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验证4个HbA1C测定系统的正确度、精密度,以判断是否符合相关要求,为临床实验室的使用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案,在5d内,对3个基于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和1个基于免疫比浊法原理的HbA1c测定系统进行精密度和正确度验证实验,计算各个系统的批内精密度、实验室内精密度及测定结果的正确度。结果4个系统的批内精密度CV为0.26%~1.02%,实验室内精密度CV为0.28%~1.50%;4个系统测定标准物质的均值[美国国家HbA,C标准化计划(NGSP)值]和标准物质定值的偏倚为-0.34%HbA1c~0.41%HbA1C,与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定值导出的NGSP值的偏倚为-0.14%HbA1c~0.60%HbA1c。结论4个系统的批内精密度和实验室内精密度及正确度性能符合相关要求,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年龄、病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留取血标本检测HbA1c。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和未达标组(HbA1c≥6.5%);根据降糖治疗情况分为胰岛素(Ins)组、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Ins+OA)组、口服降糖药(OA)组、生活方式干预(LS)组。结果入选T2DM患者2966例,年龄(56.4±11.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6.3±5.7)年,HbA1c值(7.2±1.6)%,HbA1c≥6.5%的患者占59.8%。(1)平均病程Ins组[(7.6±6.5)年]与Ins+OA组[(8.2±6.2)年]均高于OA组C(5.3±5.0)年](P〈0.01)。HbA1c均值及未达标比例Ins组[(7.4±1.6)%,未达标比例65.9%]与Ins+OA组[(7.5±1.5)%,未达标比例77.9%]均高于OA组[(7.0±1.6)%,未达标比例52.4%](P〈0.01)。(2)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病程分别为(4.8±4.9)年和(7.3±6.1)年(P〈0.01),两组中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分别占11.5%和27.2%(P〈0.01),单用胰岛素治疗者分别占17.0%和22.1%(P〈0.01)。结论江苏省T2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比3年前全国调查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HbA1c水平没有达到IDF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HbA1c均值及不达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表明由于病程延长及口服降糖药用药失效导致病情恶化后,再选择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姜涛  宋秀霞 《山东医药》2010,50(8):71-7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将2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HbA1c〈9.0%组(106例)和≥9.0%组(98例),每组依据血糖变异系数(CV)将患者再分为两亚组:血糖平稳A亚组(CV〈0.29)和血糖波动B亚组(CVI〉0.29)。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微量白蛋白含量(mALB),计算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HbA1c〈9.0%和〉/9.0%两组中,B亚组UAER及DN发病率均高于A亚组(P〈0.01),且在HbA1c≥9.0%组中DN发病率增高更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波动性高血糖与DN发病具有相关性,且相对于持续性高血糖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bA-C检测在西藏高原藏族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西藏拉萨地区无糖尿病史的藏族研究对象321名,检测HbA1c及75gOGTT,以1999年WH0标准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0c),评估HbA1C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诊断藏族糖尿病最佳切点为HbA1c≥6.5%,敏感性93.9%,特异性95%,阳性似然比(+LR)18.7,阴性似然比(-LR)0.06,阳性预测值(+PV)86.5%,阴性预测值(-PV)97.8%;诊断藏族糖尿病前期最佳切点为HbA,c≥5.7%,敏感性54.3%,特异性74.7%,-FLR2.15,-LR0.61,+PV52.4%,-PV76.1%。结论HbA,c≥6.5%可作为藏族糖尿病诊断切点,但不能充分识别西藏藏族糖尿病前期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bA1c在糖尿病及IFG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526名未诊断糖尿病及IFG者同时检测HbA1C和FPG。按ADA诊断标准(FI)G≥7.0mmol/L)、IFG标准(5.6mmol/L≤FPG46.9mmol/L)和2010年ADA新标准(HbA1c≥6.5%及5.7%≤HbA1c≤6.4%)将研究对象分组。以FPG为“金标准”,统计HbA1C诊断糖尿糖及IFG的敏感性(s)、特异性(Sp)、阳性似然比(+ut)、阴性似然比(-LR)。结果HbA1c≥6.5%诊断糖尿病的s为96%,Sp为95%,+LR为19.2,-LR为0.042;5.7N≤HbA1c≤6.4%诊断IFG的S为26%,sp为94%,+LR为4.3,-LR为0.79。结论HbA1C诊断糖尿病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诊断IFG时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共纳入196人,其中正常对照100人,DM257人,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和/或空腹血糖异常)39人,在DM2和糖尿病前期组人群中Hb≥160g/L共38人。结果:Hb≥160g/L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其HbA1c水平明显高于Hb正常的糖代谢异常患者(8.68±1.78%vs.7.37±1.58%,P=0.034),而GSP水平在两组却无差异。