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四种证型的早期痛风的能谱CT表现,探究相关性,为其中医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80例早期痛风患者,辨证分为湿热蕴结型、痰浊阻滞型、瘀热阻滞型及肝肾阴虚型4组,并做能谱CT检查及综合分析。结果 男54例,女26例;年龄19~65岁,中位年龄48岁,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最多(44例,占55%),肝肾阴虚型最少(7例,占8.75%),痰浊阻滞型(18例,占22.5%),瘀热阻滞型(11例,占13.75%)。累及关节96个,共检出尿酸盐结晶227枚。湿热蕴结型手足小关节发病率高于痰浊阻滞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证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滞型尿酸盐结晶数量较其它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滞亚型结晶≥0.6cm组发生率高于湿热蕴结、瘀热阻滞、肝肾阴虚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能谱CT可较好地诊断早期痛风患者,并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和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2.
痛风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痛风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及相关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痛风组选取痛风患者108例,同时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相关指标,并对痛风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程及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痛风组男女比例为17∶1,湿热蕴结型多见(46.3%),81.5%的痛风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高嘌呤饮食诱发最为常见(86.4%),72.2%的患者首发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组体质量指数(BMI)、血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痛风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湿热蕴结型ESR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证型(P<0.01).结论 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复杂多样,但以湿热蕴结型多见,常伴肥胖及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卢芳教授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整理病案,介绍卢芳教授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丹溪痛风方组成、方义,阐述丹溪痛风方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依据,并附临床医案验证。[结果]卢芳教授认为痛风病位在关节,湿热是导致肢体关节红肿痛、痛风发作的主要原因,痰瘀为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治疗上既要运用清热利湿之法,又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故选用丹溪痛风方加减治疗。此方优势在于可以治疗湿热与痰瘀等复杂致病因素所致的痛风,而且运用丹溪痛风方结合经典方剂或自创方剂加减,能够对痛风进行个体化治疗。所举验案中患者辨为湿热蕴结、痰瘀互阻证,卢芳教授拟清热利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之法,采用丹溪痛风方与自创四藤二龙汤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结论]卢芳教授认为,丹溪痛风方可以治疗湿热与痰瘀等复杂致病因素所致的痛风,而且无论痛风各期均可运用。丹溪痛风方的现代应用,正是对丹溪治疗痛风的思想的传承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由于长期的尿酸增高会导致尿酸盐沉积和肾脏损害,探讨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以期为高尿酸血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05例社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痛风的证候分类,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特点。结果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形体肥胖(73.33%)、口苦或口腻(72.38%)、便秘(72.38%)等实证表现;舌脉表现多为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或脉滑。高尿酸血症以湿热蕴结的标实证为主要证型(45.71%),其次是痰浊阻滞证(33.33%)、瘀血阻滞证(14.29%)和肝肾阴虚证(0.67%)。结论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病理因素是痰和湿,最常见证型是湿热蕴结证,其次是痰浊阻滞证。  相似文献   

5.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持续升高,并造成组织或器官损伤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晚期关节僵硬畸形等为主要特征,可伴有痛风石沉积、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1].笔者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痹膏局部外敷治疗痛风58例,效果明显,特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共入选病例120例,所有入选病例均来自我院2012年-2016年住院病人,中医辩证均为湿热蕴结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以期对指导中医症候分型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将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辨证分型,分别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各检测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清IL-1β水平每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热蕴结组、瘀热阻滞组IL-6水平明显高于痰浊阻滞组及肝肾阴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IL-8浓度:瘀热阻滞组、湿热蕴结组明显高于痰浊阻滞组与肝肾阴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NF-α浓度:湿热蕴结组、瘀热阻滞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痰浊阻滞组与肝肾阴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IL-1β、IL-6、IL-8、TNF-α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中医分型中,湿热蕴结型及瘀热阻滞型这两型病人血清IL-1β、IL-4、IL-6、IL-8、TNF-α水平明显升高,可根据其升高程度初步区分成湿热蕴结型及瘀热阻滞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9月我院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6例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肝肾阴虚证4种证候,观察并比较这4类证候患者在病程、年龄、实验室指标的分布情况。