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6例,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入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确定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摄片评价导管头端位置。结果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判断PICC导管头端进入上腔静脉的灵敏度91.7%,特异度为100%。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有效指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行三向瓣膜式PICC实时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为该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7月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00例,运用生理盐水推注法引导腔内心电图在置管中实时定位,导管放置靶区为上腔静脉内靠近右心房连接处,置管后通过胸部正位X线摄片定位评价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效果。结果该技术的可行性为100.00%。心电图引导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与心电图技术相关的并发症。与置管后X线胸片对比,84.00%的导管到达准确的目标位置。结论通过生理盐水推注引导的腔内心电图可指导三向瓣膜式PICC头端运行方向,技术安全、取材便利,能够提高导管头端到位准确性能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用于婴幼儿PICC头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80例需PICC置管的婴幼儿,根据是否采用超声心动图定位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固定导管后行X线摄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并根据结果调整导管直至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观察组(40例)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依据超声心动图用于导管头端定位,使导管末端达到最佳位置(导管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置管结束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分析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置管最佳长度的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PICC导管期间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有效引导婴幼儿PICC导管头端定位,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总结1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使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异位调整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置管前进行系统评估;置管时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可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不宜置入过深;置管后行X线胸部摄片定位;监测起搏器功能。导管留置期间,起搏器功能正常,导管安全留置52 d,患者拔管后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定位技术应用于婴幼儿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7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需进行PICC置管的婴幼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固定导管后行X线摄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并根据结果调整导管直至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导管头端定位,使导管末端达到最佳位置(导管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置管结束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组婴幼儿PICC的1次置管到位率、置管操作时间、操作满意度及置管后2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1次置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PICC留置2个月内导管异位、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定位技术应用于婴幼儿PICC置管,能提高1次置管到位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最佳位置在上腔静脉下段与右心房交界处[1-2]。最常用定位方法是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检查,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如果出现异位需进行调整,部分患者需要多次调整才能到位。但是,无法从X线上精确观察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为了提高导管的一次到位率,近年来,国内开展了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指导PICC头端定位,通过观察Ⅱ导联P波振幅的变化判断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6例设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5例设为观察组,在心电监护下置管,通过心电监护II导联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置管成功后再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导管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78.95%(χ~2=12.153,P=0.001);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21%(χ~2=4.668,P=0.031);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33%低于对照组10.53%(χ~2=5.596,P=0.034)。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采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提高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在PICC患者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实验组采用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对照组采用常规曲颈压下颌法避免导管异位,置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的异位率、患者满意度、置管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导管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可有效避免PICC导管异位,节约置管时间,降低患者身体损害和经济负担,从而提高PICC置管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中心房颤动波(f波)的变化对心房颤动患者PICC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合并心房颤动且需行PICC置管的221例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行腔内心电图,通过观察f波平均波幅的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分析f波平均波幅改变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联性.结果 203例患者出现f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辅助心电图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价值。方法选取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X线片定位PICC头端位置的方式进行置管,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和超声监测技术对患者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比较2组患者头端到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于PICC置管术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头端到位率达到93. 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 7%(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5. 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 7%(P 0. 05)。观察组患者对于PICC置管术及后期护理的满意率达到91. 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0%(P 0. 05)。结论采用超声监测技术辅助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术,能够较为精准地对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5例需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并与置管后X线片结果进行对比,形成自身对照,分析其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5.7%、尖端异位率4.3%,X线片结果提示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7.4%、尖端异位率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有特征性P波预测与X线片结果符合率98.3%,经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成功率高,能减少尖端异位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余燕平  杨仙姬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2021,19(21):2936-2938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相似文献   

14.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6例PICC患者异位入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右心房及下腔静脉的导管,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视引导下正位,正位后及时行导管头端定位,再行X线摄片导管头端定位,以X线摄片定位结果为标准,记录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置管后导管头端定位的准确率及纠正头端定位的成功率。结果36例导管异位患者正位成功率及头端定位准确率均为100%。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导管头端异位后正位是一种实用、直观、及时、安全的正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导管头端定位,使导管头端置于最佳位置的可行性、方法及其优势。[方法]选择9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心脏超声技术定位,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病人导管异位发生率、导管头端未达合适位置发生率、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导管头端未达合适位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PICC置管中运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导管头端定位,可减少从置管到定位所用时间,可准确定位,提高导管头端到达合适位置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床旁CR检查在早产儿PICC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NICU收治的需置入PICC的早产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行PICC置管后,立即行床边CR胸部X线检查,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对照组在病床不用辅助仪器进行置管,比较置入情况。结果:观察组44例位置正常,6例发生导管异位,经床边CR再次摄片纠正;对照组36例位置正常,14例发生异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CR检查对于PICC置管的定位及异位纠正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显著的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动静脉导管(PICC)术时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时的刻度出现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将2017年2月~8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前患者,实施常规PICC置管方式置管;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后患者,在常规置管方式基础上更改纱布叠放方式、调整X线定位时的体位、腹胀患者导管深度及头端开口型耐高压导管的导丝后撤长度。比较置管方法改进前后腔内心电图P波峰值刻度与X线定位最佳位置刻度差异的发生率。结果:置管方法改进后出现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刻度差异发生率低于置管方法改进前(P 0. 05)。结论:PICC置管后首次固定应使贴膜下的纱布覆盖在以穿刺点为中心的1~2 cm范围内的导管打弯处;患者在卧位时手臂外展90°置管,当进行X线定位时,尽量保持手臂位置自然下垂;患者有腹胀疾病时置管深度应比腔内心电图峰值刻度少送1 cm;头端开口型导管利用金属导丝电极进行心电定位时,需将导丝后撤至头端导管内1 cm使PICC导管头端开口达到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定义、原理、发展、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PICC导管头端的位置直接影响着PICC导管的置入与使用,置管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因操作经济简便,定位准确,受到置管护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9月入院的1000例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导管置入,两组患者在置管结束后均进行X线片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而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增加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及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结果 :实验组导管尖端异位率比对照组低(χ2=30.548,P0.001);不同置管静脉中两组导管尖端异位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有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异位率,在判断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的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以期提高PICC导管头端的1次到位率。方法将18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后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观察组在超声引导结合MST下的PICC置管时采用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观察P波形态变化引导置管然后再拍X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1次到位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P0.05);2周内2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1%(P0.05)。结论采用心电采集盒联合智能手机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不仅可提高PICC导管头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医疗花费,而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