结论:GSP与HbA1c水平高度相关,对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HbA1c的水平增高,可能会部分高估患者的血糖水平,而GSP水平不受Hb影响,可作为监测高原地区糖尿病血糖控制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波动性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作为研究对象,分为6组:正常葡萄糖对照组、高渗对照组、持续性高糖组、波动J生高糖组、波动性高糖+二甲双胍组以及波动性高糖+二甲双胍+化合物C组,各组均干预72h。以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亚硝酸盐浓度代表一氧化氮(NO)产生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Thr-172,p-AMPK)及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CH1)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1)与正常葡萄糖对照组(100%)相比,波动性高糖组细胞内ROS水平增加[(222.4±62.0)%],NO水平下降[(70.3±7.1)%];添加二甲双胍后ROS水平降低[(100.2±17.4)%],NO水平升高[(96.3±9.2)%];添加AMPK抑制剂化合物c后ROS水平增加[(167.2±19.6)%],NO水平降低[(83.3±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正常葡萄糖对照组相比,波动性高糖组p-AMPK[(1.72±0.08)比(2.34±0.09)]和GTPCH1[(4.07±0.17)比(7.83±0.56)]表达水平降低;添加二甲双胍后p-AMPK(2.72±0.22)和GTPCH1(10.24±1.05)表达水平增高;添加化合物C后GTPCH1表达水平降低(2.39±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上调GTPCH1表达,从而改善波动性高糖所致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NAFLD患者60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胰岛素组(INS组)30例和胰岛素+二甲双胍组(INS+MET组)30例,INS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7±9)岁,INS+MET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39±10)岁。两组患者在人组时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腰臀比、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各指标及肝脏酶谱、初始胰岛素剂量之间具有可比性。2组均予静脉纠酮补液治疗及胰岛素强化治疗酮体转阴后,INS组继续单纯胰岛素控制血糖,INS+MET组在使用胰岛素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治疗,观察治疗12、24周后2组体质指数、血糖、HbA1c及肝酶指标、血脂及肝脏超声学积分变化;比较2组胰岛素日剂量、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浆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以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均显著下降,2组HbA1c达标率无明显差异(INS组和INS+MET组分别为86.7%比82.8%,X^2=0.174,P〉0.05);INS+MET组治疗后体质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INS组(t=3.648、2.883、2.699,均P〈0.05);INS+MET组治疗12和24周ALT分别较治疗前下降13.2%和32.2%(t=4.264、4.976,均P〈0.05),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则分别下降23.1%和37.5%(t=6.364、6.315,均P〈0.05)。治疗后INS+MET组肝脏B超积分明显低于INS组(2.8±1.3比3.7±1.4,t=2.311,P〈0.05);治疗后INS+MET组HOMA-IR较INS组明显改善(2.7±0.8比3.8±1.0,t=0.219,P〈0.05),胰岛素日剂量是INS组的41.8%,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INS组[(28±9)比(36±9)ng/L,t=3.110,P〈0.05],而脂联素水平高于INS组[(7.2±1.2)比(5.5±1.4)μg/L,t=5.023,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患者肝酶指标、改善肝脏影像学转归,其机制可能涉及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edisafe血糖仪的性能。方法应用Medisafe血糖仪检测220例静脉全血葡萄糖浓度,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的静脉血浆葡萄糖结果进行比较;并检测该仪器的精密度和线性范围,分析不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血糖仪测定值(Y)与生化分析仪测定值(X)的回归方程为Y=0.9731X(r^2=0.9851)。误差分析显示二者之间的检测误差在0%~18%之间。该血糖仪测定结果的批内变异系数(CV)为2.3%~3.6%;不同批号试纸间和不同仪器间的批间CV分别为2.8%~3.5%和3.1%~3.9%。HCT在20%~60%范围内的5个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之间的检测误差为0%~18.4%。结论该血糖仪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及抗HCT水平变化干扰的能力,且操作简便,适合医院病房检测和糖尿病患者家中自我监测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HbA1c在糖耐量正常(NGT)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健康体检和糖尿病筛查者进行75gOGTt试验,同时检测HbA1c、血尿常规、FPG、2hPG及血生化,所有参加者进行人体学测量。将174名NGT人群的结果纳入分析,比较HbA1c在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的差异,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HbA1C与年龄、FPG和2hPG的相关性;根据HbA1C结果分为≤5.6%和5.7%~6.4%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NGT人群的HbA1c呈正态分布,结果是(5.62±0.38)%,95%CI为4.88%~6.36%;不同性别间HbA1C无统计学差异;青年组(16~44岁)的HbA。