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郭莉  霍亚南  邓颖  胡国柱 《山东医药》2011,51(52):27-30,I000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钠对中年男性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纳入血糖控制良好(HbA1c〈7%)的30例中年男性糖尿病患者。体内实验: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罗格列酮钠组和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后均采集空腹静脉血,分离并培养EPCs,采用流式技术、免疫荧光双染法、MTT比色法、30 min贴壁方法、改良型Boyden小室法对EPCs进行计数、鉴定、增殖、黏附和迁移等功能检测。体外实验:随机抽取上述患者20例,提取其空腹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6 d后收集贴壁细胞,将收集到的每份贴壁细胞各分成药物干预组和对照组,用上述方法观察体外药物干预对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结果罗格列酮钠组用药后较用药前,CD3+4/CD1+33、vWF+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功能增强(P〈0.05或〈0.01);较常规治疗组用药后,CD3+4/CD1+33、CD1+33/KDR+、vWF+细胞数量增加,增殖、黏附、迁移功能增强(P〈0.01)。药物干预组EPCs增殖、黏附、迁移功能较对照组增强(P〈0.01)。结论罗格列酮能增加糖尿病患者EPCs数量,并能改善其增殖、黏附和迁移功能,且此作用独立于降糖、降压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DF-1)对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糖尿病患者(DM组)20例和健康体检者(NC) 10名,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4 d后鉴定EPCs.将两组随机分为NC1、NC2、DM1和DM2亚组.NC1、DM1亚组采用SDF-1进行干预,第7天检测EPCs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 结果 (1)DM2亚组EPCs迁移和血管形成能力均低于NC2亚组[(15.500±2.224) vs (21.200±1.304)个,(113.870±15.198) vs (181.800±9.202) μm,P<0.001];与NC2亚组比较,NC1亚组EPCs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均增强[(24.600土1.517)vs(21.200±1.304)个,(197.980±10.855) vs (181.800±9.202) μm,P<0.05];与DM2亚组比较,DM1亚组EPCs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增强[(19.300±1.337) vs (15.500±2.224)个,(140.520±10.622)vs (113.870±15.198) μm,P<0.001];(2)加入SDF-1干预后,DM组EPCs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增强的幅度均高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06);(3) SDF-1与EPCs迁移能力及血管形成能力呈正相关(r=0.488、0.428,P=0.006、0.018). 结论 SDF-1可增强外周血EPCs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对于糖尿病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2型DM患者16例和对照组19例,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诱导分化培养7d后,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别鉴定贴壁细胞为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检测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减少[(3.1±1.2)×10^5]:[(3.9±1.1)×10^5],P〈0.05。且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黏附能力[(50±15):(60±11)细膨×200视野,P〈0.05],增殖能力[(0.170±0.056):(0.225±0.071)OD值,P〈0.05],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均明显受损。结论2型DM患者外周血EPCs的数量减少,且其增殖、黏附和血管生成能力受损。  相似文献   

4.
测定65例无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SDF-1、MMP-9水平和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糖尿病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结果SDF.1水平和EPCs数量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依次降低(P〈0.05 or 0.01);MMP-9水平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依次增高(P〈0.01);SDF-1水平与EPCs数量成正相关(r=0.327,P〈0.05),与MMP一9呈负相关(r=-0.234,P〈0.05);MMP-9与EPCs呈负相关(,=-0.225,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SDF-1、EPCs负相关(r=-0.342、-0.298,P〈0.05),与MMP-9正相关(r=0.323,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SDF-1、MMP-9、EPCs等为影响颈动脉IMT的主要因素。结论T2DM患者外周血中SDF-1、MMP-9水平的变化与大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测定55例无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SDF-1水平、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EPCs表面SDF1的受体CXCR4表达率。糖尿病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结果SDF1水平和EPCs数量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依次降低(P〈0.0S或0.01);单纯糖尿病组、对照组、大血管病变组CXCR4表达率依次降低(P〈0.05或0.01);SDF-1水平与EPCs数量成正相关(r=0.327,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SDF-1、EPCs负相关(r=-0.342、0.298,P〈0.05)。结论T2DM患者外周血中SDF-1/CXCR4轴的变化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外周EPCs,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姜黄素(0、5、10、15μmol/L)培养一定时间(6、12、24和48h)。荧光显微镜鉴定EPCs,分别观察EPCs的体外增殖、黏附、迁移、体外血管生成能力。Griess法检测NO分泌量,并RT-PCR半定量测定eNOS基因表达。结果姜黄素增加外周血EPCs的数量,改善EPCs的体外增殖、黏附、迁移、体外血管生成能力(P〈0.01)。并上调eNOS基因表达,促进EPCs来源的NO的释放(P〈0.01)。