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肌阵挛是一种罕见病以突发、节律性、单个或节段神经支配肌肉的不自主收缩为特征。其平均节律为1次/秒,2~600次/分。随疲劳、情绪紧张而加重,通常不受感觉刺激或活动的影响,睡时阵挛停止。肢体和躯干肌的局灶肌阵挛发作与病毒性疾病的关系可在嗜睡性脑炎病程中见到。此外,在某种类型的病毒性脑脊髓炎和脊髓炎亦可见到脊髓肌阵挛。人的病毒性疾病表现为脊髓肌阵挛在诊断上常难确定,然而影响胸段皮节的带状疱疹神经根炎可见此种发作。本文报道一例自限的脊髓肌阵挛伴人类T 细胞亲淋巴性Ⅲ型病毒/伴淋巴结病毒感染(以下简称HTLVⅢ/LAV)病例。患者,35岁男性,同性恋者,因腹部节律性“跳动”三周而入院,收缩频率40~70次/分,不对称、右侧较左侧明显,睡眠时持续,紧张时收缩加强,注射  相似文献   

2.
肌阵挛是肌肉突然、短暂、电击样的不自主抽搐,是由于肌肉的自主或不自主收缩引起[1].按病变起源,可分为皮质、皮质下、脊髓或外周[2].脊髓性肌阵挛又称为节段性肌阵挛,是由脊髓受累节段支配的一块或一组肌肉突发不自主收缩而形成[3].这类肌阵挛多有节律性,平均节律<4 Hz[4].脊髓性肌阵挛的临床报道少见,现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l例以腹肌不自主抽搐为表现的脊髓性肌阵挛报道如下,以引起对这种少见疾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肌阵挛(myoclonus)是指由肌肉收缩或抑制引起的突然、短暂、休克样、不自主运动[1-2].肌肉收缩致正性肌阵挛,肌肉抑制可致负性肌阵挛,其中皮层性肌阵挛是最常见的形式,我国目前对此类疾病报告较少.现对我院收治1例皮层肌阵挛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脊髓性肌阵挛为突然发生的局限于脊髓一节段神经所支配的不随意肌肉收缩,而不伴有EEG异常或意识改变.脊髓性肌阵挛的原因包括感染(病毒和疫苗接种后);脊髓内胶质瘤、硬膜外脊髓压迫(颈椎病、转移癌、脊髓外囊肿)外伤和变性的过程(萎缩,运动神经元病、脊膜脊髓膨出和脊髓空洞症).  相似文献   

5.
脊髓性肌阵挛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肌阵挛类型,可由各种原发或继发脊髓病变导致,其表现复杂、鉴别困难、难以治疗。根据起源及传播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脊髓固有性肌阵挛及脊髓节段性肌阵挛两种类型,系统比较二者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特征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该文就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肌阵挛是由于肌肉的一部或全部短时间急剧地收缩引起的一种不自主运动。其中仅限于软颚的叫软颚肌阵挛。1886年Spencer首先描述本症以来,已有许多报告。本文中的软颚肌阵挛是指每分钟120~140次左右的规则而持续地不自主运动,并且不仅限于软颚,往往扩展到咽、喉、膈等肌肉。一般认为其主要病灶在肌阵挛同侧的小脑齿状核、对侧的红核、下橄榄核等连结成的叫Guillain-Mollaret三角区域,其原发疾病多为  相似文献   

7.
尿毒症性肌肉不自主运动戴光明苏士才孙士娟尿毒症性肌肉不自主运动发生广泛,意味着尿毒症时,代谢障碍对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甚至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的影响较常见。包括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局部抽动、扑翼样震颤、肌纤维颤搐和肌阵挛等。其中肌阵挛多见,却常...  相似文献   

8.
皮层性肌阵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肌阵挛(myoclonus)为起源于神经系统的突发、短暂、闪电样不自主运动,肌阵挛性抽动在肌电图上可记录到10-50毫秒的运动单位放电,很少长于100毫秒。正性肌阵挛是指某一块或一组肌肉的快速主动性的收缩,负性肌阵挛指主动肌的肌张力出现短暂的丧失而导致的抽动。肌阵挛也可以呈静止性、姿势性或随意运动性(动作性肌阵挛),或由外界刺激所诱发(反射性肌阵挛)。肌阵挛抽动既可以是反复的、有节律的(节律性肌阵挛)也可以是无目的的、不可预测的。本文在对肌阵挛的分类及其主要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治疗进行简要综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皮层性肌阵挛的几种代表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急性肾功衰竭患者可以发生许多异常运动,包括肌纤维颤动,扑翼样震颤和肌阵挛.本文报告了两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动作性反射性肌阵挛的临床特征,以及Clonazepam用于控制肌阵挛的显著作用.例一是膀胱癌所致的急性阻塞性肾功能衰竭,静止时有频繁而不规则的束性肌肉收缩,当出现在肢体远端时,可引起手指和足趾的轻微活动;除触摸或光刺激外,任何刺激,特别是试图进行自主运动时,均能诱发单一肢体或全身的粗大的肌肉跳动,  相似文献   