C及FPG分别与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79岁)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2hPG无统计学差异;HbA1c≤5.6%和5.7%~6.4N组的年龄、血TG水平、FPG和2hP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结论应建立本实验室HbA1c的正常参考值范围;NGT人群的HbA1c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并与FPG呈正相关;处于高危HbA1c范围的非糖尿病人群应加强对FPG、2hPG和TG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纯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homocysteine,tHcy)水平的关系。方法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纯给予胰岛素治疗3个月。基线和治疗3个月后取空腹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Hcy,餐后2h取血测定餐后血糖(PBG)。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的单纯胰岛素治疗后,FBG、PBG和HbA1c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虽然治疗后血浆tHcy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以HbA1c7.0%作为判断血糖控制水平的界值,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31例(45.6%),HbA1c〉7.0%的患者37例(54.4%)。治疗后HbA1c≤7.0%的患者,除FBG、PBG和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外(P〈0.01),tHcy也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随着血糖控制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Hcy水平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出一套评估HbA1C床旁检测(POC)仪器性能验证的程序。方法针对一篇已发表的评估HbA1CPOC仪器性能的研究,依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SI)EP-5文件获得不精密度,CLSIEP-9文件获得比对数据,运用误差网格图对比,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A1C不精密度分析显示,两个不同浓度水平(约5%和11%)的C唰范围为1.4%(HbA1c浓度6.3%)~5.3%(HbA1c浓度6.1%),8台仪器中仅2台满足c蹦为3.O%要求,建议浓度范围在医学决定水平上,HbA1C两个浓度水平最好为6.5%和9.0%。方法比对中,按照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组织(NGSP)0.85%的标准,仅2台仪器能满足性能要求。结论HbA1cPOC仪器为患者监测血糖带来了便利,但其性能暂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李玫玫  赵秀娥 《山东医药》2007,47(27):156-157
测定68例空腹血糖(FPG)〈6.1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6%-7%就诊者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糖(2hPG),研究HbA1c对糖耐量受损(IGT)的诊断价值。发现IGT患者(2hPG≥7.8mmol/L)与血糖正常者(2hPG〈7.8mmol/L)HbA1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HbA1c对IGT的诊断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HbA1c〈7.5%)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HbA1c〈7.5%的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3d的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情况,计算平均血糖、高血糖持续时间以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析HbA1c与上述测定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9.5%的患者血糖最高值超过11.1mmol/L,29.7%的患者发生低血糖(〈3.9mmol/L);血糖超过7.8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33%;血糖超过11.1mmol/L占全天的时间百分比为(10.2±1.2)%;低血糖占时间百分比(5.2±1.5)%;HbA1c与CGMS平均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与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r=0.48,P〈0.01),与MAGE无关(r=0.12,P〉0.05)。结论HbA1c达标的老年2型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大;HbA1c与平均血糖以及高血糖持续时间相关。与血糖波动无关;HbA1c和血糖波动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量与质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28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糖尿病的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 <7.0%)与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 ≥7.0%),比较随访期间两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的的差异。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 N-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与血糖控制不佳组相比,血糖控制达标组的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 =0.039),无联合主要心血管事件生存率较高(P <0.05)。