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鼻咽癌常规和超分割后加速放疗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方法 20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入常规组和超分割后加速放疗组,鼻咽原发灶采用60Co γ射线或6 MV X射线外照射,常规组70 Gy/35次/7周,超分割后加速放疗组前4周采用超分割1.2 Gy/次,剂量为48 Gy/40次,后2周加速超分割1.5 Gy/次,剂量为30 Gy/20次,均为2次/d,间隔≥6 h,5 d/周。结果 常规组99例中,远处转移25例、鼻咽复发25例、颈部复发16例;超分割后加速放疗组101例中,远处转移18例、鼻咽复发16例、颈部复发13例。常规组和超分割后加速组5年鼻咽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5.9%、87.6% (χ2=4.066, P<0.05),总生存率分别为58.0%、74.1%(χ2=5.076, P<0.05),5年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4.1%、83.3%(P> 0.05),颈部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5%、90.0%(P> 0.05)。结论 与常规分割相比,超分割后加速放疗组提高了鼻咽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未减少颈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放疗后达完全缓解患者的失败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食管癌放疗患者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CR)患者的治疗失败模式,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260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及影响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91例(35.0%),部分缓解(PR)158例(60.8%),无缓解(NR)11例(4.2%)。患者性别(χ2=7.647,P<0.05)、T分期(χ2=33.548,P<0.05)、N分期(χ2=13.365,P<0.05)、TNM分期(χ2=27.792,P<0.05)、病变X射线长度(χ2=20.851,P<0.05)和大体肿瘤体积(GTV)(χ2=41.772,P<0.05)为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全组患者局部复发75例(28.8%),远处转移66例(25.4%),复发伴远处转移16例(6.2%)。复发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15.4%、7.7%,显著低于无复发患者的78.1%、43.2%、33.1%(χ2=23.330,P<0.05);转移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12.2%、4.9%,显著低于无转移患者的79.2%、43.3%、33.1%(χ2=29.350,P<0.05)。治疗后达CR者出现复发/转移的比率显著低于PR者和NR者(χ2=11.248、20.301,P<0.05),CR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高于PR者和NR者(χ2=83.080、41.340、72.640、40.010,P<0.05)。T分期、N分期及近期疗效为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HR=1.197、2.309、2.149,P<0.05)。结论 近期疗效为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且与治疗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治疗后达CR者预后明显优于PR者及NR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风险分类方法评估局部中晚期鼻咽癌单纯调强放疗疗效的可行性,为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将185例接受单纯调强放疗的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病例,按治疗后死亡风险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无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下列之一:GTVnx > 30 cm3;T4N2M0期;颈部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一个短径 > 4 cm,以及任何T和N3M0期。分析和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10.9个月(6.7~152.4个月)。高危组和低危组的5年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1.0%和90.5%(χ2=30.298,P<0.05)、78.3%和91.5%(χ2=6.352,P<0.05)、71.6% 和92.0%(χ2=16.346,P<0.05)。 结论 该风险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区分局部中晚期鼻咽癌中的不同失败风险病例,有利于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开展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联合顺铂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宫颈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均给予IMRT外照射,总剂量为50 Gy,2 Gy/次,共25次,5次/周;外照射2周时开始行内照射,1次/周,6~7 Gy/次,共6~8次,总剂量为42~48 Gy。联合治疗组加顺铂同步化疗,静脉滴注,1次/周,30~40 mg/m2,连用4~5周。观察近期疗效和1、3、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近期疗效及1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联合治疗组的3年与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治疗组(χ2=3.843、4.336、4.336、4.960,P<0.05;χ2=3.934、4.454、4.000、4.244, P<0.05)。联合治疗组放射性直肠炎、白细胞总反应率高于单纯治疗组(χ2=4.110、4.320,P<0.05),两组膀胱炎、贫血、血小板总反应率比较无差异,均未出现3~4级直肠炎和膀胱炎。结论 IMRT联合顺铂同步化疗治疗宫颈癌比单纯IMRT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阳性率和坏死率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接受调强放疗的72例鼻咽癌患者,在CT定位图像上勾画咽后淋巴结及坏死区,计算坏死区体积,分析咽后淋巴结阳性率及坏死率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0.3%,其中,Ⅰ区转移率为2.8%,Ⅱ区为86.0%,Ⅲ区为51.4%,Ⅳ区为20.8%,Ⅴ区为37.5%。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79.2%,咽后淋巴结交叉转移率为6.9%。咽后淋巴结阳性者中,左侧出现坏死占21.6%,右侧出现坏死占27.2%,双侧均出现坏死占15.4%。