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3受体靶向microSPECT/CT显像在抗新生血管治疗肿瘤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构建荷人脑胶质瘤(U87MG)和荷人前列腺癌(PC-3)裸鼠模型。在肿瘤直径为6.0~7.0 mm时,分别给予Avastin治疗,并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在Avastin给药前1 d、给药后3、5、10和15 d,分别行99Tcm-3P4-RGD2 microSPEC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和放射性百分注射剂量率(% ID和% ID/g)摄取。监测荷瘤鼠一般情况,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在每个显像时间点取1只处死,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U87MG治疗组肿瘤体积在治疗后10 d明显小于U87MG对照组(t=5.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3治疗组与PC-3对照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87MG治疗组肿瘤对99Tcm-3P4-RGD2摄取(% ID/g)在治疗前高于PC-3(t=10.48,P<0.05),给药后3 d低于U87MG对照组(t=3.26,P<0.05),且随着治疗进行逐渐减少,PC-3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摄取(% ID/g)均较低。病理结果显示,U87MG治疗组整合素β3表达降低以新生血管内皮为主,肿瘤细胞呈缓慢降低,U87MG肿瘤摄取(% ID/g)与整合素β3表达呈线性相关y=0.499 1x-0.243 8(R2=0.811 7)。结论Avastin治疗脑胶质瘤早期表现为新生血管整合素受体β3表达显著降低,99Tcm-3P4-RGD2 microSPECT/CT显像预期可作为脑胶质瘤抗新生血管治疗疗效早期评价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合成 99Tcm-半乳糖化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99Tcm-HYNIC-Galacto-RGD2-tricine-TPPTS, 99Tcm-Galacto-RGD2),探讨其用于原位胶质瘤靶向显像的价值。方法 一步法制备99Tcm-Galacto-RGD2,考察其体内外稳定性及体内生物学分布;构建荷人原位脑胶质瘤(U87MG)动物模型,99Tcm-Galacto-RGD2尾静脉注射后行microSPECT/CT显像,勾画肿瘤感兴趣区,定量肿瘤的放射性摄取,病理学检查肿瘤整合素αβ3表达水平,与放射性摄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9Tcm-Galacto-RGD2放射化学纯度为(97.7±0.8)%,体内外稳定性好,能与脑胶质瘤细胞特异性结合,IC50为(18±3)nmol/L。裸鼠尾静脉注射后血液清除快,脑组织放射性摄取少。静脉注射60 min后,肿瘤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30 min(t=7.13, P<0.05),1 h肿瘤/脑组织放射性摄取比为13.92±3.43。microSPECT-CT显像阻断2 min后,肿瘤放射性摄取显著低于非阻断组(t=11.36,P<0.05);基于microSPECT-CT显像勾画肿瘤感兴趣区获得的肿瘤体积与肿瘤参考体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CI=-11.94%~11.92%)。肿瘤99Tcm-Galacto-RGD2摄取与整合素αβ3表达水平呈线性相关(R2=0.896)。结论 99Tcm-Galacto-RGD2易于合成,理化性质好,microSPECT-CT融合显像可用于脑胶质瘤病灶的感兴趣区勾画和评价肿瘤组织整合素αβ3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18F-FDG PET/CT勾画鼻咽癌大体肿瘤体积(GTV)的最适阈值。 方法 16例初诊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及MRI检查,将MRI/CT融合图像上勾画的肿瘤GTV定义为GTVf,18F-FDG PET/CT勾画肿瘤范围为BTV。不同阈值条件下的BTV通过调整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比例得到。将不同阈值条件下的BTV和GTVf进行比较,当二者在体积及形态学上达到最佳匹配时对应的阈值水平为最适阈值(sTL)。sTL×SUVmax得到相应的最适标准摄取值(sSUV)。 结果 16例患者最适阈值sTL(%)为20.93±6.51, 相应的最适标准摄取值sSUV为2.27±0.48。 sTL与SUVmax呈负相关(R2=0.85,F=78.57,P<0.05);sSUV与SUVmax呈正相关(R2=0.75,F=41.88,P<0.05);sTL与GTVf无相关性。 结论 利用SUVmax阈值法勾画鼻咽癌GTV是可行的,最适阈值不是一个固定数值,与SUVmax相关,与肿瘤体积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人喉癌细胞Hep-2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X射线单次高剂量率照射组(SDR组)、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125I-CLDR组)。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ep-2细胞在两种照射方式下的放射敏感性,并计算125I-CLDR的相对生物学效应。锥虫蓝染色计数两种照射方式下Hep-2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总γ-H2AX的表达水平。结果 Hep-2细胞对125I-CLDR的放射敏感性高于SDR,125I-CLDR相对生物学效应约为1.61,且α/β比值高于SDR。SDR和125I-CLDR均能抑制Hep-2细胞增殖(t=30.9、40.7,P<0.05),且后者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t=9.8,P<0.05)。125I-CLDR诱导细胞凋亡和G2/M期细胞阻滞的效应强于SDR(t=5.8、19.8, P<0.05)。结论 125I-CLDR对Hep-2细胞的抑制作用高于SDR,主要机制是降低Hep-2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促进细胞死亡;诱导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抑制细胞再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巩固放疗对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接受R0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期间解放军307医院收治的110例仅局部区域复发后接受R0(切缘阴性)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 74例(67.3%)接受巩固放疗的患者,其中位至局部区域进展时间优于未接受放疗的36例(32.7%)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6,P<0.05);接受巩固放疗患者的局部复发后至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局部区域复发后总生存期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分泌治疗(χ2=7.541,95%CI:27.1%~80.4%,P<0.05)、无病生存期(≥2年vs.