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韦彩雯  毛家亮  何奔  郝静 《心脏杂志》2009,21(4):528-530
目的 比较右室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室间隔部起搏组(n=98例)和右室心尖起搏组(n=8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8个月心脏彩超的变化。 结果 间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提高 [(66±8)% vs (69±9)%,P<0.01],心搏出量(SV)较术前显著提高[(83±15)ml vs (87±12)ml,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小未达显著水平[(52±5)mm vs (51±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无明显变化[(31±5)mm vs (31±5)mm],而心尖组LVEF显著降低[(68±7)% vs (63±8)%,P<0.01],SV显著减少了7 ml[(87±16)ml vs (80±10)ml,P<0.01],LVEDD显著增大3 mm[(50±6)mm vs (53±7)mm,P<0.01],LVESD显著增大 [(30±5)mm vs (32±6)mm,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同期比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LVEF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室间隔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利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2.
王群  林文华 《心脏杂志》2018,30(2):192-195
目的 探讨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并发慢性心力衰竭且为窦性心率≥70次/min患者76例,随机分为伊伐布雷定组(试药组,3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7例),在2周、4周、6周及3个月时随访,记录其心率、血压、心血管不良事件、药物剂量。入院后及3个月行6分钟步行试验及心脏彩超。结果 3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试药组心率显著降低[(72±5)次/min vs.(62±4)次/min,P<0.05],血压显著升高[(116±8) mmHg vs.(123±7) mmHg,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左室收缩末内径及左房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分别(4.6±0.3) cm vs.(4.1±0.2) cm;(4.0±0.4) cm vs.(3.7±0.2) cm,均P<0.05]。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增加[(522±81) m vs.(578±91) m,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至少增加1级,试药组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更显著(62% vs. 35%,P<0.05)。结论 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缺血后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PCI。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组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 LVEDVI [(64±6)ml/m2 vs (67±6)ml/m2,P<0.05],LVESVI[(30±4)ml/m2 vs (34±4)ml/m2,P<0.05],LVEF升高(0.53±0.02 vs 0.50±0.03,P<0.05);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QRSd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CRT应答组患者的QRSd/LVEDV显著高于CRT无应答组(0.73±0.27ms/ml vs 0.58±0.21 ms/ml,P=0.043);而两组患者的QRSd和LVEDV无统计学差异。合并LBBB的患者,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显著相关(R=0.469,P=0.032),而在非LBBB患者中,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QRSd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结果 CRT应答组患者的QRSd/LVEDV显著高于CRT无应答组(0.73±0.27ms/ml vs 0.58±0.21 ms/ml,P=0.043);而两组患者的QRSd和LVEDV无统计学差异。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显著相关(R=0.469,P=0.032),而在非LBBB患者中,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无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QRSd/LVEDV是CRT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AUC = 0.79; P = 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QRSd/LVEDV、LBBB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是CRT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校正左室舒张末容积后的QRSd(QRSd/LVEDV)是心衰患者CRT术后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研究射频消融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频发室性早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中心5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负荷大于总心率的10%,给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 5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8±13.43岁。4例患者被成功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0%;随访12个月4例均无复发。4例成功消融患者随访6个月较术前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31.05±3.50%vs.23.00±2.94%,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减小(60.50±5.06mm vs.68.00±6.37mm,p〈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明显减小(127.32±28.09vs.186.75±40.90,p〈0.05)。另1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各心脏超声参数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CRT术后频发室性早搏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改善CRT术后无反应者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动态优化AV/VV间期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短中期疗效。方法: 12例CHF晚期患者接受CRT治疗,分别于植入前、植入术后3、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房室(AV)间期和室室(VV)间期,同时观察心腔结构、二尖瓣返流及心电图、脑钠尿肽(BNP)检查等,评价CRT临床疗效。结果: 最佳优化AV间期120~180(158±19)ms和VV间期4~28(16±7)ms,临床症状改善,六分钟步行距离由(257±23)m增加至(344±21)m,QRS时限由(136±17)ms降至(109±12)ms(P<0.01,P<0.05)。植入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71±10) mm vs. (54±4),P<0.05]; 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0.308±0.022) vs. (0.531±0.085),P<0.01];血浆BNP值由植入前(876±415)ng/L降至(70±28)ng/L(P<0.05)。结论: 动态程控AV/VV间期可以提高CRT对CHF患者短、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人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CHF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甲状腺片5~20mg,1次/d,共14d。对照组不用甲状腺片。比较两组治疗14d后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容积(LVESV)、心输出量(CO)和心电图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①心功能NYHA分级(2.6±0.5比2.84±0.5,P=0.0378),6min步行距离[(2674±48)m比(2234-55)m,P=0.0321],LVEF[(35.14±8.0)%比(31.84±9.0)%,P=0.0127],LVEDV[(172.94±60.6)ml比(186.6±91.7)ml,P=0.0489],LVESV[(121.24±48.5)ml比(133.34±68.6)ml,P=0.0132],CO[(4.56±1.32)L/min比(4.44±1.26)L/min,P=0.0102],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ECG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未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人冠心病严重CHF,可显著提高疗效,治疗期间且未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哀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21例CHF患者中扩张型心肌病13例,缺血型心肌病8例。所有患者符合CRT指南的Ⅰ类适应证。观察患者行CRT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结果 CRT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VEF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LVDD、LVDS、LVEDV、LVESV及LAD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术后6个月即可显著逆转CHF患者左室心肌重构,提高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9.
