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胆囊癌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胆囊癌的超声造影具有一定的强化特点,24例胆囊癌均可见造影增强,病灶较常规超声显影清晰,采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可以发现病变部位曲线上升支较为陡直,病变峰值强度高于同水平面上相邻肝组织.10例厚壁型胆囊癌中9例胆囊壁快速明显强化,1例胆囊壁在整个造影过程中呈弱增强,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增粗扭曲的血管;8例肿块型胆囊癌快速整体不均匀增强;6例结节型胆囊癌结节内可见造影剂快速进入,不均匀增强.5例胆囊癌伴肝转移造影后检出更多的转移病灶.结论 超声造影强化特征对胆囊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在胆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胆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9例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经二维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方法检查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结果造影后19例胆道肿瘤病灶均可见不同程度增强,其中胆囊癌12例,胆管癌7例。各肿瘤病灶均较普通超声显示更为清晰。2例二维超声误诊的胆囊癌及1例二维超声误诊的胆总管癌造影后病灶增强而得到确诊。结论超声造影对胆道恶性肿瘤有很重要的补充诊断作用,可进一步提高胆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良恶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和SonoVue超声造影检查117例胆囊病变的特征,比较胆囊良恶性病变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除胆泥无造影剂进入外,胆囊良恶性病灶在达峰时多表现为高增强、富血供;消退时胆囊癌为低增强,良性病灶多为等增强.对于胆囊癌,常规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65.38%,超声造影为92.31%;胆囊良性病灶,常规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82.41%,超声造影为93.41%.结论 超声造影可提高超声诊断胆囊疾病的准确率,可鉴别胆泥沉积与胆囊癌,了解胆囊癌侵犯胆囊壁的程度及肝内转移情况,但对于腺瘤和单发息肉以及直径小的胆囊癌鉴别较困难.  相似文献   

4.
实时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超声造影表现,观察病灶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持续时间,并比较病灶增强形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胆囊癌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囊癌30例,良性病例2例,诊断符合率为93.8%。胆囊癌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与胆囊壁同时显影,肝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肝门静脉期以低增强为主,肝实质期低增强或无增强。结论胆囊癌超声造影回声增强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胆囊恶性病变的检出,超声造影对胆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原发性小肝癌超声造影后的组织血流特征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强化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价超声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5例常规超声发现肝脏内局灶性病变并经穿刺和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的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 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然后该组患者均行DSA肝动脉造影。结果对25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超声造影与DSA检查,其中20例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为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的HCC增强模式与DSA肝动脉造影表现相同;其中1个病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病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与DSA肝动脉造影表现基本符合;有2例超声造影未检测出肿瘤样特征性图像改变,而经DSA肝动脉造影检测出并诊断为小肝癌。结论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的增强特征,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对胆囊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例胆囊癌和37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重点观察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结果胆囊癌CEUS表现为病灶与胆囊壁同时显影,肝动脉期以增强明显为主,肝门静脉期以低增强为主。在CEUS增强早期呈高增强或等增强并在造影剂注射后35 s内变低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95.0%(19/20);良性病变中占16.2%(6/37)(P=0.000)。病变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80.0%(16/20),良性病变中占23.3%(7/30)(P=0.000)。病变处胆囊壁完整性破坏者在胆囊癌中占85.0%(17/20),良性病变中占0.0%(0/37)(P=0.000)。超声检查诊断胆囊良恶性病灶的准确性92.98%、敏感性95.00%和特异性91.83%。结论 CEUS可提高超声诊断胆囊癌的准确率,能显著改善对胆囊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结核球患者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相对照,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结核球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肝结核球患者(15个病灶)和1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6个病灶)行常规超声检查后,对每个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每个病灶造影动态增强特点,同时定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并记录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结果 15个肝结核球病灶常规超声均表现为低回声,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均呈高增强,其中11个病灶呈环状增强,4个病灶呈弥漫性增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2.3~16.8 s,平均(14.1±1.9)s;达峰时间为23.5~32.3 s,平均(27.7±2.7)s.16个细菌性肝脓肿病灶中,10个常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6个表现为不均质高低混合回声,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均呈高增强,其中10个病灶为蜂窝状增强,4个病灶为周边环状增强,2个病灶为弥漫性增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3.3~21.3 s,平均(16.2±2.5)s;达峰时间为28.6~53.9 s,平均(35.6±8.6)s.所有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迅速增强至高峰后,增强逐渐消退持续至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现低回声或无回声.结论 肝结核球与肝脓肿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及病理改变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新型造影剂与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1,自引:14,他引:81  
