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CD10、Bcl6和MUM1全阳性和全阴性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和CARMA1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筛选出27例CD10、Bcl6和MUM1全阳性或全阴性表达的DLBCL病例,检测肿瘤细胞Ki67表达水平,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RT-PCR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ARMA1 mRNA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CD10、Bcl6和MUM1全阴性组比较,全阳性组病例Ki67表达率升高,临床分期较晚,中位生存时间缩短,CARMA1 mRNA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结论 CD10、Bcl6和MUM1全阳性表达的DLBCL病例的临床过程和预后较全阴性表达组差,CARMA1可能在全阳性DLBCL中存在过表达并参与病变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t(14;18)在滤泡型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它通过插入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增强子而下调抗凋亡基因bc1-2的表达,约有1/3的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发现t(14;18)(q32;q21)及bc1-2基因重排。但是,是否t(l4;18)代表了一种新的DLBCL亚型,以及它在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最近发现2种DLBCL的亚型,一种具有正常B细胞生发中心即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L)表型,另一种具有活化的外周血B细胞表型即活化B细胞样(BCL)表型。作者检查了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等医疗中心DLBCL患者的基因表达,以确定t(14;18)在其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Paracaspase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查45例DLBCL细胞的CD10、Bcl-6、MUM1和Paracaspase等蛋白的表达,收集所有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racaspase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3.33%,Paracaspase(+)组病例临床分期明显早于Paracaspase(-)组,Paracaspase(+)组生存状况有好于Paracaspase(-)组的趋势。结论DLBCL细胞出现Pamcaspase蛋白可能预示患者有一个较好的临床过程和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淋巴瘤的染色体易位t(11;18) (q2 1;q2 1)和BCL10蛋白表达的情况。方法 采用RT PCR检测胃MALT淋巴瘤和滤泡性胃炎 (FG)中API2 MLT融合及免疫组化检测BCL10蛋白、Ki 6 7表达情况 ,并结合临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14例胃MALT淋巴瘤中有 3例 (2例低恶性 ,1例低~高恶性 )检测到API2 MLT融合 ,8例FG无此融合。BCL10在FG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胞质中弱表达 ,在胃MALT淋巴瘤中表达明显增强 ,且 4 2 .5 %的病例细胞核阳性。胃低~高恶性及弥漫大细胞淋巴瘤 (DLBCL)的Ki 6 7标记率显著强于低恶性MALT淋巴瘤 (P<0 .0 5 )。BCL10核表达与Ki 6 7阳性表达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随Ki 6 7表达增强 ,BCL10核表达的概率增加。结论 API2 MLT融合和BCL10核表达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从低恶性向高恶性转化有关。RT PCR检测API2 MLT融合是检测t(11;18) (q2 1;q2 1)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5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蛋白-2(Bcl-2)对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被诊断为DLBCL、年龄60岁的患者35例,对入选患者进行2年随访。收集入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预后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5、Bcl-2表达,并分别根据CD5、Bcl-2是否为阳性表达(以肿瘤细胞染色阳性30%)、中枢神经累及与否以及肿瘤临床分期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间生存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曲线间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研究最终有3例失访,失访率8.6%。入选患者CD5阳性率为21.9%(7/32),Bcl-2阳性率为46.9%(15/32),CD5及Bcl-2共阳性15.6%(5/32)。21.9%(7/32)患者出现中枢累及。10例患者为肿瘤临床Ⅲ期,22例为临床Ⅳ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8个月。1年生存率为96.9%(31/32),2年生存率为71.9%(23/32)。单因素分析显示,与CD5-和Bcl-2~-患者比较,CD5~+和Bcl-2~+患者OS和PFS均较低(P0.05);临床Ⅲ期及Ⅳ期患者PFS(P=0.055)及OS(P=0.0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无中枢累及患者相比,中枢累及患者OS和PFS较低(均为P=0.004)。另外,CD5~+患者中枢累及率显著大于CD5-患者(57.1%vs 12.0%;P=0.026),Bcl-2~+患者中枢累及率显著大于Bcl-2~-患者(40.0%vs 5.9%;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D5阳性为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5,95%CI1.717~73.112;P=0.012)。结论 CD5阳性表达可作为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判断和未来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hoi免疫学分型在新疆维吾尔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作用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78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肿瘤组织中的GCET1、FOXP1、CD10、bcl-6、MUM1的表达,并对其进行Choi免疫学分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CD10、bcl-6、MUM1、GCET1、FOXP1的阳性率分别为19.2%(15/78)、24.4%(19/78)、62.8%(49/78)、30.8%(24/78)、53.8%(42/78)。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型DLBCL与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型DLBCL所占比例分别为29.5%(23/78)、70.5%(55/78)。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95%CI:16.139.9个月),3年总生存率(OS)为46%。GCB组与non-GCB组的3年OS分别为58%与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PI)及免疫学分型是新疆吾尔族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新疆维吾尔族DLBCL以non-GCB型为主,Choi免疫学分型法有助于判断新疆维吾尔族DLBCL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38表达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102例初发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主要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73例、Burkitt淋巴瘤7例和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22例]患者淋巴结或骨髓标本中流式免疫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比较CD38在各组患者肿瘤细胞上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其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特点。