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传统认为,治疗泄泻不可过早使用固涩药,否则有闭门留寇之弊。故长期以来,固涩药人皆畏之,不敢轻易用之,而仅仅局限于久泻滑脱不禁者,如《医学入门》说:“凡泻……,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笔者不完全拘泥此说,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无论初泻、久泻,属寒、属热,每在常规治泻方中本怪涩肠固涩药,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备急千金要方》对冷痢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通过分析冷痢篇的用药规律,总结了孙思邈治疗冷痢的证治特点。孙思邈认为,该病“多寒”“多虚”,临床治疗多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以“寒者热之”,用人参、甘草、当归、阿胶等“虚者补之”;同时痢多积滞,宜少加大黄、黄连清利积滞,使其“滞者通之”;久泻滑脱,宜加乌梅、赤石脂涩肠止泻;另外,冷痢多虚劳,必要时应酌加血肉有情之品。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冷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孙思邈治疗冷痢的用药规律,探讨其证治特色,以期为临床治疗腹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下法为主治疗顽固泄泻举隅谷凌云关键词顽固泄泻;通下法;祖国医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56.34泄泻一证,临床常见。其顽固久泻者,一般多投以健脾、温肾、固涩、升提之剂。笔者在临床中,遵循古人“有是证用是药”之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采用通下法治...  相似文献   

4.
介绍余绍源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是慢性腹泻的病机核心,其治疗方法有健脾止泻、运脾化湿、调和肝脾、温肾固脾、健脾养阴和涩肠止泻.其治法特点为久泻治虚,重在调脾;健脾益气,理气升阳为先;分利水湿,健脾渗湿为要;久泻止泻,宜通宜消;掌握时机,适时收涩.  相似文献   

5.
福建著名医家杨士瀛,精通内、外、小儿诸科,临证经验丰富。其儿科专著《仁斋小儿方论》处处体现其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临证诊病,补虚泻实,均顾及胃气,辨证用药尤有独到之处。杨氏的脾胃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对宋以后儿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儿泄泻常吐泻兼作,特别易耗津夺液,极易出现伤阴的变证。故在治疗小儿泄泻时要特别注意顾脾。 1.清热勿久用苦寒 治疗湿热泻,常用苦寒之品清热利湿,但苦寒能戕生发之气,过用久用能伤脾败胃。脾胃之气伤,则统摄无权,而致泻愈甚。且苦寒伤津,不利疾病的恢复。故在小儿泄泻用苦寒之品时,宜“中病即止”以“顾脾保津”  相似文献   

7.
李中梓集治疗泄泻诸法之大成,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其中燥脾、升提法合用常用于脾虚感邪之泄泻及内伤脾虚中气下陷之泄泻,若邪热内陷,可联合运用清凉法;燥脾、温肾二法,对于久泻而偏于虚寒者,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燥脾、淡渗二法,对于泄泻之水湿壅盛,小便不利者,无论外感内伤,临证皆可适当选用。然泄泻临床病机复杂,常非一法可奏效,故临证之时,需要圆机活法,灵活配合其他治泻方法用之,如虚实夹杂,宜合疏利;虚多实少,甘缓、固涩、酸收法随证用之;热迫肠腑,注重清凉等。  相似文献   

8.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婴幼儿腹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小儿脾胃素虚,易感外邪,蕴结肠胃而致腹泻。婴幼儿腹泻临床以湿热型多见.据《伤寒论》记载,葛根苓连汤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为治疗湿热泻泄常用方荆,临证予以加昧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赵俐 《河北医学》2009,15(7):875-876
虽《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但临证医多喜用补法,然临证投药,虽验者不少,不效者也多,甚者愈补愈烈,病情加重。不知何云,遂研证机,临证久亦,方悟久泻之机,非纯正虚,病邪久恋亦多,对此必须运用祛邪之品,疗效稳固,病程缩短。然而临床医师对于攻下之法,往往心存顾虑,恐病情加重。古人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故前辈上海中医药大学首任院长程门雪感触颇深,他晚年方悟出金元四大家中造诣最深和治法独奇的一位医家是张子和,因为其擅长于用峻剂以祛邪的方法,邪去而正可安。如临床上畏于攻下之法,很多泄泻就疗效不好或者不彻底。以下是笔者临床运用攻下法治疗泄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补虚止痛十二法及临床体会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4)刘小平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谢天熙痛证有虚实之分,虚者“不荣则痛”,实者“不通则痛”,前者宜补,后者宜泻。补虚治痛古人曾有论述,现就笔者临床揣摩心得,谈谈对“补虚治痛...  相似文献   

11.
慢性泄泻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吾师王长洪教授业医40余载,临证积累经验颇丰。如温清并举,主从有别;温燥勿过,贵在相宜;宜通少涩,贵在有度;活血化痰,久病宜施;久泻不止,酌用渗利等均为吾师之临床用药之规律。  相似文献   

12.
痛泻证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泻证治辨析阎兆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250011关键词痛泻证辨证论治体会中图法分类号R256.34“痛泻”命名,首见于《苍生司命》,虞花溪在诠释白术芍药散组方时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论治应辨证求因,灵...  相似文献   

13.
通腑泻浊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腑泻浊法是中风病治疗中的常用治法之一,临证可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各期。急性期通腑以泻体内壅盛之邪;恢复期通腑使邪去正复;同时对防治中风病的并发症和复中,亦有明显作用。临床应用当以辨证为根本,把握时机力度。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整理了吴瑭治疗疳证的经验,包括疏补中焦;升降胃气;升陷下之脾阳;甘淡养胃;调和营卫;鼓动脾阳;调其饮食;苦寒酸辛以驱虫;缓运脾阳,缓宣胃气。认为其治疳九法从小儿“脾常不足”之体质特点及疳证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出发,立足脾胃,综合施治,对小儿疳证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万全“五脏论治”治疗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万全在《密斋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论治总论》中,对小儿五脏性能特点,五脏病证,治法,方药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了万全对小儿“五脏证治”的治疗思想:1.五脏性能特点“有余”、“不足”论:含肝有余,心有余,脾不足,肺不足,肾常虚五个方面2.五脏证治法则举隅;(1)肝无病,不可补泻;(2)倡心虚证急救良法;(3)治脾病宜“阴阳相济”。(4)肺病“膈消”宜清阳.5治肾病之“补”、“泻论  相似文献   

16.
心痛是指心脏本身病损所致的一种病证,以“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即膻中部位,以左胸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见证。有卒心痛、久心痛与真心痛之别。笔者仅就临床对心痛证治的一些浅见承述于下。1寒热虚实审证求治本证病机为本虚标实,其治疗原则不外“补”与“通”两义。但具体运用时,又需根据证情寒热虚实而灵活变通。1.1辨寒热心痛较剧,遇寒而作,肢肤厥冷,面色青白,口淡不渴,脉沉细或弦或涩者,实属寒证。以基本方(赤芍、丹参、川芎、红花、檀香、降香)加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薤白等温通之品,若心中灼热,口干烦躁,大便秘结,苔…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乎虚、实两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临床治疗之常法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是,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有过度强调药物的补、泻作用,而忽视机体自身抗病、祛病、愈病能力的倾向,使中医治病亦多陷入治疗效...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五脏功能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医者多从其说,注重用补法、涩法,作者提出五脏以通为用,以通为治的观点,以纠过补、过涩之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