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估贝伐单抗治疗放射性脑坏死的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期间行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后,影像学诊断为放射性脑坏死患者14例。应用贝伐单抗治疗,剂量5 mg/kg,每3周1次,至少连用3次。以治疗前后脑坏死症状变化、颅内水肿体积、脑坏死体积、脑坏死MRI信号变化为第1观察点。以贝伐单抗治疗的不良反应为第2观察点。结果 治疗后贝伐单抗治疗脑坏死病灶前后水肿指数、脑坏死体积、核磁信号比分别为7.05±6.48、(55.96±32.91)ml、2.70±4.78和3.59±4.74、(26.99±31.40)ml、1.82±0.53,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6、3.952、4.507,P<0.01)。贝伐单抗不良反应较轻,未见2级以上不良反应。结论 贝伐单抗治疗放射性脑坏死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贝伐珠单抗治疗放射性脑坏死(cerebral radiation necrosis,CR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既往接受甘露醇及激素治疗失败的或初治的放射性脑坏死患者14例。所有入组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5.0 mg/kg组每14 d重复1次和7.5 mg/kg组每21 d重复1次)。分别比较2组患者头颅MRI T1W1相增强病灶的变化情况及T2W1相病灶水肿情况,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卡氏(KPS)评分改变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14例患者均完成了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2组患者KPS评分均较前改善,5.0 mg/kg组KP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31.66分,7.5 mg/kg组KP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27.50分。分别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RI T1W1相增强病灶的变化情况及T2W1相病灶水肿变化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5.0 mg/kg组CRN病灶体积平均减少(46.0±9.4)%(t=6.57,P<0.05),病灶水肿区体积平均减少(68.9±8.9)%(t=3.32,P<0.05),7.5 mg/kg组CRN病灶体积平均减少(53.9±10.7)%(t=7.89,P<0.05),病灶水肿区体积平均减少(77.1±14.3)%(t=4.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患者在CRN病灶平均体积及病灶水肿区体积的减小程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g/kg组患者总的治疗过程中与7.5 mg/kg组相比,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能明显改善放射性脑坏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5.0 mg/kg每14 d重复1次的治疗方案安全性与7.5 mg/kg每21 d重复1次的治疗方案相似,对CRN的治疗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PONSM)术后视力控制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伽玛刀治疗中心收治的26例PONSM患者,2例经病理证实,24例经MRI表现结合临床特征诊断。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复诊,通过分析肿瘤控制率及视力控制率评定疗效。评估伽玛刀治疗参数、患者不同临床特征及术前MRI表现对视力预后情况是否产生影响。结果 经过6~62个月随访,视力控制率为65.4%,肿瘤控制率为96.2%。发病年龄(P=0.034)、起病急缓(P=0.014)及术前肿瘤形态(P=0.034)与伽玛刀术后视力控制有显著关系。结论 伽玛刀治疗PONSM疗效较好,其术后视力控制效果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急缓,并与伽玛刀术后出现的放射性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放射性肺损伤的CT分级与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的关系。方法 将3DCRT治疗后CT随访6个月以上的169例Ⅰ~Ⅲ期NSCLC患者按随访CT放射性肺损伤的表现分级并分为CT阳性组(2~4级)和CT阴性组(0、1级),复习全部病例的治疗计划,按全肺NTCP和患侧肺的NTCP分布各分为5组,对比分析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与NTCP的关系。结果 不同CT分级的全肺和患侧肺NTC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肺P=0.004,患侧肺P=0.000);全肺NTCP分组和患侧肺NTCP分组研究均显示患侧肺CT分级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肺P=0.003,患侧肺P=0.000)。结论 NSCLC行3DCRT后放射性肺损伤的CT分级与NTC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与放射性脑损伤相关性。方法 108只SD大鼠信封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10Gy组、30Gy组),分别于照射后1周、1月和3月每组随机抽取9只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测试,心脏取血计数CECs,取脑观察海马形态和结构。结果 神经行为改变:照射1和3个月后平台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象限时间及次数明显减少。海马齿状回形态改变:照射1和3个月后实验组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0Gy组高于10Gy组;照射1和3个月后超微结构变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薄、内皮细胞吞饮小泡明显增多、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毛细血管基膜外星形胶质细胞足板水肿,毛细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水肿,30Gy组重于10Gy组。CECs变化:照射1周和1月后脱落CE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与平台潜伏期正相关(r10Gy=0.97,r30Gy=0.95),与GFAP阳性细胞数量正相关(r10Gy=0.94,r30Gy=0.96)。