结论:控制血糖使 HbA1c<7.0%有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商品名:美迪康)与胰岛素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餐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结果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12周后FBG、2hBG水平明显改善,HbA1c由7.8%降至6.1%,HbA1c达标率为71.3%。治疗后共有7例次发生低血糖反应,未发生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并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且较为安全,价格合理,适合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SDTM)模式对T2DM患者血糖的改善作用。方法分析2005-2010年进入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门诊SDTM管理的2581例T2DM患者基线状况。比较其中865例有6个月以上随访记录的患者,记录管理前后HbA1C和FBG的变化,并按不同HbA1c基线水平(〈6.5%,6.5%~7.4%,7.5%~8.4%,8.5%~9.4%及≥9.5%)分组,比较血糖变化。同时按不同起始降糖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分析治疗前后药物使用的变化。结果管理后HbA1C和FBG分别降至(6.75±1.20)%和(6.64±1.39)mmol/L(P〈0.01)。HbA1c≥9.5%组(n=157)降至(7.52±1.54)%,改善患者比例达88%。胰岛素使用比例升至34%(P〈0.05),且胰岛素组HbA1C下降幅度最大,约0.94%(P〈0.01)。结论SDTM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液、脾脏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地塞米松对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A)组,哮喘(B)组,地塞米松1(C)组、地塞米松2(D)组,地塞米松3(E)组。A组第1天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第15~21天每天给予生理盐水雾化。B、C、D、E组用卵蛋白建立哮喘大鼠模型,第1天,每只大鼠腹腔注射抗原1ml(卵蛋白1mg+灭活百日咳杆菌9×10。个+氢氧化铝干粉100mg)混悬液,第15~21天给予1%的卵蛋白雾化30min,C、D、E组于雾化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2mg/kg、1mg/kg、2mg/kg。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大鼠体内BALF、外周血、脾脏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使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后对其的影响。结果B组BALF、外周血、脾脏CD4^+CD25^+T细胞表达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是(42.21±5.62)%、(12.69±2.70)%、(11.15±1.05)%,A组结果分别是(18.76±5.85)%、(6.21±1.73)%、(7.85±2.13)%。B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C组、D组、E组BALF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表达分别是(10.49±4.03)oA、(13.28±5.12)%、(7.51±5.39)%,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P〈0.01);外周血中,C组(6.03±1.43)%、D组(4.88±0.95)%与A组(6.21±1.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3.49士0.62)%与C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中,c组(7.25±1.82)%、D组(8.63±3.18)%与A组(7.85±2.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3.38±1.37)%与C组、D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T细胞在哮喘大鼠体内有明显的优势表达,可能是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地塞米松可以抑制CD4^+CD25^+T细胞的表达。BALF内CD4^+CD25^+T细胞的变化与外周血和脾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监测外周血或脾脏CD4^+CD25^+T细胞变化可了解肺部情况。  相似文献   

19.
4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FBG〉8.0mmol/L,HbA1c〉7.5%),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0),两组均联台口服二甲双胍850mg,qd,以两组FPG〈60mmol/L为达标,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FPG水平、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其降糖始果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合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80例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加口服格列美脲片组(A组)和预混胰岛素组(B组),甘精胰岛素予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口服格列美脲,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半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C肽的变化。结果A组治疗后FPG(6.4±1.5)mmol/L,2hPG(8.8±1.5)mmol/L,HbA1c(6.8±0.7)%;B组治疗后FPG(6.4±1.1)mmol/L,2hPG(8.9±1.3)mmol/L,HbA1c(6.7±0.8)%,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叭);但A组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B组(P〈0.01);且A组治疗后C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且可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