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产妇分娩产程及其影响因素,制定2003年深圳地区产妇分娩产程均值,并与《妇产科学》分娩产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随机的时间段整群取样调查方法。结果:2003年深圳地区产妇分娩产程总平均值为总产程371min(6.18 h),总平均第一产程时间332 min(5.54 h)、第二产程时间32min、第三产程时间7 min。骨盆径线总平均髂棘问径(24.5±O.9)cm、髂嵴间径(27.3±1.1)cm、骶耻外径(19.3±0.7)cm、坐骨结节间径(8.6±0.4)cm。结论:分娩产程时间与产次关系非常密切,第1产的产程时间最长。第2产的产程时间比第1产缩短42%:第3产组、第4-5产组的产程时间继续依次缩短。(第1产)巨大儿比总平均的第一产程延长了3.44 h,第二产程延长了20min。(第2~5产)巨大儿比总平均产程明显缩短。骶耻外径≤18 cm组及坐骨结节间径≤8cm组,第二产程比总平均第二产程延长8~10分钟.剖宫率比总平均上升了10%。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研究产妇分娩产程及其影响因素,制定2003年深圳地区产妇分娩产程均值,并与<妇产科学>分娩产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随机的时间段整群取样调查方法.结果2003年深圳地区产妇分娩产程总平均值为总产程371rmin(6.18 h),总平均第一产程时间332 min(5.54 h)、第二产程时间32 min、第三产程时间7 min.骨盆径线总平均髂棘间径(24.5±0.9)cm、髂嵴间径(27.3±1.1)cm、骶耻外径(19.3±0.7)cm、坐骨结节间径(8.6±0.4)cm.结论分娩产程时间与产次关系非常密切,第1产的产程时间最长,第2产的产程时间比第1产缩短42%;第3产组、第4~5产组的产程时间继续依次缩短.(第1产)巨大儿比总平均的第一产程延长了3.44 h,第二产程延长了20 min.(第2~5产)巨大儿比总平均产程明显缩短.骶耻外径≤18 cm组及坐骨结节间径≤8cm组,第二产程比总平均第二产程延长8~10分钟,剖宫率比总平均上升了10%.  相似文献   

3.
分娩方式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产妇和胎婴儿的预后。我县自1993年10月到1996年10月四年中,住院分娩总数为4726例。其中行低中位和低位产钳助产术共146例,占分娩总数的3.09%,现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资料:行产钳助产术的146例住院分娩孕产妇。2.产钳术类型:本资料产钳术的临床分类标准按照教科书规定即,低中位产钳术为胎头双顶径达到中骨盆坐骨棘水平;低位产钳术为胎头双顶径已通过中骨盆平面,在坐骨棘水平以下。3.麻醉:采用0.25—0.5%利多卡因或0.5—1%普鲁卡因作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4.手术主要指征和产次结构(见表1):  相似文献   

4.
中骨盆为骨盆最狭窄的平面,它的径线对分娩能否顺利至关重要,而坐骨棘间径(ISD)即中骨盆横径较前后径更为重要.B超测量坐骨棘间径操作方法简单,较临床骨盆内测量更为直观、准确且无损伤;而X线摄片检查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危害,本法更易为孕妇接受.临产时测量ISD,同时结合胎位、胎儿大小等综合分析分娩之难易,及早预测相对性头盆不称,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减少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丽萍  刘小芹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87-318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的人工干预在产程中的影响。方法:①选择头位、无阴道分娩禁忌症的产妇72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不同时期行人工破膜;②选择头位、难产的产妇193例随机分为两组在不同时期行徒手旋转胎头。结果:①人工破膜组两组间新生儿窒息、难产及剖宫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徒手旋转胎头组两组间成功率及宫颈裂伤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①在临产后宫口开大3~4cm时行人工破膜效果较好;②在头位难产中宫口近开全,先露部在坐骨棘下1~2cm时行徒手旋转胎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测量多项指标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以在某院出生的15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分娩前3天内超声测量胎儿体重、双顶径、腹围和股骨长,分析胎儿体重和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560例单胎足月胎儿,体重(3320.13±512.13)g,双顶径(92.75±4.29)mm,腹围(343.76±22.27)mm,股骨(71.20±3.37)mm.胎儿体重与双顶径、腹围和股骨之间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在0.672~0.767,且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体重与腹围相关性最大,双顶径次之,股骨长最小.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利用胎儿腹围、股骨长和双顶径来判定巨大儿的截断值分别为355.00mm、73.50mm和95.50mm, 灵敏度分别为68.8%、68.8%和62.5%, 特异度分别为77.9%、79.2%和76.6%.结论:分娩前超声测量胎儿腹围、股骨长、双顶径可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腹围大于355mm、股骨大于73.50mm、双顶径大于95.5mm对预测巨大儿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的时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头位难产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恰当时机.方法 190例产妇,在头位难产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时,徒手转胎位为枕前位,使难产变为顺产.结果宫口开大6~10 cm,胎先露在坐骨棘至棘下2 cm者成功率高,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达94.68%(89/94);官订开大<6 cm或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在坐骨棘上或在坐骨棘下≥2 cm者成功率低,徒手转胎位总成功率为62.50%(60/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徒手转胎位是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术,与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旋转方位相比,更为安全、有效、易掌握.选择适当的时机徒手转胎位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超声测量胎儿相关径线与预测分娩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超声测量胎儿的相关径线,探讨预测分娩方式.方法 对190例孕妇产前1周超声测量双顶径/胸围、腹围/双顶径、骨盆入口前后径-双顶径之差的相关数据,协助孕妇预定分娩方式,减少盲目试产和降低剖宫产率.结果 超声估计胎儿体重4 000 g以下,骶耻径与双顶径差≥23 mm,可拟诊阴道产;超声估计胎儿体重4 000 g以上,胸围与头围差≥16 mm,腹径与双顶径差≥26 mm,可拟诊剖宫产.结论 采用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头围、胸围、腹围等数值来预测胎儿分娩途径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产钳术助产对母婴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正确掌握产钳术的指征,回顾本院二年的203例产钳术作一临床分析。1 资料与分析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2年1月至1993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2427例,产钳术203例占8.36%(同期剖腹产率14.20%),其中低位产钳术(指胎头骨质部分已达骨盆底,矢状缝在骨盆出口前后径上)149例,占6.14%;中位产钳术(指胎头双顶径已过骨盆入口,胎先露骨质部分达坐骨棘水平或刚过坐骨棘水平)54例,占2.22%。本组资料中初产妇201例,经产妇2例;年龄最大38岁,最小18岁,平均26.40岁;新生儿出生体重1700~4450克,平均3344克。均使用Kielland产钳。1.2 产钳术指征(表1)  相似文献   

