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一步探讨大肠癌的内在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对各数据库内收录的从中医角度研究大肠癌的文献进行梳理,统计明确提出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文献的各证型病例数和频率。结果:大肠癌的辨证分型(无明确指出手术前后或化疗前后)为实证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以气血和脾肾肝三脏虚衰为主;比较大肠癌手术前后辨证分型,发现术后的证型变化总体上实证例数减少,虚证例数增加,疾病后期大多演变为气血两虚证和肝脾肾虚衰证;而大肠癌化疗前后的辨证分型显示,患者多次化疗以后,湿热瘀毒等实证减少,脾肾肝胃等脏器虚衰之虚证增加;分析百余名医家对大肠癌证型的认识,发现实证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以气血和脾肾肝三脏虚衰为主。结论: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为实证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以气血和脾肾肝三脏虚衰为主;手术及化疗后实证比例减少、虚证比例增加,尤以气血和脾肾肝三脏虚衰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整理分析10年来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情况,探索证型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1998—2008年间中医辨证施治大肠癌的文献。结果:大肠癌辨证分型中常见的为两证组和,单证次之;虚实辨证中虚证或实证较虚实夹杂多见;证型分布依次为脾肾阳虚、脾虚夹杂、湿热下注、肝肾阴虚、气虚血亏、瘀毒内结、脾虚型、气滞血瘀、湿热蕴毒等9种,其中脾虚这一病机在大肠癌的发病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中医辨证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大肠癌中医辨证施治规律、便于规范大肠癌的中医治疗;方法:本文就近3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病因中正虚是以脾虚、肾虚为主,邪实以热毒、瘀血、湿热为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证、瘀毒证;结论:大肠癌的中医辨证施治是有规律可循,但目前的文献报道难以反应中医辨证治疗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分布主次,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网络数据库中西医学期刊,从383篇论文中收集中医治疗大肠癌确诊病例4 543例,对32种证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比较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结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与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相关,其证型结构的排列主次可为制定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的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20例大肠癌患者的糖代谢水平和中医证型情况,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20例大肠癌复查患者的基线资料、血糖水平及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纳入120例大肠癌患者中,复发转移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转移患者(P=0.013);男性复发转移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各中医证型患者糖代谢水平参差不同,其中瘀毒内阻证空腹血糖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次之。经t检验,只有瘀毒内阻证的复发转移患者与未复发转移患者的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大肠癌瘀毒内阻证患者糖代谢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常见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63例大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大肠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表收集临床资料,并对中医症状和专家经验辨证证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症状学方面,大便下血、里急后重、大便黏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大肠湿热症状、体征表现尤为突出;其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大便稀溏、舌淡、脉细等虚证症状和体征表现也颇为突出。证型统计以大肠湿热证频率最高,其次依次为脾胃气虚证、气血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等虚证证型等。且大肠湿热证常与其他证型以复合证型形式出现,表明大肠湿热为大肠癌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证候类型。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瘀毒阻滞证等在大肠癌证候类型中发生频率较高,似可作为大肠癌的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癌中医证候、症状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既往治疗情况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9例胰腺癌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基本信息及证候统计分析,选择临床常见的6种基本证候(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热毒瘀结证),按照相关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描述性统计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规律,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证候与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临床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以及既往治疗情况等的相关性。结果 胰腺癌患者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较为常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纳差、乏力、腹痛等。中医证候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脾虚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热毒瘀结证。中医证候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以及是否有淋巴转移、是否接受手术及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等胰腺癌患者中的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气滞血瘀证与年龄呈正相关,与病程呈负相关;化疗是肝肾阴虚证的危险因素;性别为男性是气血亏虚证的保护因素。