咽后淋巴结转移与N分期和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福州92分期,r=0.383、-0.314,P<0.05;UICC分期,r=-0.434、-0.306,P<0.05)。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4例出现复发,6例出现远处转移,死亡7例。咽后淋巴结阳性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明显相关(r=0.085、0.138、-0.140、-0.124,P<0.05);咽后淋巴结坏死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相关(r=0.256、-0.057,P<0.05),与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结论 咽后淋巴结转移与N分期和临床分期相关,主要是同侧转移,交叉转移比例低。咽后淋巴结阳性和鼻咽癌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明显相关。咽后淋巴结坏死与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明显相关,与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相关性不明确,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顺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DDP+5-FU/CF)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60例鼻咽癌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时辰组)和常规放化疗组(常规组),每组30例。所有病例均先采用两周期诱导化疗后行单纯放疗。两组化疗方案及用药剂量相同,DDP总量100 mg/m2,5-FU 1 g/m2·d,连用3 d,14 d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两组化疗后均用直线加速器给予鼻咽部相同的放疗剂量DT70 Gy/7周,2 Gy/次,5次/周。鼻咽部应用面颈联合野常规放疗DT 36 Gy/4周后,常规组缩野改为常规耳前野放疗DT 34 Gy/3~4周,时辰组改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DT34 Gy/3~4周。结果 时辰组完全缓解率(CR)及有效率(CR+PR)分别为50%和100%,高于常规组的23.3%和93.3%,其中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93,P<0.05)。1、 3、 5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生存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常规组,时辰组化疗的骨髓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减低(χ2=4.285、4.344,P<0.05)。结论 DDP+5-FU/CF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较常规放化疗能减轻骨髓及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提高鼻咽癌的完全缓解率,但未降低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化疗(POCRT)和单纯化疗(POCT)的疗效。方法 对术后140例病理分期为Ⅲa-pN2的NSCLC患者用随机信封法分为POCRT组和POCT组,每组70例。两组化疗方案均采用紫杉醇和顺铂,共化疗4个周期。在第1、21、43、64天给予紫杉醇175 mg/m2,顺铂60 mg/m2静脉滴注。POCRT组在化疗的第1天给予同期放疗,50.4 Gy/28次。结果 POCRT组5年总生存率为37.9%;POCT组5年总生存率为27.5%,POCRT组死亡风险比为0.69(95%CI,0.457~1.044,χ2=3.224,P>0.05)。POCRT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30.3%;POCT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18.8%,POCT组复发风险比为1.49(95%CI,1.008~2.204,χ2=4.193,P<0.05)。亚组分析显示POCRT组能明显提高pN2淋巴结≥2枚患者总生存率(χ2=5.308,P<0.05)。POCRT组复发率(χ2=5.308,P<0.05)和远处转移率(χ2=3.840,P<0.05)均显著低于POCT组。POCRT组1例患者死于脓毒血症,POCRT组发生3,4级放射性食管炎高于POCT组(χ2=8.010,P<0.05),两组血液学毒性相似且可耐受。结论 和POCT相比,POCRT能减少 Ⅲa-pN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无复发生存率,POCRT未能提高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4例食管鳞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 处方剂量56~61.2 Gy,单次1.8~2 Gy。放疗前、放疗末及放疗后1~3个月行DWI检查,用食管钡餐造影、DWI高信号消失情况、表面弥散系数(ADC)对放疗疗效进行评价,并与预后相结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随访率98.7%。放疗末DWI高信号消失组23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6%、68.5%;放疗后1~3个月消失组40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74.5%、49.2%;始终未消失组11例,1年生存率9.1%,生存期最长17个月(χ2=39.78,P<0.05)。造影评价完全缓解47例中,20例放疗末DWI高信号消失;23例放疗后1~3个月消失,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80%、64.3%和86.7%、66.1%;高信号始终未消失4例,生存期4~7个月(χ2=37.80,P<0.05)。造影评价为部分缓解的26例中,3例放疗末高信号消失;17例放疗后1~3个月高信号消失,1、2年生存率为58.8%、19.3%、高信号始终未消失6例,生存期4~17个月(χ2=11.72,P<0.05)。患者正常食管组织的ADC0、食管肿瘤放疗前的ADC1及放疗末的ADC2值分别为(3.12±0.53)、(1.64±0.48)、(2.65±0.58)s/mm2,疗末ADC2/ADC0≤90%组(40例)与>90%组(34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56.4%、28.2%和83.1%、75.7%(χ2=10.35,P<0.05)。放疗末肿瘤区域ADC值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OR=0.060,P<0.05)。结论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食管癌放疗疗效进行评价可以较好地提示预后,弥补食管钡餐造影在疗效评价中的不足,疗后肿瘤区域ADC值大小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妇科肿瘤后装逆向调强放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后装逆向调强放疗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例Ⅰ~Ⅲ期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和余数分组的方法分为A、B两组,各10例。A组病例行后装逆向调强放疗,B组病例行三维适形后装放疗。分析两组患者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放疗并发症及近期疗效。 