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培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68-2269
目的观察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与对照组64例,分别给予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与常规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为73.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巨刺法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优势明显,值得优先选择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不同的针刺方法或选穴,疗效各异,因此,综合分析近3年关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研究进展,着重从针刺的选穴和操作方法两方面总结,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更规范有效的疗法提供基础,以减少面瘫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针药联合治疗的特点,强调针灸方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汾西县地处黄土高原,山高风大,周围性面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通过观察众多面瘫病例.发现若病变早期治疗不当,不利于面神经的恢复,甚至出现口眼联动面肌痉挛后遗症,所以早期正确治疗面瘫病人尤为关键。早期远端取穴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可缩短疗程,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杨骏运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三条治则治疗周围性面瘫。其将周围性面瘫分为风寒外袭证、风热侵袭证、风痰阻络证、气血亏虚证4种证型,对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患者,常浅刺、少刺;对于恢复期或者后遗症期患者,则选用滞针提拉刺法、透刺、健侧平衡对刺等方法,并辅以闪罐、电针等治疗。  相似文献   

6.
王午  姚立新 《河北医学》2012,18(8):1176
面瘫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症状和体征,如面部表情肌没有完全恢复时遗留的症状及自觉症状.具体表现:无抬眉动作或抬眉幅度低,眼上睑松弛,鼻唇沟浅,口角偏斜,刷牙漏水,面部僵硬,食滞,流泪等.面瘫后遗症是针灸科常见疑难病症之一, 治疗周期较长,且症状体征改善缓慢.我们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割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120例所有入选者均经过症状、体征及CT等检查,除外肿瘤等其他疾患所致,确诊为单纯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取面神经减压手术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结果 68例患者面部功能恢复61例;6例有效,但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4例出现轻度传导性聋,1例出现耳鸣.结论 面神经减压术虽然技术要求高,较难掌握,但它是治疗周围性面瘫非常有效的手段,早期行面神经减压术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加TDP与单纯激素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针刺+TDP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激素、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1疗程(10 d)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都采取相同的针刺疗法,对两组患者急性期病情控制、各期疗效、开始恢复时间、痊愈所需时间、并发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急性期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完全面瘫转变成完全性面瘫发展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开始恢复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针刺加TDP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邪侵犯面部经络,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颇多,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较为重要。近年来,我科已经络学说为主,参考神经生理,采用电针加TDP照射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0引言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据统计,本病在我国患病率为425.7/10万[1]。据临床观察,眼睑闭合不全为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之一。笔者用上眼睑散刺方法治疗面瘫后期眼睑闭合不全1例,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冰 《大家健康》2016,(9):238-239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回顾性分析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中医护理一段时间后,临床治愈47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根据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不同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对病症进行针对性的针灸、艾灸等中医护理能明显提升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并发症的出现几率,促进患者面部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根据面瘫的不同分期,分别采取相应的针刺拔罐疗法。结果:经治疗,200例患者中,治愈者168例,总有效率为99.5%。结论:运用针刺拔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面瘫胶囊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00例,口服面瘫胶囊配合针刺。对照组口服强的松、腺苷B12、VB1,针刺方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85%,二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面瘫胶囊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面八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5例,分别在西医常规治疗上给予“面八针”和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依据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治疗组有效率为95.6%,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面八针”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而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75例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联合牵正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结合临床疗效,对各期病程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75名病患者中痊愈36例(48.0%)、23例好转(30.7%)、有效11(14.7%)、无效5例(6.7%)。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期治疗联合牵正散加减,可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8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中医称之为“口眼蜗斜”、“口蜗”、“口僻”等。运用针刺方法治疗面瘫已被众人共识,自1997年以来,我们对8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已是众所周知,但临床发现近年来部分患者的治疗周期在延长,相当部分患者的疗程超过1个月,而面瘫超过1个月未愈往往容易出现后遗症,如口眼联动、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等。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就成为临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十几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针药结合治疗的一些做法与经验,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颜文敏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434-1435
目的观察面肌反馈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弥可保肌肉注射,维生素B1口服,超短波或微波,低中频电疗、特定电磁波辐射生物治疗仪、红外线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肌训练反馈。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78.1%),有效6例(18.8%),好转1例(3.1%),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治愈16例(50.1%),有效9例(28.1%),好转7例(21.8)总有效率为78.1%。两组间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周围性面瘫基础上辅以面肌反馈训练,可进一步增加周围性面瘫疗效,促进面神经恢复,增进面肌肌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10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108例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效果。方法: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依分期辩证施治。结果;本组痊愈97例,显效8例,好转3例。显效,好转均家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提示:患病年龄小,治愈率高;治疗时间越早疗铲越刀性期和恢复台愈率高;恢复后期易遗有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白云贵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19-119
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的症状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神经损坏所致面瘫,表现为口眼歪斜、眼裂增大,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浅或消失,口角变低或歪向健侧,皱额及闭眼不能,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发现肌肉瘫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