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其中,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因人制宜,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就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先秦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及《伤寒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民国时期的医著都对体质学说有了进一步发挥,并充实其学说。建国后是体质学说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一书,集历代之大成,又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使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在历代体质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中医体质学说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一直方兴未艾,并且由于生化、遗传、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介入,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本文就近年来的实验研究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体质学说自本世纪70年代提出以后,近20a来,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 理论研究1.1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被比较明确地提出后[1],受到中医界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已得到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2]并认为其基本原理概括为:(1)体质过程论—…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学说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麻晓慧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5):47-48,F003
中医体质学说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 ,总结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吸收现代科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经 2 0年左右的发展 ,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诸如体质与病证的关系 ,体质分类的依据 ,体质的实验研究 ,以及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方面 ,尚处于发展、探讨之中。笔者就近年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体质的概念  关于体质的概念 ,各学科之间内涵略有差异 ,从组织形态学[1] 而论 ,主要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包括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及各组织、器官和各功能系统的形态特征与正常范围。从生理学而论[2 ] ,体质为“机体…  相似文献   

6.
中医体质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武昆 《河北中医》2005,27(12):948-950
医学是研究探讨人类发病的病因、病理机制、治疗及预防等内容的专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不同体质的人。因此,研究人的体质是医学工作者不能忽视的问题。而重视和研究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进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更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学有关体质的论述不仅实践性强,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仅就体质的分类、体质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医体质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武昆 《河北中医》2005,27(6):464-466
医学是研究探讨人类发病的根源、病理机制、治疗及其预防等内容的专业科学,它的对象是具有不同体质的人,因此研究人的体质是医学工作者不能忽视的问题。而重视和研究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进而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更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学有关体质的论述不仅实践性强,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仅就体质的分类、体质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质现象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命现象,与人体的健康、疾病密切相关.作者对近10年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流调学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体质学进行展望 :即中医体质学的基础研究、体质学说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发展中医体质学优势 ,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及体质预防和康复学。认为体质学说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可逐步从中医体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建立学科分支 ,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 ,使之进入新的研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2,20(2):137-137,140
从四个方面对中医体质学进行展望:即中医体质学的基础研究,体质学说将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发展中医体质学优势,带动临床学科发展及体质预防和康复学,认为体质学说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可逐步从中医体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建立学科分支,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研究,使之进行新的研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一直以"人"为研究对象,自然非常重视体质现象的研究。综观中医体质学说近10 a的研究状况,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各种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1中医体质分型标准百家争鸣,虽有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但量化的指标不明确,可能会造成主观上的偏差;2研究手段相对单一,未有更深入的认识,应当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宽;3实验研究大多滞留在理论验证阶段,实用性较小,如何与临床辨体诊治良好的交接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疾病随着体质走,中医体质学说对于临床的重要性不待而言,但是现行的体质理论难以完全适应于临床的需要,因此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体质概念重新界定并对其类型重新划分,并据此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3.
王停  郑燕飞  焦招柱 《中国现代中药》2015,17(12):1246-1249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抗衰老产业发展至今,已取得诸多成效,起到了延长生命、改善生命质量的作用。但在我国,抗衰老产业涉及领域小,产品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本文从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国家的需求以及老龄化的现状三方面介绍抗衰老产业的形势,并对此现状做了一定的分析,针对当前的问题给出了应对的方案。指出中医体质经过近40年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学术界以及民众的认可,在国家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抗衰老食品及保健食品、中医体质老年养生知识普及、健康管理、培养中医体质调理人才四方面,对中医体质抗衰老健康产业做出了展望。中医体质在抗衰老产业中可以填补理论的空白,创新产业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性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临床发病等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中医体质学说理论渊源和内涵的阐述,提出不同的体质对高血压性失眠的临床发病类型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高血压性失眠难控制、易反复的特点,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对其可能发病的趋势进行早期干预,达到中医调体抗邪、调体防病和调体防复的目的,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性失眠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文章从中医体质学概念的研究,中医体质学分型的研究,中医体质学治疗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说明中西医结合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疾病随着体质走,体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决定了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而且决定了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一般规律,刘英锋教授将体质理论灵活应用于临床证型四要素(病因、病所、病机、病势)的辨别之中,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刘璠 《世界中医药》2010,5(5):307-309
从高原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出发,论述体质因素对慢性高原病发病、性质、治疗、预防与康复的指导作用,为中医体质理论扩大了应用范围,也为慢性高原病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医体质学与肿瘤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社会,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提高肿瘤的治疗水平、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成为关键。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完善,我们发现对恶性肿瘤的体质研究在临床上有一定意义,这对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也是一大促进。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调控规律研究是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核心。中医体质辨识作为最具临床操作性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被认为是绘制证候状态标准曲线的基础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中医体质状态标准曲线,将证候调控规律研究确立的状态演变曲线与之拟合并综合分析,明确体质对中医证候的干预方法与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中医临床疗效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