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各种类型人工血管植入机体静脉后,由于血液与人工血管材料表面的不相容性和静脉内血流慢、压力低等原因,极易导致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表面固化肝素后代替犬下腔静脉的表面抗凝血性能和长期通畅效果。 方法:将壳聚糖分子中引入光敏基团后,通过光化学固定至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表面,在酸性条件下将肝素以离子键形式接枝到壳聚糖上,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表面形成光滑的肝素层。以固化肝素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与未处理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间置代替犬下腔静脉,检测其抗凝血性能。 结果与结论:固化肝素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后2周、1个月人工血管内壁光滑,仅有少量附壁血栓形成,无充盈缺损,吻合口无狭窄,通畅率达100%;未处理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后1周即显示人工血管内附有大量血栓成分,完全堵塞,形成丰富的侧枝。说明固化肝素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是一种理想的下腔静脉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背景:利用脱细胞血管基质作为血管支架具有以下优点:脱细胞血管基质保留了自然血管的复杂三维结构;脱细胞基质表面的生长因子和结构域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浸润。 目的:制备脱细胞血管基质并对其体内外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 方法:采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逐步处理猪颈动脉制备脱细胞血管基质。采用皮下植入实验、急性毒性实验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等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脱细胞基质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未释放对红细胞产生破坏溶解作用的有害元素,未引起急性溶血反应,对细胞的生长无毒性影响。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体内植入后早期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到实验观察的后期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脱细胞基质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另外,脱细胞基质材料对周边组织未产生毒性作用,伤口Ⅰ期愈合。同时组织学切片显示:支架材料与周边组织相容性好,未产生排斥反应。说明脱细胞基质材料在动物体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关键词:血管支架;生物相容性;生物材料;脱细胞血管基质;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10  相似文献   

3.
当人工血管移植体内后,材料表面会吸附γ-球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易于使血液中细胞成分如血小板黏附于表面,血小板一旦被吸附,可以变成扁平状而被激活,从而导致血小板不可逆聚集而产生血栓。在大于 6 mm口径人工血管移植中,有较高的血管通畅率,而在小口径人工血管(< 6 mm)移植中,由于低血流量状态,易形成血栓。因此有必要对小口径人工血管进行表面改性,增加血液相容性,主要改性方法有改变人工血管材料表面结构,增加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细胞黏附及人工血管材料表面的接技改性等。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工血管相对人体血管最大的优势就是来源丰富,经过生物化改造的人工血管,其特性更接近人体血管,移植后自体化程度也较高。 目的:观察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移植后1.5年内不同时期实验犬的生存、生活状况,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移植血管壁重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以猪血管为基材,经交联固定,多方位去抗原,共价结合肝素,以及偶联可黏附、富集生长因子的特定多肽等系列生化处理而制成的一种高抗凝的人造血管,管径3.5~4.5 mm。建立犬颈总动脉-人造血管端端连续缝合的动物模型,1.5年内不同时期切取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切取标本发现,移植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少、疏松。病理组织学检查:移植后8周,镜下开始发现宿主组织通过人造血管孔隙长入血管腔内参与移植血管新内膜的形成,移植后12周,镜下于吻合口处,可见新内膜表面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6个月,通畅的人造血管整段管腔内面均可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12个月,移植血管管壁VG染色尚可见支架层内有大量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生长,原先的支架结构已部分被宿主血管壁组织取代。移植后18个月,原先的支架结构已大部分被宿主血管壁组织取代。说明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新内膜形成早且完整,自然内皮化相对满意,血管壁重构和血管支架的再生能力强,生物相容和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提高生物材料组织相容性的主要办法目前主要采用预处理,但是诸多预处理方法都有缺点,如经预处理后生物组织材料常发生钙化、细胞毒性反应、抗张力强度降低等。 目的:观察未经预处理的生物支架材料的免疫原性、支架张力、细胞生长因子对支架的影响,以及此条件下制备同种活性生物脱细胞支架的方法。 设计:组织形态学层面的对比观察实验。 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完成。 材料:SPF级成年Wistar大鼠。十二烷基硫酸钠为美国BiotechGrade产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英国Peprotech Company产品;测力计为苏州电器元件一厂产品。 