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盂癌超声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11例肾盂癌的超声造影灌注过程,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和声诺维造影剂SonoVue对11例肾盂癌患者行超声造影,记录并分析造影灌注过程。结果注射造影剂后11例肿块均可见强化,肿块开始显影时间为8~20S,显影增强达高峰时间为14~25s,增强开始减退时间为18~30S。肿块显影高峰强度:高于肾实质2例,等同于肾实质4例,稍低于肾实质5例。肿块的血流灌注方式:“快进慢退”2例,“同进慢退”5例,“慢进慢退”4例;7例为整体均~性增强和均一性减退,3例为向心性增强,1例为离心性减退。结论CPS技术结合造影剂SonoVue能描绘肾盂肿块的血流灌注情况,使肾盂肿块显示更清晰,有助于肾盂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原发性小肝癌超声造影后的组织血流特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强化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价超声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5例常规超声发现肝脏内局灶性病变并经穿刺和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的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 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然后该组患者均行DSA肝动脉造影。结果对25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超声造影与DSA检查,其中20例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为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的HCC增强模式与DSA肝动脉造影表现相同;其中1个病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病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与DSA肝动脉造影表现基本符合;有2例超声造影未检测出肿瘤样特征性图像改变,而经DSA肝动脉造影检测出并诊断为小肝癌。结论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的增强特征,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胆囊癌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胆囊癌超声造影指南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以2012年制定的胆囊癌超声造影指南为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胆囊癌患者超声造影声像特征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大小病灶的准确诊断情况。结果 70例胆囊癌患者中,结节型26例,肿块型39例,厚壁型3例,混合型2例;增强模式:由高增强到低增强65例,等增强到低增强3例,低增强到低增强2例;病灶增强开始时间(14.5±2.7)s,达峰时间(22.8±4.0)s,减弱时间(33.4±4.5)s;病变内部血管构筑形态:均匀点状型6例,中央血管型2例,分支血管型10例,不规则血管型52例;病灶最大径2.0 cm、2.0~3.0 cm、3.0 cm者分别为7例、14例、49例,超声造影分别准确诊断2例、11例、49例。结论胆囊超声造影强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指南规范符合临床实践,但在分型、强化时间量化、病灶血管构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胆囊癌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寻原发性胆囊癌声像图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阐明了胆囊形态大小,囊壁、粘膜面改变,实质肿块回声及其它临床特征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在肾、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CPS)在肾、膀胱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二维超声发现肾、膀胱异常回声结节,可疑肾、膀胱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实时超声造影,造影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造影提示肾恶性肿瘤41例,良性肿瘤8例,膀胱恶性肿瘤35例,膀胱良性病变4例。病理证实为肾恶性肿瘤38例,良性肿瘤11例,膀胱恶性肿瘤34例,膀胱良性病变5例。超声造影误诊4例。诊断肾、膀胱占位性病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73%、75.00%、95.45%。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肾、膀胱占位性病变及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在胆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胆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9例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经二维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方法检查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结果造影后19例胆道肿瘤病灶均可见不同程度增强,其中胆囊癌12例,胆管癌7例。各肿瘤病灶均较普通超声显示更为清晰。2例二维超声误诊的胆囊癌及1例二维超声误诊的胆总管癌造影后病灶增强而得到确诊。结论超声造影对胆道恶性肿瘤有很重要的补充诊断作用,可进一步提高胆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肿块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观察48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肿块内造影剂灌注特点及增强程度,并用时间一强度分析软件(ACQ)进行分析。结果良性肿块80.65%(25,31)表现为轻中度增强,ACQ曲线转折处多较圆钝,呈单向;恶性肿块88.24%(15/17)呈明显增强,ACQ曲线转折处多较锐利,呈多相。良性肿块达峰强度、增强强度、斜率低于恶性组(t=5.89、5.50、6.15,P均〈0.05);达峰时间、增强时间、到达时间高于恶性组(t=-4.62、9.14、2.18,P均〈0.05)。结论超声造影提高了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7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声像图及临床表现,旨在通过对其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的分析,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70例原发性胆囊癌均为1993年至2004年住院患者。男24例,女46例,年龄37~91岁,平均64.7岁。所有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超声检查,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70例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为36%(25/70),检出的胆囊肿块声像图特点各不相同,以充满型最多见,其次是结节隆起型、团块型,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型最少检出,分别占32%(8/25)、28%(7/25)、24%(6/25)、16%(4/25),漏误诊率高达64%,误诊原因包括病变隐匿、长期胆囊炎合并结石,囊内胆汁减少和稠厚,或肿块生长于颈部以及结石本身干扰超声医师判断。结论超声医师需加强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认识,在对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尤其多发性结石患者的随访中,要倍加仔细以及时发现问题,争取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9.