结论姜黄素增加体外EPCs数量及改善其功能,上调eNOS基因表达并增加EPCs来源的NO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生物学功能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其影响,为临床应用HGF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5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每例分为HGF干预组和非HGF干预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CD133+/CD34+细胞的数量和HGF水平;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各组外周血中EPCs,通过MTT法、Transwell迁移试验、黏附能力测定试验及PI—AnnexinV双重染色法来分别检测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和凋亡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外周血中CD133+/CD34+细胞数量减少[(2.15±0.69)%1)S(5.26±1.16)%,P〈0.011,血浆中HGF浓度升高[(6.80±1.22)w(2.62±0.83)gg/L,P〈0.01],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功能减弱(P〈0.05);HGF干预组EPCs增殖、迁移、黏附等生物学功能显著改善(P〈0.05)。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CD133+/CD34+细胞数量和血浆中HGF水平的变化可能成为冠心病患者新的危险评估因素。  相似文献   

8.
孙玥  冯罡  闫东  孙侃 《山东医药》2011,51(37):46-4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IL-18与下肢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61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分为非下肢大血管病变(DM1)组30例、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DM2)组31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NC)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IL-18水平,并分析其与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T2DM患者血浆IL-18水平明显高于NC组(P均〈0.05),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升高。结论 IL-18在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调节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体外培养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初探。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FITC-荆豆凝集素I、DiI-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荧光双染鉴定。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分为对照组和VEGF干预组。VEGF干预组加入不同浓度VEGF(25,50,75,100μg/L)培养48h,分别采用四氮唑溴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观察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RT—PCR法半定量检测VEGF对EPC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达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比色测定VEGF对EPCs分泌一氧化氮的影响。结果VEGF可浓度依赖性地增加EPCs数量并明显促进EPCs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VEGF可上调EPCseNOSmRNA的表达,促进EPCs分泌一氧化氮。结论VEGF可能通过上调EPCseNOSmRNA的表达影响EPCs部分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初步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其影响。方法选择老年SA患者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各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中CD+细胞以鉴定EPCs,并进一步用倒置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Ⅰ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黏附能力测定试验、改良Boyden小室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分别观察EPCs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和体外生成血管能力。结果老年SA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和体外生成血管能力也明显受损。SA组患者EPCs数量与收缩压、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老年SA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降低且功能减退,其数量降低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血清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60例T2DM患者,其中未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A组)30例、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B组)30例,另选取我院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NC)组.采用ELISA检测3组血清A-FABP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3组血清A-FABP水平依次为:NC组(9.66±2.15) ng/L<A组(19.05±3.82)ng/L<B组(36.42±8.04)ng/L;A组血清A-FABP水平与FPG、2 hPG、TC相关(r值分别为0.478、0.453、-0.387,P<0.05或P<0.01).B组血清A-FABP水平与FPG、2 hPG、HbA1c、SBP、TG、HDL-C相关(r值分别为0.388、0.408、0.380、0.435、-0.378、-0.390,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A-FABP水平仍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P<0.05). 结论 血清A-FABP是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预测T2DM合并大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取大鼠40只,随机分为NC组、DM组、依帕司他治疗组、黄芩苷治疗组。治疗16周后,测定视网膜组织醛糖还原酶(AR)活性及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发现AR活性在DM组明显升高,治疗组明显降低(P均〈0.01)。视网膜Bcl-2、Bax蛋白表达在DM组明显增加,治疗组明显减少。结果表明AR激活促进Bcl-2、Bax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参与DR的发生发展。