方法:选取新鲜大鼠下腔静脉作为实验材料,用含十二烷基硫酸钠的Tris低渗缓冲液,以改进的Booth法脱去静脉壁的上皮细胞,固定剂固定后,分别行HE染色、胶原纤维染色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摄片,并用测力计测量支架在脱细胞前后张力的改变。将支架材料进行同种异体间动物皮下埋置,观察脱细胞支架埋置局部有无红肿等免疫排斥反应。把脱细胞支架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移植于同种大鼠皮下,2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支架内血管的长入情况,使用测力计测量支架在埋置前后张力的改变。 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经脱细胞处理和移植入大鼠皮下前后张力的改变。支架内新生血管长入情况。皮下植入的支架局部排斥反应。 结果:用质量浓度为0.03%十二烷基硫酸钠的Tris低渗缓冲液与静脉壁共同孵育48 h后,HE染色、胶原纤维染色的光镜和扫描电镜显示:静脉壁完全脱去了表面的上皮细胞,又较完整地保留了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其形态学结构及支架张力在脱细胞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支架植入部位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局部切口愈合良好。支架植入2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在短期内促进新的血管长入支架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后新生血管长入最显著。移植前后支架的张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未经预处理,用含质量浓度为0.03%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低渗Tris缓冲液对制备的脱细胞支架在同种异体动物皮下埋置无排斥反应,支架强度无明显变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新生血管在支架内的生长,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栓塞是小口径血管植入后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常常对血管支架材料进行抗凝改性,以期提高其血液相容性,从而提高血管的有效通畅性。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后的内植物修复材料小肠黏膜下层的血液相容性,并探讨其体内构建小口径血管的可行性。 设计:单一样本实验。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6-01/10在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小肠黏膜下层来自农场猪。 方法:①改性:将猪小肠黏膜下层用氩等离子体处理器照射处理,氩气流量20 mL/min,照射时间分别为0, 2, 4, 6, 8, 10, 12, 14 s,接着浸入肝素钠溶液24 h。②体内抗凝血实验:将20条狗分为2组,分别植入经过改性或未改性的小肠黏膜下层缝合成的3 mm口径血管支架,与股动脉直接吻合,观察6周。 主要观察指标:①血液相容性检测:通过扫描电镜观测表面形态,并通过液滴接触角、凝血时间及血小板黏附实验检测小肠黏膜下层改性前后的抗凝性。②体内抗凝血:通过彩色多普勒和组织学检测,评价血管支架直接在体内循环血流下的长期通畅性和形成血管的可行性。 结果:①改性小肠黏膜下层膜表面呈现出均匀的微结构改变,随着等离子体照射时间增加,表面液滴接触角降低;改性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减少。②植入体内后未改性小肠黏膜下层血管支架3 d内栓塞,改性组在6周内仍保持通畅,管腔内表面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 结论:经低温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后小肠黏膜下层的亲水性、抗凝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采用血液相容性良好的小肠黏膜下层,通过仿生技术构建小口径人造血管,以期望既能及时修复血管缺损,又能形成生物血管结构保持长期通畅。 目的:观察利用改性小肠黏膜下层组织构建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修复股动脉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05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自犬隐动脉分离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分别种植于改性小肠黏膜下层膜表面,制成3 mm仿生3层人造血管。 方法:15只成年犬制备4 cm长的双侧股动脉缺损动物模型。实验组植入3层血管支架于一侧股动脉缺损处,端端外翻吻合;对照组植入单层小肠黏膜下层血管于另一侧股动脉缺损处,端端吻合。 主要观察指标: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支架的通畅情况、血管内径及血流状态。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管壁血栓附着情况、管壁内皮覆盖和管壁平滑肌细胞生长排列情况。③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壁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布情况。 结果:实验组14个人造血管早期吻合口轻度狭窄,后来管腔逐渐平滑,保持通畅,通畅率93.3%,对照组有6个发生狭窄、栓塞、破裂,通畅率60%。组织学及电镜检测实验组管腔面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管壁中有较多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对照组管壁见少量细胞,排列紊乱。 结论:改性小肠黏膜下层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修复动脉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虽然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植入体具有易于缝合、质地柔软和抗压迫等诸多优良性能,但由于血栓形成等原因,使这些材料的应用受限。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人工血管材料表面修饰与改性上,最终使其达到血管植入的要求。 目的:用共价交联的肝素-海藻酸钠水凝胶对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考察其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 设计:观察性实验。