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7例GDM患者及20名糖耐量正常者(NGT)进行连续3d的皮下组织葡萄糖监测。GDM组和NGT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岁与41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25kg/m^2。计算比较2组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三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DMMG),并统计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组间及组内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GDM组MAGE、PPGE及DMMG均较NGT者升高,分别为MAGE(4.3±0.2)比(1.6±0.3)mmol/L,早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BPPGE)(5.5±1.1)比(1.8±0.4)mmol/L,中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LPPGE)(3.1±0.3)比(1.3±0.2)mmol/L,晚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DPPGE)(3.4±0.4)比(1.5±0.2)mmot/L,DMMG(6.0±2.7)比(2.9±0.2)mmol/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5.6、2.3、2.8、6.1,均P〈0.05)。2组MBG、SDBG、MO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4、0.3,均P〉0.05)。GDM患者BPPGE较LPPGE和DPPGE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6,均P〈0.05)。GDM患者基础胰岛素用量占一天胰岛素总量15.0%,早餐的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占一天胰岛素总量的33.5%。结论CGMS是GDM监测血糖波动的有效手段,GDM患者以三餐后高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为主,早餐血糖波动最为显著,餐时胰岛素用量为主,早餐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胰岛素用量与血糖波动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血糖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64例,其中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30例(A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0±11)岁;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34例(B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59±10)岁,择期冠脉造影术均在患者病情稳定1周左右进行;同期住院的20例不合并ACS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4±13岁)。应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3组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比较3组患者间血糖波动参数,分析各组血糖波动参数及临床生化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M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5.6±1.5)、(2.5±1.0)mmol/L]相比,A组[(7.2±2.2)、(3.3±1.1)mmol/L]和B组[(6.2±4.4)、(3.2±1.4)mmol/L]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43、3.465,均P〈0.05)。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MAGE、日间血糖波动幅度(MODD)、MPPGE、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463、0.439、0.633、0.595、0.282、0.224,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579,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MODD、LVEF、MPPGE均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Y=388.629+33.794MODD-93.824LVEF+8.531MPPGE)。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ACS急性期血糖变异性明显增大,血糖波动幅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中日间和餐后血糖变异性为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因胸痛入我院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型糖尿病患者521例,入院采集一般资料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反映血糖波动情况,然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81例、非冠心病组140例,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两组间各项参数进行比较,并与Gensin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冠心病组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肌酐(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AGE(3.9±1.2)vs.(3.3±1.0)mmol/L,PPGE(4.1±1.8)vs.(3.4±1.5)mmol/L,hs-CRP(10.1±11.1)vs.(5.9±6.0)mg/L,Cr(87±21)vs.(76±17)mmol/L,均P0.001]。(2)在整体研究患者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和MAGE、年龄、PPGE、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密切正相关。(3)以Gensini积分作为因变量,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MAGE、hs-CRP和Hb A1c是影响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日内血糖波动幅度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日内血糖波动幅度越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血糖波动性的风险应该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60例T2DM合并ACS患者(观察组),45例T2DM不伴ACS患者(对照组)进行3 d血糖检测,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评价ACS患者危险度。比较两组血糖波动参数差异,并与不同GRACE评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观察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3±1.43)mmol/L比(2.35±0.95)mmol/L;(3.46±1.23)mmol/L比(2.97±0.94)mmol/L;(2.54±0.92)mmol/L比(2.01±0.64)mmol/L,均为P<0.05];(2)GRACE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ACS患者的PPGE、MAGE和MO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PGE、MAGE、MODD和24 h平均血糖值与GRACE评分值呈正相关(r=0.604,0.504,0.492和0.581,均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及年龄的影响GRACE评分的危险因子。结论 T2DM患者合并ACS时,其早期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并且MAGE和GRACE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0~50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肌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n=25,男13例,女12例,年龄(41±5)岁]和糖尿病心肌病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3±6)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0±5)岁]。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绝对差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糖尿病心肌病组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11±32)、(211±29)、(181±38)ng/L,F=81.53,P〈0.05]。