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程晓光  张振华  王长泰  俞舒  李旭 《安徽医学》2015,36(9):1058-1060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 CHB)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 HBsAg)和HBV DNA载量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403例CHB及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403例患者按照临床诊断分为CHB组(209例)和HCC组(194例)。结果 CHB组:血清HBsAg 滴度≥250 IU/mL者占89.00%;HBV DNA≥1000 copies /mL者占88.40%。 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 IU/mL者占79.90%;HBV DNA≥1000 copies /mL 者占67.70%。两组HBsAg≥250 IU/mL患者的比例差异、HBV DNA≥1000 copies/mL 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B相比,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HBsAg、HBV DNA载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对HepG2.2.15细胞表达HBVM及p53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α-2b干扰素对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HBV—DNA水平和对p53蛋白的影响作用。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培养HepG2.2.15细胞悬浮液中HBV—DNA,HBsAg和HBeAg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53蛋白在培养细胞中的含量和分布;计算α-2b干扰素对HBV及相关抗原的抑制率。结果:α-2b干扰素在1000IU/mL-5000IU/m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相关性抑制。当浓度达3000IU/mL,作用至第5d时,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89,32%、87.23%和82.66%,并趋于稳定。免疫组化染色,治疗组p53蛋白颗粒增多,与细胞核相联,胞浆颗粒稀少。结论:α-2b干扰素可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HBV—DNA,并能影响p53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提示α-2b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防治慢性HBV感染诱发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供血清中的HBV病毒能进入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HPT-8)的依据。方法用HBV阳性血清体外感染HPT-848h,设感染组和对照组。ELSI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中HBVDNA,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HBsAg、HBcAg,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BVDNA的含量。结果ELISA检测PBS洗8次后第1、2代感染细胞的培养上清的HBsAg、HBeAg均呈阳性;PCR在感染细胞第1、2代的培养上清中检测到HBVDNA特异的片断;第1、2代感染细胞中检测出了rcDNA,第1代感染细胞中检测出了cccDNA;免疫组化检测感染组第2代细胞中HBsAg阳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细胞第1、2代培养上清中HBVDNA的滴度分别为8×104拷贝/ml和4.6×103拷贝/ml,第3代<103拷贝/ml。结论血清中的HBV病毒能进入HPT-8,但在HPT-8内很难复制、繁殖。  相似文献   

4.
王春晖  钱福初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4):261-262,300
目的 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不常见模式患者HBV感染状况.方法 收集乙肝五项检测中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标本97例,HBsAg阴性但HBeAg阳性8例,仅HBcAb强阳性标本60例,仅HBcAb强阳性标本105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血清HBV载量.结果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患者中HBV- DNA>1×103copies/mL有49例(50.5%),其中有25例(51.0%)HBV - DNA含量≥1×105copies/mL;仅HBeAb强阳性患者中HBV - DNA>1×103copies/mL 2例(3.3%),仅HBcAb强阳性患者中HBV- DNA->1×103 copies/mL 3例(2.8%),HBsAg阴性但HBeAg阳性患者中HBV- DNA均>1×103copies,在HBsAg阴性的几种模式中HBV含量较低,大多<1×105 copies/mL,明显低于HBsAg阳性的模式(P<0.05).结论 HBsAb出现并不一定能有效清除HBV,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或HBeAb、HBcAb单独阳性者中确实存在隐匿性HBV感染,所以对少见乙肝标志物模式在临床上应该加强重视,防止漏诊和对病情判断的失误,特别是输血引起的HBV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乙型肝炎病人及其配偶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 采用ELISA法和荧光PCR法对316例乙型肝炎病人及其配偶进行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与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 HBV DNA的阳性率和含量在HBeAg(+)与HBeAg(-)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31.97、68.79,P<0.01);HBsAg的相对滴度与HBV DNA的含量关系不密切.乙型肝炎病人配偶HBV感染率为58.2%,有4例HBV DNA含量>1.0×106 copies/L.结论 HBeAg与HBV的复制和HBV DNA的高含量关系密切,而HBsAg的相对滴度则不能反映HBV的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配偶间的密切接触可以引起HBV感染,但很少导致HBV DNA在体内的存在和复制.  相似文献   

6.
