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LA-DRB1等位基因与HBV感染慢性化的相关性。方法用PCR-SSP方法对陕西地区汉族慢性乙肝患者108例与正常对照108人以及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32人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比较,并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与HBV复制状态相关性分析。结果陕西地区汉族人HLA—DRB1等位基因以DR-B1*04(16.2%),DRB1*09(12.5%),DRB1*12(11.6%),DR-B1*15(13.4%)最为常见;病例组HLA—DRB1*03的等位基因频率(10.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7%),(OR=3.10;P〈0.05);HLA—DKB1*07等位基因频率病例组(17.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3%,(OR=2.09;P〈0.05);DRB1*07基因位点在HBV高复制状态多见(OR=2.22;P〈0.05)。结论HLA—DRB1*03、HLA—DRB1*07与陕西地区汉族人HBV感染后的慢性化相关联。该研究提示HLA-Ⅱ类基因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河南汉族38例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2例正常健康人进行了HLA—DRB1^* 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 两组的HLA—DRB1^*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nRR1^*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很高,感染者的疾病谱多种多样,大部分表现为自身清除病毒,约20%演变为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慢性感染者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不一,临床经过差异很大,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进程不一。除了病毒方面的影响外,众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疾病的转归与宿主的种族、免疫状态和遗传因素有关。宿主的遗传因素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这些临床表现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与前-S1(pre-S1)抗原和前-S2(pre-s2)抗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800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前pre-S1抗原和pre-s2抗原,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法测定患者HBV-DNA。结果213例HBV-DNA阴性患者的Pre-S1抗原阳性率为15.02%,Pre-s2抗原阳性率为9.86%;587例HBV-DN阳性患者的Pre-S1阳性率抗原为87.39%,Pre-s2抗原阳性率为80.75%;HBV-DNA阴性患者的Pre-S1和Pre-s2抗原阳性率显著地小于HBV-DNA阳性患者(P〈0.05);HBV.DNA载量与pre-sl抗原和Pre-s2抗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均P〈0.001)。结论在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中,HBV.DNA载量与Pre-S1抗原和Pre-s2抗原高度相关,pre-S1和pre-s2抗原检测是HBV-DNA检测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白细胞抗原(HLA)-A基因多态性与福建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以93例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例组)为研究对象,以同一地区84例健康人为对照人群(对照组),采用DNA测序分型技术(SBT)对HLA—A等位基因精确分型,计算各组等位基因频率.对对照人群等位基因分布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应用遗传统计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确定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的易感基因及基因型.结果:HLA—A等位基因差异显著性检验:病例组A*24(20.33%vs9.52%,x^2=7.938,P=0.005),A*2402(19.23%vs8.33%,x^2=7.212,P=0.009)和A*01(5.49%vs1.19%,x^2=4.878,P=0.027),A*0101(4.95%vs0.60%,x^2=5.955,P=0.015)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A*33(3.85%vs9.52%,x^2=4.587,P=0.032),A*3303(4.40%vs9.52%,x^2=4.440,P=0.032)基因频率也低于对照组.等位基因多因素分析:HLA—A*24主型(OR=2.397,95%CI:1.206~4.766,P=0.0126)和A*2402亚型(OR=2.685,95%CI:1.306~5.521,P:0.0072)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基因型多因素分析:A2402(OR=3.254,95%CI:1.320~8.021,x^2=6.5703,P=0.0104)和A0201(OR=2.411,95%CI:1.147~5.068,x^2=5.399,P=0.0203)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基因型剂量一效应关系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与H1A—A2402基因型剂量线性相关(OR=2.020,95%CI:1.095—3.728,x^2=5.0624,P=0.0244).结论:HLA-A*2402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存在阳性关联,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形成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Ze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163-116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因,据估计每年约有1至2百万的人口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脏疾病。而目前尚无满意的药物或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清楚。乙型肝炎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影响它的发展因素除病毒本身(如病毒的基因型甚至亚型)、环境因素(如酗酒、黄曲霉毒素)外,还有宿主本身的遗传因素,尤其是对后者的研究较困难。近些年国内外发表了一些研究结果,但有些结果可以重复,而有些结果则重复不出来,这里面原因很多,如样本量大小及种族等原因,下面就对这些研究结果作一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与HBV基因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41例,随机分为4组:(1)拉米夫定组(136例)100mg口服,每日1次;(2)替比夫定组(135例)600mg口服,每日1次;(3)恩替卡韦组(135例)0.5mg口服,每日1次;(4)阿德福韦酯组(135例)1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进行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时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HBeAg、HBeAb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结果 (1)HBV基因型B型占17.38%(94/541);C型占75.78%(410/541),B/C混合型占6.84%(37/541),未检出其他基因型。