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李书超  罗红艳 《中原医刊》2006,33(24):48-49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及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4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对其中卒中后抑郁/焦虑的76例患者分别采用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早期心理干预治疗及单用帕罗西汀治疗,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病人卒中后有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30.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4.96%。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减少,B 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应用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早期心理干预较单用帕罗西汀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焦虑对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黛力新联合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对2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者有卒中后抑郁并发焦虑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33.33%。抑郁与焦虑共病率63.93%;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Ⅱ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单用药物黛力新或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1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病例,对其病因、部位、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早期继发癫痫的发病率较脑卒中晚期高;出血性卒中较缺血性卒中更易继发癫痫,大多为部分性发作;与其他部位相比,脑皮质受损更易出现癫痫发作。结论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应早期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30%~72%的脑卒中患者并发卒中后疲劳,而伴有卒中后疲劳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表现更差,且再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增高。创伤后成长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使患者从创伤中自我恢复,而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首发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与创伤后成长状况,分析可能影响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创伤后成长与卒中后疲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严格筛查2017年12月-2018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采用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析其创伤后成长、卒中后疲劳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1%。207例患者PTGI评分为(55.4±11.0)分,FSS评分为(36.4±10.9)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SS评分与人际关系、个人力量、人生感悟、新的可能性、精神改变、PTGI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87、-0.404、-0.684、-0.707、-0.306、-0.768,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β'=0.207)、文化程度(β'=0.407)、医疗付费方式(社会保险)(β'=0.106)、居住情况(β'=0.072)、FSS评分(β'=-0.437)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首发脑卒中早期出现的卒中后疲劳影响恢复期患者创伤后成长,医护工作者应采取干预措施缓解患者早期出现的疲劳现象,从而提高疾病恢复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56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60.71%)、过度睡眠(21.43%)和睡眠周期紊乱(17.86%);失眠患者中入睡困难 占28.57%,早醒占17.86%,睡眠维持障碍占17.86%;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25%伴有精神症状。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类型分布不同(P<0.05),缺血性卒中以失眠为主(76.67%),出血性卒中以失眠(42.31%)和过度睡眠(38.46%)两种类型为主。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与卒中性质有关,应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epilepsy,EP)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对72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影象学特点进行观察分析。结果960例脑卒中后继发的72例EP,占7.5%。早发型明显多于迟发型。起病时问与病变性质无关;EP的发生与卒中部位、颅内高压及电解的紊乱有关;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多见。结论当脑卒中累及大脑皮层或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时易继发EP,应早期防治,减少卒中患者继发EP。  相似文献   

7.
朱治山  张慧 《广东医学》2005,26(12):1696-169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明确诊断的脑卒中患者(除外意识障碍和严重失语的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分观察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通过量化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8周的病情变化。结果通过应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后,观察组SAS,SDS,NIHSS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能使患者康复过程缩短,对控制患者的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生活事件的认知和评价都有很好的疗效,但药物的选择、剂量、治疗时间要因人而宜。  相似文献   

8.
卒中单元的管理与卒中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的医疗管理。方法对114例卒中单元中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规范的组织化管理及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对传统治疗组的脑卒中患者仅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后就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卒中单元组比传统治疗组在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明显。结论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定卒中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并探索其干预的有效手段.方法 病人于住院一周时评定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并与心理干预前后自身比较、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病人HAD总分在干预前后与对照组及其自身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卒中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用HAD评定更便捷、更适用,能够早期发现卒中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倾向,同时,早期发现、及时的心理干预是对卒中后患者心理护理的关键,也是保障和提高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患者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2月本院住院治疗的28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280例患者中确诊为卒中后抑郁者62例,将32例接受早期干预治疗的卒中后抑郁者为观察组,30例未接受早期干预者为对照组。对可能引起脑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病变部位、偏瘫严重程度与患者脑卒中后抑郁显著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及卒中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治疗后1、3及6个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MBI评分及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病变部位、偏瘫严重程度是脑卒中患者发现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显著优于未干预者,临床治疗中应给予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很高,甚至超过半数的卒中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但只有精神科医生才能正确诊断及治疗,非精神科医生对此病的识别率很低,更少给予抗抑郁药及心理治疗,影响预后。本研究通过前瞻性观察分析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临床资料,探讨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以及帕罗西汀合并心理治疗的疗效,为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徐隽莹  肖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1):990-99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90例有明显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在入院后不同时段进行情感评定,并对情感障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0例患者中有134例(70.53%)患者在卒中后1周内出现应激性情绪反应;在卒中后2周有110例出现医院焦虑抑郁情绪,占全部入组抑郁障碍患者的57.9%;在卒中后第3周有44例伴有明显精神运动性抑郁障碍,占全部入组抑郁障碍患者的23.16%.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治疗中需对患者的抑郁特征进行个性分析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一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焦虑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卒中后焦虑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脑卒中和抗焦虑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护理一心理干预模式进行干预。干预前后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FI)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HAMA、NFI、ADL评分比治疗前均有降低,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护理一心理干预模式能缓解脑卒中后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脑卒中后并发焦虑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卒中单元的模式管理和治疗。对照纽为成立卒中单元前普通病房牧治的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指标是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病死率、卒中后押郁的发生率及好转率。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较普通病房提高,住院病死率低,住院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卒中后抑郁急性期治疗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普通病房,卒中单元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认识,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67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抑郁发生率为38.0%.抑郁症状与病变部位、病程长短、肢体瘫痪及社会家庭因素有关。多发病灶及额叶病灶与PSD发生密切相关。卒中后抑郁与卒中病灶有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损伤体积大小有关,与人的性格特征也有关。应给予早期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潘瑞华 《中原医刊》2007,34(14):32-33
目的分析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癫痫发作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确诊的脑卒中继发癫痫病人的临床资料,对癫痫发生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癫痫发作与病灶性质、部位之间关系以及治疗与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卒中后继发癫痫发生率为8.27%,早发型多于迟发型,癫痫发生与卒中部位有关,早期发作以出血性卒中为多。结论卒中累及皮质易继发癫痫,早期出血性卒中癫痫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及时、个体化抗癫痫治疗可减少卒中患者继发癫痫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焦虑(PSA)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文版"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评价焦虑程度,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62例脑卒中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家族史,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行头部CT和(或)MRI检查明确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和病灶数目;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后焦虑的危险因素。结果:162例患者中有41例被诊断为卒中后焦虑,PSA总发生率为25.3%,以轻中度PSA常见。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吸烟史、卒中次数、卒中性质、病灶数目、NIHSS分值是PSA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次数(P=0.018)、病灶数目(P=0.011)、NIHSS分值(P=0.021)是PS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卒中次数、病灶数目和NIHSS分值是PS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介入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变化规律,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障碍与卒中后抑郁(PSD)发生内在联系.方法:对康复医学科罹患卒中后抑郁的58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回顾分析,用简易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FIM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发病后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变化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调查抑郁评分,结果: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一个月内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而以抑郁为主的PSD则在随访半年期间,随着时间的延长功能康复的趋缓和停滞明显增加.结论: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早期康复介入可以缓解卒中后早期抑郁症状或延缓抑郁的发生,但随着康复进展变缓,PSD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其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括能力受限有关,但不完全与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重型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由于应激等因素,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过度,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直接影响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重症脑卒中后早期实行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并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采用Barlhel指数),对脑卒中后出现抑郁合并焦虑的1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组加服帕罗西汀;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6周末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均减少,ADL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2~6)周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帕罗西汀并早期心理干预能显著促进高海拔地区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