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T和APTT检测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凝血标本全血放置以及离心后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 的影响.方法 取 PT和APTT正常值标本180例(PT在10.5~14.0 s之间,APTT在22.0~36.0 s之间),异常值(高值)标本120例(PT>14.0s,APTT>36.0s),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仅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及离心后在室温及冰箱(4℃)保存条件下0,2,4,6,8,12,24 h时PT,APlvr的结果 ,并将所得到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 进行处理.结果 全血室温放置时,正常值标本PT在4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室温下,正常值标本PT在6 h内,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冰葙保存条件下,正常值及异常值标本PT,APTT在6 h内的测定结果 与0 h测定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即刻测定,最好离心后置于冰箱保存,并保证在6h内完成测定;如果不离心室温放置,应在2 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凝血全血以及离心后标本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抗凝血标本全血室温(26℃)放置及离心后在室温及冰箱(4℃)保存条件下0 h、2 h、4 h、6 h、8 h、12 h、24 h时PT、APTT的结果,并将所得到的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全血室温放置时,正常值标本PT在4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高值)标本PT在2 h内,APTT在2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室温下,正常值标本PT在6 h内,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值标本PT在4 h,APTT在4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血浆在冰箱保存条件下,正常值及异常值标本PT,APTT在6 h内的测定结果与0 h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即刻测定,宜离心后置于冰箱保存,并保证在6 h内完成测定;不离心室温放置的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  相似文献   

3.
本组47例严重、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为:(1)除DIC外无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除非有肝功能不全的病人不能排除;(2)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检验至少有两项异常;(3)有在短期内触发DIC的一种或多种诱发因素存在。如果持续时间短,则分类为急性。感染、休克、创伤,肝病和恶性疾患为常见诱因。常规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立即纠正休克、酸中毒、电解质失衡、低氧血症、尿毒症和其他代谢紊乱;显著出血给予相应的血液制品,PT和APTT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 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 IC的可能.如存在D 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 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 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 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 IC的可能.如存在D 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 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 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新生儿凝血与纤溶实验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医师早期干预治疗 DIC 新生儿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凝固法、凝血酶法(Glauss 法)、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乳胶凝集半定量法分别测定 DIC 组20例、早期可疑 DIC 组25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足月新生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血浆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DIC 新生儿患者组 D‐D 和 FPD 显著升高,PT 、APTT 、TT 均延长,而 FIB 均显著降低,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可疑 DIC 阶段,D‐D 和 FDP 阳性率分别为84%和52%,而 PT 、APTT 、TT 、FIB 的异常率仅为44%、32%、24%、20%.结论DIC 新生儿存在纤溶,抗凝系统的激活及凝血因子的损耗,尤其 D‐D 、FDP 的变化显著,是观察新生儿早期 DIC 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检测,掌握临产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分娩过量中出现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正常临产孕妇(产后无大出血、无DIC)血浆中PT、APTT、Fib和D-Dimer含量和50例妇科一般炎症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临产孕妇的PT、APTT明显低于非妊娠妇女对照组(P<0.05),Fib和D-Dimer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临产孕妇监测PT、APTT、Fib和D-Dimer,了解其凝血状态,预防产后大出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一些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法国生产的STAGO(思达高)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376例各种疾病和健康正常成人50例血液胛、APTT。结果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癌、肝病及高血压患者PT及APIT二者均延长比率最高。结论对血液病、DIC、肝癌、肝病及高血压患者选择测定PT、APTT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及时输注适量冷沉淀,分析其疗效.方法 对22例产科确诊胎盘早剥并DIC产妇行输冷沉淀前、输后12~24 h和输后3~5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值,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及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比输注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愈20例,死亡2例,治愈率91%.治愈患者输冷沉淀12~24 h及输后3~5 d 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增加,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 结论 DIC产妇早期及时输入适量冷沉淀可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凝血机制,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时机.  相似文献   