结果年龄小于30岁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湿热蕴结证候患者占52.94%,大于50岁的患者中瘀热阻滞证候的患者占52.00%,较其余证候患者多;肝肾阴虚证患者尿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证型,其余证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CRP、ESR均明显高于其余证型患者,P〈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与患者年龄、病程及炎性指标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痛风患者发病季节性特征,为痛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对2015至2021年杭州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痛风患者发病季节性进行统计分析,推算发病高峰日及高峰期。[结果] 共收集痛风发病病例702例,发病集中度M=0.47,呈一定的季节性分布;圆形分布r=0.4640,s=71.0018°,α=154.76°,平均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51.1510,P<0.001),推算平均高峰日为6月6日,平均高峰期为3月26日至8月17日,各年份发病高峰日有差异(F=7.27,P<0.05),但集中在春夏二季。不同性别(t=6.35,P<0.05)、年龄(F=9.8,P<0.05)、中医证型(F=57.18,P<0.05)发病高峰日均有差异,女性高峰日在春季,早于男性的初夏;不同年龄段发病高峰日集中在春末夏初;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证发病高峰日分别在春季和夏季,痰浊阻滞证在春末夏初达高峰,瘀热阻滞证发病高峰日无明显季节相关性。[结论] 杭州地区痛风患者发病具有季节性集中趋势,应在春夏季重点作好预防,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9.
我国关节型银屑病的患病率为1.23‰[1]。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关节型银屑病费用昂贵,疗效欠佳,难以缓解患者病痛。关节型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疕"与"痹证"的范畴。中医辨证主要以风寒阻络证、风热血燥证、湿热蕴结证、热毒炽盛、肝肾亏虚,但风寒阻络证者居多。许鹏光教授在关节型银屑病的治疗中使用独活寄生汤、拔罐、药浴的方式内外同治,疗效显著。许鹏光教授在关节型银屑病中运用温通法、内外同治取得满意疗效,为关节型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谢庆华 《西部医学》2017,48(6):45-46
<正>林玉芬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工作老师,临床采用温阳法治疗痛风,能明显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减少甚至避免痛风反复发作,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现介绍如下: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表现为猝发关节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重,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多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元代朱丹溪正式创立"痛风"病名, 《丹溪心法》中记载“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中医学将痛风归属于“痹症”“历节病”范畴。现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的认识尚不统一,如朱良春[1]认为痛风似风非风,因浊毒瘀滞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尤为突出。邓运明教授[2]认为痛风以脾胃失和,湿热痹阻为主要病机,采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之法治疗本病。牟淑敏教授[3]治疗本病主张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期辨证治疗,将其分为湿热壅盛型、阳虚寒凝型、脾虚湿盛型、肝肾亏虚型。李海昌等[4]认为脾虚人群易出现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痛风的体质基础,故从调节痰温体质方面着手治疗。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大多辨为虚实夹杂证。林玉芬教授认为痛风以阳虚为本,湿浊凝聚为标,治疗上应慎用苦寒之品,采用温阳法治疗痛风,多有奇效,且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的CT灌注成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把原发性肝癌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同时与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测量的病灶、病灶周围肝组织、以及远处处肝组织的灌注参数相对应,探讨其内在的规律。[结果]肝癌CT灌注参数在各证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高低顺序依次为肝肾阴虚型湿热蕴结型型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肝脏灌注指数(Hepaticperfusion index,HPI)HPI水平则是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评分标准评分:肝郁脾虚型(5.34±1.46)分,气滞血瘀型(6.82±0.94)分,湿热蕴结型(8.34±1.12)分,肝肾阴虚型(9.01±1.19)分。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评分各证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Child-Pugh分级与PVP、HAP呈正相关(P0.05);与HPI呈负相关(P0.05)。