糖尿病心肌病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7.1±1.0)、(6.0±1.0)mmol/L,F=25.46,P〈0.05]、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分别为(2.56±0.38)、(1.37±0.26)mmol/L,F=66.13,P〈0.05]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与餐后2h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问血糖平均绝对差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9、0.655、0.491、0.617,均P〈0.05)。结论血糖波动可能通过影响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上调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老年早期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确诊的30例老年早期DCM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治疗达标前后分别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患者血浆中的SOD[(118.40±25.41)VS(171.16±27.76)U/ml]和GsH-PX[(120.53±46.26)vs(175.58±52.37)u]明显上升(P〈0.01),MDA明显下降[(49.53±14.42)vs(22.65±12.54)nmol/ml,P〈0.01]。空腹血糖[(5.64±0.53)vs(10.96±2.6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74±1.46)vs(18.50±3.24)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2.50±1.12)vs(5.90±1.82)mmol/L]、总胆固醇[(4.40±0.45).kS(8.44±0.90)mmol/L]、甘油三酯[(2.80±1.01)vs(6.84±1.83)mmoi/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1±0.73)vs(5.11±1.35)mmol/L]、游离脂肪酸[(0.34±0.11)vs(0.73±0.10)mmol/L]明显降低(P〈0.05),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明显上升[(73.32±12.20)vs(11.80±5.50)mmol/L,P〈0.05]。心脏舒张功能(E/A)明显改善[(0.74±0.35)vs(1.09±0.23),P〈0.01]。结论老年早期DCM患者使用胰岛紊泵强化治疗可明显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观察服用拜糖平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联合服用西格列汀治疗后血糖波动情况。方法选择服用拜糖平150mg/d 3个月,且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T2DM患者35例,联合服用西格列汀100mg/d 6个月,采用CGM观察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联合服用西格列汀治疗后平均血糖水平[(8.77±1.68)vs(7.32±1.25)mmol/L]、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1.73±0.37)vs(1.23±0.25)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4.21±0.94)vs(2.85±0.73)mmol/L],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AUCIns 0~180[(47.4±11.6)vs(40.9±10.7)]均降低,AUCGLP-1 0~180[(15.7±4.5)vs(23.8±5.7)]升高。结论联合服用拜糖平和西格列汀可降低血糖波动幅度,改善餐后胰岛素分泌时相,减少餐后胰岛素分泌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临床疗效、社会效益及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评价96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按是否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分为教育组和未教育组,通过“患者一般情况及糖尿病基础知识”问卷、“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的调查,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直接医疗费用、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及医疗报销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教育组和未教育组空腹血糖[(7.0±2.5)mmol/LVS(8.9-1-3.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0±2.3)mmol/Lvs(12.5±2.1)mm01]、糖化血红蛋白[(7.0±2.2)%VS(8.3±2.4)%]、胆固醇[(4.6±0.8)mmo]/LVS(6.1±1.4)mmol/L]及甘油三酯[(2.1±0.6)mmol/LV8(3.9±1.0)mmol/L],每年医疗费用[(4523.60±1532.60)元VS(5783.40±2272.60)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11.5%VS22.6%)及周围神经并发症(22.3%VS46.4%)低于未教育组(P〈0.01),教育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代谢控制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出现空腹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改善其预后。方法分析阜外医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初次发生ST段抬高AMI且在12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连续276例住院患者,以空腹血糖11.1mmol/L(200mg/d1)为标准划分为高血糖组和普通血糖组,分析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全组共53例发生高血糖(53/276,19.2%)。与普通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患者的年龄偏大[(70±14)岁vs(59±11)岁,P=0.039]、女性患者较多(38%vs26%,P=0.001)、糖尿病患者较多(45%vs17%,P〈0.001)、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72%vs16%,P〈0.001)、血糖值偏高[(14.3±2.3)mmol/L vs (6.6±1.4)mmol/L,P〈0.001],心力衰竭(5%vs 1%,P=0.008)和MACE发生率增高(26%vs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龄[OR 1.048,95%CI 1.014to1.085,P=0.006],女性[OR 2.528,95%CI 1.036 to 6.159,P=0.042],心功能Killip分级≥Ⅱ[OR 11.412,95%CI 5.144 to 25.338,P〈0.001]合并糖尿病[OR 1.024,95%CI 1.089 to 1.467,P〈0.001]是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276例患者中院内总病死率3.6%(10/276);与普通血糖组相比,空腹高血糖组患者死亡率增高3.5倍(9%vs 2%,P=0.025),MACE发生率增高2.7倍(26%vs 7%,P〈0.01)。结论高龄、女性、糖尿病史、心功能≥II级(Killip分级)是空腹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入院早期高血糖提示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油纱银敷料与银离子敷料对糖尿病足底溃疡的疗效。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6例2型糖尿病足底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油纱银组和银离子组,油纱银组采用油纱银敷料治疗,银离子组采用银离子敷料治疗,每周换药2次,比较两组患者足底溃疡的愈合时间j结果油砂银组、银离子组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87±0.50)mmol/L、(6.92±O.40)mmol/L、(16.56±2.87)mmol/L、(16.21±2。68)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6.81±O.32)mmol/L、(6.84±0.27)mmol/L、(8.61±0.87)mmol/L、(8.82±0.63)mmol/L],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油纱银组足底溃疡愈合时间为(15.6+2.4)d,银离子组足底溃疡愈合时间为(23.7±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油纱银敷料治疗糖尿病足底溃疡创面效果优于银离子敷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68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自我管理教育组(自我管理组,88例)和常规健康教育组(常规管理组,80例)。