(2)拉米夫定组、恩替卡韦组、替比夫定组,B型、C型、B/C基因型疗效(包括HBV DNA阴转率、有效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德福韦酯组,B型、C型、B/C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基因型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前S1蛋白(presSl),前S2蛋白(presS2)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三者共同构成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衣壳蛋白,presS1含有肝细胞膜受体,在HBV感染肝细胞和抗体免疫应答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resS1参与介导病毒颗粒黏附宿主肝细胞并直接反应HbcAg,HBV—DNA的血清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G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相关性及预后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记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测定CD40L基因多态性,并确定其基因型分布。结果 两组CD40L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研究组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G、GG基因型的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CC基因型的1.809倍和2.264倍(P <0.05)。随访1年结束,CD40L G基因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为62.90%;CD40L非G基因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为85.00%;CD40L G基因与非G基因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8,P <0.05)。结论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70例健康对照者的IL-2基因-385T/G、+114T/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IL-2基因+114T/G多态性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基因-385T/G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490倍(OR=1.490,95%CI:1.085~2.046);进一步比较HBV患者IL-2基因多态性与HBV—DNA复制的关系,发现高水平HBV—DNA组-385G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布频率明显高于低水平HBV-DNA组(χ^2=6.051,P=0.014)。结论:IL-2基因-385T/G多态性与HBV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显著增加了HBV-DNA的复制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与HLA的相关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72名广西汉族2型糖尿病(DM)及46名汉族正常对照的HLA-DQAl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2型DM组DQAl*04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DOAl*010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型DM并肾病组和并高血压组DQAl*0501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低于无肾病组和无高血压组。结论:广西汉族2型DM及其并发症与HLA有关联;HLA-DQAl*0401可能为2型DM的保护基因,HLA-DQAl*0104可能为2型DM的易感基因;HLA-DQAl*0501对2型DM并肾病、高血压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为研究CYP2C19基因在中国云南地区特色少数民族独龙族人群中的基因型及突变频率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与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分析了 2 0 5例独龙族人群中的基因型 .结果 :84人为CYP2C19野生型纯合子 (wt/wt) ;98人为CYP2C19m1杂合子 (wt/m1) ;2 3人为CYP2C19m1突变纯合子 (m1/m1) .突变频率为 0 3 5 1.结果与苗族人群CYP2C19基因突变频率有显著差异 ,但与国内外其他相关报道未见显著差异中国独龙族人群中细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摘要)@唐莉$云南省计划生育技术科学研究所!昆明6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XT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均来自于上海地区,其中糖尿病患者共286例,正常人300例.RFLP法检测基因位点rs3740878, rs11037909 和 rs1113132的多态性.Hardy-Weinberg平衡法检测基因型的频率,同时对糖尿病组和正常组的代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对于rs3740878 位点:2型糖尿病组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1%,53.5%,显著高于正常组(65.3%, 47.3%,P<0.01或P<0.05),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30倍(OR=1.30, 95% CI:1.017-1.665,P=0.036),AA基因型患糖尿病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1.68倍(OR=1.68, 95% CI:1.022-2.773, χ2=4.233,P=0.04);同样对于位点rs11037909:2型糖尿病组TT基因型的频率为56.70%显著高于正常组46.3%(χ2=18.262, P<0.000 1),2型糖尿病组T基因的频率74.7%显著高于正常组65.7%(χ2=20.467, P<0.000 1).杂合体CT基因型和纯合体TT基因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CC基因型的1.9倍(OR=1.9, 95%CI:1.063-3.405, χ2=4.776, P=0.029)和 2.497倍(OR=2.497, 95%CI:1.419-4.369, χ2=10.482, P=0.001).