结果 A组靶区剂量均匀度指数(HI)为52.43±0.45,好于B组的46.37±1.45(t=0.92,P<0.05);A组直肠、膀胱最大受量Dmax分别比B组低37%、35%(t=1.34、1.39,P<0.05),A组75%处方剂量的直肠、膀胱受照体积V75约为B组的1/2(t=1.23、1.13,P<0.05);A组局部控制率96%好于B组的 93%(t=1.25,P<0.05)。结论 后装逆向调强放疗优于三维适形后装放疗,值得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颈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复发模式及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分析初诊拟行根治性放疗颈段食管癌(CEC)患者的复发模式和生存结果。方法 检索2008年8月至2017年5月初诊拟行根治性放疗的CEC患者,整理相关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和复发模式,并行生存分析。结果 97例CEC患者符合条件,均为鳞癌。中位年龄59岁(18~78岁)。病变局限颈段34例,超出颈段63例。气管、甲状腺和主动脉受侵患者分别为69、7、6例。Ⅱ、Ⅲ和Ⅳ期(非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11、80、6例。中位大体肿瘤完成放疗剂量66 Gy,46例≥66 Gy,51例<66 Gy。中位随访时间14.9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16.03和23.30个月。1、2、3年PFS分别为56.86%、30.35%和26.34%。1、2、3年OS分别为72.54%、47.94%和40.81%。61例随访中发现治疗失败,其中40、27和18例分别发生局部复发、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受侵患者与无甲状腺受侵患者比较,PFS和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3、13.461,P<0.05);气管受侵患者与无气管受侵患者比较,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主动脉受侵患者、甲状腺受侵患者与无主动脉受侵患者、无甲状腺受侵患者比较,PFS和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4.548、13.421、10.581,P<0.05);大体肿瘤放疗剂量≥66 Gy与大体肿瘤放疗剂量<66 Gy比较,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6,P<0.05)。结论 根治性放疗颈段食管癌治疗失败以局部区域复发为主,甲状腺、气管和/或主动脉受侵是预后不良因素,大体肿瘤放疗剂量≥66 Gy可能利于提高OS,但需前瞻大样本数据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时间调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分组法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本科收治的局部晚期初治鼻咽癌患者66例分为2组,即时辰组36例和常规组30例。两组均采用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时辰组采用电子化疗全自动注药泵静脉输入给药,常规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两组均采用同步顺铂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CTC3.0标准评价远期不良反应。结果 时辰组和常规组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86.1%和93.3%,3年的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3.3%和93.3%,3年的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88.5%和93.3%,3年的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分别为94.1%和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辰组口干及听力下降较常规组有降低趋势。时辰组CD3+、CD3+CD4+、CD3+CD4+CD8+、CD4+/CD8+较常规组有升高趋势。结论 时间调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相比,两组中期疗效相当,但前者有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调强技术进行食管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的价值,筛选出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的适合人群,以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改善长期生存。方法:对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初治患者进行同期对照研究,完成治疗计划且资料完整可供分析者148例,74例接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ENI),74例接受累及野照射(IFI)。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ENI组与IFI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5%、52.8%、50.6%和58.4%、35.8%、21.9%(χ2=7.881,P<0.05)。ENI组与IFI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3%、44.2%、24.5%和68.9%、27.6%、15.9%(χ2=1.903,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T分期、病变部位、照射方式是影响全组患者局部控制的独立性因素,T分期、N分期、钡餐造影长度和化疗是影响全组患者生存的独立性因素。结论:ENI组的局部控制率较IFI显著提高,早期和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行ENI照射局部控制及生存均能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急慢性反应和生存质量。方法 系统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在宁波市李惠利医院行常规放疗及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初治鼻咽癌患者91例,分为IMRT组(35例)和常规放疗组(56例)。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颈切线野及耳前野+颈部电子线野,靶区剂量2.0 Gy/次,35次,共70 Gy;调强放疗设定9个共面野,靶区剂量2.12 Gy/次,33次,共69.96 Gy。比较IMRT和常规放疗患者的急性不良反应如口干、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皮肤和黏膜反应等;晚期放射损伤如吞咽困难、张口困难、甲状腺功能低下、视力及听力下降、皮肤损伤、皮下组织纤维化、脊髓炎、脑损伤等方面。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IMRT组的急性不良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口干、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皮肤反应和黏膜反应等的发生率较低(χ2=85.73、 56.03、 26.58、69.28和55.99,P<0.05);晚期损伤中口干、吞咽困难、味觉改变、张口困难、皮肤损伤等方面显著减轻(χ2=37.95、7.48、9.49、9.49和11.87, P<0.05),而听力下降程度、视力损伤、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有关。