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切除手术后急性加重期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474例肺癌合并CAPD患者临床资料,术后COPD急性加重者符合无创机械通气(NIV)指征施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支持,病情持续恶化则再次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57例NIV者,平均时间(67.4±10.5)h,其中11例NIV失败而重新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再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11.5±6.9)d,气管切开7例.55例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 NIV可作为术后COPD急性加重患者呼吸支持首选,NIV失败需及时改行有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2.
1998年至 2 0 0 2年我们采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治疗呼吸衰竭患者 5 0例 ,使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在早期清醒状态下顺利实施气管插管 ,及时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救治成功达到 4 2例 (84 %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呼吸衰竭患者 5 0例中 ,男 32例 ,女 18例 ;年龄 2 2~ 80岁 ,平均 6 5 .7岁。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34例 ,晚期肺癌 9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例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2例 ,重症肌无力 1例。1.2 方法 采用 Olympus BF- P2 0纤支镜 ,进口低压气囊导管 (导管长约 2 8~ 32 cm,内径 7.0~ 8.0 …  相似文献   

3.
开展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在3年中共收治各类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4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4例,男68例,女46例.年龄4~68岁(平均47.5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59例,脑外伤16例,COPD伴呼衰14例,脑血管病13例,其它12例.本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均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经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5例气管插管时间>72小时行气管切开术,其余均<24小时.使用呼吸机持续时间最短为4小时,最长为28天.  相似文献   

4.
侯玉华  赵云 《河北医药》2003,25(9):704-704
人工气道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病人多病情危重 ,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排痰功能障碍 ,良好的护理措施对抢救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我科于 2 0 0 2年 1~ 10月共收治重型颅脑外伤、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等病人 10 2例 ,其中气管插管或切开者 48例 ,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 1例 ,女 17例 ,年龄 17~ 86岁 ,平均 45 .3岁。其中气管插管 2 9例 ,气管切开 19例。重型颅脑外伤 2 4例 ,高血压脑出血 5例 ,脑干出血 3例 ,大面积脑梗死 4例 ,脑桥梗死 2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 7例 ,急性心肌梗死 3例。气管插管时间最长15d…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是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主要手段 ,其中建立人工气道即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对于意识还未完全丧失的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 ,需要特别护理 ,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本文对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30例 ,应用面、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 PA P)呼吸机治疗 ,并与同期患者 30例作对照 ,观察其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2月住院期间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6 0例 ,男性 4 2例 ,女性 18例 ,平均年龄 (6 3± 7)…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6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结果 本组126例患者治愈好转123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2.4%.其中气管切开78例,经口气管插管37例,经鼻气管插管11例.本组患者应用人工气道时间2~23 d,平均9.4d.结论 人工气道护理管理对维持危重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气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C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35例ICU脑出血患者,统计年龄、既往吸烟史、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开放气道方法与肺部感染的关系。结果年龄≥60岁、既往吸烟史、住院时间≥14d、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昏迷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3d以及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方式开放气道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比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有吸烟史、住院时间≥14d、合并COPD、昏迷、使用呼吸机时间≥3d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均与肺部感染有关。结论患者年龄超过60岁,既往有吸烟史以及住院时间超过14d,住院期间通过有创方式开放气道并使用呼吸机超过3d是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机械通气是救治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 ,机械通气后气管管理是抢救成败的关键环节。 1999年 5月~ 2 0 0 1年 6月我科共收治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12 0例 ,现将气道管理中如何做好护理的经验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2 0例中 ,男 82例 ,女 3 8例 ,年龄 8~ 72岁 ,其中肺心病引起呼吸衰竭 67例 ,急性有机磷中毒 3 4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8例 ,CO中毒 7例 ,格林 巴利综合征 4例均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机械通气时间 4~ 3 5d。2 加强呼吸道的湿化建立人工气道后使呼吸道失水增加 ,纤毛运动减弱 ,分泌物排出不畅 ,…  相似文献   

9.