郭晖  陈压西  黄爱龙 《重庆医学》2004,33(11):1690-1691
目的在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中,观察Adefovir抗HBV的作用.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染的细胞株2.2.15细胞为靶细胞,给药后通过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和HBV DNA,对Adefovir抗HBV效果进行评价.在2.2.15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数天后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滴度,细胞DNA抽提液检测HBV DNA;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Adefovir加入细胞培养12d,最大无毒浓度为20μg/ml,对HBsAg抑制率为52.44%,对HBeAg抑制率为54.87%,对HBV DNA抑制率为45.68%,并有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Adefovir在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中有抗HBV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高敏HBV-DNA载量、HB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HBV P区耐药位点的突变特征,和HBeAg、HBsAg、AL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70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分析高敏HBV-DNA、HBV的基因型以及HBV P区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HBV-DNA载量与HBeAg、 HBsAg、ALT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707例持续低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敏HBV DNA(< 500 IU/mL)446例,占(63.50%),高敏HBV DNA 小于20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共有576例,占(81.90%);HBeAg 阳性262例(37.05%);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0.53%(428/707)。在19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 < 2000 IU/mL患者组中,男性为主,占69.89%;ALT > 40 U/L占28.57%,有73.47%患者的HBV DNA > 20 IU/mL。在265例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中,80.38%(213例)患者HBeAg阴性,19.62%(52例)HBeAg呈阳性。临床指标比较,HBeAg阳性率、ALT异常率、耐药位点和其它位点突变率在HBV DNA 载量水平不相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高敏的PCR技术定期监测乙肝病毒HBV DNA,结合HBeAg、HBsAg 、ALT等临床指标的定量监测,可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HBV全基因组克隆转染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HBV体外细胞培养体系. 方法:构建HBV全基因克隆质粒pcDNA3-3HBV,稳定转染HepG2细胞,G418筛选. 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HBsAg,HBeAg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HBcAg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S基因mRNA的表达,PCR检测细胞上清液DNA. 结果:成功构建了HBV全基因克隆质粒pcDNA3-3HBV,稳定转染HepG2后,培养上清HBsAg,HBeAg阳性,细胞内HBcAg呈核浆型分布,且以浆型分布为主. RT-PCR证实有HBV S基因 mRNA 的表达,上清中HBV S及前S基因阳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培养上清中HBV 滴度达1×108拷贝/L. 结论:重组质粒pcDNA3-3HBV能在HepG2细胞中表达、转录、复制,该细胞培养体系能产生较高水平的HBV.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疗机构中招募445名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滴度。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与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新生儿HBV阳性。新生儿均按国家规定注射疫苗,对104名新生儿开展出生后随访到7月龄,采集血样进行乙肝血清学与HBV DNA滴度检测,7月龄婴儿HBsAg阳性定义为儿童HBV突破免疫感染。 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HBV阳性率为8.0%。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sAg单阳性产妇的新生儿(26.7% vs 1.8%,P<0.05);HBV DNA大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V DNA小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23.6% vs 2.3%,P<0.05)。产后7个月,婴儿突破免疫感染率为3.8%,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 结论 母体HBeAg阳性与HBV DNA高浓度是新生儿HBV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可能导致新生儿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HBsAg单阳性孕妇母婴垂直传播几率1.75%较HBsAg、HBeAg双阳性母婴垂直传播几率46.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HBV DNA≥106copies/mL的产孕妇分娩后胎儿HBV DNA阳性率50.0%较HBV DNA≤105copies/mL和105copies/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经低浓度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短期诱导后骨细胞方向的分化情况。方法无菌切取成年Wistar大鼠腹股沟处脂肪,砖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分为4 组:各组均加入含10%FBS 的DMEM培养基,0.1 μmol/L地塞米松,50 μmol/L 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100 U/mL 青霉素,100 U/mL 链霉素;在此基础上,第1 组加BMP-7 和VEGF(各5 ng/mL);第2 组加BMP-7(10 ng/mL);第3 组加VEGF(10 ng/mL);另设第4组(空白组),加高糖DMEM。每3 d 更换培养基。至1,5,7,10,14 d 观察细胞生长及转化情况,通过免疫组化、ALP 染色、茜素红钙结节染色及MTT等检测不同组别诱导的成骨细胞。结果细胞计数、MTT、ALP 活性检测及免疫组化灰度值检测证实4 组诱导液诱导脂肪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BMP-7+VEGF组>BMP-7 组>VEGF组>空白组。结论与单独使用BMP-7、VEGF或基础培养基相比,BMP-7 联合VEGF 有加快脂肪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晚期妊娠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宫内传播的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门诊产检及住院分娩的慢性乙肝孕妇及其新生儿317例,根据荧光免疫定量和ELISA法检测结果分为4组:A组HbsAg(+)、HbeAg(+)、HbcAb(+)、HBV-DNA低水平(≤103cp/mL)组;B组HbsAg(+)、HbeAb(+)、HbcAb(+)、HBV-DNA低水平(≤103cp/mL)组;C组HbsAg(+)、HbeAg(+)、HbcAb(+)、HBV-DNA中高水平(≥104cp/mL)组;D组HbsAg(+)、HbeAb(+)、HbcAb(+)、HBV-DNA中高水平(≥104cp/mL)组。在妊娠第28、32、36周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400IU,新生儿于生后24h常规注射HBIG100U,并与于出生后0、1、6个月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检测新生儿脐血及出生后6个月、1年外周血乙肝抗原抗体六项。结果妊娠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宫内感染发生率为7.07%。结论妊娠晚期应用HBIG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发生率,HBIG阻断乙肝病毒感染在HBV-DNA低水平组效果比HBV-DNA中高水平组好。  相似文献   

13.