结论 相对于常规放疗,IMRT技术能够减轻急性不良反应,并减少晚期损伤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144例鼻咽癌常规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放疗前无鼻窦炎而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144例鼻咽癌患者资料,并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鼻窦炎的诊断用MRI法。T1+T2期82例,T3+T4期62例。鼻腔受侵58例,无鼻腔受侵86例。鼻咽灶为面颈联合野6 MV X线常规分割照射68~78 Gy, 6~8周,其中>70 Gy 55例、≤70 Gy 89例。颈部为6 MV X线+高能电子线照射,淋巴结阳性者64~74 Gy, 6~8周;阴性者50~54 Gy, 4~5周。结果 全组患者放疗后鼻窦炎总的发生率为86.8%(125例),其中T3+T4期的高于T1+T2期的,分别为94%(58例)和82%(6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 P<0.05);鼻咽灶剂量>70 Gy的高于≤70 Gy的,分别为95%(52例)和82%(7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 P<0.05) ;鼻腔受侵的高于未受侵的,分别为95%(55例)和81%(7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 P<0.05)。鼻窦炎发生在放疗后3、6、12、>12个月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3.6%(17例)、31.2%(39例)、48.8%(61例)及6.4%(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8, P<0.01)。结论 鼻咽癌患者常规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率较高,并在1年内达最高峰;鼻腔有无侵犯、鼻咽照射剂量和T分期与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淋巴结阳性的食管癌患者术后放射治疗的意义。方法 自1999年9月至2005年10月,选择260例代表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食管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 单纯手术组(A组)130例,术后放疗组(B组)130例。根据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分为3个亚组,A1组(无淋巴结转移)42例,A2组(淋巴结转移个数1~3枚)43例,A3组(淋巴结转移个数≥4枚)45例;B1组(无淋巴结转移)43例,B2组(淋巴结转移个数1~3枚)44例,B3组(淋巴结转移个数≥4枚)43例。结果 (1) A和B组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5%、35.4%、20.0%和76.2%、48.5%、36.2%(χ2=7.822,P<0.05)。A1和B1组、A2和B2组及A3和B3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2.3%、38.1%和81.3%、58.1%、46.5%(χ2=0.283,P>0.05),69.8%、34.9%、18.6%和77.3%、47.7%、40.9%(χ2=4.188,P<0.05)及62.2%、20.0%、4.4%和69.8%、39.5%、20.9%(χ2=6.168,P<0.05);B2和B3组生存率分别为40.9%与20.9%(χ2=4.213,P<0.05)。(2)A1和B1组、A2和B2组及A3和B3组的5年累计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0.9%和11.6%(χ2=4.753,P<0.05),53.4%和22.7%(χ2=8.741,P<0.05)及 66.7%和30.2%(χ2=11.682,P<0.05)。(3)A1和B1组、A2和B2组及A3和B3组的5年血行转移率分别为11.9%和13.9%(χ2=0.079,P>0.05),20.9%和20.4%(χ2=0.003,P>0.05)及31.1%和25.6%(χ2=0.203,P>0.05)。结论 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放疗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血行转移随淋巴结转移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与接受根治性放疗或放化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197例接受根治性放疗或放化疗且年龄≥75岁的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放疗前后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体质量指数(BMI)并进行分组。Kaplan-Meier法对生存时间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放疗前GNRI评分正常组139例,异常组58例,两组5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1.08%、9.82%和8.73%、6.18%(P>0.05)。放疗后GNRI评分正常组68例,异常组129例,5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7.04%、7.42%和16.17%、3.65%(χ2=12.316、14.617,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TNM分期、大体肿瘤体积(GTV)、放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放疗后BMI、放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放疗后GNRI与总生存时间(OS)相关(χ2=6.569~22.434,P<0.05);T分期、GTV、放疗前NLR及放疗后的BMI、放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放疗后GNRI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相关(χ2=4.579~18.99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放疗前NLR、放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放疗后GNRI为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放疗前NLR、放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放疗后GNRI为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放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GNRI均为影响患者近期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χ2=4.716、13.083、4.519,P<0.05)。结论 营养指标GNRI可作为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的有效预后指标。临床工作中对GNRI评分风险较高的老年患者可积极行营养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同期加量调强放疗对比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自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临床分期为T3/T4或淋巴结阳性且肿瘤下缘距肛门10 cm以内初治直肠腺癌患者共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调强放疗组和三维适形放疗组,调强放疗组66例,三维适形放疗组64例。