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俊英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6)
目的分析探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心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均具有明显优势,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36)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川芎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并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极化液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川芎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且控制UAP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川芎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安全性能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有效率。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5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组间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TC(5.05±0.72)mmol/L和LDL-C(2.61±0.73)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2±0.64)mmol/L和(3.14±0.67)mmol/L;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84.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观察组为(7.8%),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调节血脂水平,提升疗效,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为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关托洛尔、硝酸甘油、钙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及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前后hs.CRP、IL-6水平及6个月后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1.998,P=0.0042);心电图疗效评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1.948,P=0.0075)。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能降低hs-CRP、IL-6水平,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小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7,(1):82-85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15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0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阿托伐他汀治疗)与联合治疗组(10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等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组(94.5%比76.4%,P<0.01)。两组治疗后hsCRP、IL-6、总胆固醇(T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hsCRP[(5.35±1.37)mg/L比(3.36±1.25)mg/L]、IL-6[(17.36±4.58)pg/ml比(12.28±3.24)pg/ml]、TC[(7.69±1.20)mmol/L比(4.35±1.20)mmol/L]、TG[(3.35±1.02)mmol/L比(1.29±0.25)mmol/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3.7%比16.0%,P=0.00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小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比较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UAP患者55例,分别于服药前、服药1周后、服药1月后空腹抽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UAP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服药前与服药1周及1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TS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不仅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而且还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这一作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UAP患者 85例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n=30 )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 (n=30 )及噻氯匹定治疗组 (n=2 5 )。所有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 30 0 mg/ d的基础上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1次性给予氯吡格雷 (波立维 ) 30 0 mg,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给予波立维 75 mg/ d,噻氯匹定组给予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 ) 2 5 0 mg/ d,观察 3组患者治疗前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给药 2 h后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及噻氯匹定组给药 3d后患者血浆 GMP- 14 0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变化。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GMP- 14 0含量及 MPA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 .0 1) ,组间血浆GMP- 14 0含量及 MPAR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氯吡格雷起效迅速 ,首剂负荷剂量 30 0 mg服药后 2 h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 ,可达到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连续 3d抑制血小板激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何宏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254-125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6)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纳入本次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方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3.33%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6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3.33%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的3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氯吡格雷治疗具备显著疗效,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4月2005年5月,我们以氯吡格雷治疗8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150例同期收治的UAP患者,男105例,女45例;年龄(51.2±8.8)岁。纳入标准:①心绞痛分级(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标准)23级;②心功能23级;③无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禁忌。排除标准:①曾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全身性血液系统疾病;④并发炎症感染或肿瘤性炎症;⑤严重的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63例,其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内皮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ET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心电及血常规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谢雅琴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13)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为(4.72±0.47)mg/L、TNF-α为(38.76±3.88)ng/L、IL-6为(15.29±1.53)ρ/pgL,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1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确诊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低危险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高危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66.7%,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缺血总时间、次数以及总负荷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n=42)和对照(n=40)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控制心绞痛、调脂、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给予负荷量300 mg,之后75 mg,一日一次口服.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等,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P<0.05),两组均无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及并发症.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以及对UA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UAP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以及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6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平均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可靠,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肖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4):20-2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已确诊的86例UAP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氯吡格雷。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改善效果、心电图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心绞痛改善效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58.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明显改善UAP患者的症状,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新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11)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研。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接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抽取60例,按照数字单双原则将30例单号设置为观察组,将30例双号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柴志勇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2):160-161
目的:探讨氯吡恪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1次/d,对照组除不用氯吡格雷外,其它治疗相同,分别记录入院时及治疗四周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状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时ST↑↓的程度、总缺血时间、缺血总负荷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闭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7):1120-1121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5,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