结论 CECs数量改变与放射性脑损伤正相关,脑损伤随照射剂量增加、时间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血清TGF-β1和IL-1β水平对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 接受常规适形或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54例,PTV处方剂量为50~66 Gy,分析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患者于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空腹采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GF-β1和IL-1β水平,并分别在放疗前后和放疗开始90 d内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Ⅰ、心电图以及心功能指标评价患者心脏损伤状况,对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价。分析血清TGF-β1和IL-1β水平对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影响。结果 放疗前患者血清TGF-β1为(888.4±41.1)μg/L,放疗结束时为(926.1±23.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9, P<0.05);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患者血清TGF-β1为(900.6±34.5)μg/L,高于无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患者的(865.7±47.0)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GF-β1放疗前基础水平、放疗前后差值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相关(r=0.378、0.311,P<0.05)。患者放疗前与放疗结束时的血清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者与未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者血清IL-1β基础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放疗前IL-1β基础水平、放疗后表达水平、放疗前后差值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无相关性。放疗前、后TGF-β1的表达水平与放疗后IL-1β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16、0.389,P<0.05)。结论 放疗后血清TGF-β1升高,放疗前基础表达水平及放疗前后差值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相关。IL-1β与放射性心脏损伤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海马区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大鼠海马区代谢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及早期病理演变的关系。方法雌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10、20、30 Gy单次照射组各20只,于照射后2及4周、2及6个月(各5只)Y迷宫法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定量分析照射后2及4周海马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 Cr)、胆碱复合物/肌酸(Cho/ Cr)的参数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照射后2及4周、2及6个月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下降,照射剂量越大,学习记忆力下降越明显。10 Gy照射组2及4周NAA/Cr与Cho/Cr比值低于对照组(t=2.345、 2.578与2.503、3.025, P<0.05),20 Gy照射组(t=5.755、4.700与4.606、4.658, P<0.01),30 Gy照射组(t=10.956、6.766与9.571、6.377, 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电镜观察显示:照射后4周海马区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内皮水肿及髓鞘板层解离。结论 1H-MRS能无创性动态监测放射性脑损伤海马区生化代谢改变,对早期海马异常的检测比MRI更敏感,1H-MRS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损伤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联合顺铂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宫颈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50例,均给予IMRT外照射,总剂量为50 Gy,2 Gy/次,共25次,5次/周;外照射2周时开始行内照射,1次/周,6~7 Gy/次,共6~8次,总剂量为42~48 Gy。联合治疗组加顺铂同步化疗,静脉滴注,1次/周,30~40 mg/m2,连用4~5周。观察近期疗效和1、3、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近期疗效及1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联合治疗组的3年与5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治疗组(χ2=3.843、4.336、4.336、4.960,P<0.05;χ2=3.934、4.454、4.000、4.244, P<0.05)。联合治疗组放射性直肠炎、白细胞总反应率高于单纯治疗组(χ2=4.110、4.320,P<0.05),两组膀胱炎、贫血、血小板总反应率比较无差异,均未出现3~4级直肠炎和膀胱炎。结论 IMRT联合顺铂同步化疗治疗宫颈癌比单纯IMRT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头颈部肿瘤患者螺旋断层放疗过程中腮腺位置、体积变化对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12例头颈部肿瘤根治性放疗患者,每次治疗前行MVCT图像配准,选择每周第1天MVCT图像,应用TomoTherapy系统自带软件和MIM系统,计算腮腺体积、位置变化和实际照射剂量.结果 与初始计划相比,放疗结束时左、右两侧腮腺体积分别缩小29.06%和31.78%(Z=6.77、3.06,P<0.05),腮腺质心距离体中线距离分别缩小6.72%和6.19%(t=5.14、5.80,P<0.05).治疗过程中左侧腮腺V26、平均剂量分别增加37.74%、25.08%(Z=-6.03、-5.31,P<0.05),右侧腮腺V26、平均剂量分别增加30.45%、19.33%(Z=-5.43、-3.26,P<0.05).结论 头颈部肿瘤放疗过程中腮腺实际受照剂量较初始计划明显升高,剂量升高与腮腺向体中线位移密切相关,与腮腺体积缩小无明显相关性.适时重新制定放疗计划或行自适应放疗,可减少腮腺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四维CT(4D-CT)模拟定位扫描,探讨放疗疗程中不同时段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内靶区及计划靶区空间位置及重合度的变化。方法 3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10次、20次时行4D-CT模拟定位扫描,分别在每次扫描各时相图像上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并构建内靶区(ITV)及计划靶区(PTV)。