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收肌管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nfiltration between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capsule of the knee, IPACK)阻滞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前交叉韧带断裂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收肌管+IPACK阻滞)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40岁,平均(24.43±6.39)岁。对照组(收肌管阻滞)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38岁,平均(26.23±5.46)岁。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和动态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 NRS)评分,术后24 h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术后48 h自控静脉阵痛按压泵(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按压次数和地佐辛使用人数。结果 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静息和动态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对42例接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实施术前心理疏导、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康复指导等围术期间整体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3~6个月,膝关节疼痛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缓解。未出现切口感染、膝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95.60±1.26)分,显著优于术前的(57.87±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腘丛神经阻滞(PPB)联合收肌管阻滞(AC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初次进行全身麻醉下单侧TKA的患者60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50~80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PB联合ACB组(P组)和ACB组(A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P组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ACB,后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行PPB,A组单纯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ACB。记录术中瑞芬太尼总量和手术时间。记录术后4、8、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1、2、3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术后4、8、24 h患肢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P组术后4、8、24、48、72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时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主动屈膝最大角... 相似文献
5.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损伤后膝关节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膝关节镜下重建手术结合专业化的康复训练对损伤的ACL进行治疗.重建手术是修复ACL解剖结构的关键,康复训练则是恢复膝关节功能和帮助患者重返运动的重要保障.随着重建技术的改进和ACL生物力学及功能研究的深入,ACL术后康复的理念和方法也发生了改变.本文着眼于ACL重建术后相关功能的恢复,重点探讨目前ACL术后康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总结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进展,以期发现获得更好临床效果的ACB方式。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ACB的相关文献,对ACB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近年来,多模式镇痛已成为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的主要方法,其中ACB能够提供等效、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更好地保存股四头肌功能,替代了“金标准”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在临床操作中使用0.2%罗哌卡因行ACB,首次负荷剂量为15~30 mL,持续负荷剂量<8 mL/h,能够提供与FNB等效的镇痛效果,同时对下肢肌力影响较小,相对安全有效;但医务人员仍需警惕患者跌倒可能性。在采用局部麻醉药物行ACB中联合应用辅助药物如右美托咪定、地塞米松等,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1μg/kg右美托咪定神经周围给药可能同时兼顾安全性和镇痛疗效。结论 ACB是膝关节置换术后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由于收肌管内神经结构的高度变异性,收肌管解剖、ACB的最佳阻滞方法和阻滞位置存在较大争议,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65~80岁,体重55~82 kg,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连续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后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收肌管阻滞,然后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坐骨神经阻滞,两组分别注入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20 ml后,置入神经丛导管,连接PCA泵。记录术后4、8、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改良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4~24 h的静息VAS评分,4~48 h的活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明显减少(P0.05)。术后24 h两组改良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均恢复到0级。两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连续收肌管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80例接受膝关节镜下前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做精心的护理,着重于术前康复训练指导.结果随访6-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镜下微创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定位准确,固定更加牢固和早期功能康复,同时减少手术创伤。1997年10月至1999年4月应用膝关节镜下挤压螺钉固定骨-髌腱(中1/3)-骨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新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74例,并取得良好效果。结果 表明该方法手术创伤小,骨道定位准确,能做到等长重建。由于充分利用了髌腱这一较为理想的自体材料,两端带有骨块,重建的韧带最终可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作根据临床实践,结合全部病例,重点总结介绍了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收肌管阻滞(continuous adductor canal block,CACB)的两种给药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镇痛效果及早期活动的影响。方法接受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7例,男13例,女54例,年龄18~85岁,BMI 18~30kg/m~2,ASA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恒速输注给药组(A组,n=34)和间断给药组(B组,n=33)。术毕行超声引导下CACB,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20ml。两组均连接电子输注泵行术后镇痛,镇痛泵配方为0.2%罗哌卡因240ml。A组恒速输注5 ml/h;B组自动给药每次5ml,间隔时间60min。两组单次按压剂量5ml,锁定时间30min,持续输注48h。记录术后不同时点镇痛泵用药总量、地佐辛使用量、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屈曲角度和步行距离以及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置管处渗血渗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后12、24h镇痛泵用药总量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48h地佐辛使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术后24、48h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5),术后48、72h步行距离明显长于A组(P0.05)。两组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CB用于TKA术后镇痛,与恒速输注给药方式比较,间断给药的输注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同时不增加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13.
14.