<2年,χ2=4.068,95%CI:101.4%~267%,P<0.05)、巩固放疗(χ2=14.126,95%CI:21.7%~80.4%,P<0.05)是局部区域复发R0术后患者局部复发后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局部区域复发R0切除术后,同侧胸壁及锁骨上下淋巴引流区巩固照射组复发率低于未照射组。结论 局部区域复发乳腺癌患者R0切除术后需接受同侧锁骨上下区及胸壁巩固放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收集有关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12篇研究,689 例患者。 125Ⅰ粒子植入组患者的总体客观缓解率(OR=3.24,95%CI 2.33~4.52,P<0.001)、6个月生存率(OR=3.61,95%CI 1.53~8.52,P=0.003)、12个月生存率(OR=4.80~95%CI 2.40,9.57,P<0.001)和疼痛缓解率(OR=4.79,95%CI 2.58~8.89,P<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的2年生存率(OR=2.36,95%CI 0.47~11.74,P=0.29)和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OR=4.94,95%CI 1.05~23.23,P=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短期生存率和疼痛缓解率,除粒子移位外,并未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但是,目前所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均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Ta4C3-PVP纳米片对三阴性乳腺癌4T1细胞小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 于雌性BALB/c小鼠右侧腹皮下注射4T1细胞建立4T1荷瘤小鼠模型,按肿瘤体积大小均匀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Ta4C3-PVP组、单纯照射组、Ta4C3-PVP联合照射组。尾静脉注射20 mg/kg Ta4C3-PVP预处理24 h后给予8 Gy单次肿瘤局部X射线照射,测量移植瘤体积、瘤重,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蛋白表达、DNA双链断裂(DSBs)分子标志物γ-H2AX焦点形成,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系数(EF)及抑瘤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Ta4C3-PVP联合照射组于照射后16 d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t=5.41、9.59,P<0.05)、降低瘤重(t=2.67、4.40,P<0.05),其中Ta4C3-PVP联合照射组的EF达1.57,抑瘤率约为64%,明显优于单纯照射组(4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和Ta4C3-PVP联合照射组肿瘤细胞Ki-67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t=5.73、8.02,P<0.05)、γ-H2AX焦点产额明显增加(t=2.97、9.86,P<0.05),且Ta4C3-PVP联合照射组较单纯照射组Ki-67表达抑制更显著(t=4.75,P<0.05)、γ-H2AX焦点产额更多(t=4.42,P<0.05)。结论 Ta4C3-PVP纳米片可通过增加射线诱导的DNA DSBs,增强4T1荷瘤小鼠移植瘤的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RISI)治疗其他原发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他脏器肿瘤肺转移的患者50例,其中,45例(90%)CTRISI单独治疗,5例手术与CTRISI联合治疗。评价5年局部控制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2.3±12.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1.3%±8.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为106.2 Gy。1、2、3、4、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86.5%、56.6%、42.4%、31.1%。中位随访期为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7.1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3.4%、52.3%、38.7%、20.3%、13.7%。病灶直径≤4 cm或>4 cm是预测总生存率(χ2=4.621,P<0.05)和无进展生存率(χ2=7.548,P<0.05)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对其他脏器原发肿瘤肺转移且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CTRISI或联合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放疗后达完全缓解患者的失败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食管癌放疗患者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CR)患者的治疗失败模式,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260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治疗后的失败模式及影响患者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91例(35.0%),部分缓解(PR)158例(60.8%),无缓解(NR)11例(4.2%)。患者性别(χ2=7.647,P<0.05)、T分期(χ2=33.548,P<0.05)、N分期(χ2=13.365,P<0.05)、TNM分期(χ2=27.792,P<0.05)、病变X射线长度(χ2=20.851,P<0.05)和大体肿瘤体积(GTV)(χ2=41.772,P<0.05)为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全组患者局部复发75例(28.8%),远处转移66例(25.4%),复发伴远处转移16例(6.2%)。复发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15.4%、7.7%,显著低于无复发患者的78.1%、43.2%、33.1%(χ2=23.330,P<0.05);转移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3%、12.2%、4.9%,显著低于无转移患者的79.2%、43.3%、33.1%(χ2=29.350,P<0.05)。治疗后达CR者出现复发/转移的比率显著低于PR者和NR者(χ2=11.248、20.301,P<0.05),CR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高于PR者和NR者(χ2=83.080、41.340、72.640、40.010,P<0.05)。T分期、N分期及近期疗效为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HR=1.197、2.309、2.149,P<0.05)。结论 近期疗效为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且与治疗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治疗后达CR者预后明显优于PR者及NR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富H2水对电离辐射所致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0只SD大鼠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C)、富H2水组(HRW)、单纯照射组(IR)和富H2水干预组(HRW+IR)4个组,每组5只。