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抗凝患者与未抗凝患者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的差异,以探讨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因肺部疾病于我院胸外科就诊并行肺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术前及术后均接受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患者.以围手术期是否接受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预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等.在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反弹性高凝状态,这些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腹股沟疝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抗凝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63例单侧原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7例因其他疾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阿司匹林组),有11例因其他疾病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术前7 d给予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其余35例未口服抗凝药物(对照组)。结果 1 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3组患者的阴囊或皮下血肿、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复发患者。结论对于长期应用抗凝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凝药物,并不增加出血风险,还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慢性多病程疾病, 抗凝治疗为现今公认的一线治疗手段, 但无论使用何种抗凝药物, 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出血风险, 且部分患者存在抗凝禁忌证。非抗凝治疗或替代治疗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 随着血栓形成及炎性反应之间关系的逐渐清晰, 具有抗炎特性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静脉活性药物等)在VTE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大量数据的支持, 本文就近年来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在VTE中治疗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复发率及抗凝治疗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高.对于VTE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指导和规范VTE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经多次讨论,基于现有的文献资料证据与专家临床经验总结,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抗凝治疗微循环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6.
�����Ʒ���Ѫ������е�Ӧ��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抗凝疗法是通过药物降低或消除血液的凝固性 ,防止在血管手术过程中发生血管内凝血 ,同时也可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疗法在血管外科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并进行适当的实验室监测 ,以达到既防止血栓形成又避免出血发生的临床效果。1 常用抗凝药物1 1 标准肝素 (SH)SH是一种粘多糖硫酸酯 ,平均分子质量 12 0 0 0~15 0 0 0u。口服、直肠给药无效 ,皮下注射易于吸收 ,静脉给药立即生效。肝素主要是通过抑制活性凝血活酶形成 ;与ATⅢ形成复合体灭活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形成达到抗凝效果。肝素在…  相似文献   

7.
<正>抗凝治疗是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抗凝治疗的机制是通过药物降低或消除血液的凝固性以预防或治疗DVT。抗凝治疗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相似文献   

8.
抗凝是临床治疗血管疾病常用的有效方法,涉及静脉血栓疾病、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肿瘤、创伤、血液疾病等各方面。为了规范抗凝疗法,目前国内已经制定了多个相关专业的抗凝治疗指南,但抗凝治疗所导致的相应并发症常有发生,其中出血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了做到充分有效抗凝,避免出血并发症发生,各国学者进行了不懈努力,积累了许多宝贵临床经验,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的深入和药物治疗的进展,各类血管外科疾病药物也取得了较大发展。血管外科医生应熟悉和掌握各类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动静脉活性药物的临床最新进展及相关的临床试验和适应证,为血管外科疾病病人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抗凝疗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20例张毓文,许嘉玲,周文丽,刘瑞,孟繁英肾病综合征多合并高凝状态,特别是难治性肾病,有的甚至有血栓塞并发症。采用抗凝疗法对此类型的肾病患者有重要意义。抗凝疗法包括抗凝剂(肝素、华法令等)、纤溶药物(尿激酶、蝮蛇抗栓酶、中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硫酸羟氯喹(HCQ)联合抗凝药物治疗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查尿HCG阳性且诊断符合悉尼标准的APS患者109例,行HCQ治疗后的妊娠结局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根据是否联合使用HCQ分为HCQ组和对照组,48例HCQ联合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为HCQ组;61例只接受常规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HCQ组治疗后验孕日抗β2糖蛋白1抗体IgG(抗β2-GP1抗体IgG)、抗心磷脂抗体IgM(aCL-IgM)、抗心磷脂抗体IgG(aCL-IgG)滴度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抗Annexin V抗体及抗β2-GP1抗体IgM滴度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HCQ组抗β2-GP1抗体IgG、aCL-IgG及抗Annexin V抗体平均滴度较对照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HCQ组早期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4%vs.27.1%,P0.05),3个月继续妊娠率及活婴出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4%vs.72.9%;89.6%vs.82.0%),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CQ联合常规抗凝药物与常规抗凝治疗相比可以更有效降低APS患者早期流产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CL-IgG、抗β2-GP1抗体IgG滴度水平发挥作用,但仍需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基因疗法是指将外源性基因转移到个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早期设想是将基因疗法作为一种补偿机制治疗遗传性疾病。近年来,采用基因转移方法将基因疗法作为一种药物转移系统(drugdeliverysystem)可治疗获得性疾病[1]。