10.
肌阵挛是一种不自主的、快速的、反复发生的肌肉跳动。这种不自主肌肉收缩可以是单个肌肉,亦可以是一组肌肉;可仅限于肢体某一部分,亦可同步或不同步地发生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当一组肌肉收缩足够强时,可引起肢体的不自主运动,从而影响主动运动。肌阵挛是一组症状,而不是某种疾病的本质。肌阵挛的临床意义对不同患者完全不同。本文临床随访研究16例肌阵挛患者并结合文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ET)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疾病,是典型的姿势性和运动性混合的震颤,表现为头,面部,下颌,舌及上、下肢的震颤或节律性不自主运动.经典的ET属于单一的症状性运动障碍,但是在很多病例中常合并帕金森病(PD)、肌阵挛等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2.
脊髓性肌阵挛可成为各种原发或继发脊髓病变的重要症候.国内对此研究甚少,本文复习近25年国外文献,对其定义、临床表现、病因、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及诊断治疗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腭肌阵挛综合征临床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女,64岁.内蒙古巴盟人.主因“下颌、舌肌震颤半月余“于1998年4月15日就诊.既往有Ⅱ型糖尿病史1年,否认有其它病史.该患者于1998年3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下颌不自主震颤,静止状态出现,咀嚼、说话时则无,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症状反复出现,于当地医院以甲亢治疗无效.软腭、喉肌、舌肌、同步节律性阵挛,每分钟110次左右,余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T3、T4、Tsh在正常范围.头部MRI示:脑桥后部片状稍高信号,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散在、点、片状稍高信号.诊断:(1)脑梗死;(2)腭肌阵挛综合征.给予氯硝安定1mg/次口服3次/日,效果较好,阵挛于5日后控制.……  相似文献   

14.
四、药物诱发的基底节疾患1.震颤及不自主运动药物能引起震颤、舞蹈动作(及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肌阵挛及抽搐等任何一种不自主运动。(1)震颤、扑翼震颇与肌阵挛多种药物包括咖啡因、麦角膺硷、三环类抗抑郁剂、锂与抗痉挛剂能增加震颤的频率或加大其振幅。药物戒断,特别是酒精、巴比妥类与苯二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瘫痪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 2001年10月~2005年6月我院收治的44例脊髓损伤患者中29例患者伤后三个月或半年发生痉挛性瘫痪,其中行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10例,前后入路翻修、粘连松解加椎体内固定术14例,单纯粘连松解5例,以肌挛缩缓解、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阵挛改善、病理征转阴、感觉平面下降、二便功能改善、肌力改善、并发症发生等和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来综合评价术后效果.结果 行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后9例患者肌挛缩缓解,9例肌张力下降,7例腱反射减弱,7例阵挛改善,7例病理征转阴,4例感觉平面下降,5例二便功能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行前后入路翻修、粘连松解加椎体内固定术后5例患者感觉平面下降,6例肌力改善,2例发生并发症,无一例肌挛缩缓解、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阵挛改善、病理征转阴或二便功能改善.行单纯粘连松解术后1例患者肌挛缩缓解,1例肌张力下降,1例阵挛改善,2例感觉平面下降,2例肌力改善,无一例腱反射减弱、病理征转阴、二便功能改善或发生并发症.结论 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术能有效改善瘫痪肢体的痉挛、强直状态,粘连松解加内固定术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肢体肌力、下降感觉平面.对于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和内固定术的适当结合也许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睡眠肌阵挛是只在睡眠时出现的独特的运动障碍.这种肌肉的抽动是成年人常见的一种良性现象,不需要药物控制和治疗.作者报告3例睡眠肌阵挛的婴儿,都是在出生后头一个月开始,经神经病学检查及睡眠和觉醒时脑电图检查均无异  相似文献   

17.
肌阵挛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区域的机能障碍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大脑,丘脑,脑干、小脑或脊髓疾病都可以伴发这种症状。虽然肌阵挛可以是自  相似文献   

18.
当三环抗抑郁剂以治疗量使用时,肌阵挛是此类药“罕见”的并发症。与此相反,本文发现用丙咪嗪常规剂量治疗的患者也出现肌阵挛。本文目的就是研究此类药物所致肌阵挛的发生率和追踪观察。研究对象为93例重性抑郁症和5例惊恐障碍患者。口服丙咪嗪从50mg/日(或等量的其它抗抑郁剂)开始,以后逐渐增大至300mg/日。治疗的第2、4、8周进行肌阵挛症状评定。肌阵挛的定义为一种不自主的、不规则的肌肉和肌群收缩。有抽搐、震颤、共济失调、帕金森氏病、TD、舞蹈-手指  相似文献   

19.
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entatorubropallidoluysianatrophy,DRPLA)是指小脑传出系齿状核红核与锥体外路苍白球路易体系的系统变性,且为核心病变的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肌阵挛、癫痫发作、小脑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及痴呆等。DRPLA疾病概念的提出和致病基因的确定,对于补充遗传性共济失调分类具有很高价值[1-3]。一、历史演变和分类进展Smith等[4]1958年首先报道了1例,临床表现小脑症状和不自主运动,病理上有齿状核、红核、苍白球内节和外节、路易体的变性,并于leqs年forth[5]提出DRP[.A疾病概念。内藤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阵挛失神发作的临床症状学、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例肌阵挛失神发作的临床表现、脑电图、肌电图特点及治疗效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肌阵挛失神发作临床表现为失神伴双侧节律性肌阵挛,常伴发肢体的强直,脑电图表现为双侧、广泛、节律性3 Hz的棘慢复合波,肌电图则表现为与发作期放电频率一致的肌电暴发.此类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伴有强直发作的患者可行胼胝体切开术,该手术可有效减少强直发作导致的跌倒.结论:肌阵挛失神发作病程多样,大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反应差,伴有强直发作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