目的探讨新型超声造影剂与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占位患者,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9例为造影CT、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恶性肿瘤占28例.采用第二代新型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 DU6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造影剂注射方法分别采用静脉快速团注法和慢注法两种.首先观察了正常肝、肝硬化注射造影剂后各个时相出现的时间及峰值,在此基础上观察了肝占位病变的造影剂灌注过程.结果显示典型的原发性肝癌2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21例(91%)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2例<2 cm的高分化小肝癌表现为动脉早期强化,但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可快可慢.肝血管瘤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持续时间长,数分钟后消退.对原发性肝癌23例进行了两种不同注射方法的比较,发现团注法使肝癌病灶更快达到增强峰值,更有利于肝癌特征的显示.本组中31例进行了超声造影前、造影后、增强CT的诊断结果比较,肿瘤病灶的显示分别为76灶、99灶、75灶.11例恶性肿瘤病灶数目较造影前增多,其中87%(20/23灶)为3~10 mm小病灶.另5例显示原病灶范围较前增大.结论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发现微小病灶方面更优于增强CT,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提高肝脏恶性肿瘤检出率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对肝脏恶性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其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脏恶性占位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灌注时相、回声变化规律及肿瘤的检出状况,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HCC)32例均发生早期动脉相明显强化,29例实质期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3例肿瘤直径≤2 cm的小肝癌则消退缓慢.肝转移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静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快慢不一.超声造影后显示新病灶数目较常规超声增加29个,其中肿瘤直径≤10 mm的微小病灶23个.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在定性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显示肿瘤数目及发现微小病灶方面灵敏而有效,提高了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胆囊癌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胆囊癌超声造影指南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以2012年制定的胆囊癌超声造影指南为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胆囊癌患者超声造影声像特征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大小病灶的准确诊断情况。结果 70例胆囊癌患者中,结节型26例,肿块型39例,厚壁型3例,混合型2例;增强模式:由高增强到低增强65例,等增强到低增强3例,低增强到低增强2例;病灶增强开始时间(14.5±2.7)s,达峰时间(22.8±4.0)s,减弱时间(33.4±4.5)s;病变内部血管构筑形态:均匀点状型6例,中央血管型2例,分支血管型10例,不规则血管型52例;病灶最大径2.0 cm、2.0~3.0 cm、3.0 cm者分别为7例、14例、49例,超声造影分别准确诊断2例、11例、49例。结论胆囊超声造影强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指南规范符合临床实践,但在分型、强化时间量化、病灶血管构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检出的价值。方法对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的2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连续成像技术(造影剂SonoVue),延迟相进行全肝快速扫查寻找异常低增强区。并再次注射造影剂对延迟相发现的异常低增强区进行观察,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以增强CT/MRI、穿刺或手术病理诊断、临床及超声随访结果为参照,计算B型超声、超声造影发现病灶个数,计算并对比两种方法对疾病诊断的漏诊率。结果采用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注射SonoVue后,22例患者中,超声造影诊断肝转移瘤4例,B型超声仅诊断2例、漏诊2例;超声造影诊断肝癌或肝癌复发18例,B型超声拟诊14例,漏诊4例。超声造影对22例患者疾病漏诊率为0(0/22),B型超声漏诊率27%(6/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超声发现病灶18个,超声造影检出病变47个,超声造影延迟相新发现病灶29个。结论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注射造影剂可提高肝脏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减少疾病漏诊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EUS诊断和鉴别诊断胆囊穿孔伴肝脓肿的应用价值。 方法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的患者,术前接受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前后在显示胆囊形态、穿孔部位和大小、炎症波及肝脏范围及显示病灶内血供的能力。 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4例患者中1例囊壁局部"缺损",3例囊壁局部显示模糊;2例胆囊内伴结石。4例胆囊旁肝实质内均见包块,边界模糊;3例呈中、低混合回声,1例呈囊、实混合回声。2例胆囊旁可见积液。4例于CEUS动脉期均可见胆囊壁强回声带局部中断,清晰显示"缺损"部位和大小。