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4例UA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左卡尼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注射液2.0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ST段压低≥0.05mV的导联数(NST)和12导联中ST段压低幅度总和(∑ST)均显著减少和减小(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卡尼汀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1.58±0.03)次/周比(1.28±0.01)次/周]、发作持续时间[(0.31±0.03)分/周比(0.15±0.03)分/周]、NST[(1.55±0.04)个比(1.04±0.10)个]和∑ST[(0.27±0.02)mV比(0.15±0.01)mV]减少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左卡尼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将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TMZ)20mg口服,3次/d;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硝酸甘油用量、运动实验结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明显下降(P均〈0.01),运动持续时间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均〈0.01),运动中至心绞痛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1mm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均〈0.01);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变化较小,无明显不良反应。认为在传统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TMZ能明显改善SAP患者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且用药安全,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冠心病并发焦虑症患者同时接受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治疗对冠心病治疗的影响。方法: 40例冠心病并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成试药组和常规组,试药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治疗,用药4周后分别比较临床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程度,以及焦虑症状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同等劳动程度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试药组总有效率为96%,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9%,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心电图总有效率(试药组84%,常规组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SAS分数均有下降,但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药组SAS分数显著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分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试药组的焦虑症状较常规组明显改善。结论: 加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在同等劳动程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患者的焦虑症状也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和曲美他嗪治疗组(32例)。曲美他嗪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在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曲美他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绞痛控制有效率明显增加(P〈0.05),心电图改善明显增加(P〈0.05),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心率和收缩压乘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更有效地控制UAP,且患者耐受性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8例UAP患被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基础上,A组加用LMWH,B组加用安慰剂生理盐水。结果:A组近期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心电图ST-T改善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1),且A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较之B组有明显改善(P<0.05)。A组2例出现注射部位瘀斑。结论:LMWH治疗UAP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以硝酯类药物为主.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总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及时间.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总时间、ST段压低最大值及时间均有明显改变,且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宁注射液(简称冠心宁)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 UAP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冠心宁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治疗前、后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期和持续时间,测定 Holter 24h 总缺血时间,ST 段下移、T 波倒置,心肌耗氧指数,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期和持续时间及 Holter 24h 总缺血时间,ST 段下移、T 波倒置,心肌耗氧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 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宁治疗 UAP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脑心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作频率及心肌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将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加用脑心通(每次3粒,每日3次)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脑心通对心绞痛病人症状(发作的次数和时间)、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64%。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心电图ST—T改善、超声心动图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结论脑心通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47例UAP病人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为14d,记录两组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心电图ST段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魏酸钠作为新的非肽类内皮素拮抗剂能保护内皮,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4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阿托伐他汀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及曲美他嗪,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之比(E/A);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联合治疗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LVESD、LVEDD、FS、LVEF、E/A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6MWT距离明显延长;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明显减少,6MWT距离明显延长(P<0.05,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室重构,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曲美他嗪治疗能进一步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68例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原发性轻中度(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接受16周的缬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检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后,血压(P<0.001)和左心室重量指数(P<0.05)均明显下降,下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均显著降低,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明显。结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压、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P波离散度,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能进一步降低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  相似文献   

12.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3/d),疗程为6个月。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心绞痛患者症状(发作的次数和时间)、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左心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临床上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减少,心电图S-T、T波有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肥大和左室舒张功能好转。复方丹参滴丸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王群让  李丽 《心脏杂志》2006,18(6):666-667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UAP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和曲美他嗪治疗组,各37例。后者服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余用药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患者的药物耐受性,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曲美他嗪组总疗效率86.5%,对照组总有效率62.2%,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72.9%和48.6%,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均有显著减少(P<0.05),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安全、更有效地控制UAP。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型心绞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相似文献   

15.
辛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的疗效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发生早期 (2 4~ 96 h)开始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确诊为 UAP患者 8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治疗 ,4 5例 ) ,辛伐他汀组 (常规治疗外 ,加服辛伐他汀 ,4 4例 ) ,于治疗前、治疗后 3、6和 12个月时分别测肝功、肾功、肌酶谱、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 (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 ,2 4 h Holter检测心肌缺血总负荷 (TIB)和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结果 :辛伐他汀 6个月后能有效地降低 UAP患者血清 TC、L DL - C、CRP,升高 NO,HL D- C,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 TIB均有减少 ,但辛伐他汀组更明显 (P<0 .0 5 ) ;其缺血相关事件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辛伐他汀组中有 4例轻度转氨酶升高 ,2例出现腹胀。结论 :U AP发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和 CRP,升高 NO,显著减少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氨氯地平联合应用替米沙坦(氨+替组)及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复方盐酸阿米洛利(氨+阿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并探讨血压和左室肥厚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确诊的92例LVH患者随机分配到氨+替组(46例)和氨+阿组(46例)。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形态学、心脏功能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氨+替组及氨+阿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室间隔厚度、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均P<0.01),E/A比值及EF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余均有显著改变(P<0.05),氨+替组作用更明显。结论 氨+替组有更好的降压、保护心脏的效果。瘦素参与了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观察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和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和尿微量白蛋白的疗效。方法对83例门诊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并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坎地沙坦组(42例)和氨氯地平组(41例),分别予以坎地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于受试前、后分别测定血压及二维彩色B超,检测室间隔(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E/A、左室射血分数(EF)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结果两组在受试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血压均开始明显下降(P<0.01),两组降压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4周测IVS、LVPW、LVDd和LVM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EF和E/A升高(P<0.01),24周后坎地沙坦组优于氨氯地平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尿微量白蛋白都有明显下降(P<0.01)。坎地沙坦组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尿微量白蛋白不断降低,24周后明显优于氨氯地平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坎地沙坦和氨氯地平都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且能逆转左室肥厚、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但坎地沙坦的保护作用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高剂量缬沙坦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KD)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左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DKD伴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各7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高剂量组接受160 mg/d的缬沙坦治疗,低剂量组接受80...  相似文献   

19.
葛坤文  钟太敏 《心脏杂志》2016,28(6):694-696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对高血压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脑钠尿肽(BNP)前体(Pro-BNP)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病并发CHF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试药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按照高血压病并发CHF的常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试药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口服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pro-BNP的变化情况。结果 试药组的显效率为49%,总有效率为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76%,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试药组治疗后的LVEF为(44±4)%,显著高于对照组〔(35±4)%,P<0.05〕;试药组治疗后的Pro-BNP水平为(733±58) ng/L,对照组治疗后的Pro-BNP水平为(802±63) ng/L,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ro-BNP水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试药组治疗后的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比索洛尔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并发CHF患者的Pro-BN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室肥厚(LVH)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特点。方法:选择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EH患者566例,伴LVH者140例(LVH组),与单纯EH患者426例(对照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部位、狭窄的程度、狭窄的范围等的差异。结果:LVH组与对照组比较,LVH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概率明显升高(P<0.01),其危险性增加5.09倍。同时,LVH组发生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其他部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的心肌缺血检出率为33.1%(42/127),而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缺血检出率为12.5%(35/280),P<0.05。在传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只有血压与LVH存在协同效应(P<0.05)。结论:EH伴LVH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发生率显著升高,左前降支是主要狭窄部位,而且更易于发生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