结果:3组患者肿瘤细胞膜表面CD5、CD19~(dim)、CD20~(dim)和CD45~(dim)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0表达水平以及缺乏免疫蛋白轻链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43);将DLBCL分为MYC-R~+和MYC-R~-患者,CD38~+、CD38~(++)和平均荧光强度在DLBCL MYC-R~+、DLBCL MYC-R~-、Burkitt淋巴瘤和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4组患者肿瘤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8~+在诊断这4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时除DLBCL MYC-R~+外特异性可达100%,但敏感性较低;CD38~(++)诊断DLBCL MYC-R~+时特异性可达100%,敏感性低至13%,而诊断Burkitt淋巴瘤和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时敏感性则明显升高(分别为86%和79%)。结论:CD38不同表达水平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CD38高表达可以及时准确地早期诊断双重/三重打击淋巴瘤,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早期诊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i ZH  Ouyang Q  Chen DY  Li GD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6):409-412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淋巴瘤早期诊断的方法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胃淋巴增殖症 (GLH)患者根除Hp前后组织学、Ki 6 7标记率及免疫球蛋白重链 (IgH)重排克隆性变化的情况 ,组织学参照Isaacson组织学评分标准 ,免疫组化检测L2 6、UCHL 1、抗κ、抗λ及抗Ki 6 7,半巢式PCR检测IgH重排。结果  31例GLH以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为主 ,男女比例 1.8∶1,平均病程 6 .8年。 2 9例感染Hp。组织学评分以Ⅱ、Ⅲ级者多见。仅 1例表达λ轻链限制性 ,10例 (32 .3% )检测到单克隆IgH重排。随着组织学分级递增 ,Ki 6 7标记率及单克隆重排递增 (P <0 .0 5 )。对 2 8例抗Hp治疗 ,2 4例获得根除 ,平均随访 4 .6个月。治疗后 18例组织学及内镜完全缓解 ,10例部分或无缓解。 4例Ⅳ级以下者Ki 6 7标记率全部下降且逆转为多克隆 ,而 4例Ⅳ级无变化。结论 组织学、Ki 6 7及IgH重排结合 ,有助于筛选早期干预病例及早期诊断胃MALT淋巴瘤。PCR检测IgH重排对Ⅲ或Ⅳ级的病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热待查伴有骨髓中发现分类不明细胞免疫组化联合基因重排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长期发热并骨髓或外周血中有分类不明细胞浸润的患者分离骨髓或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23例患者中,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其中滤泡性淋巴瘤(FL)3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ALCL)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CL)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NKCL)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2例结合脾脏病理学诊断SLE;诊断为骨髓转移癌5例;4例未能确诊。结论:联合运用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技术对长期发热并骨髓分类不明细胞浸润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 PB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探讨诊断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1年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诊治的18例PB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结果:1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4(44~79)岁,男12例,女6例,HIV感染占5.6%,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占50.0%,IPI评分中高~高危占38.9%。肿瘤细胞表达CD38、CD138、MUM1,不表达CD20、ALK,2例EBER阳性,Ki67呈高表达。18例患者均接受CHOP样方案一线治疗,5例加用硼替佐米,3例加用来那度胺,2例患者接受局部放疗,3例接受局部手术,1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8例(44.4%),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为77.5%。IPI低~中低危组7例(63.6%)达CR,优于中高~高危组的1例(14.3%)(P=0.04)。13例CD30阴性患者的ORR (92.3%)优于5例CD30阳性患者的ORR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c-myc、Bcl-2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DLBCL患者94例,收集手术时切除的DLBCL组织作为病例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myc、Bcl-2基因结构,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分析其与c-myc、Bcl-2基因异常的关系。所有患者均进行R-CHOP化疗方案,治疗结束后对比c-myc、Bcl-2基因正常患者、异常患者的近期疗效,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价患者预后,并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c-myc、Bcl-2基因正常患者、异常患者的IPI得分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94例DLBCL患者中,FISH检测结果显示,c-myc基因正常66例(70.21%),扩增例数21例(22.34%),易位7例(7.45%);Bcl-2基因正常例数67例(71.28%),扩增例数23例(24.47%),易位4例(4.26%)。c-myc基因与Bcl-2基因同时异常(双打击)12例(12.77%)。c-myc、Bcl-2基因结构异常与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LDH)、侵犯部位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c-myc、Bcl-2基因正常、非双打击的临床有效率和PFS明显高于cmyc、Bcl-2基因异常、双打击的临床有效率和PFS,而c-myc、Bcl-2基因正常、非双打击的IPI得分分别明显低于c-myc、Bcl-2基因异常、双打击的IP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老年DLBCL患者存在c-myc、Bcl-2基因易位或扩增,c-myc、Bcl-2基因结构异常与临床分期有关,其临床有效率和PFS降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IRF4/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转录因子BCL6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RF4/MUM1和BCL6的表达,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61.1%(58/95)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IRF4/MUM1,46.3%(44/95)表达BCL6,58例IRF4/MUM1阳性患者中51.7%(30/58)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表达以及与BCL6同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病变累及数目、LDH水平以及国际预后指数危险度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RF4/MUM1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总体生存率两者无显著差别;IRF4 /BCL6 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IRF4-/BCL6 组。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IRF4/MUM1蛋白表达比例较高,且可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蛋白表达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这在同时表达BCL6的患者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异质性很大,临床疗效也有很大差异。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通常认为GC型预后好于non-GC型,但GC型DLBCL存在MYC基因重排时,5年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下降一半以上〔1〕,若还伴有BCL-2或BCL-6基因重排,预后则更差。通常将MYC重排伴BCL-  相似文献   

14.