首例基因转移成功是一个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1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颅内出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 ,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随访 14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颅内出血病人 ,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出血组14例病人中 9例行开颅血肿清除 ,1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 ,术后生存 5例 ;3例未手术者 ,死亡 ;1例经保守治疗 ,痊愈。 (2 )出血组国际标准比值 (INR) (2 4 8± 0 5 1)明显高于对照组 (1 4 4± 0 4 2 ) (P <0 0 5 )。 (3)出血组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的人数比例 (4 8% )明显大于对照组 (13% ) (P <0 0 5 )。 (4 ) 6 4 % (9/ 14例 )的出血病人发病时间在术后 3个月内。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有 :抗凝强度过大 ;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治疗早期 (前 3月 )。并探讨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抗栓指南自1986年第一版发布以来,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权威指南。继2012年2月ACCP-9出版后,最新版(ACCP-10)于2016年2月正式出版,更新内容涉及到抗栓治疗的十大内容:抗凝药物选择,抗凝治疗时间,阿司匹林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分娩方式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产后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年7月至2012年4月期间住院分娩总数15 897例,其中剖宫产10 097例(63.52%),发生下肢DVT 41例(0.41%);顺产5 800例(36.48%),发生下肢DVT 7例(0.12%)。剖宫产后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χ2=9.94,P<0.005)。每年的剖宫产例数和下肢DVT发生情况之间呈正相关(rs=0.87,P<0.05),即剖宫产率越高,下肢DVT发生率越高。48例下肢DVT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43例仅药物治疗,2例手术和药物结合治疗,3例采用气压梯度结合抗凝治疗,5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药物治疗。结论剖宫产妇女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顺产者高,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可减少DVT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三种口服抗凝药物结合凝血监测的治疗模式,包括华法林联合医院实验室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华法林联合患者自我INR监测以及新型抗凝药的健康效果、成本及成本效果。方法针对口服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和深静脉血栓患者,建立马尔可夫模型计算长期医疗成本和效果。直接医疗费用包括药物、INR监测费用及并发症管理费用;效果及费用数据通过文献检索获得。结果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平均生存8.48年,质量调整生命年为5.08 QALY,花费47 482元。相对医院实验室管理,患者自我管理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9 240元/QALY,低于2014年人均GDP(46 628元)。使用新型抗凝药与患者自我管理相比,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少(4.64 QALY vs.5.08 QALY),成本更高(97 348元vs.47 482元)。单因素敏感度分析显示,模型结果对关键变量均不敏感。结论三种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模式中,患者自我管理模式可降低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且增加的费用在可接受范围内,是最具成本效果的抗凝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指南推荐抗凝是VTE的基础治疗,传统抗凝药物的使用疗效和安全性确切,但是存在诸多局限性。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的问世为VTE抗凝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我们将从临床疗效、安全性、围手术期管理及服药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搅拌溶栓治疗肝硬化急性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37例肝硬化急性门静脉血栓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9~71岁。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5二15)与抗凝组5=22)。联合组接受TIPS联合搅拌溶栓以及抗凝药物治疗。抗凝组仅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比较两组肝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等变化。随访患者术后门静脉通畅、出血以及生存情况等。结果联合组术后门静脉压力和门静脉最大负荷低于术前,门静脉最大血容量和门静脉血流速度髙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门静脉最大负荷分别为(13.9±5.4)%、(16.1±5.5)%、(13.8±6.2)%,低于抗凝组的(84.1±31.3)%、(85.9±27.6)%、(88.2±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门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21.6±5.7cm/s、(16.1±6.3)cm/s、(17.6±4.9)cm/s,高于抗凝组的(9.7±4.6)cm/s、(8.1±4.3)cm/s、(8.2±3.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术后3例患者门静脉血栓复发,其余患者门静脉及分流道血流通畅。抗凝组仅3例门静脉血流通畅。联合组累积无消化道出血率优于抗凝组。联合组累积生存率优于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S联合搅拌溶栓治疗肝硬化急性门静脉血栓的疗效尚可,且优于传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110例(122例次)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间用药情况,将122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2组.比较两组术后脑卒中/死亡事件和伤口血肿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次中抗凝治疗组45例次,抗血小板治疗组77例次.围手术期间3例(2.6%)发生脑卒中,其中抗凝治疗组1例(2.2%),抗血小板治疗组2例(2.6%)(P=0.8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P=1.00).术后7例(5.7%)发生伤口血肿,其中抗凝治疗组6例(13.3%),抗血小板治疗组1例(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围手术期间卒中/死亡率,而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则会增加伤口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所谓植物药疗法通常指采用植物或植物提取物作为药物治疗某些疾病 ,现在已有许多植物药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和下尿路症状 (LUTS) ,部分药物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但目前植物类药物的有效性还缺乏长期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