10.
刘桂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4):3401-3402
目的:了解肩难产的发生率、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间肩难产28例病历,并随机抽取同期阴道分娩的38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各项指标,分析巨大儿、糖尿病、产程异常、阴道助产等高危因素在肩难产中的比率,探讨肩难产的预防和处理。结果:6年间分娩总数为8400例,肩难产28例,占总数的0.33%,其中巨大儿15例,占肩难产的53.57%。两组产妇的宫高、腹围和产程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新生儿体重、Argar评分、双顶径、胸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肩难产的发生率随胎儿体重增加而升高,通过高危因素预测并正确处理肩难产是降低围产儿及产妇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何飞霞  陈可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62-1463
目的:根据持续性枕后位产程进展情况处理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分娩的3 683例产妇资料,将宫口扩张7~10 cm的21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分为两组:A组109例经阴道内诊检查确定枕后位且已破膜者,取孕妇胎儿脊柱方向同侧俯卧位、徒手转胎头、产后常规静滴缩宫素2 h;B组109例取随意卧位、无徒手转胎头、产后未常规静滴缩宫素。结果:A组第二产程延长减少23.0%,自然分娩率增加48.6%,产钳助产减少24.8%,剖宫产率降低23.9%,新生儿窒息率减少9.2%,产后出血率减少12%,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的难产率增加,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可减少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肩难产的发生率,并发症及高危因素,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1例肩难产病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阴道分娩的7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各项指标.结果 ①两组产妇的宫高、腹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B超测定胎儿双顶径、头围及股骨长无明显差异(p>0.05),B超测定胎儿腹围、腹围-头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③两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损伤率及产妇产后2小时出血≥250ml比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肩难产的发生率随胎儿体重增加而升高,通过高危因素预测并正确处理肩难产是降低围产儿及产妇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母亲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高危妊娠和巨大儿发生率及难产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以BMI为标准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孕妇体重过度增重、巨大儿发生率、难产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5.00%、6.10%和11.96%,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重过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多,是正常组的3倍,且妊高征发病率明显增高。3组分娩方式、难产(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的发生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组的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都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BMI和孕妇体重过度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时因素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的孕妇资料,纳入病例均为单次剖宫产后首次阴道试产的孕妇,统计的病历资料包括孕妇年龄、临产时胎头位置、潜伏期时长、产程中是否催产素加强宫缩、活跃期起始阶段(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置及胎方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OLAC成功的产时影响因素。结果:①纳入行TOLAC的孕妇319例,其中236例成功阴道分娩,VBAC率为74.0%。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活跃期起始(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于坐骨棘水平及以下(85.3% vs. 59.9%,OR=3.895,95%CI:2.282~6.647)、胎方位为枕前位(83.6% vs. 62.8%,OR=3.020,95%CI:1.787~5.104)的孕妇TOLAC成功率较高;而产程中需催产素加强宫缩的孕妇TOLAC成功率较低(61.2% vs. 77.4%,OR=0.461,95%CI:0.260~0.818)。不同的孕妇年龄、临产时胎头位置、潜伏期时长者TOLAC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程中需催产素加强宫缩(OR=0.502,95%CI:0.267~0.943)、活跃期起始(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于坐骨棘水平及以下(OR=3.467,95%CI:1.990~6.042)、胎方位为枕前位(OR=2.633,95%CI:1.515~4.575)是VBA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TOLAC,当产程进展至活跃期起始阶段、胎头仍位于坐骨棘水平以上、胎方位为枕横/后位,或产程中使用催产素加强宫缩者,应严密监测母胎情况及产程进展。必要时放宽指征及时行剖宫产,以保障母胎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玛泽减痛法联合笑气吸入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3月减痛分娩的初产妇330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笑气组、拉玛泽组、拉玛泽联合笑气组。