低机械指数连续超声造影在宫颈癌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宫颈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声诺维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造影增强特点并对周围组织受侵犯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超声造影确诊宫颈癌26例,5例镜下早期浸润癌未能被超声造影识别。宫颈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区灌注早于子宫肌层,呈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后期病灶内部造影剂消退早于肌层呈低增强,周边部消退较慢呈稍高增强,可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周围组织浸润情况。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及浸润范围的评价,可为临床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
冯爱琴 《全科护理》2015,(4):324-325
[目的]探讨声诺维超声造影在门诊病人中的应用,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门诊病人应用声诺维进行肝脏、乳腺造影,显示灌注动态全过程,加强造影过程中的操作配合和护理。[结果]通过20例乳腺造影和3例肝脏造影,对肿块做出定性诊断,未发生1例不良反应。[结论]超声造影对肝脏、乳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配合和护理能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胆囊隆起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过程及其增强模式,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47例胆囊隆起性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造影超声检查,观察胆囊壁及病变的增强时间和增强模式.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中良性病变35例,恶性病变1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病变内血流信号19例(40%,19/47);超声造影增强病例38例(81%,38/47),P<0.005.胆囊壁平均始增时间为(16.2±1.9)s,良性病变平均始增时间(16.3±2.8)s,恶性病变平均始增时间(16.2±3.2)s,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92).47例胆囊隆起性病变增强模式分为4类:Ⅰ类:无增强;Ⅱ类:动脉相均匀增强;Ⅲ类:动脉相蜂窝状不均匀增强;Ⅳ类:动脉相血管呈杂乱树枝状高增强.所有良性病变造影模式分别表现为Ⅰ类到Ⅲ类,11例(92%,11/12)恶性病变表现为Ⅳ类,1例表现为Ⅲ类.11例恶性病例动脉相胆囊壁局部连续性显示中断.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血流灌注过程.特征性的增强模式,可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动脉相胆囊壁显示是否完整连续对鉴别良恶性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22例胆囊占位性病变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其中胆囊息肉8例,胆泥2例,胆囊癌12例。结果二维超声结合CEUS的诊断准确率(90.9%)高于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的诊断准确率(81.8%)。超声造影血流显示率(100%)高于CDFI的血流显示率(70%)。91.7%(11/12)的胆囊癌病变增强模式为动脉期快速不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快速不均匀消退。结论超声造影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显示优于CDFI,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实时超声造影时间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超声造影(CEUS)时间窗及影响因素。 方法 经左肘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 2.4ml后,分别以肝动脉、门脉主干或二、三级分支显影作为动脉相(AP)、门脉相(PVP)的开始,肝实质回声增强达峰值视为实质相(PP)的开始,2min后为延迟相(DP)。 结果 肝癌CEUS各时相出现的早晚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主要与HCC血供性质有关,血管间短路亦有一定影响。HCC血供分2种形式,第一型最多见,呈动态变化过程。初期以门静脉供血为主,动脉呈低血供,而后二者均减少,随着瘤体的增大,动脉供血逐渐增加呈等血供,直至高血供。第二型则主要以门静脉供血为主。以动脉供血为主的HCC,AP快速强化,PVP消退,该表现见于大多数HCC。以门静脉供血为主者,AP、PVP均强化,至PP方消退,该现象见于小肝癌(sHCC)。动门瘘时可使AP缩短,PVP提前显影。 结论 以相关血管显影作为时相的起始及时段,能较全面反映肿瘤特征,有助于定性诊断。主供血管的性质将影响时相的起始及长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MIu误诊的原发性胆囊癌影像表现,以期提高MRJ对原发性胆囊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3月15例术前MRI误诊为其他疾病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的MRj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胆囊壁病灶部位、增强扫描强化方式、胆管扩张及是否伴有胆囊结石等特点。