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MSCTA诊断并由手术或临床证实的23例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全部病例均采用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结果:23例中,按DeBakey分型I型4例,Ⅱ型3例,Ⅲ型16例,其中5例在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后进行了MSCTA复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处、夹层旋转方向、内膜钙化、血栓形成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情况等.结论: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安全、快速、有效、元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防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显示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MPR、CPR、VR、MIP和SSD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VI、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用团注追踪法对所有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以3.5~4ml/s速率分别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ml生理盐水。39例病人均行MPR、CPR、VR、MIP和SSD重组,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以及显示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MPR、CPR、VR和SSD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80.9%、85.7%、19%和9.5%,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MPR、CPR、VR和SSD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为76.2%。结论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的最好,VR和SSD次之,MIP最差。MPR和CPR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VR和SS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多平面图像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按DeBakey分型,57例主动脉夹层表现为Ⅰ型20例,Ⅱ型7例,Ⅲ型3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患者,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表现。结果26例主动脉夹层螺旋CT均显示双腔和撕裂的血管内膜片,其中DeBacKeyⅠ型9例,Ⅱ型2例,Ⅲ型15例。CT主要征象表现为不同密度的真假双腔发现剥离的内膜及钙化内移的内膜,并可以观察受累主动脉的分支和范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以及图像重建能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 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 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诊断或怀疑主动脉夹层者进行CT平扫及血管造影,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进行重建并分析。结果本组22例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DeKakey分型:Ⅰ型8例,Ⅱ型9例,Ⅲ型5例;破裂口定位:16例源图像上有显示破口,6例多平面重建(MPR)上有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及诊断率高,并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对轴位重建图像、多平面图像(MPR)、最大密度图像(MIP)、表面遮盖图像(SSD)、容积再现图像(VRT)进行分析并分型。结果 De Bakey分型:Ⅰ型15例,Ⅱ型7例,Ⅲ型8例。轴位图像、MPR、MIP能清楚准确地显示30例患者病变真、假腔,真、假腔密度差及延时后假腔密度高于真腔的密度变化、撕裂口位置及内膜片形态,显示率达到100%;SSD、VRT较好地显示病变大体外观,VRT显示主动脉与分支血管情况优于SSD。结论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0.
320排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20排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临床诊断AD患者的320排CTA检查资料,对比其与16排CTA、MRA及DSA的差异。结果 59例AD患者中,3种方法共诊断AD 43例,胸主动脉瘤4例,真性腹主动脉瘤9例,假性腹主动脉瘤3例。320排CTA诊断AD破口位置的准确率(75/77,97.40%)高于16排CTA(47/53,88.68%,χ2=4.14,P<0.05)及MRA(40/46,86.96%,χ2=5.17,P<0.05);其电离辐射剂量[(849.62±44.73)mGy]低于16排CTA[(927.11±39.47)mGy,t=2.84,P<0.05]及DSA[(976.85±54.21)mGy](t=2.51,P<0.05),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血栓形成及主要内脏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论 320排CTA是诊断AD的安全、快捷、有效且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13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MPR, SSD, MIP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3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CTA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MS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SGI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壁内血肿,是因主动脉内膜破溃或溃疡,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内形成血肿.或由于主动脉中膜或外膜滋养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因无明显内膜破口,与真腔也无明显交通而命名。但可继续发展成为典型主动脉夹层或自行吸收,也被认为是一种变异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阶段,死亡率与典型主动脉夹层相似。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将我院收治的5例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颖  张双红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2049-2051
目的:观察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特点.方法:29例主动脉夹层病例均行MSCTA胸腹联合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及仿真血管内窥镜等方法进行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图像,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病变真腔、假腔及内膜片.结论:MSCTA快速、准确、简便、无创,对主动脉夹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 在主动脉夹层病变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病变动物模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腹主动脉入路,以创伤法在10只杂种犬主动脉建立动脉夹层(AD)模型,以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采用64层螺旋CT对模型进行诊断及随访,了解动脉夹层病变及介入治疗后动脉和支架的改变。结果10只杂种犬,建成动脉夹层模型5个,在其中3个模型中置入动脉覆膜支架,64层CTVE及3D图像对模型动脉夹层细节显示良好。结论64层螺旋CT具备的扫描速度和空间分辨率能有效区分造影剂流动的动、静脉期,实现大范围的造影检查,AD细节显示良好,可替代普通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前MSCT是主动脉成像的常用手段,因其扫描范围大而致X线射辐射量大、对比剂使用多,临床研究一直以减少对比剂使用量以及辐射剂量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胆囊动脉血管成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亮  付佳臻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0):1067-106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00例良性胆囊疾病患者行胆囊动脉CTA检查,经两位高年资医生分别通过CT原始图像及MPR、MIP重建图像,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支数及走行。结果CTA图像上,95例显示胆囊动脉,5例未显示。胆囊动脉起源于肝右动脉83例、肝左动脉9例、肝固有动脉3例;1支分支71例,2支分支24例;14例在胆囊三角外走行,81例在胆囊三角内走行。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分支及走向,对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及胆管、血管损伤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主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团注追踪法CT增强扫描。以3.5~4ml/s速率分别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ml生理盐水。计算夹层组和非夹层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将两组的图像质量按优、良、差和失败进行分级并行比较。结果非夹层组与夹层组真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夹层组假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夹层组真、假腔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团注追踪法主动脉成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主动脉疾病的需要,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主动脉CTA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荣耀  曹伟  孔凡彬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07-120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价值.方法 采用GE MSCT扫描机,连续增强扫描,对20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MS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结果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主动脉征象.间接征象:钙化内移5例,穿孔机透性溃疡4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7例,内膜渗漏2例.并发征象:心包积液4例,胸腔积液11例,主要分支血管受累3例,主动脉夹层3例.结论 MSCT能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