调强放疗方案为盆腔放疗剂量45 Gy,1.8 Gy/次,共5周,同步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外放1 cm加量放疗剂量至55 Gy。三维适形放疗为盆腔放疗45 Gy,1.8 Gy/次,共5周,两组于放疗第1~14天及第22~35天接受卡培他滨1 650 mg·m-2·d-1口服化疗。手术于放化疗结束后6~8周进行。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程度以及临床分期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放疗终止情况,分别为调强放疗组1例3级腹泻与三维适形放疗组1例3级乏力。两组血液及非血液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4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出现。手术类型及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级病理降期(病理完全缓解)率调强放疗组为22.7%,三维适形放疗组为1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与4级病理降期率两组比例分别为42.4%和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 P=0.036)。结论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期加量调强放疗为可行治疗方案,与三维适形放疗相比可进一步提高病理降期。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INR-1600800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81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比较肿瘤局部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1、2、3、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9%、45.7%、40.5%和30.9%,1、2、3、4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0%、76.1%、73.9%和69.8%。放疗前X射线病变长度、病变局部T分期、临床分期、食管GTVD95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T1+T2期与T3、T4期比较,临床Ⅰ+Ⅱ与临床Ⅲ、Ⅳ期比较,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0期与N1、N2期比较,除局部控制率外,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Ⅲ期与Ⅳ期之间除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χ2=2.03,P=0.155),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8、4.26、3.96,P值分别为0.020、0.039、0.045 )。结论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四分类法是非手术治疗食管癌比较理想的分期方法,能较好地预示放射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BPI)和全乳腺照射瘤床同步推量照射(WBI-SIB)两种放射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为术后辅助放疗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55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其中177例患者接受ABPI,178例患者接受WBI-SIB。计算生存率,放疗不良反应采用NCI-CTC 3.0评估,美容评价依据Harris美容级别标准,并进行成本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42个月(5.8~92.7个月)。ABPI组和WBI-SIB组的3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S)分别为98.2%和97.6%,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分别为94.3%和93.7%,无疾病进展生存率(DFS)分别为93.1%和91.6%,总生存率分别为95.5%和9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BI-SIB组相比,ABPI组的2级以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由5.6%降至3.4%(χ2=6.044,P<0.05),2级以上晚期不良反应由5.6%降至2.3%(χ2=6.149,P<0.05),美容效果优良率由88.8%提高到93.8%(χ2=5.22,P<0.05),且平均治疗时间由36.2 d缩短了26.5 d(χ2=40.76,P<0.05)。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ABPI和WBI-SIB的临床疗效相似,前者的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更低,美容效果更佳,经济成本更低,可作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治疗模式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强调的两种放疗方式并同步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宫颈癌,评价其治疗反应情况和疗效。方法 符合入组条件的Ⅱa~Ⅲb期宫颈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组,研究组制定IMRT放疗计划,对宫颈原发病灶予以45 Gy/22次,盆壁淋巴引流区50 Gy/22次;对照组靶区设定标准同研究组,采用四野盒式照射45 Gy/22次,其后予以盆壁补充6 Gy/3次。两组患者同期化疗方案相同,给予奈达铂30 mg/m2,每周1次,共6周期化疗。后装治疗于外照射3~4周开始,每次6 Gy,共6次,A点总剂量36Gy。结果 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招募72例患者,其中研究组36例,对照组36例。 两组在恶心呕吐、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Ⅲ级腹泻发生率为5.6%;对照组Ⅲ级腹泻发生率为30.6%,两组Ⅲ~Ⅳ级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5,P<0.05)。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94.4%、86.1%、77.8%, 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75.0%、72.2%,对照组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6.1%、75.0%, 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72.2%、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宫颈癌调强放疗并同步化疗可以明显减少急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与四野盒式照射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