髌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鸿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4(3):192-194
作者对140例髌韧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进行临床研究。疗效的主观评价(Lysholm评分法)平均为88.2分;临床膝关节稳定性测试105例(74.80%)前抽屉试验阴性;114例(81.40%)Lachman Test阴性;Stryker膝关节测量器检查结果121例(86.43%)阴性,本文结合文献评价髌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全麻下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患者术中止血带相关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择行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18~64岁,BMI 17~28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全麻组(B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43例。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联合全麻,C组仅行全麻,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麻醉诱导时(T0)、止血带充气即刻(T1)、止血带充气后60 min(T2)、止血带充气后90 min(T3)、放松止血带即刻(T4)、放松止血带后10 min(T5)的HR和MAP,于T1、T5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和乳酸(Lac)浓度。记录入PACU即刻(T6)、术后6 h(T7)、12 h(T8)、24 h(T9)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氟比洛氛酯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神经损伤、寒颤、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1时比较,T5时两组血清MDA和Lac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5时B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5时B组MDA和Lac浓度明显降低(P<0.05),T6、T7时B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B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用总量明显减少(P<0.05),B组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氟比洛氛酯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T8、T9时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神经损伤、寒颤、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可减轻止血带相关反应,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MDA及Lac等生成,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复合硫酸镁用于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107例,男66例,女41例,年龄25~60岁,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6)和对照组(n=51)。两组均在全麻诱导前实行超声引导患侧股神经阻滞,研究组给予0.25%左布比卡因和2%硫酸镁混合液20ml,对照组给予0.25%左布比卡因20ml。记录股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记录术后4、6、12、24和48h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记录术后48h内追加镇痛药情况、曲马多用量、术后48h满意度评分和术后48h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h硫酸镁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硫酸镁组需追加镇痛药5例(8.9%),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例(19.6%)(P0.05);硫酸镁组曲马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硫酸镁组股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复合硫酸镁应用于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可以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持续时间,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减少镇痛药物应用,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连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和连续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对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单侧TK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连续ACB组(A组)和连续FNB组(F组).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两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行超声引导下ACB和FNB,并放置神经周围导管.术毕经神经周围导管予0.2%罗哌卡因实施患者自控周围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运动(膝关节被动屈曲45°)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和患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术后1、2、3、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膝90°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 两组术后静息和运动NRS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 h内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息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A组术后1、2、3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明显大于F组(P<0.05),但膝关节最大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ACB和连续FNB可为TKA患者提供等同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对早期功能康复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华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5):470-47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常见的运动伤、交通伤,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膝关节镜下ACL修复重建术在国外已广泛开展。膝关节镜技术治疗ACL损伤的优点是:不切开关节囊,组织损伤小,术中定位准确,感染机会少,无明显合并症,术后康复快,是目前ACL损伤治疗最佳的外科手术技术[1]。术后配合专业理疗师研究制定的一系列科学性强、简易可行的康复治疗计划,进一步促进了ACL损伤治疗水平的提高。本文根据国外目前关节镜下重建ACL手术开展现状,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重建ACL材料的选择重建ACL的材料主要有自体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膝关节皮温变化的特点。方法2015年7月~2016年10月我院63例ACL重建,检测术前和术后3、6、12周(23例)双侧膝关节及周围皮肤温度,观察术后膝关节肿胀情况。结果健侧膝关节术前膝前方皮温低于膝内侧、膝外侧、髌骨上缘上方10 cm处大腿以及髌骨下缘下方10 cm处小腿皮温(P<0.05)。患侧术前、术后3和6周膝前与膝内侧温差差异有显著性(χ^2=41.608,P=0.000),术后3周患侧膝前和膝内侧温度接近,温差明显小于术前(P=0.000),术后6周温差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69)。不同时间(术前、术后3和6周)膝前、膝内和外侧和大腿患侧皮温明显高于健侧(P<0.05),小腿患侧和健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周仅39.1%(9/23)的患者双侧膝前温度差>1℃。术后3、6周膝关节肿胀患者较不肿患者膝前温差明显升高(Z=-3.821,P=0.000;t=-5.181,P=0.000)。结论正常膝关节膝前方皮温较低,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3、6周时皮温高于健侧,12周时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IPACK阻滞联合ACB组(IA组)和SNB联合ACB组(SA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取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IA组行IPACK阻滞(20 ml)和ACB(10 ml);SA组行SNB(20 ml)和ACB(10 ml)。确认阻滞效果后,实施喉罩全麻。手术结束后,患者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前1 d、离开PACU即刻、术后4、8、24、48 h及术后90 d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离开PACU、术后4、8、24、48 h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力。结果与SA组比较,IA组镇痛效果并不劣于SA组,VAS疼痛评分差值的95%CI上限均低于预设值1.0。IA组小腿三头肌肌力在出PACU即刻、术后4、8 h明显优于SA组(P0.001)。两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ACK阻滞联合ACB可提供与SNB联合ACB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小腿三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