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 ,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 。通过对 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进行观察和护理 ,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993~ 2 0 0 0年共收集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 11例。年龄 2 3~ 38岁 ,发病时间为妊娠 2 8~ 36周及产后 4~ 30天 ,发生于妊娠期 2例 ,产褥期9例 ,其他情况 (表 1)。表 1  11例患者一般情况及产科特征病例年龄 (岁 )产次并发症分娩周数分娩方式血栓发现时间发生部位12 81妊高征胎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8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所有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后妊娠期、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静脉管腔再通率达93.33%,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达94.67%。结论:对妊娠期、产褥期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静脉管腔再通率和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健冰  严秋月 《全科护理》2016,(30):3171-317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新型产褥期护理管理模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产科分娩的144例产妇根据产妇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新型产褥期护理管理,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产妇掌握深静脉血栓知识情况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新型产褥期护理管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我院诊治的12例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血栓发生在妊娠期,8例发生在产褥期;3例合并肺栓塞,1例死亡;经过溶栓等治疗,11例预后良好.结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妊娠期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产时使用止血药、有妊娠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检查以超声为首选,早期抗凝治疗是主要及有效方法,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症高危因素的围妊娠期患者,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并发症也随着增加,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0.61%~1.50%.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或影响下肢功能,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2月诊治的6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截石位对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80例单胎初产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200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采用改良截石位方式分娩,对照组采用传统截石位方式分娩,分别统计两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血栓栓塞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0.50%,对照组为2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轻度栓塞发生率为85.71%、中重度为14.29%,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轻度栓塞发生率为48.65%、中重度为51.35%,两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重度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截石位为降低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减轻血栓栓塞程度开辟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例产褥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基本消失,肢体肿胀明显减轻,未发生新血栓,出院时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不同程度再通;其中8例肺栓塞(PE)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肺动脉压力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后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尽早活动,降低剖宫产率,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可有效减少产后DVT。  相似文献   

8.
张宪芹  荣艳 《全科护理》2012,(34):3194-3195
[目的]总结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预防护理。[方法]对3079例产妇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护理干预。[结果]产后产妇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截石位对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80例单胎初产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200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采用改良截石位方式分娩,对照组采用传统截石位方式分娩,分别统计两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血栓栓塞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0.50%,对照组为2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轻度栓塞发生率为85.71%、中重度为14.29%,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轻度栓塞发生率为48.65%、中重度为51.35%,两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重度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截石位为降低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减轻血栓栓塞程度开辟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爱果 《临床医学》2000,20(12):58-5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发生率在逐年上升,尤以左下肢发病率高。发病后急性期症状有患肢高度肿胀、疼痛、肤色改变、皮温升高等,病情继续发展可致股青肿,急性期血栓脱落可造成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我科自1997年10月~1999年3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15例,除1例肺癌患者继发肺栓塞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在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昳 《护士进修杂志》2014,(21):2011-2013
目的 探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将76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早期进行包括呼吸运动、下肢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产时改良体位、产后活动宣教等体位活动干预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72h、120h股静脉内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以及出院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产妇产后72h、120h股静脉内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5例,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实施早期的体位活动干预可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赵彩霞  曹月兰  刘培芬 《家庭护士》2009,7(19):1747-1748
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为0.06%~0.15%,妊娠期仅为0.013%~0.05%,剖宫产进一步增加发生产后DVT的风险[1].由于妊娠期生理改变加上产科高危因素及病人存在术后麻醉作用,手术创伤、大出血、贫血、血液浓缩大量输入库存血术后卧床时间长等因素导致DVT,并影响下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对预防和减少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术后80名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相同,试验组在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间歇充气压力泵驱动下肢循环。结果:试验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对照组出现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χ2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妇科盆腔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的下肢用充气压力泵作间歇循环驱动,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伟张玥  刘淑娟 《护理研究》2006,20(10):2772-277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下肢静脉符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其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严重者可导致猝死;慢性期可出现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最。而产褥期妇女是DVT的高危人群。找院2003年6月-2005年12月收治产后DVT22例,现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护理措施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孕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孕产期致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孕产期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发病7例(43.75%),产后发病9例(56.25%).16例患者中,除1例足部坏疽行截肢术,1例行超声消融和球囊扩张术外,其余病例经溶栓、抗凝、祛聚、改善微循环等处理后症状好转.所有孕产妇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大出血现象.结论:孕产妇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对孕产妇生命造成极大危害,对临床可疑者,应尽早诊治.我国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不断升高,应提高警惕,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疗法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96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仪对下肢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较对照组快,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空气压力疗法对降低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对预防肾病综合征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40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200例和气压治疗组200例,两组患儿早期均进行常规抗凝药物预防治疗和采取相同的肾病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气压治疗组使用气压治疗仪。14天后评定两组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气压治疗组患儿经气压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气压治疗对预防肾病综合征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体位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栓发生率。结果:分娩后3、5 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峰值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出现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及区域性溶栓的综合治疗方法。22例中除1例股浅静脉小段狭窄,1例遗留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外,其余均获满意疗效。结论: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等微创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并与未采取护理干预的病例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