紧急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如何配合医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气管插管,迅速恢复患者的通气与供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行紧急气管插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59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9例,男47例,女12例,年龄46~93岁,平均(73±4)岁.重型脑损伤11例,重症肺感染33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药物中毒9例.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动脉血氧分压(PaO2)<60 mm Hg,即予经口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插管前准备2.1病情评估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SpO2变化,了解有无其他伴随疾病及插管史,是否存在插管困难,如张口困难、牙齿松动、门牙外突、颈部活动受限、咽喉炎性肿物或畸形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32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采取合理给氧,确保气道通畅,正确管理呼吸机,密切观察各种病情变化指标,选择适当的时机脱机,拔管前后恰当护理等系列措施.结果 27例患者插管后病情逐步好转,于插管后2~49 d(平均25 d)脱离呼吸机并拔管,其中4例昏迷患者拔管前神志均转清.1例患者拔管后需再次插管,2例患者拔管后需给予面罩正压呼吸,均于随后的治疗中顺利脱机.2例深昏迷患者,于插管后呼吸衰竭好转,但分别于1 d和2 d后因脑疝死亡,治愈率93.8%.32例中,元发生气管壁坏死、喉头水肿及医源性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是提高呼吸机应用效果和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顽固性缺氧为特征的临床急症。在抢救ARDS的过程中 ,呼吸机的使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科自 1999年 10月至2 0 0 2年 10月共收治ARDS病人 31例 ,全部使用呼吸机治疗。本文就此类病人的监测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1例ARDS诊断均符合文献标准[1] ,男 18例 ,女13例 ;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6 9岁 ,平均 4 1岁。原发病分别为 :多发性创伤 10例 ,重症感染 18例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1例 ,宫外孕 1例 ,羊水栓塞 1例。治疗结果 :治愈 2 7例 ,死亡4例。ARDS诊断符合文献标准[1] 。2 监测护理2 1 配合医生建立人工气道 ,尽早使用呼吸机治疗 此类病人多为诊断明确而由病区护送转入 ,入室时呼吸困难 ,缺氧严重 ,早期使用呼吸机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病人入室后 ,护士在予面罩给氧的同时 ,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物备至病人床边 ,如喉镜、简易呼吸器、气管导管、立灯等。烦躁不安的病人在已备简易呼吸器的前提下遵医嘱静脉推注肌松剂 ,使医生顺利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形成后立即连接呼吸机。2 2 及时排...  相似文献   

12.
1997年 1月至 2 0 0 3年 8月 ,我科对 1 7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施行机械呼吸 ,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施行机械呼吸的 1 7例病人中 ,男性 1 5例 ,女性 2例 ;年龄 2 0~ 6 1岁 ,平均 4 0岁。机械呼吸时间最短 2天 ,最长 1 6天 ,平均 8.5天 ;院内死亡 4例 ,自动出院 2例 ,治愈出院 1 1例 ;1 7例患者全部行气管切开 ,呼吸机均采用 beer2 0 0 0型 ,其中 1 1例以辅助呼吸为主 ,6例施行控制呼吸并间歇使用呼气终正压 (PEEP)。2 护理体会在呼吸机与病人连接前 ,首先应清理气道 ,吸净气管内分泌物或误吸的物质 ,保证气道通畅。启动呼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价值。方法纳入25例ARDS患者,随机分成无创通气组(13例)及对照组(12例1。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无创通气组早期给予无创通气治疗,如患者不能耐受无创通气则序贯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13例均行气管插管)。结果无创组和对照组平均气管插管天数分别为(6.50±1.00)d、(8.00±0.85)d,P〈0.05。重症医学科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住院天数,对照组(12.4±1.5)d,无创组:(11.6±1.0)d,P〈0.01,存在显著差异。ICU病死人数:对照组和无创组分别为2、3例,P=0.54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RDS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可能减少气管插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规范的呼吸机治疗和气道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通过呼吸参数的设置、机械通气期间的监测和呼吸道管理,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掌握吸痰、拔除气管插管的时机及撤机后管理.结果 本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2 h至5 d,平均(15.6±12.4)~15.2 h.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12.3%.死亡11例,其中9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心律失常.