张莉  刘丰 《心脏杂志》2010,22(2):222-224
目的: 探讨血清肝细胞生成因子(HG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 36例AMI患者入院时及发病7 d测定血清HGF水平;AMI其中的26例分别于发病后7~10 d及发病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3个月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与7~10 d时比增加≥5 ml/m2定义为左室重构组(n=11),对两组血清HGF值进行比较。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血清HGF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809±288)ng/L vs.(620±162)ng/L,P<0.01],7 d时升高更显著[(1 607±1 355)ng/L,P<0.01]。发病7 d时血清HGF浓度在左室重构组较非左室重构组升高[(2 216±1 522)ng/L vs.(1 176±593)ng/L,P<0.05],而入院时两组浓度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AMI时血清HGF浓度升高,AMI后7 d时增高的血清HGF可能预示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HF)患者P波离散度(Pd)和心房高频事件(AHRE)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49例行CRT的HF患者,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定期随访,根据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结果 有反应组33例(67%),无反应组16例(33%),与术前相比较,术后6个月,有反应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室性早搏(VPB )显著减少(P<0.05),左房最大内径(LAD)、Pd、房性早搏(APB)、AHRE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有反应组除LVEDD显著缩小,LVEF显著升高,VPB显著减少外(P<0.05), LAD、Pd显著减小、APB、AHRE显著减少(P<0.05)。无反应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参数与术前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有反应组术后12个月内总AHRE次数与术前Pd呈显著正相关(r=0.651,P=0.000),而与术前LAD无显著相关性(r=0.169,P=0.060)。结论 CRT中远期效果可以改善心房重构和Pd、减少AHRE的发生,Pd是CRT后发生AHRE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4例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QRS时限≥120/TIS。植入前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并指导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植入后3、6个月及随后的每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LVEDD、LVEF及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随访时间(12.0±4.6)个月,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时限植入后较植入前缩短[(137.50±38.96)ms对(144.60±45.78)ms,P=0.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人后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6.24±0.89)cm对(6.78±0.42)cm,P=0.03];LVEF则明显提高(0.36±0.09对0.31±0.03,P〈0.01),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缩小[(4.22±8.43)cm对(5.32±7.63)cm,P=0.01]。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与植入前相比也明显改善。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治疗可改善左心室功能,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左心室导线采用经心脏静脉血管径路植入或开胸直接缝合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CRT的临床疗效,测试起搏参数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21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其中3例患者因心脏静脉血管畸形而采用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平均随访(9.8±9.5)个月,死亡3例;2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再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活动耐量较植入术前有显著改善;植入术后1个月LVEF明显提高(0.31±0.06对0.37±0.05,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2.24±0.89)级对(1.43±0.75)级,P〈0.01];LVEDD植入术后6个月明显减小((71.91±8.38)mm对(68.82±10.80)mm,P〈0.05];QRS时限分析显示CRT治疗有效组术后明显变窄((162.50±24.08)ms对(142.50±19.15)ms,P〈0.05],无效组变化不明显[(148.00±10.95)ms对(138.00±4.47)ms,P〉0.05]。1例患者左心室导线脱位。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导线的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导线各参数,除1例患者阈值升高外余均正常。3例开胸植入心外膜导线患者除1例于植入术后第5个月心脏性猝死,余2例分别随访18个月和26个月,左心室导线阈值分别为0.5V/0.4ms和1.0V/0.4ms。CRT治疗的总临床有效率为76.2%。结论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能恢复患者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显著改善心功能。QRS时限变窄是CRT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例接受CRT,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7.4±9.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2.8±9.6)mm,QRS时限为( 137.8+30.4)ms。术后观察QRS时限的变化,随访左室电极起博阈值、心功能分级、LVEF及LVEDD。结果: 术后QRS时限减少为(123.8±17.1)ms。所有患者随访3~38月,左室电极慢性阈值为(1.1±0.6)V/0.4 ms。与术前相比,NYHA心功能分级从(3.4±0.5)降低为(1.5±0.9); LVEF从(27.4±9.7)%上升至(43.5±18.5)%(P<0.05);LVEDD从(72.8±9.6)mm缩小为(65.5±11.6)mm(P<0.05)。