通过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进行检测;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进行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大鼠逃避潜伏期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3,P<0.05),4组间的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850,P<0.05)。其中,与IR组相比,HRW+IR组第3、4和5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显著延长(P<0.05)。4组间的GSH、8-OHdG、MD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450、5.033、4.113,P<0.05),与IR组相比,脑组织中GSH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MDA和8-OHdG浓度显著降低(P<0.05)。PCR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HRW+IR组caspase-3、caspase-9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t=2.956、3.087,P<0.05),bcl-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3.640,P<0.05),bax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5.246,P<0.05)。结论 富H2水可能通过中和氧羟自由基,减少电离辐射的氧化损伤作用,从而影响细胞凋亡过程进而对大脑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对食管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LODDS对接受不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患者疗效评估的作用。方法 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1 546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回顾性分析LODDS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LODDS对术后患者选择不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意义。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61.7%和52.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1.354 1为LODDS最佳截点值。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粘连程度、术后辅助治疗方式、pTNM分期和LODDS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因素(P<0.05)。不同治疗模式的3组患者进行1:1:1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PSM)后,每组205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病变粘连程度、术后辅助治疗方式、pTNM分期和LODDS为影响患者独立性预后因素(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LODDS数值较小组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性治疗的OS优于单纯手术组患者(χ2=81.470、5.182,P<0.05),但术后化疗(POCT)与术后放化疗(POCRT)对患者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DDS数值较大组显示POCRT组患者的OS优于其他两组(χ2=4.151、24.020,P<0.05),且POCT与POCRT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8,P<0.05)。结论 LODDS为食管鳞癌术后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150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不同照射方式,将KYSE150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高剂量率单次外照射组(SDR,1.052 Gy/min)、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组(125I-CLDR,2.77 cGy/h)。克隆形成实验衡量KYSE150细胞对两种照射方式的敏感性,计算125I-CLDR的相对生物学效应(RBE)。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照射方式对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照射方式下KYSE150细胞内γ-H2AX和Bax的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 KYSE150细胞对125I-CLDR的放射敏感性高于SDR,125I-CLDR的相对生物学效应约为1.56;与SDR相比,125I-CLDR能更显著地诱导KYSE150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t=4.07,11.08,P<0.05),提高G2/M期细胞比例(t=11.25,P<0.05);125I-CLDR组DNA损伤信号蛋白γ-H2AX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与SDR相比,125I-CLDR对人食管癌细胞KYSE150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其主要机制可能是电离辐射后肿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受损,DNA损伤严重,细胞凋亡增多,而G2/M期细胞比例升高,细胞放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25-(OH)2D3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微环境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60只雄性7周龄健康BALB/c小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20只。单纯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给予6.0 Gy 60Co γ射线照射,照射+给药组于照射前48 h开始给予1,25-(OH)2D3 2.5 μg/kg(用DMSO稀释)灌胃至辐射后第8天,单纯照射组给予相同剂量DMSO对照。干预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外周血象,并取股骨制作骨髓切片观察骨髓病理改变,测定脂肪细胞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照射后第8天不同组间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的表达。结果 接受照射后小鼠均出现体重减轻,外周血白细胞降低,骨髓脂肪化等骨髓造血抑制改变。