自我管理组接受专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人员提供的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即AADE7^TM,包括健康饮食、积极活动、监测、服药、解决问题、健康心理应对、降低风险等7项,常规管理组则给予常规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测定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一1(ICAM-1)三种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显著下降(P均〈0.05),与常规管理组比较,自我管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7.14±1.3)mmol/L比(6.0±1.1)mmol/L]、餐后血糖[(9.5±1.6)mmol/L比(8.8±1.4)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7.9±1.5)%比(7.2±1.1)%]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较干预前均有显著下降(P均〈20.05),与常规管理组比较,自我管理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降低[TNF-α:(201.0±57.3)pg/ml比(100.7±49.2)pg/ml,ICAM-1:(25.2±3.6)ng/ml比(18.2±2.9)ng/m1](P均〈0.05)。结论:专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人员提供的自我管理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常规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提示可改善β细胞功能及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选择30例血糖难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改用胰岛素泵治疗。治疗2周后,24小时平均血糖从13.8±2.3mmol/L降至8.2±2.1mmol/L,空腹血糖(FPG)从12.3±3.4mmol/L降至6.6±2.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PPG)从17.5±3.2mmol/L降至10.8±3.0mmol/L,日间血糖漂移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的相关性,为临床全面评价GA和HbA1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住院的6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第2天测定静脉空腹血糖(FPG)、HbA1c、GA、空腹C肽(FCP)及餐后2h血糖(2hPBG)、餐后2hC肽(2hCP)等。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采用MAGE和SDBG评估研究对象的血糖波动程度,采用CGM中连续48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评估整体血糖水平。结果(1)660例研究对象中男346例、女314例。年龄(66±6)岁,糖尿病病程[8.0(4.0~13.8)]年,HbA1c为[8.2(6.7~9.6)]%,GA为[21.1(17.6~25.9)]%,MAGE为[5.3(3.9~7.2)]mmol/L,SDBG为[2.1(1.6~2.7)]mmol/L,MBG为[8.6(7.3~10.1)]mmol/L。(2)单相关分析GA与HbA1c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6,P<0.01)。GA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4,0.670,0.650,均P<0.01);HbA1c与FPG、2hPBG、M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3,0.634,0.661,均P<0.01)。(3)单相关分析GA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0.529,均P<0.01);HbA1c与MAGE、SDBG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7、0.495,均P<0.01)。(4)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A水平与血糖波动参数MAGE和SDBG水平独立相关。结论与HbA1c相比,GA能更好地反映餐后血糖的水平及血糖的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 年2 月至2015 年12 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美敦力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 Minimed)对入选患者进行连续血糖监测,同时入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对冠脉病变进行SYNTAX评分。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所有患者分为糖尿病组(A组)和非糖尿病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冠脉病变、血糖波动指标间的差异,分析血糖波动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根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正常与否分为MAGE>3.9mmol/l组和MAGE≤3.9mmol/l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冠脉病变程度。结果 A组患者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标准差(SDBG)明显高于B组(9.7±0.7mmol/L vs 5.5±2.1mmol/L,2.5±1.2mmol/L vs 1.2±0.8mmol/L,P< 0.01); A组患者MAGE明显高于B组(3.8±1.2mmol/L vs 2.6±1.3mmol/L,P< 0.01);A组患者冠脉SYNTAX评分明显高于B组(17.3±4.7 vs 13.5±3.3,P< 0.01)。MAGE>3.9mmol/l组患者冠脉SYNTAX评分明显高于MAGE≤3.9mmol/l组(18.9±3.1 vs 14.7±4.5,P< 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冠脉SYNTAX评分与MAGE、MBG和HBA1c之间呈正相关(r=0.854,0.372,0.468,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幅度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幅度越大,冠脉病变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及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对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60例未接受胰岛素治疗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被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和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共治疗12周。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波动情况,观察BMI、FPG、HbA1c及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两组血糖控制均改善,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日内血糖平均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次数(N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1.0)vs(4.1±1.9)mmol/L;(1.4±1.4)vs(2.6±1.5)次/d;(1.30±0.65)vs(2.60±0.90)mmol/L,P<0.05]。两组治疗后FPG及HbA1c均降低[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5±2.1)vs(6.2±1.3)mmol/L,(8.7±1.2)%vs(6.3±1.1)%;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10.4±1.8)vs(6.1±1.4)mmol/L,(8.9±1.4)%vs(6.5±1.2)%](P均<0.01);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BMI低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组[(22.2±2.4)vs(25.5±2.7)kg/m2](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血糖波动,在血糖控制稳定性方面优于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  相似文献   

18.