结果5例误诊为肝门部占位伴肝内胆管扩张,7例肝内外胆管扩张者误诊为胆管内肿瘤及炎性狭窄,2例诊断肝右叶占位而胆囊病变误诊为胆囊息肉,1例误诊为结石性胆囊炎。回顾性分析发现12例有胆囊壁增厚(其中局限性增厚9例,弥漫性增厚3例);增强扫描15例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强化,11例动脉期有延迟强化特征;8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2例出现胆囊壁结节。结论原发性胆囊癌容易引起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癌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囊壁增厚,常伴有胆囊结石等,MRI诊断时需引起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2例原发性胆囊癌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有122例(67.0%)合并良性胆系疾病。术前早期诊断仍很困难,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B超诊断符合率为63.9%,CT诊断符合率为78.9%,B超和CT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2.7%。60例行非手术治疗,12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包括晚期胆囊癌103例。晚期胆囊癌的根治切除率为33%,行扩大根治术24例。早期胆囊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晚期胆囊癌根治术后的平均生存时间较姑息性手术者明显为长(17.6个月VS.3个月)。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胆囊癌预后的关键,对晚期胆囊癌应行积极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实时超声造影对不超过2cm肝细胞癌定性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造影对≤2cm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实时超声造影检查104个直径≤2.0cm的肝局灶性病变,造影剂为声诺维,成像技术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评估超声造影对其中49个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普通超声比较。结果49个肝细胞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43(87.8%)个高增强,5个(10.2%)等增强,1个(2.0%)低增强。39(79.6%)个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为低增强。普通超声和超声造影定性诊断≤2cm肝细胞癌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28.6%(14/49)vs79.6%(39/49),P〈0.001;59.8%(52/87)vs90.7%(39/43),P=0.002;63.5%(66/104)vs86.5%(90/104),P〈0.001。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比普通超声显著提高了对≤2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但假阴性率偏高,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相关参数对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0例PTC患者共317个PTC结节,术前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定性定量检查,以病理结果癌结节有无被膜侵犯分组,回顾性比较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参数对判断被膜侵犯的价值。结果 317个癌结节中,经手术病理证实被膜侵犯为212个(66.88%),甲状腺癌结节大小、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条件下癌结节与被膜关系、结节动脉期灌注模式以及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病理证实侵犯与未侵犯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声造影下癌结节与被膜接触、结节动脉期灌注模式表现为向心性增强以及超声造影表现为等增强及高增强与被膜侵犯相关(P<0.05)。结论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有助于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是否侵犯,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子宫肌瘤及2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子宫肌瘤表现为假包膜内血管首先灌注呈环状高增强,并分支进入瘤体内部,随后整个瘤体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变性坏死区无增强。造影后期,瘤体内部造影剂消退较正常肌层快呈低增强,而假包膜消退相对较慢始终呈稍高增强,有明显包膜感。子宫腺肌病表现为多条血管呈不规则分支状进入病灶内,整个病灶区肌层呈不均匀高增强。造影后期呈不均匀稍低增强,边界不清,无包膜感。结论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造影表现明显不同,将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本文较为详尽地阐明了导致上述情况的各种因素,并着重阐述了临床表现和CT表现在其诊断上的重要性及CT诊断价值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