但是并没有发现这两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代谢指标之间有相关性,同样对于rs1113132位点来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在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基因EXT2两个多态性位点(rs3740878) 和(rs11037909)中的等位基因A和T与中国南方人的2型糖尿病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位点rs1113132的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人的2型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部分HLA-Ⅱ类等位基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从免疫遗传学角度比较GDM和2型糖尿病(T2DM)遗传基础的异同.观测GDM、T2DM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分析血浆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讨脂联素在GDM发病中的作用,寻找预测GDM远期可能发生糖尿病的临床指标.方法采用PCR—SSP检测48例GDM和48例T2DM的部分HLA-Ⅱ等位基因频率,并与48名正常孕妇比较;选取GDM、T2DM患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经典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及治疗中。然而部分患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后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CYP2C19基因多态性被认为与此相关,然而不同年龄患者中该基因多态性是否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尚存争议。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年龄层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卒中患者口服氯吡格雷治疗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卒中患者479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0岁169例,年龄>60岁310例。患者均接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为期1年。住院期间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糖、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白细胞计数、糖尿病、高血压、CYP2C19 LOF等位基因、吸烟、饮酒、性别。随访记录患者卒中后三个月卒中复发/死亡的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1年期的临床预后,mRS≤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mRS>2分为临床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根据CYP2C19功能变异型(LOF)等位基因携带状态分为携带组和非携带组。使用同质性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层结果异质性,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年龄层中与临床预后相关的潜在预测因子。结果 年龄≤60岁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血糖、LDL、白细胞计数、糖尿病、高血压、CYP2C19 LOF等位基因、吸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血糖、HDL、LDL、TG、糖尿病、高血压、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eslow-Day检验:CYP2C19 LOF等位基因携带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与年龄间存在交互效应(χ2=6.352,P=0.012),Tarone's检验:CYP2C19 LOF等位基因携带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与年龄间存在交互效应(χ2=6.351,P=0.012)。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交互效应大小,结果显示,交互效应的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OR=3.63,95%CI(1.31,10.07)〕。此外,不同年龄层患者CYP2C19 LOF等位基因与卒中后3个月卒中复发/死亡相关性差异并无异质性(P>0.05)。CYP2C19 LOF等位基因携带患者3个月卒中复发/死亡比例(9.7%)高于非携带患者(3.9%)(P=0.02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中,CYP2C19 LOF等位基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可能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年龄>60岁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饮酒、男性、血糖、HDL可能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在控制CYP2C19 LOF等位基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性别、NIHSS评分、血糖、TC、TG、LDL、HDL、白细胞计数上述临床混杂因素后,尚不能肯定CYP2C19 LOF是该类研究患者卒中后3个月卒中复发/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卒中患者中,年轻患者的长期功能预后与CYP2C19 LOF基因的相关性可能较年老患者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B细胞因子相关锌指蛋白(OAZ)基因内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人狼疮肾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OAZ基因内部阳性微卫星D16S517附近的8个SNP标记在18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83例狼疮肾炎患者和101例非狼疮肾炎患者)和286名正常人中进行等位基因分型,以Helixtree软件分析SNP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中国汉族人群中(1)SNPrs1344531等位基因(T)频率在SLE患者组(47.0%)和正常对照组(38.1%)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8);CC基因型的频率在SLE患者组(25.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8.1%,P=0.005)。(2)SNPrs1344531等位基因(T)频率在狼疮肾炎患者组(53.0%)和正常对照组(38.1%)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CC基因型的频率在狼疮肾炎患者组(22.9%)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8.1%,P=0.013),TT基因型的频率在狼疮肾炎患者组(28.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3%,P=0.003)。(3)rs1420676-rs1344531(C—T)(P=0.001),rs3803665-rs1420676-rs1344531(C-C-T)(P=0.004),rs2292155-rs3803665-rs1420676-rs1344531(C—C—C—T)(P=0.002)等单倍型频率在狼疮肾炎患者组中较高。而rs1344531-rs2080353(C-A)(P=0.005),rs1344531-rs2080353-rs933564(C-A-G)(P=0.006)等单倍型的频率在狼疮肾炎患者组中较低。结论OAZ基因的变异可能在狼疮肾炎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