结果 放疗疗程中ITV及PTV体积均呈递减趋势,两靶区中心点位置变化均不明显。初始各靶区对疗程中各靶区包含度ITV分别为0.85、0.77(Z=-3.10,P<0.05),PTV为0.86、0.82(Z=-2.49,P<0.05)。疗程中不同时段各靶区匹配指数ITV分别为0.77、0.70(Z=-3.16,P<0.05),PTV为0.82、0.76(Z=-2.49, P<0.05)。疗程中ITV及PTV各自体积比值变化与其初始靶区对疗程中靶区包含度变化均呈正相关(rITV=0.71、rPTV=0.77,P<0.05),疗程中ITV及PTV各自体积比值变化与各自匹配指数变化呈正相关(rITV=0.47、rPTV=0.59,P<0.05)。ITV及PTV三维运动矢量与各自匹配指数呈负相关(rITV=-0.52、rPTV=-0.36,P<0.05)。放疗疗程中若以初始PTV制定放疗计划,则放疗10次、20次时分别有8.80%和6.37%的靶区漏照(Z=-0.55,P>0.05),11.45%和18.49%的正常组织受照射(Z=-2.49,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常规剂量分割放疗时,内靶区及计划靶区空间位置变化均<0.6 cm;放疗疗程中靶区退缩致使靶区包含度及匹配指数不同程度下降,导致不同程度脱靶及正常组织受照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放疗后颞叶放射性脑病(REP)的低场强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分析25例鼻咽癌放疗后诊断为颞叶放射性脑病(REP)患者MRI表现和临床资料及随诊观察。结果 25例REP中累及单侧颞叶9例,累及双侧颞叶16例。表现为局限性脑水肿并局灶性坏死:病灶为斑片状或不规则形,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1WI+Gd-DTPA增强扫描可见脑回状或不规则环形强化。12例经治疗后行MRI复查,2例症状改善,MRI异常信号明显减少,9例病灶无变化,其中3例症状有改善,6例症状体征无变化,1例病灶增大。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REP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REP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脑干损伤的临床特征, 分析其预后, 为了解其疾病特点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3年8月至2021年9月的放射性脑干损伤13例患者一般资料和放疗相关资料,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以及转归。结果 13例患者中女性4例, 男性9例, 发病年龄29~66(48.15±10.23)岁, 中位放疗剂量以及次数为70 Gy和33次, 从首次放疗到出现脑干病灶的中位潜伏时间为24个月。放射性脑干损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不清以及头晕、行走不稳。MRI影像学特征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不规则强化。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 7例治疗后好转, 6例无效, 其中3例死亡。接受激素治疗者预后与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放射性脑干损伤患者常表现为后组颅神经损伤及共济失调。病灶高发于脑桥、延髓, 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半数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好转, 激素治疗与贝伐珠单抗治疗对其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的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10个月~20年发生的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MRI、表观扩散系数(ADC)、磁共振波谱学(MRS)表现.结果 病变主要位于颞叶,颞叶病灶范围较大时累及额叶或小脑,少部分病灶位于脑干,其MRI示坏死脑组织的T_1、T_2弛豫时间延长,呈不均匀信号改变,并脑水肿.增强扫描坏死区呈散在斑点状、小结节状强化,或皱缩状、"花边"状强化团块;ADC为稍高信号;MRS表现为胆碱(Cho)峰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其中,54例发生于颞叶,2例合并额叶损伤,1例合并小脑损伤,3例发生于脑干;颞叶病变累及双侧38例,单侧16例.结论 MRI可以清晰显示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范围,ADC及MRS具有一定特征性,有益于鉴别诊断.鼻咽部随访复查应仔细观察双侧颞叶及脑干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认知康复治疗对放射性脑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研究既往63 例确诊为放射性脑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是否接受认知康复治疗分为治疗组(认知康复治疗+神经营养药物34例)和对照组(神经营养药物29例)。治疗组除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外,每天认知康复治疗2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2周。每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检查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oCA评分、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MoCA总分和MMSE总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3.18,P<0.01)。而且在视空间、命名、注意、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定向各方面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1、-3.09、-3.18、-2.57、-3.52、-3.39,P<0.05)。结论 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辅以认知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放射性脑病患者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多奈哌齐治疗放射性脑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既往55例确诊为放射性脑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是否服用多奈哌齐治疗分为治疗组(多奈哌齐+神经营养药物)和对照组(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组除了正常治疗额外口服多奈哌齐5~10 mg/d,疗程16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检查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于治疗前和治疗16周时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其认知功能在MoCA和MMSE量表评分上分别提高(3.2±2.7)和(3.5±3.2)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3.88,P<0.01),而且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均有改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08、-3.21、-2.58、-3.65,P<0.05),对照组则对应项目的评分基本不变。