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肺纤维化方剂的用药特点和处方规律。方法 以“肺痿”“肺痹”“喘证”为检索词搜索《中华医典》中治疗肺纤维化的处方,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处方进行筛选,使用Excel 2010对纳入处方进行数据提取和建立药物数据库,应用SPSS Statistics 20.0和SPSS Molder 18.0挖掘处方中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处方102首,中药108味,药物总频次813次,使用频率≥10%的药物24味。处方中的核心配伍药物包括甘草、人参、茯苓、桔梗、川贝母、紫菀、款冬花等。结论 以补益肺脾为核心,结合温中或清热,辅以平喘、降气、化痰、止咳等治法是《中华医典》中治疗肺纤维化的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中华医典》中清代医家治疗哮喘的部分方剂进行整理分析,探索其治疗哮喘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为现代研究治疗提供宝贵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哮""呷嗽""喘""喘息""喘气""气短""咳而上气""气促""齁喘"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以Liquoric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建模。结果:选出36本清代医家著作,包含451个喘证方剂,共纳入药物421种,其中频次≥30的共39味,主要有苦杏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贝母、五味子、枇杷叶、桂枝;治疗哮喘的核心药物(节点次≥145)主要有茯苓、甘草、苦杏仁、陈皮、贝母、半夏、枇杷叶、桑白皮、桂枝、薏苡仁、沙参;核心药物配伍(频次≥60)按频次从高到低为茯苓-陈皮、茯苓-苦杏仁、苦杏仁-陈皮、甘草-茯苓、茯苓-半夏、陈皮-半夏、苦杏仁-甘草、陈皮-甘草、贝母-苦杏仁。显现以活血化瘀和调和营卫治疗哮喘的新思路。结论:清代医家治疗哮喘重视痰饮病机,常在治痰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配合活血化瘀和调和营卫之法,为后世临床治疗哮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探讨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整理《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胃脘痛”门所载医案,使用SPSS 22.0、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分析用药规律,挖掘核心药物;通过BATMAN-TCM在线分析工具对核心药物进行靶点预测及KEGG通路分析,揭示核心药物治疗胃脘痛的分子机制。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胃脘痛”门所载44则医案共包含48首方剂,涉及75味中药,以半夏、茯苓使用频次最高,药物多为辛温之品,归于脾、胃、肺经,形成7组公因子及4对药物配伍关系;其中半夏与茯苓作为核心药对包含8个与胃脘痛相关的潜在作用靶点,7条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 叶氏治疗胃脘痛重在调整全身气机,恢复脾胃运化枢机,用药以辛温为主,旨在理气、化痰、散寒、祛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钙信号通路、cGMP - PKG 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挖掘分析古代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方法选取中华医典5.0系统中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医案及用药,利用Excel软件建成"肝脏占位性病变古方用药"数据库,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23.0及数据挖掘软件SPSS Modeler15.0 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结果纳入107例医案,确定了高频中药有陈皮、茯苓、青皮、白术、白芍、香附、当归等38味,常用药对14个,高频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系统聚类6个。结论通过对中华医典的挖掘,能较全面的阐释古代医家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方用药经验,对现代遣方用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中华医典》行气利水方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关键词“水肿”或“水气”或“水病”,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相关条文并筛选方剂,观察指标为药物组成、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关系,使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等用药规律分析。结果 纳入方剂127首,药物144味;挖掘出高频药物15味,其中药物属性以苦、辛、甘、温、寒最常见,主要归肺、脾经,功效以利水渗湿、理气、补虚为主;常用配伍药物群包括木香、槟榔、葶苈子、桑白皮等;3组聚类方分别以理肺、健脾、行气为主;复杂网络分析发现28味核心药物及强链接药对一个(陈皮-桑白皮)。结论 肺气郁闭、中焦气滞证为行气利水之适应证。组方谨守利水渗湿之本,肺脾同治、通调水道、健脾宽中乃行气利水枢机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中医治疗精神萎靡状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中有关精神萎靡状态的医案,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规律分析。结果:从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167个医案中,归纳出精神萎靡状态的症状频次、药物频次、症-药关联规律及药物归类分析。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为神疲、困倦、饮食减少;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对神疲的治疗以补心安神、温补阳气为主,对困倦的治疗以益气养血、升提气机、化痰除湿为主,对饮食减少的治疗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络、健脾化痰为主;药物归类分析发现对精神萎靡状态的治疗重视补虚、安神、辛散气机药物的使用。结论:精神萎靡状态的主要症状包括"神""形"两方面的虚损,治疗多以补益药物为主,并佐以解郁散结、安神除烦等药物,体现了补养脏腑、调养形神、通调气机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方剂的用药特点和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全库中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方剂,通过筛选并建立药物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药物组合,并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 研究得到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方剂共232首,包含228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20次的中药有34味,使用药物多为寒、温、平性,苦、甘、辛味,主归肺、胃、脾、心、肝经,功效多为清热、补虚、解表、化痰止咳平喘、理气类。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17个、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4条,以及3类新处方。结论 以清解卫气营血热邪为核心,辅以活血、燥湿、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等治法是《中华医典》治疗皮肤型过敏性紫癜的组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8.