李明华 《当代医学》2010,16(31):142-143
目的探讨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免疫机制。方法选择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异常,但小于正常值2倍;HBeAg(+);血清HBVDNA〉105copies/mL。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9例单纯予以常规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61例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胶囊200mg/d,3次/d。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在用药后ALT情况、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eAg/抗HBe血清转换、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对T细胞亚群有调节作用,能使CD4+上升,CD8+下降,CD4+/CD8+上升,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胶囊可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具有抗HBV作用。可应用于临床上尚未达到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指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ALT异常,但小于正常值2倍;HBeAg(+);血清HBVDNA〉105copies/mL)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知母活性成分ZMS提高CHOm2细胞毒蕈碱样乙酰胆碱2型受体 (M2受体) mRNA表达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至80% ~90%融合的CHOm2细胞分为ZMS 1组(单纯添加1×10-5 mol/L ZMS作用24 h)、ZMS 2组(添加1×10-5 mol/L ZMS作用24 h后加入1 μg/mL环己酰亚胺作用12 h)、ZMS 3组(加入1 μg/mL 环己酰亚胺预处理4 h后加入1×10-5 mol/L ZMS作用24 h),以上各组分别设立对照组(以等体积DMSO替代ZMS,其他处理与相应ZMS组相同).各组细胞培养基中均加入放线菌素D抑制mRNA合成,于不同时间点收集CHOm2细胞,Real-time PCR检测M2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并计算半衰期.结果 与相应对照组比较,ZMS 1组和ZMS 2组CHOm2细胞M2受体mRNA的半衰期明显延长,分别为(4.75±0.54)h vs(2.13±0.23)h和(5.43±1.13)h vs (2.46±0.09) h(均P<0.05);添加1 μg/mL 环己酰亚胺预处理的ZMS 3组CHOm2细胞M2受体mRNA半衰期的(3.06±0.23)h与其相应对照组的(3.00±0.2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MS提高M2受体mRNA的稳定性需要有新蛋白质合成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例的HBs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并探讨HBsAg浓度用于HBeAg阳性病例监测HBV复制水平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其中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者共296例,应用荧光定量PCR(fuorescence quantitmivePCR,FQ-PCR)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IFA)测定乙型肝炎病例的血清HBVDNA水平、血清HBeAg和HBsAg浓度。比较不同DNA复制水平病例的HBsAg浓度,以及不同HBsAg浓度病例的DNA水平,同时进行HBsAg浓度与DNA水平相关性分析。并根据不同浓度的HBsAg初步推测HBV复制状态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结果:若以血清HBVDNA大于或等于10^5拷贝/mL为阳性,则其中228例为DNA阳性(77.03%)。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但不同DNA复制水平病例的HBsAg浓度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除HBsAg浓度特别增高达180p.g/L以上的病例DNA阳性率稍高外(χ^2=3.998,P〈0.05),其余不同HBsAg浓度的病例DNA阳性率及定量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不同HBsAg浓度水平推测HBV复制状态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例血清HBsAg浓度与HBV复制水平有一定相关性,但不宜以HBsAg浓度监测这些病例的HBV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study, the anti-HBV effects of tea polyphenols (TP) were examined. After cells were exposed to TP for 3, 6, 9 days, amounts of HBsAg, HBeAg and HBV-DNA released into the supernatant of the cultured HepG2 2.2.15 cells were detected. TP, to some extent, inhibited the secretion of HBsAg and strongly suppressed the secretion of HBeAg in a dose-dependent (P〈0.01)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with 50%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 value being 7.34μg/mL on the 9th day, but the time-depend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1). Expression of HBV-DNA in the supernatant of the cell culture also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 dose-dependent fashion (P〈0.01). The ICS0 of TP in inhibiting HBV DNA was 2.54 pg/mL. It concluded that TP possessed potential anti-HBV effects and may be used as a treatment alternative for HB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7.
丁虹 《世界感染杂志》2009,9(2):112-114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思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人HBeAg阳性、HBV-DNA≥10^5拷贝/mL、血清胆红素≤171μmol/L的123例病人,随机分为替比夫定(L-dT)组38例,恩替卡韦(ETV)组42例,拉米夫定(LAM)组43例。治疗2wk、4wk、8wk、12wk、24wk分别检测血清ALT、HBV-DNA水平及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具有快速、强效的抑制HBV-DNA病毒的能力,24wk时分别为-5.8olglocopies/mL、-5.9olg10copies/mL,ALT复常率高,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1).3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水平下降幅度、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较拉米夫定组显著,尤其在治疗8~12wk时,替比夫定的HBeAg阴转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周耀霞  杨秀兰  赵聪 《四川医学》2001,22(12):1111-1112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1例患者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疗程1年,对照组采用一般保肝、退黄、降酶治疗.结果治疗组累计75%患者血清HBV-DNA阴转,最终持续阴转率70%.对照组HBV-DNA累计阴转率33.3%,最终阴转率为23.8%,两组疗效比较P<0.05.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的患者,52周时治疗组的复常率83.8%,对照组为25.8%,P<0.05,治疗组累计53.8%患者血清HBeAg阴转,最终持续阴转率53.8%.对照组HBeAg累计阴转率13.3%,最终阴转率为6.0%,两组疗效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促使ALT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