结论 多奈哌齐联合常规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放射性脑病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有较好的疗效,并能有效地改善、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探讨正常脑组织不同部位急性期放射损伤的敏感性。方法 44例欲行全颅放疗的颅内肿瘤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3周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测量非肿瘤侧大脑半球接受总放射剂量为27 Gy时的等剂量区域内脑回灰质、脑回白质、深部灰质、深部白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相对各向异性(RA)、容积比率(VR)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常规及增强磁共振扫描非肿瘤侧大脑半球均未发现异常信号,而放疗后脑回灰质ADC值升高(t=-3.819,P<0.05),脑深部灰质核团ADC、容积比率值升高(t=-3.31、-2.810,P<0.05),脑深部灰质核团FA、RA值降低(t=2.906、2.349,P<0.05),其余部位放疗前后DTI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急性期脑灰质较白质对放疗损伤敏感,DTI能从组织细胞功能水平对放射性脑损伤急性反应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Symptoms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SONK) may be reduced by 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 However, the fate of the necrotic lesion is unknown and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study to evaluat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hanges after operative and nonoperative treatment. Ten consecutiv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SONK of the medial compartment were given two treatment options: either HTO (n = 6) 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ith partial weight bearing for 3 months (n = 4). We measured the greatest extent of well-defined subchondral low signal intensity abnormality,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necrosi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intermediate signal intensity, considered to represent perifocal bone marrow edema, on T1-weighted coronal MRI ima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MRI follow-up period was 17.5 months (range 12–¶27) in the HTO group and 14.5 months (range 8–25) in the nonoperative group. At follow-up the MRI evaluation revealed a decrease in the low signal intense areas (necrosis) in five of the six patients in the HTO group. Only one of the four nonoperative patients showed a decrease in the low signal intense area. The intermediate intense areas (edema) decreased in all patients in the HTO group and in three of four in the nonoperative group. The mean decrease in the area of perifocal edema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HTO group than in the nonoperative group (P = 0.019).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for the area of necro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171). A clinical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all patients of the HTO group but in only two of the four patients of the nonoperative group. We conclude that the decrease in perifocal bone marrow edema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patient comfort. The MRI appearance of the necrotic lesion does not alter with either treatment mod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颞叶内侧癫痫伽玛刀治疗后出现放射性坏死的磁共振表现。方法:搜集2002年~2009年经伽玛刀治疗原发性颞叶内侧癫痫后MRI复查出现放射性坏死患者共13例,评价其磁共振表现。结果:放射性坏死出现时间9~67个月,平均时间为26.2个月。放射性坏死的MRI表现:照射侧颞叶内部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静脉注射Gd-DTPA病灶中心不规则花环状强化,周围大片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强化灶大于照射野,治疗后病灶可缩小。结论:原发性颞叶内侧癫痫伽玛刀治疗后放射性坏死的出现时间及其磁共振表现具有特征性,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放射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