<正>双打击淋巴瘤(double hit lymphoma,DHL)是一类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其细胞遗传学特征为伴有MYC和BCL2基因重排,或者MYC和BCL6基因重排。如果同时具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则为三打击淋巴瘤(triple hit lymphoma,THL)。这部分患者曾被看做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一个预后很差的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Ki67和C-erbB-2在各类胃食管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TMA制作140例各类胃食管黏膜病变的组织芯片,分成Barrett食管(BE)组、贲门癌(CA)组、食管腺癌(EA)组、和胃窦肠化(AIM)组、贲门肠上皮化生(CIM)组和正常对照(Control)组,共6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和C-erbB-2的表达.结果:BE组,EA组和CA组Ki67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40.9%,69.6%,61.9% vs 0.0%,均P<0.01),明显高于CIM组11.5%(P<0.05);CIM组和AIM组以及EA组和CA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EA和CA组中Ki67的阳性率高于BE组(P<0.05);BE组,EA组和CA组C-erbB-2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和CIM组(31.8%,52.1%,52.4% vs 0.0%,P<0.01),明显高于AIM组3.6%(P<0.05).C-rbB-2与Ki67在各类胃食管黏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学上具有紧密关联性(P=0.001).结论:Ki67和C-erbB-2可能在Barrett食管和胃食管连接处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滤泡淋巴瘤(F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生发中心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是惰性淋巴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大约85%的FL患者具有特征性的t(14;18)染色体易位以及BCL-2抗凋亡蛋白的过度表达〔1〕。大多数FL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全身淋巴结肿大,结外其他器官受累相对较少,临床表现大多数呈现为惰性表现,对治疗反应较好〔2〕。以白血病为首发表现的FL在临床相对罕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以白血病为首发表现的FL,现将患者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前列腺腺癌中果蝇Zeste基因增强因子(EZH)2、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蛋白(PTEN)的表达,关注二者对Ki67增殖指数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4例前列腺腺癌术后蜡块组织作为观察组,54例前列腺增生术后蜡块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中EZH2、PTEN和Ki67的表达。结果两组中EZH2、PTEN阳性率、Ki67增殖指数表达的差别显著。观察组中EZH2、PTEN阳性率、Ki67增殖指数均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EZH2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TEN和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前列腺腺癌中EZH2高表达、PTEN低表达对肿瘤的形成和进展可能有一定作用,EZH2、PTEN均可以通过调节Ki67的增殖起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D34、CD117和Ki67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经手术切除的GIST组织标本及瘤旁组织7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D34、CD117和Ki67蛋白表达。比较GIST组织与瘤旁组织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比较不同危险度分级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特征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GIST组织CD34、CD117、Ki67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5)。危险度分级越高,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越多(P<0.05)。不同性别、不同肿瘤部位、不同肿瘤组织类型、不同肿瘤直径、不同肿瘤数目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无显著差异(均P>0.05);周围浸润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周围浸润(P<0.05);肿瘤血管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肿瘤血管(P<0.05)。结论 CD34、CD117和Ki67在老年GIST中高表达,且与危险度分级、周围浸润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类泛素蛋白(SUMO)与肿瘤干细胞"干性"诱导基因Oct4共同维持胶质瘤干细胞于持续增殖状态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极低密度细胞接种法培养C6胶质瘤肿瘤干细胞克隆球,血清还原+免疫荧光方法验证肿瘤干细胞分化能力。实验设对照组、无义组和SUMO1组。持续测量克隆球直径,免疫荧光方法检测Ki67、CD133、巢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Oct4和SUMO1的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细胞克隆球被血清诱导分化后高表达胶质细胞标记蛋白GFAP。与对照组和无义组比较,SUMO1组细胞克隆球直径增长速度、Ki67、CD133、巢蛋白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GFAP阳性率明显升高[(57.35±7.87)%vs(1.09±0.27)%,(0.87±0.21)%,P0.05],SUMO1组游离及共价结合状态的SUMO1及Oct4明显降低(P0.05)。结论 Oct4通过与SUMO1共价结合共同维持胶质瘤干细胞持续增殖潜能。  相似文献   

20.
Bcl-2与NF-kB/p6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cl-2与NF-κB/p65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患者Bcl-2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DLBCL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Bcl-2和NF-κB/p65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率为51.5%和38.7%,二者表达有相关性;Bcl-2与NF-κB/p65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有关。结论Bcl-2、NF-κB/p65蛋白检测可作为DLBCL患者不良临床特征及预后较差的指标,并有助于指导个体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