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是常见的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目前关于脑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逐渐明了,脑出血后红细胞开始裂解并释放出铁离子,后者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引起脑损伤。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铁鳌合剂去铁胺能够减轻脑出血后的神经损伤,本文主要就去铁胺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铁螯合剂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一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后神经缺失症状并进行动物行为学评分;处死大鼠,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含量、钠离子含量、铁离子含量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去铁敏治疗后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脑水含量和钠离子含量明显降低,血肿周围局部脑组织铁、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提高。结论:铁螯合剂———去铁敏通过螯合铁离子能明显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减轻ICH脑水肿形成。铁螯合剂可能是治疗ICH脑水肿潜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脑水肿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以及ICH与ICH+ rhEPO预处理组,后二者又分为术后第3、6、12、24、48、72小时、第7、14、21天各9小组;全部152鼠共分为19组,每组8只鼠。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ICH动物模型,rhEPO干预组于ICH建模后,每日腹腔注射rhEPO。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边脑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出血后,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随时间进行性增加,并于出血后72h达到高峰,此后HIF-1α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逐渐下降,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出血后3d内,脑组织含水量进行性增加,此后逐渐下降,脑出血Epo干预组较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低,HIF-1α蛋白阳性率较低。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降低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HIF-1α表达,对脑出血后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源性铜蓝蛋白(CP)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可能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为脑出血组和CP处理组,检测脑组织水含量及脑Na+含量的差异,观察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脑出血后3 d及7 d,CP处理组脑组织水含量明显降低,基底节脑组织Na+含量降少,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分别=2.13、2.56、4.57、3.51,P均<0.05);脑出血3 d后,CP处理组神经功能恢复也较脑出血组明显改善,尤在3 d、21 d及30 d观察点显示,CP处理组转角试验结果低于脑出血组,CP处理组前置放置试验高于脑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2、1.79、2.03;2.16、2.03、3.03,P均<0.05).结论 CP可能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种关键手段,在外科手术,肿瘤治疗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输血治疗始终存在众多的潜在危险.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损伤是多方面的,影响红细胞保存的个体和综合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如输注长时间储存的红细胞,因铁过载对受血者的不利影响,可能造成多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国外,对于输血引起的铁过载的治疗指征和处理实践已有多个共识和指南,而国内对于铁过载的发生和危害性尚未得到重视.因此,全面认识和了解输注储存红细胞对人体的危害性,预防红细胞输注后的副作用,应是临床输血医学研究红细胞输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去铁胺(DF)对遗传性或获得性贫血患者长期输血治疗后铁负荷过多的驱铁作用及安全性。方法30例反复输血的患者,根据血清铁蛋白(SF)水平采用不同剂量DF去铁。治疗前后检测其血清铁(SI)及铁蛋白(SF)水平,并观察DF治疗对血象、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的影响。结果30例患者长期反复输血后铁负荷明显增高,DF治疗6个月、9个月后,SI、SF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患者血象、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明显变化,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根据SF水平动态调整DF剂量的去铁方案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驱铁效果好、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的反应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胶原酶尾状核注射法制备动物模型.检测脑出血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组的脑系数[(82.9±3.6)×10-4比(86.1±3.3)×10-4]和脑含水量(78.75%±0.57%比79.99%±0.67%)均有显著下降(P均<0.01),脑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54.8±6.7)nmol/g比(70.-)nmol/g活性显著提高[(2.324±0.090)kNU/g(1)kNU/g<0.01.结论:葛根素对大鼠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自由基损伤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血管新生及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or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MI组)、心肌梗死+DFO组(DFO组).开胸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DFO组和MI组术前24 h分别给予DFO (200 m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TTC染色后检测心梗面积;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VEGF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微血管密度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DFO组心梗面积明显低于MI组,梗死边缘区微血管密度高于MI组、Sham组和Nor组.MI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表达明显比Nor组和Sham组高;DFO组心肌组织VEGF蛋白比MI组表达进一步上调.VEGF mRNA的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变化一致.结论:DFO可以减少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梗面积,促进缺血区域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与上调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体受体2型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后6,24,48,72h,7d及假手术6组。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中等量(50μL)自体动脉血脑出血模型,分别对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动态行为学评分,观察脑损伤程度;用干-湿重法行脑含水量测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用单克隆补体受体2型抗体检测病灶周围脑组织补体-受体2型表达。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均于48h达到高峰,补体受体2型的表达高峰为24~48h,即补体受体2型表达与脑水肿及脑损伤存在时间上相关,且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体受体2型在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和脑水肿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脑细胞功能保护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了实验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
11.
