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但是,中医体质学说仍有许多的问题尚未统一,包括体质的定义、体质的分类、体质与证的区别等。1体质的定义最早对体质进行描述的文献,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记载:“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2.
<正>儿科俗称"哑科",问而知之,医之工也,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信。小儿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和治疗用药的效果。"小儿所禀,全习父母之余,以长形质(《仁斋小儿方论》)",杨士瀛医论:"小儿所禀形质寿命长短者,全在乎精血,二者和而有妊,在母之胎中十月而生"。小儿的体质禀受于父母,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确定了小儿体质的"基调",《灵枢·本藏》:"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偏颇者;六腑者,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医体质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即有“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之论。朱丹溪《格致余论》将体型与发病相联系,提出了“肥人湿多,瘦人火多”。《景岳全书·传忠录》在“藏象别论”中,明确阐述了五脏功能强弱与体质的关系,指出“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现代医家认为体质主要是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生理上表现为在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和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及…  相似文献   

4.
《内经》关于体质差异对若干方面影响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人体生命活动的形成和发展都遵循“禀赋于先天,充养于后天”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各人先天禀受和在后天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各人的体质特性必然存在种种差异。《内经》一方面根据人群中的个体在禀赋、形体肤色、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格气质,以及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社会活动等情况,把人的体质划分为若干类型(如《灵枢·通天》有阴阳五态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有五行二十五态分类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体质的基本特性;在另  相似文献   

5.
试论阴阳人格体质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阴阳人格体质辨证青海省中医院(810000)池晓玲赵永祥按照五行属性划分人格体质,其实质是一种辨证论治、因人制宜的理论武器,是《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系统提出来的,它按照五行的属性分为五个型,每型根据五行的偏正多少分为五个亚型,计五五二十五种人...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2000多年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和《灵枢·通天》已经提出关于体质的两种分类方法,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西方医学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1]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自然人性论"中提出了"体液说"。他认为,生命现象是由土、水、火、风四种基本原素所组成,并按体型把人体分为弱型、强型、肥胖型与湿润型。之后还有德国克瑞都麦氏"体型说"、德国康德"血质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中就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又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将人分为二十五种。“先立五行金本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张仲景更是发展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的这种体质思想,在他的划时代医学巨著《伤寒论》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1体质不同,发病不同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有合病、并病、直中、本经自病、两感之不同。会病即二经或三经的复杂症状同时出现的发病形式,无先后次荣之分。《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制。(《坚,清浊一、填空与辨误(2。分)(一)、填空(10分、每小题各1分)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3、“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 4、调虚实,篇》) 5、而竭之,皆有大数。“经脉者,不可不通。珍(《灵枢·经水篇》所以决死生,处百病,”(《灵枢·经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淡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漂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素问·阴阳应象…  相似文献   

9.
根据《灵枢》有关五行人体质理论的论述,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进而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五行人的体质辨识,并根据不同的体质,施以不同的理法方药,以使阴阳平衡,五脏安和,气血通顺,达到治疗疾病,并防止病邪传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九画 临临(lǐnlǐn)高大的样子。①《灵枢·通天》: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②《灵枢·顺逆肥瘦》: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昭昭(zhāozhāo)。明亮的样子。①《灵枢·外揣》昭昭之明不可蔽。②《素问·至真要大论》:顾闻上合昭昭。③《素问·阴阳类论篇》: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亭亭淳淳(tíng tíng chǘn chǘn)。亭亭,遥远之意;淳淳,水流动的样子;享亭淳淳,形容营卫之气运行遥远而不停。《灵枢·卫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  相似文献   

11.
葛根汤加味治疗外感风寒头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之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将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其中,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或汗、浴之后,感冒风寒而得之。病因多以风、寒为主。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所说:“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中所说:“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相似文献   

12.
一、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气从四肢指趾末端走向肘膝部位各有“井.荣、输、经合”五个特定名称的腧穴,简称‘五输穴”。这些输穴的性能,各有其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故又有“五行输”之称。五输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本输》、《灵枢·结根》  相似文献   

13.
中医儿科学自萌芽时期起 ,古代医家就认识到小儿不同于成人 ,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体质方面 ,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 ,成为历代医家研究儿科学的热点问题。体质特点也逐渐成为儿科学不同于成人的核心内容。1 体质认识 ,历代沿革最早准确认识小儿体质特点的当属《内经》 ,在《灵枢·逆顺肥瘦》篇中即明确指出 :“婴儿者 ,其肉脆、血少、气弱”。言其脏腑肌肉、精血津液、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阐发 ,唐末宋初成书的《颅囱经·病证》篇中指出 :“孩子气脉未调 ,脏腑脆薄 ,腠理开疏…  相似文献   

14.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强调望诊是诊断的第一要务。《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完全"进一步指出了望诊的重要性。1五色望诊源于《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说明脏腑之气有一定的分部,五色主病有一定规律。《灵枢·五阅五使》"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更加  相似文献   

15.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16.
“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等五脏开窍理论,导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脉度》等篇,为后世临床耳疾从肾论治、鼻病从肺论治、察舌候心、诊目候肝的治法和诊法之理论根据。但是,五官与五脏之间并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应关系,而是有着复杂的多线联系的。五脏开窍说之主体  相似文献   

17.
郑魁山教授,师承祖业,献身针灸五十余年,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在针刺手法及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研究上颇多创新,兹就笔者随师所及,整理如下。 辨证立法 善用八法治病 郑老认为,针刺治病应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前提下,得当配穴,再施以不同的针刺手法,以达到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目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寒者热之;清者温之;温者清之;坚者削之”。《灵枢·经脉篇》说:“虚则补之”。历代医家对治法有很多补充和发展,如《医学入门》中说:“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  相似文献   

18.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相似文献   

19.
疼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症状之一 ,有寒热虚实之分、急慢久暂之别 ,临证时对于急性突发性的疼痛 ,应特别注意判断及时、诊断明确 ,治疗才不致失误。《内经》首开辨痛之先河 ,以《素问·举痛论》专篇论述疼痛病证 ,这给后世对疼痛的辨证论治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现就其所论的“五藏卒痛”潜陈管见 ,浅析于后 ,以就教于同道。1 “五藏卒痛”的实质“五藏卒痛” ,出自《素问·举痛论》。五藏者 ,心肝脾肺肾是也 ;卒痛者 ,卒然而痛也。卒 ,通猝 ,突然之意。卒痛即突然发作的急性疼痛。疼痛种种 ,各不同形 ,《内经》提出“五藏卒痛”自有深意。我们…  相似文献   

20.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及历代医学著作,总结出五形人的特点,得出各形人易患疾病的倾向性,从而帮助临床辨证论治。本文以其中的火形之人为例,并以此为主线,在解释原文的基础上分别对火行的特性、火形之人的体质、心理特征、易患疾病倾向性、治疗原则及养生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希望探索出火形体质人群易患疾病倾向性,为人类研究体质学说填砖加瓦,同时能对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以便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