结论 ...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采用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血流特征。方法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58例乳腺癌患者依据中医证型分为肝郁痰凝证组(26例)、冲任失调组(20 例)、正虚毒盛组(12例)。各组均给予常规超声和SMI检查,分析比较乳腺癌不同中医证型结节的常规超声特征及各组间超微血流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各证型超微血流特征。结果 二维超声比较肿块的大小、边界、形态、纵横比、血流、钙化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不同中医证型乳腺恶性结节大小、钙化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中医证型乳腺恶性结节血运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肝郁气滞证组SMI血管数目级别以0级居多,肝肾阴虚证组血管数目级别以Ⅰ级和Ⅱ级居多,正虚毒盛组血管数目级别以Ⅲ级居多。肝郁气滞证组彩色血流分级0级比例多于正虚毒盛组、肝肾阴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虚毒盛组彩色血流分级Ⅲ级比例多于肝郁气滞证组、肝肾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分级肝郁气滞证组Ⅰ级比例居多,肝肾阴虚证组Ⅱ级比例居多,正虚毒盛组Ⅲ级比例居多。肝郁气滞证组病理分级Ⅰ级多于正虚毒盛组、肝肾阴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虚毒盛组病理分级Ⅲ级多于肝郁气滞组、肝肾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超微血管可以有效的判定不同中医证型乳腺癌患者超微血管特征,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中医辨证分型的规律并初步观察预后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1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观察其预后标志物水平,包括肿瘤TNM分期、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 ER)、抗转移癌基因( nm23)、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结直肠癌抑癌基因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水平,分析重点证型结直肠癌预后因子的差异,推断常见证型的预后。结果:气血虚衰型、湿瘀毒热型、脾肾阳虚型是最常见的3个证型,其中TNM分期、ER、nm23、p53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0.05);气血虚衰型的MMP-9、VEGF阳性率最低( P〈0.05);湿瘀毒热型的MMP-9、VEGF阳性率最高( 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早期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不同中医证型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泌乳素腺瘤患者中医症候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中医症候临床调查表,收集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中医症候四诊信息资料;通过运用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各中医证候下四诊信息分布特点。结果垂体泌乳素腺瘤中医证型气血亏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睡眠和情志,其年龄、病程分布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明确垂体泌乳素腺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肾炎患者166例,采用SPSS 15.0建立数据库,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证以脾肾阳虚最为多见,其次是肾气虚兼有肺脾两虚证,而肝肾阴虚证在临床上相对少见;标证以湿热证最为多见,其次是血瘀证,而单纯属水湿者并不多见,说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多属虚实夹杂,脾肾阳虚为本虚,而湿、热、瘀是最主要的标邪。结论:慢性肾炎的不同证候在临床分布上存在差异;中医本证以脾肾阳虚证为多,标证以湿热证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chronic kidney disease-renal anemia, CKD-RA)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CKD-RA的精准辨证和规范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49例CKD 3—5期非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肾功能、贫血、铁代谢等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医证型分布与CKD分期、铁缺乏、贫血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CKD 3—5期的肾性贫血患者本虚证以肝肾阴虚证(36.95%)为主,主要分布在CKD 4期;其次为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在CKD 3期;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在CKD 5期所占比例相同。69.88%的患者表现为虚实夹杂,脾肾阳虚兼水湿证最多见;肝肾阴虚在兼湿热证、血瘀证和浊毒证中均占比最高。与单纯的RA比较,伴有铁缺乏的RA患者在4种中医证型中的占比有显著性差异(χ2=7.813,P=0.049)。肝肾阴虚证在伴有铁缺乏的RA患者中比例较高,与脾肾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气血两虚证患者血红蛋白均低于其他3种证型(P<0.05),血清铁高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临床症状特征和中医证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10例未驱铜治疗的WD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及中医证候。结果 410例WD患者多为青少年,以锥体外系统损害和肝损害症状为首发症状,以无症状转氨酶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15岁以下者,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为主;15~30岁者仍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为主,但湿热内蕴型、肝风内动型、气血两亏型比例明显增加。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病程相对较短,肝风内动型病程相对较长。结论 WD多在青少年发病,以肝、脑、肾损害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肝风内动型为主要中医证型,发病早期以肝肾不足型、肝肾阴虚型多见。  相似文献   

14.
