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而出现的运动能力和行走能力的受限,以及躯体功能和生活质最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病学会(AHA/ACC)指南[1]中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特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2010年全球PAD患者约2. 02亿,其中约69. 7%来自中低收入国家[2]。中国PAD患者超过3000万,5年病死率约30%[3]。目前对PAD采取以去除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4],无症状或间歇性跛行患者首选药物或运动疗法,保守治疗无效和严重肢体缺血者考虑血运重建疗法。腔内治疗因创伤小、疗效确切,逐渐成为PAD血运重建的主要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量踝肱指数(ABI)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观察其与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纳入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177例MHD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透析前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测量ABI.以任何一侧ABI<0.90作为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标准,随访29个月,采用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下肢动脉疾病与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 下肢缺血PAD的患病率为12.5% (22/177),PAD组患者年龄较高[(67±16)岁比(58± 15)岁,P=0.017].Kaplan-Meier分析提示,PAD组患者生存率低于无PAD组(P<0.001);Cox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透析龄、糖尿病、冠心病之后,PAD患者死亡风险是无PAD患者的3.39倍(95%可信区间1.44~7.97,P=0.005),糖尿病(风险比=2.917,95%可信区间1.280~6.649,P=0.011)和年龄(风险比=1.042,95%可信区间1.007~ 1.077,P=0.018)也是该人群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较高,PAD、糖尿病和年龄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骨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正常BMI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测定踝肱指数(ABI)并进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同时测量脊柱(L1~4)和股骨颈(Neck)的骨密度(BMD),以ABI大小分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组和非外周动脉疾病组。结果 PAD组的Neck的骨密度值为(0.5999±0.1175)g/cm2,低于非PAD组(0.6909±0.1242)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AD组内,轻、重症两组间Neck骨密度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AD组与非PAD组年龄、糖尿病病程、BMI、脊柱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AD组患者较非PAD组收缩压水平升高(P<0.01)。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髋部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二者常同时存在,并可能相互影响,其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 ASO)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外周动脉疾病(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和肢体坏疽,且该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风险大,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趋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15%~33.8%[1,2]。对于PAD的治疗,目前有较多的方法。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致残率、致死率,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现将该病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外周动脉疾病(PAD)可累及全身动脉,以下肢动脉较多见。血管内治疗(EVT)是治疗下肢PAD的常用技术之一,主要包括药物洗脱支架(DES)及药物涂层球囊(DCB)。与传统技术相比,DES及DCB治疗PAD后血管通畅率更高、再狭窄率更低,但目前相关研究尚少,且缺乏长期随访结果,二者间如何选择仍需探讨。本文对DES、DCB治疗股腘动脉病变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又称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ns,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急性动脉栓塞等,其中尤以ASO最为常见。PA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凶险疾病,尤其是表现为静息痛、溃疡、坏疽的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PAD的治疗目标就是要尽可能恢复闭塞动脉的血流,以达到缓解症状、挽救肢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症状性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症状性PAD患者资料,记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常见高危因素;结合下肢动脉造影及肾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各变量与症状性PAD合并RAS的关系。结果症状性PAD合并RAS的患病率为20.00%(21/105)。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脂、钙离子、磷离子、钙磷比、尿酸、血肌酐、PAD临床分型、相似管径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与RAS无相关(P均>0.05);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RAS相关(P<0.05),是RAS患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对于症状性PAD患者,应在下肢动脉造影的同时行双侧肾动脉造影,以早期发现肾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9.
以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为主的周围动脉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PAD主要发生于下肢,其中约30%发生在髂动脉,70%化于股,腘及以远动脉,单纯小腿动脉病变者仅占15%。  相似文献   

10.
