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中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sLOX-1)水平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5例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9例稳定性心绞痛和9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患者血清中sLOX-1的浓度.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后,sLOX-1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均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sLOX-1水平与非冠心病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过短期的住院治疗后sLOX-1水平仍高于正常,提示斑块不稳定,需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表现包括稳定性心绞痛、静止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衰和心性猝死等,尽管临床表现不同,但来自共同的病理学机制,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伴不同程度的血栓重叠形成或远端血管血栓形成,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80年代以来提出的诊断概念,它涵盖了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由于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时在临床上早期难以鉴别,且它们的关键治疗均在于抗栓,故合并为一个概念被提出。一般分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NSTEMI/UA)。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痉挛、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表现在临床上很多病人会进展到明确的心肌梗死,甚至心脏性猝死,故人们在探索积极的治疗方式来延缓疾病的发展。现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 (NQMI)和Q波心肌梗死 (QMI) ,约占冠心病人的 30 %~ 40 %。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的破裂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ACS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 ,许多心源性猝死 (SCD)的病例也与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1 ACS发病机理大量资料显示 ,ACS的发生取决于冠脉内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因此人们对急性心肌缺血发病机制的重视开始由过去重视斑块大小、冠脉腔狭窄程度的“冠脉腔学”转…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综合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田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5):196-200,23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与增加心脏原因死亡,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性相关的一组临床症状,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其范围涵盖了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  相似文献   

6.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并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 ACS患者6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4例;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作比较,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抽取各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hs-CRP含量,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健康体检者血中的含量分别是(20.32±14.42)、 (5.48±4.92)、 (1.09±1.53)和 (0.08±0.12) mg·L-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hs-CRP含量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 hs-CRP含量在ACS患者血中显著增高,可作为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wte coromarysy ndorome,ACS)是冠心病特殊疾病谱,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通常是稳定性心绞痛(SA)、不稳定性心绞痛(UA)、无Q波心肌梗死(NOMI)再到Q波心肌梗死(QNMI)的一个连续体,在病理生理上呈波谱样(spee rtnm)分布,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继发出血和血栓形成,是主要的病理生理.本文重点讨论临床特征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损伤和易损斑块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桂 《四川医学》2008,29(7):932-93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高病死率危急症,其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曾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随着对ACS研究的深入,发现从稳定性心绞痛(SAP)发展到UAP、非Q波心肌梗死(NQMI)至Q波心肌梗死(QMI),是由轻到重的连续病理变化过程,而且在UAP阶段已发现有微小血栓形成引起的微小心肌损伤(MMD).因此,ACS实验诊断的关键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而对易损斑块标志物的检测,则可预警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QT离散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将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猝死3组,各组分别为30、30、12例;另有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人各30例作为对照。在安静状态下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各导联QT间期,然后用QTmax-QTmin得出QTd,并用心率校正得出QTcd。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各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QTd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结论QTd增大与冠脉疾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QTd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在35例ACS(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和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IVUS检查,测量病变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A),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在58例患者中发现,16例ACS患者和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斑块破裂;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P<0.05),EEMA、PA、PB、RI明显大于前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ACS易损斑块及其破裂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李卉  王奇兵  杨磊 《甘肃医药》2014,(4):267-26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急性期血尿酸值及血清hs-CRP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oche酶法测定血尿酸值,微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hs-CRP值,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2例,稳定型心绞痛68例,观察急性期血尿酸及hs-CRP值变化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尿酸及hs-CR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值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组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上述两项指标增高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及hs-CRP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MGB1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表达及意义,以以及对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237例住院冠心病病人,分为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并且选取80例造影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 同时检测各组生化指标, 如空腹血糖、TC、FBG、LDL-C、HDL-C 等。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中血清HMGB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心肌梗死组最高;logistic 多元逐步分析显高HMGB1浓度与ACS 发生独立相关。生存曲线显示HMGB1表达越高,死亡风险越大。结论 血清HMGB1可能是评估冠心病的新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能与ACS 的发生有关,并且可以预测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国锋  罗勇  孟庆刚 《上海医学》2003,26(4):286-288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包括Q波心肌梗死(QMI)、非Q波心肌梗死 (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由于临床上NSTEMI与UA难以鉴别 ,但治疗上并无严格区别 ,故被合并为一个概念。ACS的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内存在不稳定斑块 ,继而发生痉挛、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 ,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心肌梗死 ,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本综述总结UA和 (或 )NSTEMI的危险度判断及治疗进展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一、危险度计分UA和 (或 )NSTEMI可表现为复杂多样的死亡和心肌缺血事件 ,有 7个计分变量 ,可用于UA和 (或 )NSTEMI死亡和心肌缺血事件发…  相似文献   

14.
老龄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2001-01/2004-12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住院患者153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 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 115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溃烂 ,继之出血和血栓形成 ,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完全或不完全堵塞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无Q波心肌梗死 (NQMI)、有Q波心肌梗死(QMI)、及缺血性心脏病猝死。ACS为当今社会危害人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目前全球范围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类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这种分类的病理学基础是冠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稳定性斑块一般引起稳定型心绞痛,而ACS的病理基础是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发生破裂,继而血栓形成,产生急性心肌缺血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在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及单核细胞计数的水平,旨在研究炎症与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粥样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是主要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处理手段不尽相同,现就我院急诊科收治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疡的基础上,继发出血或血栓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MI)和心源性猝死。近年研究发现CD40-CD40L广泛存在于粥样斑块的各种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相关细胞的功能,并且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冠脉支架植人术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以了解冠脉支架术对斑块稳定性和免疫炎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因,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了从不稳定性心绞痛(UA)到非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组连续的临床病症。可分为ST段抬高的ACS(STE—ACS),即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ACS(NSTE—ACS),后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NSTEMI)。  相似文献   

20.
褚晓雯  王枫  智光 《中国医刊》2011,46(11):27-2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1].目前的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或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病理基础,而炎性反应是一种重要的触发机制[2-4].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对不同的心脏标志物检测有助于ACS的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