10.
315例围生期孕妇凝血3项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315例围生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3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Start 4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围生期孕妇组与对照组的凝血3项,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15例围生期孕妇PT为(10.82±0.83)s,APTT为(30.32±4.43)s,Fib为(3.87±0.79)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生期孕妇血凝指标改变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占0.03%~0.13%,尤其是Fib含量的改变是诱发DIC的直接原因。因此,对围生期孕妇进行凝血检查,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常凝血质控血浆质量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自制冻干正常凝血质控血浆的性能。方法测定连续3批自制血浆各凝血因子活性等指标,以考察制备工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pH为测定指标,评价正常凝血质控血浆的批内均一性和稳定性;同时以新鲜混合血浆为对照,将自制产品与进口试剂进行比较。结果连续3批自制血浆的APTT、PT、T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pH值稳定,各凝血因子的活性均>0.80IU/ml。变异系数APTT为0.6%(n=20),PT为0.8%(n=20),TT为2.2%(n=20)。血浆复溶后,4℃冰箱和室温下放置,8 h内血浆的APTT、PT、TT及pH均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其中变化最大的APTT极差为2.26s。冻干血浆4℃及-20℃存放条件下,30个月内血浆的APTT、PT、TT及pH亦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其中变化最大的APTT极差为3.29s。以新鲜混合血浆为对照,自制的正常凝血质控血浆与新鲜混合血浆其APTT均值相差0.52s,TT均值相差1.0s,PT无明显差别;德国DADE BEHRING正常凝血质控血浆与新鲜混合血浆其APTT均值相差6.82s,TT均值相差3.2 s,PT无明显差别。结论自制的正常凝血质控血浆具有正常凝血特性,产品的稳定性和批内均一性良好,可满足作为凝血试验质控血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IC的可能。如存在D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最好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1.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lt;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lt;0.01)。2.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PT、APTT、Fbg及D-Dimer是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急性白血病(acure leukemia,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37例AL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①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D-二聚体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② 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APTT、Fbg及D-二聚体是AL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联合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应用(冰冻联合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果。方法将41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为冰冻联合组,17例为联合应用新鲜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新鲜联合组)。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 h和输后2 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⑥统计比较两组输后24 h内续用悬浮红细胞量。结果冰冻联合组与新鲜联合组输后2 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24 h内人均续用红细胞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应用治疗DIC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产妇的血凝状态,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大出血而引起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86例临产妇使用真空管静脉采血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临产妇的PT和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临产妇的血液处于高凝,低纤溶状态是临产妇的凝血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确保母婴健康,防止异常出血和DIC的发生,对孕妇产前凝血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本院住院临产孕妇(实验组)360例与门诊12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的PT、APTT和FIB值比较除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抗凝活性减弱,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等产科意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PIH)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TBI患者,按GCS评分分为重型TBI组(GCS3~8分)和轻中型TBI组(GCS8分);按病情进展分为PIH组和非PIH组;治疗15d后,按病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急性TBI患者在发病24h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重型TBI组PT、FBG和PLT异常较轻中型TBI组明显,PIH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非PIH组明显,预后不良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患者急性期常见凝血功能异常,早期监测PT、APTT、FBG和PLT对判断TBI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预测进展性颅内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动态观察广西竹叶青蛇咬伤后患者的血液学动态变化,并对发生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特点和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动态观察21例被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和部分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 红细胞计数数(RBC)、中性粒细胞计数(N)、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量(HGB).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生DIC的特点.结果 21例被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咬伤患者中发生DIC的共17例(80.95%),其中13例(76.47%)发生在咬伤后0~48 h;全部DIC患者无休克和其他脏器无严重功能障碍发生等,也无死亡病例.动态观察发现,各凝血功能指标发生异常的高峰时间是在被伤后24~72 h,分别出现PT延长、Fg降低、D-D和3P阳性,但随时间推移各指标的异常率随之下降;在咬伤后48 h内,WBC和N平均值高于正常值,而HGB和PLT平均值在各时间段均属于正常值范围.结论 广西竹叶青蛇咬伤所至的DIC主要发生在咬伤后48 h内,同其他原因所致的DIC比较,具有不发生高凝期、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和预后好的特征,是不典型的DIC.  相似文献   

20.
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4-12~2007-01收住我院ICU和EICU的脓毒症休克患者,通过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和凝血功能异常组,追踪其预后情况判断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PT异常组、PT和APTT均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结果正常的对照组(P<0.05);而APTT异常组和PLT异常组分别与其结果正常的对照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下降组和PT异常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PLT正常组和PT正常组(P<0.05).结论 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 PLT、PT、APTT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