,比较二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3例和无效1例,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和有效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与经腹切开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前者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的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比较两组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疾病相关症状体征消失、饮食恢复、血淀粉酶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48.0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00%)低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胰腺炎合并胰周脓肿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效果确切,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显著改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对肝脓肿进行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0例肝脓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肝脓肿切开置管引流。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的体温平均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发生并发症患者,对照组有7例(P0.05)。结论对肝脓肿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及效果理想等优点,精心的护理可以保障手术的成功,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36例为观察组,同期接受经腹切开置管引流术且一般资料与观察组均衡可比的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脓肿消失时间、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脓肿消失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肝脓肿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引流术和腹腔镜切开引流术两种微创技术治疗肝脓肿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进行微创治疗的32例肝脓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脓肿,总结治疗效果。结果: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肝脓肿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术后无并发症等优点。结论: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和腹腔镜肝脓肿切开引流术均是微创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手段,前者操作简单安全,后者治疗更彻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外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肝脓肿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腹腔镜切开置管引流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肝脓肿效果显著,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创伤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性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41例肝脓肿病人均经临床、影像学(B超或CT)和细菌培养确诊,行介入性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脓肿位于肝左叶9例,肝右叶24例,肝2叶8例。31例为单个脓肿,10例为多发脓肿。结果36例1次置管引流成功,5例经2次穿刺置管引流成功,平均引流时间为(18.5±5.3)d。所有患者随访半年未见复发。2例患者出现穿刺脓液外漏经超声引导右膈下置管引流治愈。结论介入性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肝脓肿是非常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急性胆囊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30例医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根据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胆囊造瘘术,观察组则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王安连 《中外医疗》2013,32(17):62-63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与经皮穿刺抽吸冲洗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科2009年1月—2012年7月间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A组)和穿刺抽吸冲洗(B组)治疗的6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6%,B组为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3±5.1)d,B组(19.1±4.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穿刺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较抽吸冲洗治疗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医学》2017,(2):131-132
目的超声介入辅助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用于临床治疗肝脓肿的疗效分析。方法以2014-04—2016-03间揭阳市人民医院肝脓肿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和介入组。切开组采用肝脓肿部位手术切开置管引流方法进行治疗;介入组则采用超声介入辅助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脓肿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患者肝脓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比切开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差异不显著,P>0.05;介入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比切开组好,P<0.05;介入组患者肝脓肿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切开组低,P<0.05。结论超声介入辅助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用于临床治疗肝脓肿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水平,促进脓肿消退,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对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经皮穿刺针(PTC)抽吸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的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就诊的4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4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分为2组,其中A组患者(20例)在超声引导下用PTC针行单纯抽吸术,B组患者(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置管引流术。观察2组一次性治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疼痛减弱时间、脓肿腔消失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随访有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B组20例患者治愈,有效率为100%;A组13例患者一次穿刺治愈,有效率为65%,4例2~5 d后行第2次穿刺后治愈,其余3例在2次穿刺后仍有较大脓腔,行置管引流术后治愈。2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疼痛减弱时间、脓肿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0.6) d、(2.5±0.6) d、(12.5±3.5) d、(15.6±4.0) d,均长于B组的(2.0±0.5) d、(1.2±0.5) d、(7.2±2.0) d、(10.3±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8/20),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1/20),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1,P<0.05)。 结论 细菌性肝脓肿经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管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三组(A、B、C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B超定位引导下经皮行穿刺抽脓,B组行直接开腹肝脓肿切开引流,C组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结果治疗后经过3个月的观察,A组与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0%和80%,C组的有效率为100%,C组高于A组与B组(P〈0.05)。经过观察与统计,C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体温恢复平均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少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腹腔镜肝脓肿引流术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一种新选择,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从而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细菌性肝脓肿及膈下脓肿的超声引导穿刺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9例细菌性肝脓肿及膈下脓肿患者在超声直视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对脓液黏稠正有坏死组织块、抽脓不彻底的患者置管引流,每日冲洗。有48.98%(24/49)的患者行1次抽脓治疗,24、49%(12/49)行2次,8.16%(4/49)行3次,4.08%(2/49)行4次穿刺抽脓;另14.29%(7/49)行置管引流。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肝内无脓腔。这表明细菌性肝脓肿及膈下脓肿的超声引导穿刺抽脓、置管引流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耿锋  施秋英 《当代医学》2013,(32):39-40