结论: CRT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并可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QRS波时限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QRS波时限〉120ms患者,CRT治疗前后1周行心电图检查。随访6~12个月,以心功能分级改善I级以上或6ra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25%以上作为临床有效的标准,死亡患者定义为无效,分析CRT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及QRS波时限缩短值对CRT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79例患者人选,57例(72.2%)临床有效;(2)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治疗前舒张压、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能预测CRT的疗效(P〈0.01)。结论CRT治疗后1周QRS波时限、治疗前后QRS波时限差值可以预测宽QRS波患者的CRT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李尚俭  马爱群 《心脏杂志》2016,28(6):680-682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双室同步起搏与左心室内同步化的相关性。方法 行CRT患者128例,按术后心电图特点分为双室同步起搏组(78例)和双室非同步起搏组(50例)。随访1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测定Ts-SD、Te-SD在不同组中的变化差异,评价左心室内同步化的变化。结果 ①双室同步起搏组植入前较植入后Ts-SD〔(45±9) ms vs.(33±7) ms,P<0.05〕、Te-SD〔(41±8) ms vs.(31±8) ms,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单因素方差分析示Ts-SD、Te-SD、LVES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分析示双室同步起搏与Ts-SD(B=-0.052,P=0.000)、Te-SD(B=-0.032,P=0.032)呈线性相关;④双室同步化起搏与Ts-SD行Pearson分析具有相关性(r=-0.933,P=0.000),Ts-SD呈负相关。结论 经CRT治疗双室同步起搏组较双室非同步起搏组术后随访过程中左心室内协调性得到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95例CHF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后心功能、心律失常指标、运动能力变化,并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问卷(MLHFQ)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2周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138.90±25.28)ml比(119.87±20.78)ml]、二尖瓣返流面积(MRA)[(5.36±0.95)cm^2比(2.66±0.77)cm^2]、MRA/左房面积(LAA)[(30.87±8.48)比(20.03±5.61)]、各左室壁12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间的极差(Ts-maxD)[(112.44±15.1)ms比(62.82±13.23)ms]、各TS间的标准差(Ts-SD)[(22.48±5.41)ms比(14.77±2.86)ms]均显著减小(P均=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29.44±4.12)%比(36.52±4.58)%]、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LVdp/dt)[(602.9±108.74)mmHg比(1325.19±188.85)mmHg]均显著提高(P均=0.001),房早、阵发房速、阵发房颤、阵发室速发生数均显著减少(P均=0.001),6min步行距离[(280.31±11.12)m比(387.46±17.01)m]显著增加(P=0.001),MLHFQ各项评分及总分[(67.59±8.29)分比(47.02±7.42)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均=0.001)。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阵发室速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逆转心肌重构,称之为CRT超反应.本文主要分析CRT术后,患者超反应的预测因子.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有124例随访资料完整的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纳入分析,分为超反应组及其他反应组.并在CRT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进行临床评估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1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0.45或增加2倍以上称为超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线状态除QRS时限[(160.2±36.1)ms对(139.6±32.5)ms,P=0.01],完全左束支阻滞比例(95%对82%,P=0.02)、心力衰竭症状出现时间[(21.0±14.6)个月对(36.0±25.3)个月,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参数在基线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17%的患者出现超反应.6个月随访时超反应组与其他反应组在心功能分级、脑钠肽(BNP)、QRS时限、LVEF及因心力衰竭住院率方面有明显改善.结论 完全左柬支阻滞及心力衰竭症状出现较短的患者CRT反应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高脂血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率>5.0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探讨高脂血症的血压变异性(BPV)和动脉顺应性的关系。方法: 高脂血症患者33例和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3例,记录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测量动脉顺应性,两组间经年龄、性别、体质量配对后比较。 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组24 h收缩期BPV[(20±6)mmHg vs (16±4)mmHg,P<0.01,1 mmHg=0.133 kPa]、舒张期BPV [(17±5)mmHg vs (14±5)mmHg,P<0.05]和平均动脉压的BPV[(16±5)mmHg vs (13±5)mmHg, P<0.05]明显高于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两组间大、小动脉顺应性无显著性差异;健康对照者24 h收缩期BPV与大动脉顺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5)。而两组受试者24 h、白天及夜间的BPV与小动脉的顺应性无相关性。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BPV比血脂代谢正常的健康体检者高,但高脂血症患者大动脉顺应性与收缩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