动态血糖参数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Zhou J  Jia WP  Yu M  Yu HY  Bao YQ  Ma XJ  Lu W  Hu C  Xiang K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189-192
目的建立动态血糖评估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8例正常糖调节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24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BG)、餐前1h及餐后3h的MBG、血糖的时间百分比(PT)、血糖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各参数非正态分布者以百分位数法估计95%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呈正态分布者按x±1.96s计算。结果(1)除血糖的frr及AUC呈非正态分布外(P〈0.05),其余参数均呈正态分布(P〉0.05),各参数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上限:24hMBG〈6.5mmol/L,早、中及晚餐前1hMBG分别〈6.0mmol/L、〈6.3mmol/L和〈6.0mmol/L,早、中及晚餐后3hMBG分别〈7.0mmol/L、〈6.7mmol/L和〈7.0mmol/L,血糖≥7.8mmol/L及≤3.9mmol/L的PT分别〈9%和〈20%,血糖≥5.6mmol/L的AUC〈0.9d·mmol·L^-1,SDBG〈1.4mmol/L,LAGE〈5.7mmol/L,MAGE〈3.4mmol/L,MODD〈1.4mmol/L。(3)24hMBG与MAGE、MODD及SDBG均不相关(P〉0.05),MAGE与SDBG显著正相关(r=0.93,P〈0.01)。结论初步建立了CGMS各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应用上述参数能较全面地反映受试者整体血糖水平和血糖稳定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全天血糖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8例,其中15例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13例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NDN组)。另设健康对照组12名,为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格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3组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各组动态血糖参数特点。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控制组问基线差异,并处理血红蛋白对HbAlc的影响效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N组〉11.1mmol/L血糖百分比(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比0,P〈0.05],且〉7.8mmol/L曲线下面积(AUC)、〉11.1AUC、平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血糖最大值(MAX)、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有升高趋势(P值介于0.056~0.094)。而DN组上述指标则更高。此外DN组平均血糖水平(MBG)、24hAUC、透析相关指标如腹膜透析时血糖、透析后MAX也明显高于NDN组[(9.4±2.5)比(6.4±1.3)mmol/L,(7.0±2.7)比(4.2±1.3)mmol·L-1·d-1,透析时血糖(8.6±2.8)比(6.2±1.4)mmoL/L,透析后MAX(11.5±2.6)比(8.5±2.4)mmol/L](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7%的DN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如MBG、24hAUC、〉7.8AUC及PT、〉11.1PT,腹膜透析相关指标如透析后MAX也较NDN组显著升高(t值为1.808~3.627,均P〈0.05)。DN组的夜间低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NDN组及正常对照组。在DN患者中,使用2.5%葡萄糖透析液与1.5%透析液的患者相比,各项血糖指标均有升高趋势(均P〉0.05)。结论CAPD时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可影响患者的血糖稳态,对DN患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动态血糖监测方法评价两种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T2DM)时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一般情况匹配且需要胰岛素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进行治疗。在血糖达标前提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评价两组患者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胰岛素总量无统计学差异[(38.0±6.2)w(40.0±5.1)U/d,P〉0.05]。两组平均血糖漂移幅度[(6.32±1.43)VS(6.86±1.51)mmol/L,P〉0.05]及血糖漂移系数[(1.35±0.22)VS(1.41±0.13),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低血糖事件少于门冬胰岛素30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vs8%,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在血糖控制良好时,胰岛素总量、血糖漂移及低血糖发生率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