观察3组产妇分娩时的疼痛、产程长短、分娩方式、2 h阴道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拉玛泽联合笑气组产妇分娩时的疼痛较其他两组减轻;产程时间较短,降低剖宫产率和钳产率(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2 h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玛泽减痛法联合笑气吸入能减轻产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和钳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妇胎膜早破对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两年间分娩的足月孕妇胎膜早破病例 200 例,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健康孕妇2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产妇分娩结局.结果 本院在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两年分娩新生儿2000例,其中间胎膜早破的发生率约为10.00%(200/2 000),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在1~5kg之间,平均(3.36±0.44)kg;出生身长在47~55cm之间,平均(50.38±1.05)cm;分娩时胎龄在24.57~41.47周之间,平均(39.24±1.92)周.孕妇分娩方式为观察组自然分娩者103例,占51.50%,剖宫产97例,占48.50%;对照组自然分娩者168例,占84.00%,剖宫产32例,占16.00%,差异有统计学(χ2=29.29,P<0.001).观察组中阴道分娩的产妇第一、第二、总产程时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阴道分娩的产妇(t值分别为2.92、3.69、7.37,均P<0.05),两组第三产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P>0.05);观察组中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82、8.24,均P<0.05).结论 胎膜早破的发生率较高对分娩结局和新生儿有着较大的影响,临床上应给予重视,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位。方法:选择临产至宫口开全经B超及内诊检查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性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91例(91%)胎儿由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分娩,剖宫产9例(9%);对照组经阴道分娩仅16例(16%),剖宫产84例(8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用以矫正胎位不正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苗凯 《中国卫生产业》2020,(4):91-92,95
目的分析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对产妇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收的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产科管理,研究组产妇采用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将两组产妇的难产率、满意度、产妇产程时间、产妇分娩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产妇难产率为30.0%,明显比研究组10.0%高,对照组满意度为60.0%,研究组为90.0%,对照组显著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照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均比研究组较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研究组,对照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研究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护理安全应用于产妇分娩中,可以有效降低难产率、剖宫产率和产妇产程时间,并且能够提升满意度和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9.
孕期体重指数与头位难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红  刘慧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40-1341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 与头位难产的关系。方法; 将267例单活胎、头先露、孕足月(37~42周)、母身高≥150cm之初产妇按BMI=0 .17~0 .24为正常组、BMI<0. 17为低重组、BMI>0. 24为超重组, 比较3组孕妇头位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增加的情况。结果: 超重组头位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增加显著高于低重组和正常组(P<0. 05, P<0 .01)。结论: BMI与头位难产呈正相关, 孕期控制体重及合理营养有助于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the difficulties in prediction of great macrosomia, to assess trial of labor results, and to confirm the increased risk of perinatal complications. Material and metho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e analyzed 61 deliveries of infants with birth weights > 4500 g in one year period. This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a group of infants weighing between 4000 and 4500 g (339 cases) bor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 was performed for 3 cases of the second group because of overestimation of fetal weight. 38 cases of the first group (62.3%) were delivered vaginally after underestimation of fetal weight. Incidence of shoulder dystocia in vaginal delivery was 13.5% in the first group and 5.32% in the second one, but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7). Difference between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in the first group (18.03%) and in the second one (2.06%) was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0006) There is no reliable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fetal weight > than 4500 g. With literature review, we confirm the increased risk of shoulder dystocia, birth asphyxia and hypoglycemia for these infants. So, we believe that cesarean delivery is justified in all cases of fetal weight estimation > 450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