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 isease,PAD)涵盖了多种可以造成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疾病,引起供血组织缺血的临床表现,尤以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最常见。发生在腹主动脉及其远侧的ASO,都可造成下肢动脉缺血。目前,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更新、血管腔内治疗的快速发展救肢体,  相似文献   

11.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中最常见的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随着介入技术和血管腔内治疗器械的飞速发展, 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alr treatment, EVT)已经成为下肢PAD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病变处合并重度钙化是目前EVT治疗PAD的难点之一, 选择合适的管腔准备措施有效且安全地裂解钙化斑块可增加EVT治疗PAD患者远期靶患肢通畅率, 减少再次手术干预的风险。本综述总结当前用于下肢动脉重度钙化病变的管腔准备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周围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disease, PAD)发病率逐渐增高.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测定是一种用来评估下肢动脉血流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简单、实用方法.PAD无创检查法具有对人体无害、无痛苦、可重复、花费少、诊断正确率高的优点,并可以解决下述问题:①确定是否有PAD,是动脉性疾病还是静脉性疾病;②确定血管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③确定是否要做血管造影及其导管的径路;④确定是否适宜手术或保守治疗;⑤判定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效果;⑥作为长期随访患者、监测病情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介入术后肾功能变化并探讨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360例分为单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组(PAD,n=20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组(PAD+T2DM,n=89)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肾病组(PAD+DN,n=65)。连续观察患者术后肾功能变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查发生急性肾损伤(CIAKI)的相关因素。结果:(1)术前、术后24 h、48 h、72 h四个时间点,三组患者的Ccr呈递减趋势,BUN和CysC呈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3组的Ccr、BUN和CysC均高于术前。(2)PAD +DN、PAD +T2DM、PAD组CIAKI发生患率分别为40%、13.5%和6.8%,3组间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龄、合并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术前CysC异常、对比剂用量是PAD患者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对比剂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比剂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对患者行造影检查时需注意肾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重要表现,亦是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基础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传统的治疗方式有旁路血管移植术、血管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术后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镜下观察PAD的特点,分析PAD与胆胰疾病的发病关系.结果 PAD患者发病随年龄增大而升高,PAD患者胆道结石构成比明显高于非PAD组(P<0.001),其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P=0.004)和胆道探查术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P=0.022)高于非PAD组.边缘型PAD并发胆道结石高于并列型和包绕型(P=0.028),PAD直径3.0以上并发胆道结石高于PAD直径3.0以下患者(P=0.001).PAD组胰头癌发病率与非PAD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可能是胆胰疾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otarex在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90例采用Rotarex治疗的PAD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测定在评估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及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76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的变化,并对影响PAD病变进展致踝肱指数减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7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保守治疗组40例,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均值分别为0.70±0.38(左)、0.79±0.38(右)及0.70±0.37(左)、0.79±0.38(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26例,其中应用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9例,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PTAS)治疗17例,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均值分别为0.41 ±0.29、0.69±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组10例,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均值分别为0.39±0.14、0.6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病、饮酒对踝肱指数影响显著(P<0.05).结论 踝肱指数测定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重要观察指标,踝肱指数减低能客观反映PAD病变的进展及程度.吸烟、糖尿病、高血脂、脑血管病、饮酒是影响病变进展致踝肱指数减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管腔内技术日臻成熟,器械的多样化和不断改进,心灵手巧的血管外科和放射科医师,利用先进的影像监测设备,选用不同的导丝和导管,结合多种插入技术与手法,几乎已能进入各处的血管床,作出诊断和治疗,标志着血管外科已步入以血管腔内诊治技术为主流的新时期.由腹股沟区入路的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事实上已成为治疗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首选方法.成功地开通从主-髂动脉至股-腘-胫(腓)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段血管、恢复血流,使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缓解症状,甚至挽回濒于截肢威胁的肢体.与此同时,与PAD治疗相关的问题,成为当前学术会上报告或病例示范的重点内容,也是讨论的热点.除了入路、导管、导丝、支架的选用、经真腔或内膜下、单纯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问题的经验交流外,如何获得更佳的远期疗效,使患者带肢生存的生命之路走得更远,是众所关注的焦点.我意借此文与临床第一线的同道作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与胆道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与胆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合并有PAD的125例(PAD组)与同期经ERCP检查无PAD的125例(对照组)作对照研究。胆道疾病通过B型超声、CT及ERCP等检查确诊。结果PAD组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良的病人明显多于对照组,尤以胆总管结石增多为主,两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AD与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管结石存在着密切关系,可能是导致胆道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Χ��Һ͵��������Ĺ�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壶腹周围憩室(PAD)与胆道疾病的关系以及内镜诊断PAD铁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84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合并有PAD的病人(PAD组)与同期经ERCP检查无PAD的病人(对照组)作为对照研究。胆道疾病根据病史,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B超,CT以及ERCP等确诊。结果 PAD组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良病人明显多于对照组,尤以胆总管结石增多为著(P<0.01)。结论 PAD与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管结石存在着密切关系,PAD可能是胆道疾病发生或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胆道疾病病人行ERCP检查以了解PAD与胆道的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提高胆道疾病的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