TIMP2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TIMP2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 ,探讨TIMP2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热伤阴、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和气血双亏六型胃癌组织的TIMP2mRNA表达 ,并对其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证型之间TIMP2的表达存在很大差异 ,肝胃不和型表达较高 ,胃热伤阴、瘀毒内阻和气血双亏三型的表达有所下调 ,而脾胃虚寒和痰湿凝结两型表达明显下调 ,其中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寒型、痰湿凝结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TIMP2在不同证型发生转移的过程所起作用不同 ,不同证型的转移机制存在差异。TIMP2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形成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067-2072
【目的】探索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不同性别、年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糖尿病病程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并发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1)性别、年龄分布: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以女性为主,占88.33%(265/300),而男性较少,仅占11.67%(35/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以60~70岁年龄段为主,其次为70~80岁和50~60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夹痰瘀证为主,占87.67%(263/300),与非肝肾阴虚夹痰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均以肝肾阴虚夹痰瘀证为主;湿热互结证主要集中于40~50岁,肝肾阴虚夹痰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主要集中于60~70岁,阴阳两虚证主要集中于80岁以上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糖尿病病程≥120个月(10年)以及发病期间FBG≥7 mmol/L、2hPG≥10 mmol/L、HbAlc≥7%的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以女性为多见,肝肾阴虚夹痰瘀证是其最常见证型,且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所不同;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及FBG、2hPG、HbAl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分期、并发症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和中医证候学积分,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型、临床分期、并发症与预后。结果: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以血瘀血热型为主,中、晚期分别以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较为多见,5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预后与小于3种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治疗采用通里攻下法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复杂,虚实及毒瘀互结多见,治疗需顾护正气,肝脾同调,同时注重结合地域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主要中医证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1868例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探讨其常见证型与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HB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42.3%)、湿热蕴结证(23.1%)、肝郁气滞证(11.9%)、肝肾阴虚证(5.7%)、瘀血阻络证(5.3%)、脾肾阳虚证(3.4%);HBeAg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9.010,P〈0.01),与肝郁气滞证(OR=0.335,P〈0.01)、肝肾阴虚证(OR=0.215,P〈0.01)、瘀血阻络证(OR=0.506,P〈0.05)、脾肾阳虚证(OR=0.111,P〈0.01)均呈负相关;HBeAb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3.489,P〈0.01),与肝肾阴虚证(OR=0.356,P〈0.01)、脾肾阳虚证(OR=0.108,P〈0.01)呈负相关。结论CHB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CHB主要中医证型与病毒学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246例患者,收集相关中医四诊资料,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聚类分析,对每种类型进行主成份分析,判定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归纳出证型。【结果】纳入研究的骨质疏松症的四诊条目共47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腰脊痛、苔白、头晕、舌淡胖等。聚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4型分散性最好,证型分布清晰,所有分型中以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为最多,分别占34.7%和30.1%。【结论】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四型较符合临床实际,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以肾虚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皖北地区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观察表与调查方法,用Excel建立相关数据库,对症状、体征和证型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结果:皖北地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血感染;临床症状以乏力、气短为最多见;HIV期以气血两亏型为最多见,AIDS期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和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为前4位复合证型.结论:AIDS中医临床症状特征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气血津液俱亏,湿毒瘀虚同在",证型特征是"复杂多变,以虚为本,多脏腑受累",病情呈现渐行性发展、渐进性加重之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输卵管阻塞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别及两者间中医证型分布有无不同。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对93例PCOS和89例输卵管阻塞女性不育患者进行心理测评。中医辨证两组间按肾阴虚、肾阳虚、痰湿、血瘀不同分布进行比较。结果:SCL-90其他项目因子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间差异不显著,但PCOS患者强迫因子分高于输卵管阻塞患者,出现轻度强迫症状的比例较输卵管阻塞患者为多,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抑郁因子分则输卵管阻塞患者显著高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0.01),HAMD检测提示输卵管阻塞患者出现严重抑郁者多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0.05)。而中医证型分布中PCOS肾阴虚证及血瘀证较多见;具体分型以肾阴虚兼痰瘀证和肾阴虚兼血瘀证多于输卵管阻塞患者组。结论:PCOS与输卵管阻塞患者心理障碍各具特点,具有生殖内分泌异常的PCOS患者心理障碍异于输卵管阻塞患者,以强迫症状多见,而中医辨证肾阴虚证及血瘀证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