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10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后待产产妇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患者采取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子宫肌瘤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顺产率更高,两组患者上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张春英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6):153-153,159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剖宫产同期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足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46例足月妊娠单纯性剖宫产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剖宫产治疗足月妊娠产妇子宫肌瘤,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朱彩容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28-12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分娩方式和结局,改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3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我院收治的正常妊娠的1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剖宫产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剖官产术结束妊娠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是导致剖宫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刮宫产术中剔除子宫肌瘤除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以外,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78例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据硬币法分为2组,即参照组(n=39)、研究组(n=39)。参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5.
蔡芳 《中外医疗》2013,(25):95-96
目的探讨分析宫腔镜电切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探索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有效术式。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3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4例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该院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71)与对照组(n=63),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宫腔镜电切术、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患者,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子宫肌瘤均消失,手术治愈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8例患者子宫肌瘤残余,6例患者子宫肌瘤复发,手术治愈率为77.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手术治愈率显著高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94例子宫肌瘤患者.结果94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无1例子宫穿孔.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随访,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手术前(P〈0.01).全部月经恢复正常或减少,无宫腔粘连.1例无蒂性粘膜下肌瘤术后3月,再发肌瘤.希望生育的29例患者中,术后3月试行妊娠,11例妊娠成功.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操作简单、精确、出血少、并发症少及疗效明显,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戴春霞 《中外医疗》2013,32(7):76-76,78
目的研究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在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该院就诊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观察组和剖宫产后择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对照组,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行输血的例数,术后产褥病发生例数、血性恶露发生时间以及子宫复旧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产褥病4例、血性恶露发生时间(8.94±1.03)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384.18±29.58)mL、手术时间(104.75±9.85)min、输血8例、子宫复旧8例,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剖宫产的同时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不会增加术后发生产褥病的例数以及血性恶露发生时间,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对粘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宫腔镜电切粘膜下子宫肌瘤105例的手术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O型、I型粘膜下子宫肌瘤术后满意率100%,II型粘膜下子宫肌瘤术后满意率为95.2%,手术均一次完成,无二次手术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粘膜下子宫肌瘤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60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中和手术后情况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是当前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较为先进的高新微创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宫腔镜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中抽取50例进行讨论,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25例接受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另25例接受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总疗效96.00%高于对照组64.0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疗效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5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经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与同期56例子宫肌瘤经开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56例宫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50例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未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的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后体温均恢复正常,无产褥感染发生。观察组的手术用时长,术中出血量多,但两组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术中观察组应用缩宫素的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两组缩宫素用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是可行的,值得予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兴梅 《当代医学》2022,28(7):56-58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因黏膜下子宫肌瘤于本院妇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1例。常规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实验组采用宫腔镜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子宫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实验组FSH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实施宫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够提升临床疗效,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提升子宫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日间手术与传统住院手术模式应用于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对患者术中、术后以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日间手术标准的106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日间手术(观察组)和传统住院手术(对照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和血清钠含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肌瘤残留、月经量改善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和血清钠含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肌瘤残留及月经量改善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日间手术不会增加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风险,且相较于传统住院手术模式优势明显,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刘国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662-166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85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患者,随机分成LAVM组(26例)、LM组、(28例)、TVM组(31例)。其中,LAVM组采取腹腔镜辅助阴式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LM组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TVM组采取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3组各项指标。结果 TVM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LM、LAVM组低,其中LM组手术时间最长,肛门排气时间TVM组低于LM、LAVM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中转开腹仅在LM组中出现。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还可减少出血量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李文霞 《河北医学》2014,(3):447-449
目的:对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并探讨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剥除术的36例子宫良性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行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阴式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1.4&#177;18.4)min,术中出血量为(74.8&#177;16.4)mL,术后住院时间为(4.8&#177;1.4)d,术后病率为2.77%(1/36),术后镇痛使用率为47.22%(17/36),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3.8&#177;5.1) h;腹式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9.4&#177;22.4)min,术中出血量为(114.5&#177;18.3)mL,术后住院时间为(7.8&#177;1.9)d,术后病率为2.94%(1/34),术后镇痛使用率为100%(34/34),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43.3&#177;6.2) h,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使用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阴式手术组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单发肌瘤组与多发肌瘤组出血量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壁间深部肌瘤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前、后壁肌瘤组,肌瘤直径≥6 cm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6cm的患者( 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剥除术疗效显著,且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术中出血量的多少主要与子宫肌瘤的生长部位及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与剖腹子宫肌瘤挖除术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试验组51例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剖腹子宫肌瘤挖除术进行治疗,对两组lj缶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工作,伤口完全愈合,未出现明显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70d恢复正常工作,伤口出现痛、痒情况,少数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点,与剖腹子宫肌瘤挖除术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与开腹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将35例应用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的患者设立为A组,另选择同期35例开腹剔除子宫肌瘤患者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手术观察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行剖宫产术后再次怀孕产妇分娩方式选择,并比较分娩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再次怀孕产妇124例临床资料,其中71例产妇行剖宫产分娩,设为剖宫产分娩组;53例产妇行阴道试产,设为阴道分娩组;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窘迫、新生儿死亡、产后出血、术后严重黏连及子宫破裂等围手术期指标,并分析阴道试产产妇分娩结局。结果两组产妇均无新生儿死亡及子宫破裂发生。两组产妇新生儿窘迫、新生儿死亡、产后出血及子宫破裂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剖宫产组产妇术后严重黏连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行阴道分娩53例产妇试产成功48例,试产成功率为90.6%;阴道试产失败5例,其中1例子宫先兆破裂,2例宫缩乏力,1例胎儿宫内窘迫,1例主动要求改为剖宫产分娩。结论剖宫产并非行剖宫产术后再次怀孕产妇唯一分娩方式;在严密产前体格、影像学检查及全产程系统监护条件下,对于符合阴道试产剖宫产术后再次怀孕产妇可行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20.
探讨经阴道宫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行经阴道宫腔镜手术;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术后病率、疼痛、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监测2组患者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下降及研究组术后1个月检查阴道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研究组患者行患侧输卵管部分切除术26例,保守手术10例;对照组患者行患侧输卵管部分切除术22例,保守手术1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0-Ⅰ级)、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阴道宫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有较好的疗效,且符合微创要求、安全性更高,是一种治疗异位妊娠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