结论 加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呼吸机治疗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VAP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经口气管插管建立起来的人工气道除了与呼吸机连接用于机械通气外 ,其它均用于紧急抢救、麻醉插管以保持气道通畅。现将我院脑外科自 1999年 9月以来 4 0 0余例病人的气管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气管插管位置的确定接到术后带气管插管直接回到病房的病人 ,护士应首先检查并确定气管插管是否在位。正常情况下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 ,插管过深使导管误入一侧主支气管 ,则对侧呼吸音消失 ;插管过浅则易脱出。气管插管开口位置应在气管隆突上 1— 2 cm,插管深度 2 2— 2 4 cm。( 1 )护士应用胶布及布带妥善固定 ,并记录和标明插管顶端至门齿的距离 (…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脏直视术后二次气管内插管的原因。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共施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3161例,术后撤离呼吸机后二次气管内插管64例(2%),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3个月~72岁。手术方式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32例、心脏瓣膜置换及(或)成形术1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其他手术15例。二次气管内插管的原因包括呼吸功能不全23例、未达到拔管标准勉强拔管7例、低心排综合征11例、心功能不全10例、为二次开胸进行气管插管2例、神经功能不全2例、镇静剂使用过量1例、其他原因8例。二次气管内插管时间6h~15d(平均21±4.4h)。结果 41例(64%)二次气管内插管后安全撤离呼吸机,7例改行气管切开插管,4例二次撤离呼吸机后三次插管,7例家属放弃治疗带管出院,死亡5例。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术后二次气管内插管的原因很多,在管理上应慎于术前、精于术中、严于术后,积极预防或避免二次气管内插管。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糖尿病急性脑出血35例,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5~73岁,平均64岁。糖尿病史<5年13例,5~10年16例,发病时急查血糖均>15·8 mmol/L,血压22/13~28/24 kPa,入院当天化验血脂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高。合并癫痫l例,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各1例,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发高渗昏迷1例。本组患者发病时未发现有明显诱因。2观察与护理2·1病情观察:2·1·1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是最早反映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意识障碍者,应准确分辨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ICU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加以分享。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重症并建立人工气道患者89例。男性50例,女性39例,年龄24~93岁,平均年龄(68.7±17.2)岁。颅脑手术术后患者23例,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患者21例,普外科手术术后患者7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呼吸功能衰竭患者18例,其他8例。结果 89例患者建立人工气道2~38 d。经过有效治疗及优质护理后呼吸功能恢复并拔出气管导管61例,发生肺部感染7例,由于器官衰竭造成死亡病例21例。结论做好人工气道的加温保湿,及时有效的吸痰,良好的感染控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对人工气道保留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无创性机械通气的目标在于避免气管切开或插管,改变“传统机械通气”原理,更符合生理状态而达到机械通气目的。我们采用压力支持辅助通气、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早期治疗慢性呼吸衰竭25例,提高了呼吸衰竭治疗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994年4月至1998年12月住院的2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表现及动脉血气分析均符合慢性呼吸衰竭。男17例,女8例;年龄49~78岁,平均61.2岁。型呼吸衰竭(动脉PaO2<8.0kPa)3例,型呼吸衰竭(PaO2<8.0kPa,PaCO2>6.67kPa)22例,其中出现肺性脑病8例。所…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并以气流受阻为特征的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时常规治疗方法是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但由于人工气道系创伤性操作具有风险不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且呼吸机相关的并发症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多。无创正压通气是指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通气,是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而完成通气辅助的人工通气方式,目前呼吸内科广泛应用。我科60例行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