[结论]CT灌注参数可以作为中晚期肝癌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四妙勇安汤合四妙散加味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疗效.方法 采用四妙勇安汤合四妙散加味治疗52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疗效为96.1%.结论 四妙勇安汤合四妙散加味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贵州省湄潭湄江佘继先中西医结合诊所治疗的3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痛风性关节炎证候表现及病因病机进行分型,分为肝肾阴虚型3例,痰浊阻滞型4例,瘀热阻滞型6例,湿热蕴结型17例。痰浊阻滞型治疗原则为健脾除湿,化浊通络,治疗方剂为薏苡仁汤加味;瘀热阻滞型治疗原则为清热活血,散瘀止痛,治疗方剂为枝藤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为益精填髓,泄浊化瘀,治疗方剂为杞菊地黄汤加减;湿热蕴结型治疗原则为清热除湿,通络止痛,治疗方剂为白虎加桂枝汤合二妙散。观察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各证型患者治疗后ESR、CRP、UA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痊愈2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总有效率均为100.00%,湿热蕴结型总有效率为94.12%。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 采集脉象参数,记录中医证候,观察治疗前后变化,探讨相关性。[结果] 1)治疗组左手主波幅度(Lh1),左手重搏前波幅度(Lh3),右手主波幅度(Rh1),右手重搏前波幅度(Rh3),右手降中峡幅度(Rh4),右手收缩期面积(RAs)及对照组左手收缩期面积(LAs)较治疗前升高(P<0.05).2)各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治疗组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3)脉象与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结论] 1)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脉象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且能改善中医证候。2)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与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总结张剑勇教授治疗痛风的经验。张剑勇教授认为痛风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以脾肝肾亏虚为本,湿热痰瘀互结为标。临床上采用分期分型治疗痛风,痛风急性期大多可辨为湿热蕴结证,辨治时应把握好清热、祛湿、宣通之药的配伍,以祛邪不伤正;痛风缓解期可分为湿热蕴结、痰瘀痹阻、脾虚湿阻、肝肾亏虚4型辨治,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注重调理脾、肝、肾功能。同时,强调应重视舌下络脉望诊的临床诊治意义,并提出活血应贯穿治疗全程,认为痛风与代谢综合征的亚组病症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等关系密切;此外,张教授还十分重视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痛风。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 ,属中医“消渴脱疽”范畴 ,是糖尿病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今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近年中医对此研究比较活跃 ,高忠梁[1] 认为该病是因消渴日久 ,阴损气耗而致气阴两伤 ,阴阳俱虚 ,脏腑功能失调 ,进而气血运行受阻 ,导致气机阻滞 ,湿浊内停 ,痰浊瘀血痹阻脉络。其中病久肝肾阴虚 ,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是主要病机[1] 。刘毅斌[2 ] 认为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 ,脉络痹阻 ,又因外感邪毒 ,局部热毒蕴结而发病 ,其中气虚血瘀 ,瘀血阻滞 ,脉络痹阻尤为关键。熊曼琪[3 ] …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双能CT尿酸盐结晶分布与中医证候关系。方法将8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双足双能CT检查,分析不同分型与双能CT尿酸盐结晶分布的关系。结果 86例患者辨证分型分为湿热蕴结证39例(45.3%),瘀热蕴结证27例(31.4%),痰浊阻滞证8例(9.3%),肝肾阴虚证12例(13.9%)。4种分型均观察到尿酸盐结晶沉积,其中在第1趾骨的分布以湿热蕴结证阳性率最高,高于其余3组(P0.05);在第1跖骨的分布上以瘀热阻滞型阳性率最高,高于另外3组(P0.05);在第2~5跖骨的分布上以瘀热阻滞型阳性率最高,高于另外3组(P0.05);在跗骨的分布上以瘀热阻滞型阳性率最高,高于另外3组(P0.05)。结论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双能CT尿酸盐结晶分布与中医证候具有关联性,双能CT影像学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其中医证型辨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 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社区门诊高尿酸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型和瘀血阻滞型,分别予以中药治疗,对照组予以痛风定胶囊治疗,两组同时进行饮食控制和降尿酸茶饮辅助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血尿酸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值均有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高尿酸血症,对于降低血尿酸、控制痛风发作,其疗效优于中成药痛风定胶囊,且患者整体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四妙萆薢饮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四妙萆薢饮加减治疗符合痛风湿热蕴结型诊断的患者32例,每日1剂,早晚分服,以1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效8例,好转2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0.6%;血尿酸值治疗前为(537.800±83.546)μmol/L,治疗后为(488.494±83.786)μ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妙萆薢饮可较好地改善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血尿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