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抑制AR活性,降低Bax、Bcl-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延缓DR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内分泌门诊5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1例)(男40例,女41例)和无冠心病组(447例)(男249例,女19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较高[分别为(60±12)和(694-8)岁,t=-8.64,P〈0.05],糖尿病病程较长[分别为(9±7)和(12±7)年,t=-4.44,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分别为6.8%4-1.1%和7.4%±1.2%,t=-3.38,P〈0.05),收缩压增高[分别为(1304-15)和(134±15)mmHg(1mmHg=0.133kPa),t=-2.26,P〈0.05];冠心病组高血压、高血脂症、脑卒中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发生率均较高(X^2=14.29、9.47、25.01、7.56,均P〈0.05)。2组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相当,但HbAlC〈7.0%比例在冠心病组明显低于无冠心病组(分别为48.1%和68.2%,0=12.1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合并脑卒中、收缩压以及他汀药的使用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8、1.11、1.47、2.72、1.03和2.41,均P〈0.05)。结论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表现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对于这些患者不能仅注重血糖的管理,还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并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金属硫蛋白及旷硫辛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及对凋亡的干预。方法32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NC)组,STZ诱导糖尿病(DM)组,糖尿病+金属硫蛋白(MT)组和糖尿病+硫辛酸(ALA)组。比较各组心脏重量/体重比值,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心肌组织凋亡。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心脏重量明显下降(P〈0.01),MT组上升(P〈0.05),TUNEL法显示DM组阳性染色细胞数最多,NC组阳性染色细胞数最少(P〈0.01),MT组阳性染色细胞数较DM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金属硫蛋白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保护作用优于旷硫辛酸,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艾塞那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脂代谢的影响。方法7~8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只,高脂组30只):对照组仅予普通饮食,高脂组予高脂喂养5周,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SD大鼠模型,3d后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干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给予生理盐水,另外2组分别予艾塞那肽或甘精胰岛素干预4周。通过Western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附睾周围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脂质合成酶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蛋白及基因表达,以及脂质水解相关酶如脂肪组织甘油三酯脂酶(ATGL)、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表达。多组定量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脂质合成酶PEPCK和FAS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ACC-1基因水平降低,脂质水解相关蛋白ATGL和PEDF基因表达升高(均P〈0.05)。艾塞那肽及甘精胰岛素治疗后,PEPCK、FAS基因及蛋白水平升高,ACC-1基因表达增加,ATGL、PEDF基因表达降低(均P〈0.05)。与甘精胰岛素组比较,艾塞那肽组PEPCK、FAS基因[艾塞那肽与甘精胰岛素:PEPCKmRNA(1.68±0.45)VS(1.15±0.24);FASmRNA(7.12±0.13)vs(1.18±0.16)]及蛋白[PEPCK(1.11±0.08)vs(0.87±0.08);FAS(1.95±0.10)VS(0.99±0.08)]水平明显升高(t=2.525、69.374、5.312、18.670,均P〈0.05)。结论艾塞那肽可促进脂肪组织甘油三酯合成、减少脂质分解,其作用强于甘精胰岛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训练(IE)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CTO患者分为训练组(1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0例),均应用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三个月的IE(采用最大程度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导致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循环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训练组患者血EPCs数量[(0.028±0.009)%比(0.044±0.016)%],VEGF浓度[(65.3±15.1)pg/ml比(98.5±17.4)pg/m1]显著增加(P=0.015,P〈0.01),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血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r=0.727,r=0.785,P均〈0.05)。结论:等长收缩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从而可能通过远隔作用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胖及非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分泌的关系。方法肥胖T2DM患者26例(Ob+T2DM组)及非肥胖T2DM患者32例(NOb+T2DM组),正常对照30名(NC组)行胰升血糖素-C-P释放试验,同步取血测定血浆Ghrelin和C-P。结果(1)Ob4-T2DM组空腹Ghrelin水平低于NC组和NOb+T2DM组(P〈0.05或P〈0.01);Ob+T2DM组FC-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高于NC组和NOb+T2DM组(P〈0.01或P〈0.05)。静脉推注胰升血糖素后,NC组Ghrdin水平显著下降(P〈0.01),肥胖及非肥胖T2DM组Ghrelin水平无显著性改变。(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分别与WC、BMI、体脂百分比、体脂重量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腰围(WC)是Ghrelin水平的负性预测因子(回归方程Y=4.814—0.0265X)。(3)Ob+T2DM组中,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分别与WC、BMI、体脂百分比、体脂重量、HOMA2-IR呈负相关。结论外源性给予胰升血糖素对T2DM患者Ghrelin抑制效应减弱;肥胖T2DM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较非肥胖患者明显降低,且与WC、BMI、体脂百分比、体脂重量、HOMA2-IR负相关;中心性肥胖T2DM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下降与IR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