李柳骥  赵艳 《中医学报》2019,34(9):2013-2017
目的:分析中医古籍中阳痿病医案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计算机检索为主,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古代文献中完整阳痿病医案50例,对用药频数进行统计。结果:①共用药128种,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等,这10类药是治疗阳痿的主要药物;②用药频数共481次,使用频数最高的前20种药物依次为茯苓、人参、白术、远志、熟地黄、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巴戟天、五味子、山药、山萸肉、肉桂、陈皮、酸枣仁、黄柏、茯神、杜仲、半夏、炙甘草。结论:①古代医家治疗阳痿以补虚为主,在益气的基础上温阳,重视安神,补泻兼施;②用药归脾肾居多,气血并补,温而不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查询《中华医典》癫痫方剂的载录情况,总结癫痫的选方用药特点。方法 电子检索《中华医典》中关于历代中医著作治疗癫痫的方剂,使用Excel Office 2019建立数据库,分析方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治疗癫痫的组方规律、核心药对、新处方。结果 共涉及中药150味,频次≥8次药物22味,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归肝、脾、心、肺经,高频中药类别为平肝息风药、解表药、补虚药,获得高频药物组合22组,核心药物8组,新方4个。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对治疗癫痫用药规律和新处方分析,能够为癫痫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整理古代医籍《中华医典》中治疗乳蛾的相关文献,探究治疗乳蛾的用药规律。方法 提取《中华医典》中治疗乳蛾的处方140首,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6.0和IBM 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对处方中所有中药进行性味归经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对纳入的140首处方中的171味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得出甘草、硼砂、冰片、白矾、薄荷、青黛、芒硝、桔梗、皂荚、雄黄等出现频次较高。四气中寒性药物最多;五味中甘味药物最多;归经主要归肺经,其次是肝经、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荆芥-薄荷-桔梗、儿茶-青黛-冰片、儿茶-硼砂-冰片、防风-荆芥-甘草、玄参-牛蒡子-桔梗等核心药对为治疗乳蛾的常用药对。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聚为4类;提取出8个有效公因子,即为治疗乳蛾的新方组合。结论 《中华医典》中治疗乳蛾的药物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化痰利咽为主,挖掘出的新方组合可供临床化裁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古今肾病医案精华》中近现代医家治疗阳痿的用药特点,探讨阳痿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人工检索分析方法收集《古今肾病医案精华》中治疗阳痿的医案并提取相应处方,通过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录入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2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功能对处方进行药物分析。结果:纳入病案34个,提取处方64条,使用中药176味,高频次药物前五味分别是菟丝子、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萸肉,四气以温、平性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多,归经以肝、肾、脾经居多,共发现12个公因子。结论:《古今肾病医案精华》中阳痿用药以补益肝肾药为主,公因子呈现出补肾益精、宁心补肾、健脾补肾、补肝肾、健脾祛湿等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陈念祖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陈氏《女科要旨》《南雅堂医案》《医学从众录》中治疗月经病的处方81首,构建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 2010与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并结合理论分析,提炼出陈氏治疗月经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收集的81首处方中,涉及药物共121味。≥6次的高频药物共32味,使用频数排前3位的是当归、白芍、茯苓。高频药物种类以补血药、补气药为主;四气以温性为首;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为首,肝经次之,心经再次。聚类分析得出5组核心药组,涉及归脾汤、六君子汤、越鞠丸等方剂。用药特点:使气血化生而调和脾胃,畅气血运行而疏理心肝,守气血循经而调理冲任。[结论]陈氏治疗月经病以气血为核心,调和脾胃气血、调畅心肝气机、调理冲任气血,多运用补血药、补气药、理气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搜集医案,分析清代医家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华医典》收集的医案方剂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借助其数据挖掘功能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分布,药物的关联及聚类规则。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处方316个,共计363个药物,使用频次3 303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味有27个,排名前5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酸枣仁、茯神、半夏、茯苓、首乌藤。四气分布以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功效主要集中于宁心,其次为养血安神、清热凉血。归经以肺、心、脾经为主。排名前3位关联药物组合位“首乌藤,茯神”、“茯神,酸枣仁”、“酸枣仁、龙眼肉”。对频次前20位的药味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清代医家治疗不寐以滋阴宁心安神为本,兼顾清热、化痰、理气,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便秘的医案,分析叶天士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全书以便秘为主症的医案,将医案处方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处方中药物、药性药味、归经的频次,并对高频药味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75首处方,涉及中药127味.