目的探讨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方法在乳腺脓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脓肿患者,其中15例行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治疗,25例行常规手术切开引流治疗,比较两者在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瘢痕大小、继续哺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置管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9±1.7)d,治愈时间为(12.3±2.5)d,瘢痕长度为(0.5±0.1)cm,手术切开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9±3.6)d,治愈时间为(228±35)d,瘢痕长度为(2.9±0.8)cm,置管组在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瘢痕大小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切开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手术切开组并发2例乳瘘,术后均停止继续哺乳;置管组未发生1例乳瘘,术后有8例患者继续哺乳。结论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方法在治疗乳腺脓肿中具有微创、简便、害今疗赫明确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116-1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和省立金山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共156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引流+抗生素组(引流组)和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及治愈率、有效率等。结果引流组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总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中转手术3例,对照组中转手术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性休克、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联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切口皮下留置引流管外接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妇科开腹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对120例开腹手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根据随机化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常规一期切口缝合术,不放置负压引流管)和观察组(切口皮下留置引流管外接自制简易负压引流),每组60例患者。比较两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关腹时间(16.25±6.13)min、切口愈合时间(5.89±1.52)d、换药次数(6.12±1.21)次、住院时间(7.92±1.64)d均低于对照组的(18.23±5.69)min、(7.92±3.39)d、(10.03±2.13)次、(9.33±3.6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6.67%)二次缝合率高于观察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妇科开腹手术中,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愈合速度加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考虑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和单孔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 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0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入选本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单孔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9.8±21.6)min,显著长于对照组的(56.9±19.6)min,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为(0.4±0.1)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7±0.2)g/L,P<0.05。观察组术后肉眼血尿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0.9±0.4)d、(1.2±0.7)d、(3.6±0.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3.6±1.3)d、(4.3±1.2)d、(5.4±1.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结石清除率为100.0%(200/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5%(191/2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3例(1.5%),显著低于对照组40例(20.0%),P<0.05。 结论 单孔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较佳,但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介入治疗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DBLA)的2种置管引流方法(连续灌注和单纯引流)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分析连续灌注引流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70例DBLA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取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连续灌注(连续灌注组,85例)和单纯引流(单纯引流组,85例)2种方法进行治疗,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术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连续灌注组介入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运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及计算系数,并由此构建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的预测模型。结果: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灌注组平均术后拔管时间为(21.1±12.4)d,明显短于单纯引流组的(29.1±14.9)d(P<0.05);连续灌注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6.2±6.6)d,明显短于单纯引流组的(27.8±8.0)d(P<0.05)。连续灌注组术后拔管时间的影响因素为:脓肿含气、脓肿多房、合并胆道结石、血浆白蛋白和体质量指数(BMI)(P<0.05);术后住院时间的唯一影响因素为:合并感染性休克(P<0.05)。LASSO回归构建预测模型:术后拔管时间=0.06×白细胞-0.72×血浆白蛋白+1.99×多房+6.86×胆道结石+ 0.94×BMI;术后住院时间=0.21×甘油三酯+1.79×感染性休克。结论:对于DBLA,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置管连续灌注引流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引流术;超声图像特征为脓肿含气、脓肿多房,患者合并胆道结石、低蛋白血症或高BMI均将延长术后拔管时间;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将延长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87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48例,观察组)和X线引导穿刺置管引流(39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黄疸消退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45例(93.8%),发生并发症2例(412%);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29例(74.3%),发生并发症8例(2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黄疸消退情况相似。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肝脓肿的介入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脓肿经皮穿刺介入引流的临床应用及术后拔管的时间窗。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1月.2007年11月62例肝脓肿住院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介入组,32例)和外科治疗组(外科组,30例)介入组在DSA引导下行肝脓肿穿刺引流,抽吸脓液、冲洗脓腔,并留置肝外引流管作持续冲洗及引流;外科组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并留置引流管。结果:介入组的平均住院时间(11.29±1.64)d、留管时间(8.08±1.29)d、并发症0例,与外科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退热时间及有效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脓肿的介入治疗对肝组织的损伤较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术后拔除外引流管的时间窗以选择在无发热后3d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