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2015年-2020年海南省人民医院(下称"医院")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和变化趋势,为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医院收治的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科室分布、血药谷浓度分布情况、急性肾损伤发生情况,以及2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比值(AUC0~24h/MIC)的分布情况.结果:医院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和送检科室逐渐增多,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的总达标率为39.36%(581/1476),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0.65%(59/554).83例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开展了AUC0~24h/MIC监测,其总达标率为34.45%;当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为15~20 mg/L时,AUC0~24h/MIC达标率为95.00%.结论:医院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初步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下一步计划规范MIC的检测,计算出更准确的AUC0~24h/MIC,以指导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2015年-2020年海南省人民医院(下称"医院")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和变化趋势,为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医院收治的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科室分布、血药谷浓度分布情况、急性肾损伤发生情况,以及2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比值(AUC0~24h/MIC)的分布情况.结果:医院开展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和送检科室逐渐增多,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的总达标率为39.36%(581/1476),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0.65%(59/554).83例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开展了AUC0~24h/MIC监测,其总达标率为34.45%;当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为15~20 mg/L时,AUC0~24h/MIC达标率为95.00%.结论:医院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开展初步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下一步计划规范MIC的检测,计算出更准确的AUC0~24h/MIC,以指导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胃恶性肿瘤患者中开展阿帕替尼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C-MS/MS测定2021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我院胃恶性肿瘤患者体内阿帕替尼的暴露水平,分析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疗效及不同联合用药种类之间的关系,考察性别、年龄、联合用药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对稳态谷浓度的影响。结果:阿帕替尼回归直线方程为Y=0.065 12X+0.027 45,r2=0.998 7,血清样本在1.00~500μg·L-1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定量下限为1.00μg·L-1。50例患者中,血清药物谷浓度范围为10.39~364.74μg·L-1,未发现疾病状况及不良反应与药物稳态谷浓度存在显著关联。与单抗类药物联用的阿帕替尼患者血药浓度显著高于紫杉醇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影响稳态谷浓度的重要因素。结论:在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利用稳态谷浓度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有限。阿帕替尼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肾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术后患者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与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静脉注射万古霉素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脑脊液浓度及其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共收集42例患者,检测脑脊液和血清样本102例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和脑脊液浓度与给药剂量间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在4~8 mg·L-1范围内治疗有效的可能更大(P<0.05);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在低于10 mg·L-1时有效性降低(P<0.05),且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与不良反应发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万古霉素的血清、脑脊液浓度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颅内感染患者需要进行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和评价某院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病历预防用药的现状,为某院持续改进、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通过某院HIS系统,抽取某院2013年Ⅰ类切口(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冠状动脉造影术,脑动脉造影术共1872份病历。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情况逐份进行点评。结果:某院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9.22%;介入诊断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0.48%;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合理率90.4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率95.85%;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h占93.86%;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0.2%。结论:通过Ⅰ类切口手术病历点评,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特别是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了基础,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7,(29):4057-4059
目的:为万古霉素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使用万古霉素的29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用药情况、用药合理性、病原学检查结果、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疗效、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多为治疗用药,且以经验性治疗用药为主(90.30%);用药前样本送检率为61.82%,有52例(28.42%)患者检出特异病原菌。万古霉素用药不合理的有69例(23.08%),均为药物浓度不适宜。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率为43.33%,谷浓度维持在10~20mg/L的占40.00%;治疗有效率为79.39%;治疗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5.41%。结论: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前样本送检率和血药浓度监测率均偏低,有效血药谷浓度的患者比例亦低。医院应加强万古霉素的应用管理,促进临床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万古霉素药物利用评价标准(DUE),优化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17-2018年使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病例,参照国内外的药物利用评价标准,通过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分析,建立严格的DUE标准评价万古霉素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在196例患者中,用药指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用药指征符合率为27.5%,用法、用量及疗程符合率为52.0%,药物相互作用项目的符合率为33.1%。有97例患者进行了治疗药物监测,谷浓度达标率(10~20 mg·L-1)为42.3%。结论:开展万古霉素药物利用评价,有利于提高万古霉素用药的合理性,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及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为提高万古霉素应用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进行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的病例,统计分析后得到万古霉素应用存在的问题。结果共入选病例78例,发现临床中万古霉素血清药物浓度监测及临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无指证用药、给药速度不标明或标注不准确、应用剂量偏低、对特殊情况下的剂量调整方法不当以及靶谷浓度的选择不当、监测时机不当等。结论针对临床中实际存在的应用问题,通过建立万古霉素应用标准及鼓励临床药师参与万古霉素药物治疗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万古霉素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本院2005~2011年207例次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3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65.31%和42.60%。35例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患者中监测血峰、谷浓度104例次,峰浓度和谷浓度在治疗窗范围内的各占32.65%和16.36%。〉60岁组的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均显著高于〈18岁组(P〈0.05)。应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结论: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有利于实现个体化给药,从而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英夫利西单抗药物谷浓度与抗体监测对儿童克罗恩病治疗54周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8月—2023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克罗恩病的6~17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及抗体监测方式分为被动监测组和主动监测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54周结肠镜下黏膜愈合率、疾病活动度和实验室指标等结局。