肝内包块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均质蜂窝样略高增强,伴少许无增强区,门脉相造影剂减退,表现为不均质低增强,呈肝脓肿增强模式。 结论 CEUS可通过显示胆囊壁的"缺损"及肝包块的血流灌注模式,对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患者进行准确诊断,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方法对8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记录常规超声检查中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彩色血流显像等及超声造影检查中病灶的增强表现。采用Sequoia512超声仪及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技术。造影剂选用SonoVue,经肘正中静脉团注。结果8例常规灰阶超声均呈不均质偏低回声结节,形态为葫芦状或融合的分叶状,边界尚清楚,彩色多普勒成像(CDFI)显示内部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特征:8例病灶在造影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5例有动脉期、门脉期周边轻中度环状增强。结论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造影具有共同的特征性表现,即病变内部三期无增强,周边可伴有或不伴动、门脉期环状增强。超声造影是诊断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胆囊疾病的超声造影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常规超声诊断为或疑为胆囊癌的病例,采用超声造影(声诺维)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增强特点。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囊癌26例,良性病变30例。超声造影显示病变早于肝实质增强者胆囊癌为80.8%(21/26),良性病变为36.7%(11/30)(P〈0.01)。造影开始呈高增强者胆囊癌为80.8%(21/26),良性病变为46.7%(14/30)(P〈0.01);表现为增强不均匀者胆囊癌为57.7%(15/26),良性病变为16.7%(5/30)(P〈0.01)。在注射造影剂60s内病变由高或等增强减退为低增强者胆囊癌为95.8%(23/24),良性病变为21.4%(6/28)(P〈0.01)。结论胆囊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的增强表现。超声造影有助于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造影剂SonoVue分析卵巢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评估其对卵巢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观察卵巢病变,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36例卵巢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点。结果 36例卵巢病变患者中良性病变22例,恶性病变14例。22例良性病变中,常规超声检出19例为混合性病变,1例为囊性病变,2例无明显病变;超声造影检出6例为混合性病变,14例为囊性或类囊性病变,2例无明显病变。14例恶性病变中,常规超声检出9例为实性病变,5例为混合性病变;超声造影检出5例为实性病变,9例为混合性病变。时间强度曲线显示良性病变呈缓升缓降型,恶性病变呈速升速降型。与良性病变比较,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始增强度及峰值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及增强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能准确判断病变的囊实性,分析卵巢良恶性病变的灰阶造影增强方式、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各参数值,能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常规超声(B型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在肝脏局灶性病变(FLL)定性诊断中的有用性。方法模拟日常超声检查工作情景检测常规超声和CEUS对305例FLL的定性诊断性能和诊断者的信心强度。CEUS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结果常规超声和CEUS的诊断正确率对肝细胞性肝癌分别为86.8%、88.6%,对转移性肝癌分别为97.6%、99.2%。对肝内胆管癌、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硬化结节、不均匀脂肪肝和其他病变,诊断正确率常规超声为26.2%~71.9%,CEUS为46.4%~92.9%,可相应提高19~25个百分点。对所有病变,CEUS均较大幅度地增强了诊断者的信心强度。结论在病灶回声表现典型、同时存在有力支持诊断的临床资料和伴随声像的条件下,常规超声定性诊断FLL的准确程度与CEUS相当,并不一定需要做造影检查。如不具备上述条件,CEUS是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在不同肝占位性病变中超声造影特点.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17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结节性肝硬化、1例炎性包块,共72例患者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超声造影后,各种肝内占位性病灶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增强特点.肝癌表现多为动脉相快速显影,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时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样填充,即从周边向中心部持续充填,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肝转移癌动脉相为均匀性增强或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可有轻度点状增强改变,实质期迅速出现回声减弱改变,易发现微小病灶;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也为动脉期迅速增强,表现为门静脉期保持呈持续增强改变,以中央扩散型的均匀持续增强为主,在延迟相中有明显的造影剂摄取.结论不同的肝占位性病变在实时超声造影能表现出不同的时相特点,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肝肿瘤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实时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对45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回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观察息肉的增强时相及增强方式。结果 45个胆固醇息肉,直径5~23mm,平均(9.47±4.48)mm。直径≥10mm的息肉100%(17/17)测及血流,<10mm的息肉38.9%(11/28)测及血流。流速范围0.11~0.28m/s,阻力指数0.51~0.65。实时超声造影显示45个息肉均有增强,41个(91.1%,41/45)胆囊病灶增强快于肝实质,4个(8.9%,4/45)与肝实质同步增强,而减退方式上,21个(46.7%,21/45)减退慢于肝实质,22个(48.9%,22/45)与肝实质同步减退,2个(4.4%,2/45)快于肝实质,表现为稍低回声。增强方式上,蜂窝样增强38个(84.4%,38/45),整体增强7个(15.6%,7/45)。结论超声造影可提高胆固醇性息肉的血流显示率,慢于或同步于肝实质减退及蜂窝样增强的表现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