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 材料:实验所用直径4 mm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为W.L Gore & Associates, Inc.产品,海藻酸钠和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购自美国Sigma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全氟磺酸和壳聚糖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人α-凝血酶和抗凝血酶III购于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S-2238购于Chromogenix。 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首先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然后用肝素-海藻酸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以乙二胺为交联剂,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为引发剂,将多糖分子进行共价交联。用接触角表征了涂层前后人工血管表面亲水性能的变化,扫描电镜表征了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然后用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溶血试验以及凝血酶失活试验表征了涂层后人工血管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用扫描电镜表征材料表面形貌及血小板黏附情况。③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④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⑤溶血度。⑥凝血酶失活试验。 结果:① 修饰后的人工血管,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1 626 cm-1处出现了-CO-NH-基团的峰位。②修饰后人工血管的接触角由(125±1)°降低为(84±2)°。③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0.065%、较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④凝血酶失活实验结果显示,凝胶灌注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血栓形成的性能且稳定性好。 结论:肝素-海藻酸钠凝胶修饰的膨体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可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采用改良的酶学方法处理异种血管,体外获得异种脱细胞血管支架。方法 取猪的颈动脉作为基质,利用Triton和酶学方法进行脱细胞处理,采用改良的酶学方法,体外获得异种脱细胞血管支架,并且对脱细胞支架材料进行力学和组织生物相容性实验评价与鉴定。结果:应用Triton X-100、氢氧化铵和胰蛋白酶顺序处理及其改良的方法,通过改变胰蛋白酶处理时间的方法,成功脱除猪颈动脉细胞成分,获得较好的孔径和孔隙率的脱细胞支架。结论 并通过延长胰蛋白酶处理时间的方法后得到的脱细胞血管基质,具有良好的孔径和孔隙率。支架在生物力学、孔隙率、生物相容性方面符合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小口径(直径小于6 mm)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由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原因,在冠状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生物活性表面肝素涂层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为了提高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的抗凝血性能,采用新型肝素涂层——共价交联的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修饰小口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以提高其通畅性,并观察其血液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5/2007-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 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直径4 mm),全氟磺酸和聚乙烯醇购于美国Aldrich公司,肝素购于Calbiochem公司(MW12 000~ 14 000),重氮树脂由实验室自己合成。 方法:①用全氟磺酸修饰膨体聚四氟乙烯表面。②用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进行灌注修饰,在紫外光照射的条件下,重氮树脂作为交联剂,将肝素和聚乙烯醇分子进行共价交联。 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角。②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材料表面的化学结构。③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④溶血试验。⑤血小板黏附试验。⑥凝血酶失活试验。 结果:①修饰后的人工血管的接触角降低,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在2 172 cm-1和2 224 cm-1处出现了重氮基团的特征峰位。②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具有较长的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低的溶血度、很少数量的血小板黏附。③与未修饰的人工血管相比,修饰后的人工血管对凝血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涂层稳定。 