结果 研究共纳入77例克罗恩病患儿,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及抗体被动监测组34例,主动监测组43例,男性48例,女性29例。治疗54周主动监测组黏膜愈合率较被动监测组高,分别为80%(24/30)和46.43%(13/2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54周2组总的临床缓解率为84.42%(65/77),被动监测组与主动监测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6.47%(26/34)和90.70%(39/43),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上,主动监测组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较被动监测组显著。2组患儿抗英夫利西单抗抗体产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英夫利西单抗药物谷浓度与抗体进行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比可能提高治疗54周时结肠镜下的黏膜愈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与临床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均相酶放大免疫法监测万古霉素的谷浓度,分析医院近1年106例次患者采用万古霉素治疗后的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以及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检测的106例次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患者涉及16个科室,病原学的检测送检率达91.51%;万古霉素对大部分革兰阳性菌较敏感,其中报出1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54例次患者首次监测万古霉素谷浓度处于10~20μg/mL范围内,22例次重症感染患者调整万古霉素剂量后行二次血药浓度监测,17例次患者谷浓度处于10~20μg/mL范围内,二次血药浓度监测与首次监测相比,其结果明显好转(P<0.05);其中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失败患者27例,7例患者发生了万古霉素相关的不良反应,停药后好转。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但是万古霉素的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医生和药师仍需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其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2-2013年在新生儿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39例,对其疾病分布、病原学检查、PCT检测、药物敏感试验、用药天数、药物疗效、合并用药、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例患儿中临床第一诊断为新生儿肺炎者比例最高,为29例(74.36%);病原学送检率100%,阳性检出率69.2%;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的占77.78%;PCT送检率97.44%;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范围在15~20 μg·ml-1的为19.05%;平均用药时间(12.4±4.9)d;联合应用2种抗菌药物的比例为84.62%;抽样患儿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有效率为89.7%。结论:新生儿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疗效确切,但应进行血药浓度(谷浓度)监测,使其血药浓度维持在安全有效范围内,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李春  梁莹 《北方药学》2013,(8):129-131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评价专项活动的效果,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院2011年7~9月(整治初)和2012年7~9月(整治后)专项整治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明显下降,由24.87%下降为15.04%。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人均用药天数分别由整治初期的33.33%、79.39%、65.32DDD、84.79%、1.92天降至整治后11.82%、55.68%、35.84DDD、22.20%、0.81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的比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由整治初期的47.56%、33.29%增加至整治后的88.89%、75.21%。结论: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典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雷  赵久强 《齐鲁药事》2009,28(3):184-185
目的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医疗质量。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抗菌药物监测,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分析、汇总、反馈。结果某三级医院2007年抗菌药物占药品总收入的29.1%。随机抽查某院2007年9月和12月各30份病历,共60份病历,分非手术组、手术组两类,发现10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提示临床药师应进一步加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与分析,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结论医院应加强临床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林明琼 《海峡药学》2014,26(2):134-136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分别抽查2011年1月至6月(整治前)和2013年1月至6月(整治后)处方和病历,依据《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由整治前38.93%、46.50%、67.35%、48.67%、115DDD降至整治后19%、27.65%、57.63%、14.27%、54DDD.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min至2h内的比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的比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由整治前65.45%、15.52%、26.87%提高至整治后95.36%、66.78%、50.30%.结论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使某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地高辛的使用与治疗药物监测(TDM)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6-2020年应用地高辛的新生儿病例,对患儿一般资料、地高辛用药剂量、给药频率、给药途经、治疗药物监测情况及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4例应用地高辛的住院新生儿,其中早产儿43例,足月儿61例,维持剂量分别为(7.0±2.4)、(8.2±1.5)μg/(kg·d)。约96.2%的患儿采用q12h给药,93.3%患儿口服给药。78例(75.0%)患儿开展了TDM,以0.5~2.0 ng/mL为谷浓度参考范围,有25例(24.0%)患儿血浆药物浓度超出参考范围上限,无低于参考范围下限的病例。早产儿与足月儿按推荐剂量给药时血药浓度均为(1.7±0.7)ng/mL,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0.0%和61.8%。结论: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对地高辛较为敏感,建议密切监测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可提供新生儿地高辛个体化药学服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信息化综合防控体系在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某院收治的120例MDRO感染患者设为A组,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某院行信息化综合防控体系干预的90例MDRO感染患者设为B组,比较两组MDRO控制效果、抗菌药物使用及送检情况。结果:B组MDRO知识合格、MDRO感染上报比例高于A组,MDRO医院感染比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抗菌药物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监测可提高医务人员对MORO疾病知晓情况、MDRO感染上报,遏制细菌耐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降低MDRO医院感染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促进治疗药物监测(TDM)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89年3月~2004年3月共15年间的常规TDM15 733例有效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主要监测药物品种的构成、总体的监测结果分布情况、其中10年(1993~2002)的监测结果分布情况、监测样本的来源构成情况以及院内外样本监测结果比较。结果:在选择的有效数据中,地高辛测定次数占43.4%,其次为茶碱27.9%;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内的占45.04%,而低于治疗窗的为47.38%;10年13 345例中,监测例数逐年增加,而监测结果的构成比变化不大;样本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占75.03%,急诊室最少;院外样本占5.4%;院内样本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的比例略高于院外样本。结论:尽管监测例数不断增加,但监测结果分布在治疗窗内的比例仍然很低,有必要充分利用监测结果主动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欧阳华  王政  王美芳 《中国药房》2006,17(23):1796-1798
目的:提高临床对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自1998年~2005年所监测的应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4种抗癫痫药治疗的1443例/次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药浓度在高、低及正常治疗浓度范围内的患者分别为10.40%、36.59%、53.01%。联合用药的患者中,血药浓度在正常治疗浓度范围内者为28.45%。结论:抗癫痫药的血药浓度监测对临床调整用药剂量有指导意义;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是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评估我院治疗药物监测现状,探讨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精准提升其临床服务能力。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全年开展的6种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对照相关临床指南对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总结归纳。结果 我院2020年3681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的结果分析显示,6种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处于安全有效浓度的比例介于48.49%~61.86%之间。结论 目前我院尚有较大比例患者的稳态血药浓度超出指南推荐的安全有效范围。临床医师仍需给予更多重视,要求患者定期监测并参考临床药师建议,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