N-乙酰半胱氨酸复合去铁胺治疗改善脓毒症大鼠存活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应激反应在多器官衰竭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近国外学者报道了合成抗氧化剂 N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去铁胺治疗脓毒症大鼠的研究结果。实验选取雄性 Wistar大鼠 ,体质量 30 0~ 35 0 g,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造成大鼠脓毒症。将大鼠随机分成 4组 : 组动物于 3、6、12、18和 2 4 h皮下注射 N 乙酰半胱氨酸 2 0 m g/ kg,3和 2 4 h皮下注射去铁胺2 0 m g/ kg; 组采用基础支持方法 ,即盲肠结扎穿孔术后即刻和术后 12 h给予生理盐水 5 0 m l/ kg,每 6 h给予头孢曲松 30 mg/kg和克林霉素 2 5 mg/ kg; 组给予 N 乙酰半胱氨酸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依赖输血的血液病所致铁过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长期依赖输血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去铁胺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肝、心脏功能改变及去铁胺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缓慢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个月及3个月对去铁胺治疗的总反应率分别为37.5%和62.5%,观察到不良反应少且可耐受。结论:静脉缓慢注射去铁胺治疗输血依赖性铁过载血液病有效、安全,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患者值得坚持用药。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补体受体2型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出血后6,24,48,72h,7d及假手术6组。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中等量(50μL)自体动脉血脑出血模型,分别对脑出血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动态行为学评分,观察脑损伤程度;用干-湿重法行脑含水量测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用单克隆补体受体2型抗体检测病灶周围脑组织补体受体2型表达。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均于48h达到高峰,补体受体2型的表达高峰为24~48h,即补体受体2型表达与脑水肿及脑损伤存在时间上相关,且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体受体2型在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和脑水肿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脑细胞功能保护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了实验学数据。 相似文献
15.
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脑水肿导致脑疝形成。因此,如何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是降低脑出血死亡率的关键。我们选择符合条件的8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了病变侧亚低温对脑出血所致的脑水肿的影响,探讨了脑出血治疗的新途径及应用医用半导体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创伤细胞凋亡和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实验性脑创伤后细胞凋亡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脑创伤模型,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计数每高倍镜视野下凋亡细胞数.结果 rhEPO治疗组较对照组外伤侧脑组织含水量降低,细胞凋亡数减少,不同剂量rhEPO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rhEPO能显著降低脑外伤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对外伤后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干预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16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假手术组(15只)、常温实验组(75只)及亚低温实验组(75只)。亚低温实验组于脑内注血后给予持续4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h,24h,72h,5d及7d时进行脑组织水含量、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测定,并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MMP-2/9表达水平。结果常温实验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及MMP-9表达水平均于术后6h时开始增高,于72h时达到高峰,至术后7d时仍明显高于常温假手术组;MMP-2在术后24h才开始有少量表达,于术后5d时达到高峰,至7d时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亚低温实验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及MMP-2/9的表达情况均与常温实验组接近,但其各项指标数据均较常温实验组明显降低。常温实验组和亚低温实验组大鼠MMP-9的表达与脑组织水含量及BBB通透性的变化均呈正相关,而MMP-2的表达与二者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亚低温干预可能具有抑制脑出血后MMP-2/9表达的作用,从而保护BBB,减轻脑水肿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龄大鼠脑水肿及补体表达的差异。方法使用不同龄SD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分别观察3、7、14、21d时脑组织水含量,神经功能,补体C3、C9的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首先对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老龄大鼠与成年大鼠脑水肿发生时程相仿,但水肿程度老龄大鼠轻于成年大鼠;补体C3及C9均有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这些补体表达主要集中在血肿周围的脑组织,1周左右表达最强,3周基本消退。老龄大鼠的补体表达情况明显弱于成年大鼠;成年大鼠组神经功能恢复较老龄大鼠组更为良好,可能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在神经功能恢复中起更主要的作用。结论年龄是脑出血后影响预后重要因素,尽管老龄组脑水肿和免疫反应较轻,但神经功能恢复欠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和氧化应激产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性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HBO治疗,氧压力为0.20~0.25 Mpa,治疗时间为10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测定两组血肿周围水肿区域表现扩散系数(ADC),以了解患者脑水肿程度。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两组丙二醛(MDA)、氧化应激产物超氧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3、4周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肿体积、绝对水肿体积、相对血肿体积、ADC值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O、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联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能有效减轻脑水肿症状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