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间到我院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老年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低粘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术中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体前缘、中线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渗漏率、椎旁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较低粘度骨水泥疗效更为确切,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在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03~2022-03来我院就医的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选取69例进行分析,根据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接受保守治疗的35例纳入对照组,接受PVP手术的34例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腰椎恢复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Cobb角)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大于对照组,且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中采用PVP手术治疗,能够减轻痛感,促进患者椎体功能恢复,强化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加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胸腰部过伸位,使压缩椎体闭合复位,再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35例。结果 30例35椎体复位满意,5例复位欠佳,改用椎体后凸成形术。穿刺注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腰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可预期在床上坐起或下床活动,无因骨水泥椎体外渗漏造成神经受压症状的患者。随访6个月至28个月(平均10个月),症状完全缓解(CR)32例,部分缓解(PR)3例,CR率91.4%,PR率8.6%,有效率100%(有效率=CR率+PR率)。结论闭合复位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PVP)中不同骨水泥注入量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我院103例胸腰段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椎体体积计量组53例,根据影像学检查模拟计算病锥骨折前体积,手术注入椎体体积的13%骨水泥;对照组50例,术者根据临床经验注入骨水泥,尽可能避免渗漏,增加骨水泥注入量.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骨水泥注入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103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并追踪随访12 m.术中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和12 m 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间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计量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测量组小于对照组.结论 根据影像学检查测量值计算病锥骨折前体积,决定手术注入骨水泥剂量,可以明显提高长期临床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着重于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某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接受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进程与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下床行走时间为(6.02±1.17)d,住院时间为(19.65±2.61)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可获得确切的疗效,康复进程能够得到有效缩短,故建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指经皮穿刺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为目的一种微创脊椎外科技术。该技术由Galibert等[1]于1984年首次应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获得成功并于1987年报道,后又于1990年进一步提出该技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等,发展到现在,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系统对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y功能评分、椎体前中柱椎体平均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患者各项指标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或<0.01);各项指标在术后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6例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总渗漏率为8.22%,均无特殊不适和神经症状。结论应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的较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共4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20例。其中甲组将骨水泥通过疼痛侧椎弓根准确灌注在MR提示的水肿区,不超过中线;乙组则通过疼痛侧椎弓根将骨水泥准确灌注在病椎中间,骨水泥以中线为主,并弥散在椎体的双侧,则为手术成功。结果甲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与乙组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患者Cobb’s角、SI指数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比较疼痛侧的椎弓根进入,准确将骨水泥灌注在椎体中间的MR提示椎体上或下的水肿影区域,患者病椎强度恢复较为均衡,且骨水泥发热灭活椎体内的神经较为完全,故疼痛缓解较明显,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均采用X线片观察骨水泥分布形态,并根据骨水泥分布形态分为A组(致密型,n=118)和B组(弥散型,n=62).术后患者均门诊随访至少半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量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骨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高(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A组和B组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且B组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 PKP的弥散型骨水泥分布形态可增加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骨水泥分布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均采用X线片观察骨水泥分布形态,并根据骨水泥分布形态分为A组(致密型,n=118)和B组(弥散型,n=62).术后患者均门诊随访至少半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量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骨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高(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A组和B组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且B组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和目测类比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 PKP的弥散型骨水泥分布形态可增加水泥渗漏、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近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3例,椎体骨折部位T5~L4,单一椎体压缩骨折者22例,多发骨折41例,共116个椎体骨折,85个椎体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随访3~6个月,对本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骨水泥外渗率和术后止痛效果进行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椎体高度平均恢复(1.14±0.42)mm,骨水泥外渗率5.88%。根据WHO疼痛分级评价,本组术后止痛效果总有效率为98.4%。结论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注入减轻患者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且具有创伤小,骨水泥外渗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分析。方法为将我科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间确诊的38例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一段时间的相应治疗和恢复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康复效果、实际临床的影像学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VAS评分与术前相比都有显著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我科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其收到的临床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用以提高患者该类损伤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抽取自我院骨科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纳入的9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9,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实验组(n=49,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疼痛评分均得到显著降低(P<0.05),但是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显著更低(P <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相比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在更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运用VAS评分法、ODI评分法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患者手术前VAS评分为(7.22±1.44)分,手术后为(2.50±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前ODI评分为(3.21±0.57)分,手术后为(1.88±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在操作时应严格执行规范标准,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低黏度骨水泥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OVCF患者,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低黏度骨水泥注入,试验组给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比较2组手术前后伤椎椎体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椎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同组间椎体高度、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试验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但VAS、ODI评分术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试验组有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而对照组有11例,试验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间术后均无肺栓塞及神经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高黏度骨水泥治疗OVCF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及术后进行唑来膦酸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记录2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s角,BMD评分及VAS评分,ODI评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24 h及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及B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s角明显小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后进行唑来膦酸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骨、骨水泥序贯注入对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老年患者 PKP 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72例,分成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体外数字伤椎定位人工骨、骨水泥序贯注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rcutaneous kyphoplast,PKP)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进行治疗。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术前、术后1周疼痛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 cobb 角以及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观察患者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 cobb 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更好[观察组(3.0±2.1o)VS 对照组(6.5±3.3)];两组患者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术后1周都得到恢复,观察组患者恢复效果更明显,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 PVP 手术治疗相比,人工骨、骨水泥序贯注入在 PKP 手术治疗老年OVCF 患者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