与单纯照射组比较,1,25-(OH)2D3能改善小鼠一般情况,减轻体重下降(t照射后3 d、6 d=-2.23、-2.34,P<0.05);另外,照射后第4天和第8天,照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单纯照射组(t=-4.99、-4.46,P<0.05);脂肪空泡面积减少(t=-3.75、-2.10,P<0.0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1,25-(OH)2D3通过抑制PPARγ表达,减少骨髓脂肪化的形成。结论 1,25-(OH)2D3可抑制辐射后骨髓脂肪化,保护辐射后小鼠骨髓微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4年收录的术前或术后行放疗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探讨新辅助放疗与辅助放疗对T3N0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疗效。方法 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4年间收录的接受术前放疗或术后放疗的行食管癌根治术的555例T3N0期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接受新辅助放疗的有486例(新辅助放疗组),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有69例(辅助放疗组)。分析并比较新辅助放疗与辅助放疗对T3N0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疗效,同时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新辅助放疗组肿瘤特异性生存明显优于辅助放疗组(χ2=6.030,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及放疗顺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Wald=10.099、10.562、4.331,P<0.05),其中辅助放疗组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及总体死亡风险分别是新辅助放疗组的1.649(95%CI 1.173~2.316,P=0.004)倍、1.402(95%CI 1.020~1.928,P=0.037)倍。1:1倾向性匹配后分析提示,新辅助放疗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明显优于辅助放疗组(χ2=6.293,P<0.05)。结论 与术后辅助放疗相比,新辅助放疗能够改善T3N0期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颈椎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使用调强放疗(IMRT)和常规放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颈椎受侵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53例,其中调强放疗24例,肿瘤靶区剂量72~74 Gy/33次。常规放疗29例,靶区剂量68~74 Gy /34~37次。全部患者接受顺铂+氟尿嘧啶方案的同步化疗及放疗后4~6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 调强组和常规组3年总生存率为87.7%和65.5%,5年总生存率为45.5%和9.1%(χ2=6.89,P<0.05);两组间的局部无进展3 年生存率分别为87.4%和69.9%,5年生存率为49.4%和9.4%(χ2=13.26,P<0.05)。但两组间的无远处转移3年生存率为94.4%和40.8%,5年生存率为 79.8%和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分期(χ2=8.53,P<0.05)和调强放疗(χ2=8.02,P<0.05)为患者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调强组放疗后口干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Z=-2.67,P<0.05),两组患者急性口咽黏膜炎和骨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放疗相比,颈椎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调强放疗能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但未能降低远处转移率;同时,调强放疗可以降低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 125I 粒子植入时,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TPS)软件中计算点阵网格大小对剂量计算精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例粒子植入患者的验证计划,将点阵网格调整为128×128、96×96、64×64、32×32共4组,在粒子数目、位置、活度及靶区大小相同的条件下,应用TPS计算每个计划的剂量,分别得出4组D90V90V100V150,并计算D90的误差。结果 128×128、96×96、64×64、32×32 4组点阵网格D90平均数分别为(7 178.8±2 237.7)、(7 072.7±2 240.8)、(6 889.1±2 305.5)、(6 351.0±2 515.7)cGy;D90误差百分比分别为(0.74±0.6)%、(-0.89±2.2)%、(-3.85±4.7)%、(-10.46±4.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5,P<0.05)。4组点阵网格V90分别为(93.12±0.32)%、(92.75±0.29)%、(91.87±1.28)%、(88.06±5.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5,P<0.05);V100分别为(90.21±0.14)%、(89.67±0.64)%、(88.68±1.80)%、(84.10±6.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4,P<0.05);V150分别为(73.48±3.49)%、(72.66±3.96)%、(71.33±4.83)%、(65.41±9.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5)。结论 计算点阵网格大小明显影响TPS计算剂量的准确性,在保证运算速度同时应尽量应用128×128的计算点阵网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顺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DDP+5-FU/CF)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60例鼻咽癌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时辰组)和常规放化疗组(常规组),每组30例。所有病例均先采用两周期诱导化疗后行单纯放疗。两组化疗方案及用药剂量相同,DDP总量100 mg/m2,5-FU 1 g/m2·d,连用3 d,14 d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两组化疗后均用直线加速器给予鼻咽部相同的放疗剂量DT70 Gy/7周,2 Gy/次,5次/周。鼻咽部应用面颈联合野常规放疗DT 36 Gy/4周后,常规组缩野改为常规耳前野放疗DT 34 Gy/3~4周,时辰组改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DT34 Gy/3~4周。结果 时辰组完全缓解率(CR)及有效率(CR+PR)分别为50%和100%,高于常规组的23.3%和93.3%,其中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93,P<0.05)。