用药频次较高(≥10次)的依次为苦杏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医治疗湿证配伍规律。[方法] 以湿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收录的医案,提取医案中用药信息,采用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并基于Gephi 0.9.2软件实现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纳入医案453个,包括中药257味,总用药频次为3 321次。按功效、性味对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利水渗湿药物共使用16味,其用药频次达619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8.6%;温性药物75味,使用频次达1 062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2%;苦味药物120味,使用频次为1 70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31.3%。关联分析得到陈皮-茯苓、泽泻-茯苓、白术-茯苓、厚朴-茯苓等可能为治疗湿证的核心药对。基于关联分析结果通过Gephi0.9.2软件运算,以K核心算法并参考节点介数中心性得到核心药物37味。通过社区探测算法进行模块化处理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核心药物网络,总结得出以五苓散、二陈汤、平胃散、黄连解毒汤、三仁汤为代表的湿证治疗代表方药和以利水渗湿法、健脾祛湿法、燥湿运脾法、苦寒燥湿法、宣气化湿法为代表的常用治法。[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总结古代医案治疗湿证的处方规律及常用治法,可供现代临床参考并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中医临证经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王仲奇医案》用药规律并进行关联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咳血"、"虚劳"以及"湿温"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医案信息结构以对医案原文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王仲奇医案》数据库;通过整合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设计并实现"新安中医临证指导系统",完成数据挖掘结果的可视化,提供"临床查询应用"功能以及用药规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药物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咳血"的常用药物为丝瓜络、茜根以及牡丹皮等,其中核心药对为丝瓜络和茜根;治疗"虚劳"的常用药物为石斛、牡蛎及甘草等,其中核心药对为石斛和牡蛎;治疗"湿温"的常用药物为茯苓、佩兰及杏仁等,其中核心药对为茯苓、佩兰。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可用于挖掘医案的用药规律,本技术框架可应用于其他医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石纯农伤科医案医话选》中伤筋医案为主要数据源,探究石纯农治疗伤筋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参照《中药学》,对《石纯农伤科医案医话选》中治疗伤筋医案药物的名称、药性、药味、归经、功效进行规范;然后进行频次统计;并用关联规则技术SPSS Modeler 18.0,挖掘出治疗伤筋疾病的核心药对;通过聚类分析SPSS Statistics 22.0,挖掘出治疗伤筋疾病的潜在药对。结果共纳入石氏伤筋医案131则,涉及药物181味,总计用药频次1615次。高频药物有当归、独活、泽兰、乳香等;核心药物组合有乳香+泽兰=当归、桃仁+乳香=泽兰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类潜在药物组合,包括秦艽-制草乌-防己-独活、补骨脂-党参-菟丝子等。结论石纯农治疗伤筋时善用苦、辛、甘类药物,注重疏化行瘀息痛、活血补血祛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医学衷中参西录》妇科疾病医案用药规律,探讨张锡纯辨治妇科疾病处方思路及学术思想。方法 整理《医学衷中参西录》涉及经、带、胎、产、乳、杂的妇科疾病医案处方。采用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分析纳入处方高频药物、性味、归经。绘制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层次角度分析和群结构角度分析,分析核心药物。结果 纳入处方154首,涉及药物119味。高频药物有白术、白芍、黄芪、鸡内金、山药、甘草、玄参等。药性以温、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味为主,多归于肝经、脾经。处方核心药物为白术、白芍、黄芪。结论 张锡纯治疗妇科疾病以补益气血为主,强调肝脾兼顾,遣方多用健脾益气、柔肝养阴、调补气血之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古籍治疗近视的组方用药规律。 方法 在《中华医典》(第5版)和《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中,以“近视”“不能远视”“能近怯远”“近觑”为检索词。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建立标准化方药数据库,运用Origin 2022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运用Python 3.8.1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分析、k-modes聚类分析。 结果 纳入45首方剂,包含85味中药。方剂功效以补益肝肾和养心益智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药性以温、微寒、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肾、脾、肺、心经为主。高频药物共计18味,依次为茯苓、人参、远志等。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8组药物组合。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将18味高频药物分为3类。 结论 中医古籍治疗近视以补益肝肾和养心益智为主,用药甘温平和,补而不滞,可为近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规则算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叶天士治疗痰饮病的临证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搜集整理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痰饮病全部医案,采用IBM SPSS 23.0软件对其处方用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算法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69个医案,涉及75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