结论:聚乙烯醇/重氮树脂/肝素凝胶形成的肝素涂层不仅具有很好的抗血栓形成的性能,而且具有较低的溶血度,因此显著提高了人工血管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学术背景:目前,大口径人造血管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小口径人造血管(直径小于6 mm)研究方面,由于存在血管栓塞以及组织相容性等方面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 目的:比较了几种已有的人造血管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上的区别,探寻最佳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 检索策略:由本文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ww.cnki.net)及Medline(www.pubmed.com)1985-01/2007-08与人造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小口径人造血管的顺应性有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人造血管,聚氨酯,组织相容性”;英文检索词“Vascular grafts,Polyurethane,Biocompatibility”。初检得到138篇文献,包括中文32篇,英文106篇。 文献评价: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者42篇,内容重复性的研究67篇,保留29篇中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其中动物实验和在体、离体、细胞学实验20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9篇。 资料综合:理想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是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抗凝血性及抗感染性,其中力学性能和组织血液相容性是保证血管长期稳定性及通畅性的主要因素,也是突破人造血管技术的关键。在生物相容性方面,较好的选择为聚氨酯材料。而在材料的生物稳定性能上,较佳的是不易降解的聚氨酯、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 结论:以上几种材料相较而言,聚氨酯在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上均较好,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仍可发现聚氨酯在体内会出现老化降解和钙化现象。因此,聚氨酯材料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兔腹主动脉脱细胞支架等离子体处理后血液相容性的改变。 方法 酶解方法制备兔腹主动脉脱细胞支架,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引发脱细胞支架表面改性,通过光镜观察兔腹主动脉脱细胞支架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结构的变化;电镜观察处理前后支架表面形态的改变;通过表面接触角仪测定两组支架表面的亲水性;血小板黏附实验观察处理前后支架表面血液相容性。 结果 兔腹主动脉脱细胞处理后,光镜和电镜检测见血管壁保留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未见明显细胞残留;兔腹主动脉脱细胞支架等离子体处理前后光镜检测未见明显异常,电镜检测见脱细胞支架表面呈沟槽样,沟槽间表面光滑,经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仍呈沟槽样,但沟槽间表面粗糙;兔腹主动脉脱细胞支架经等离子体处理后接触角明显减小,统计学有差异(p=0.00);血小板黏附实验中,脱细胞血管组见多量血小板黏附,而等离子体处理脱细胞支架组有相对较少血小板黏附。 结论 兔腹主动脉脱细胞支架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后,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抗凝血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可降解聚合材料3-羟基丁酸与3-羟基己酸共聚酯(3-hydroxybutyrate-co- 3-hydroxyhexanoate, PHBHHx)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可降解性。 目的:在体研究PHBHHx的血管内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脱细胞羊肺动脉为支架,以PHBHHx涂层,构建复合补片,植入新西兰兔腹主动脉内,以脱细胞未涂层羊肺动脉片作为对照。分别于植入后第1,4,12周取出移植补片进行组织学、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和钙含量测定。 结果与结论:复合补片管腔面光滑无血栓,内膜增生适度,再细胞化完全;免疫荧光染色可见新生内膜组织中类内皮细胞呈CD31阳性反应,单层连续排列,间质细胞呈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反应;复合补片的钙含量明显低于未涂层羊肺动脉片。说明PHBHHx的血管内生物相容性满意,是心血管组织工程较为理想的腔内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体外血管预处理及保存方法有多种,经过学者们长期大量的研究观察,各种方法均得到了改进,但是仍然存在弊端。因此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或者几种体外血管预处理保存方法的结合,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实践。 目的:拟通过比较玻璃化法和传统冷冻法保存处理的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后效果,找出一种更为实用且制作简便的血管处理方法。 方法:选用健康青紫兰兔96只,手术切除双侧股动脉,根据不同体外血管预处理方法将实验分为3组,即新鲜血管自体移植组、冷冻+辐照预处理血管同种异体移植组及玻璃化+辐照预处理血管同种异体移植组。血管移植后1,2,8,12周,每组取6只动物进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扫描电子显微镜、组织病理学观察,观察移植血管通畅率、动脉瘤形成情况及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周,新鲜血管自体移植组血管的累计通畅率显著高于冷冻+辐照预处理组(P < 0.05),玻璃化+辐照预处理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玻璃化+辐照处理的同种异体血管内膜及中层平滑肌增生较冷冻+辐照预处理组轻,管腔狭窄不明显,炎症反应较轻。