1、 3、 5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生存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常规组,时辰组化疗的骨髓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减低(χ2=4.285、4.344,P<0.05)。结论 DDP+5-FU/CF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较常规放化疗能减轻骨髓及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提高鼻咽癌的完全缓解率,但未降低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 125Ⅰ覆膜粒子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BM、CNKI、万方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2位研究者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RCT)和14篇临床对照研究(CCT),1 211例患者。Meta结果分析显示,125Ⅰ覆膜粒子支架与普通支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的均数差为4.11(95%CI2.16~6.0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再狭窄发生率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RR=0.23,95%CI0.12~0.62,P=0.002)。此外,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术后疼痛、术后支架移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52~1.23,P=0.30;RR=1.06,95%CI0.88~1.27,P=0.55);0.53(95%CI0.27~1.05,P=0.07)。结论 综合现有资料,125Ⅰ粒子支架是一种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安全且有效的治疗策略。但是,目前所纳入研究的证据级别较低,仍有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化疗顺序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191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探讨不同放化疗顺序对不同高危因素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91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T1-2N0-1M0)临床资料。按放化疗顺序分为先放疗组、先化疗组和化疗-放疗-化疗组("三明治组")。先放疗组32例、先化疗组107例、三明治组52例。对各组病例的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T1、T2)、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学类型、脉管癌栓、分子分型、手术放疗间隔时间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存在不同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三明治组中5年局部复发(LRR)和总生存(OS)的差异。结果 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癌栓、手术放疗间隔时间是影响5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三明治组中T1、T2期患者的5年LRR和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与三明治组淋巴结转移N0期患者5年L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化疗组和三明治组N1期患者5年LRR分别为4.5%和1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3,P=0.028)。先化疗组和三明治组N1患者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三明治组有脉管癌栓患者5年LRR分别为5.3%、9.2%、18.1%(P>0.05);5年OS分别为61.5%、90.1%、87.2%(χ2=6.282,P=0.043)。3组无脉管癌栓患者5年LRR、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放疗组、先化疗组、三明治组手术放疗间隔时间≤ 6个月的患者5年L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放疗间隔时间>6个月均为先化疗组,先化疗组中手术放疗间隔≤ 6个月与>6个月患者的5年LRR为5.2%和14.1%(χ2=4.886,P=0.027),OS分别为96.9%和85.7%(χ2=5.758,P=0.038)。结论 临床治疗时根据个体化选择方案。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而局部存在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先进行放疗;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或脉管癌栓的高危患者,应早期开始化疗,放疗可以延迟,但不能超过6个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4例食管鳞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 处方剂量56~61.2 Gy,单次1.8~2 Gy。放疗前、放疗末及放疗后1~3个月行DWI检查,用食管钡餐造影、DWI高信号消失情况、表面弥散系数(ADC)对放疗疗效进行评价,并与预后相结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随访率98.7%。放疗末DWI高信号消失组23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6%、68.5%;放疗后1~3个月消失组40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74.5%、49.2%;始终未消失组11例,1年生存率9.1%,生存期最长17个月(χ2=39.78,P<0.05)。造影评价完全缓解47例中,20例放疗末DWI高信号消失;23例放疗后1~3个月消失,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80%、64.3%和86.7%、66.1%;高信号始终未消失4例,生存期4~7个月(χ2=37.80,P<0.05)。造影评价为部分缓解的26例中,3例放疗末高信号消失;17例放疗后1~3个月高信号消失,1、2年生存率为58.8%、19.3%、高信号始终未消失6例,生存期4~17个月(χ2=11.72,P<0.05)。患者正常食管组织的ADC0、食管肿瘤放疗前的ADC1及放疗末的ADC2值分别为(3.12±0.53)、(1.64±0.48)、(2.65±0.58)s/mm2,疗末ADC2/ADC0≤90%组(40例)与>90%组(34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56.4%、28.2%和83.1%、75.7%(χ2=10.35,P<0.05)。放疗末肿瘤区域ADC值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OR=0.060,P<0.05)。结论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食管癌放疗疗效进行评价可以较好地提示预后,弥补食管钡餐造影在疗效评价中的不足,疗后肿瘤区域ADC值大小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