经玻璃化法+辐照保存的同种异体血管制作程序简单,移植血管通畅率高,组织反应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同种异体血管体外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种生物材料细胞生物相容性及其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辉  梁瑜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8):7559-7562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biosafety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biomaterials. METHODS: A computer-based online search of CNKI, CBM and VIP as well as manual search were performed to collect articles about random cell control experiments and animal experiment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biocompatibility published between 1990 and 2008. A total of 28 Chinese literatures were collected, and 7 were included mainly involving the cytotoxicity test methods and blood compati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medium, experimental grouping, experimental materials, methods of observ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conclusion. In addition, biocompatibility of the biological material was analyzed to summarize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the biological safety. RESULTS: Based on experiments of biosafety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biomaterials, the cytotoxicity test and blood compatibility of various biomaterials, such as collagen, chitosan, magnetic nanoparticle, metal vascular stent, sulphurated siliastic medical grade silicon rubber, polyurethane, ceramic coatings by micro-arc oxidation, are essential for the biological safet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biomaterials have good biocompatibility. CONCLUSION: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present good biocompatibility, including collagen, chitosan, magnetic nanoparticle, metal vascular stent, sulphurated siliastic medical grade silicon rubber, polyurethane, ceramic coatings by micro-arc oxida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丝素蛋白膜用二氧化硫处理后,可表现出抗凝血活性,但丝素成膜后柔韧性及抗牵拉伸展等性能较差,如果将丝素蛋白涂覆于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表面,并对涂覆后的丝素膜进行磺酸化处理,不但解决了上述不良因素,还能显著改善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的血液相容性。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磺酸化丝素蛋白膜聚四氟乙烯复合小口径人工血管(复合血管)的制备过程,并探讨其制备过程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普通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内表面,将制备并浓缩到一定浓度的丝素蛋白溶液均匀涂覆到人工血管内表面,再次使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人工血管内表面的丝素膜进行磺酸化处理。以普通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为对照,进行接触角及磺酸化效果检测。 结果与结论:氩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接触角分别为87.7°和65.1°,涂覆丝素蛋白后接触角为106.2°,二氧化硫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接触角为92.9°;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检测对照丝素膜表面仅有微量的硫元素(0.12%)存在,经过二氧化硫等离子体处理后丝素表面的硫元素含量上升到2.89%;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中的S2p峰拟合曲线显示了复合血管表面的S原子主要是磺酸基团(-SO3H)。说明实验已制备出理论上具有抗凝血性能的血管。 关键词:聚四氟乙烯;丝素蛋白;血液相容性;低温等离子体;二氧化硫;人工血管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07  相似文献   

17.
摘要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制备的脱细胞血管基质适合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生长,但是共培养模型中细胞接种密度对血管基质上细胞覆盖率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度细胞种植在脱细胞血管基质上的生长情况。 方法:采用两步法进行细胞种植,先将不同细胞浓度血管平滑肌细胞种植在脱细胞血管基质上,培养3 d后再将不同浓度内皮祖细胞接种在平滑肌细胞-血管基质复合体上,构建片状组织工程材料,分别在内皮祖细胞种植后3 d、1周时间段获取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在脱细胞基质表面生长良好。不同浓度细胞在基质上的排布不同;提高接种的浓度有利于在材料表面快速形成致密的细胞层。提示采用两步法以合适的浓度种植细胞于脱细胞基质上,可以构建组织工程血管。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平滑肌细胞;组织工程血管;脱细胞血管基质;种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