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及其上游信号分子(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特征。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毒理研究室完成。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出生后机体(4~16岁)皮肤组织的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这5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组织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表达较弱,分别为0.277±0.084,0.077±0.020,0.004±0.005,0.060±0.012,随着胎龄的增加,皮肤组织内这4种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为0.383±0.072,0.168±0.078,0.046±0.005,0.105±0.052,在出生后机体皮肤中,这4种基因的转录含量升至最高,分别为0.571±0.061,0.220±0.054,0.081±0.007,0.103±0.027,分别是早期胚胎皮肤的2.1,2.9,20.1和1.7倍(P<0.0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基因表达水平在中期妊娠胎儿皮肤组织中升至最大为0.307±0.028,然后随着胎龄的增加,该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出生后机体皮肤内该基因表达量是0.111±0.002,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相比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早期胚胎皮肤组织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皮肤细胞快速增殖、创面迅速愈合、细胞趋向凋亡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血管形成因子 1(Ang 1)、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 F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 4种基因在不同胎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 ,提取 18例不同胎龄(13~ 32周 )的胎儿皮肤和 6例少儿 (4~ 12岁 )皮肤组织的总 RNA后 ,分离 m 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这 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VEGF、Ang 1、a FGF和 b FGF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中 ,VEGF和 Ang 1基因表达较强 ,随着胎儿生长发育 ,两种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妊娠早期的皮肤中 ,a FGF基因表达水平较低 ;而在妊娠中期皮肤内 ,该基因表达水平升至最高 ,随后逐渐降低 ;在少儿皮肤中 ,a FGF基因几乎没有表达。在胎儿皮肤组织中 ,b FGF基因呈强阳性表达 ,转录产物含量较高 ;而在少儿皮肤组织内该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0 .0 5 )。结论  VEGF、Ang 1、a FGF和 b FGF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皮肤内表达规律不相一致 ,显示这些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血管的形成十分重要 ,并且调节机制各不相  相似文献   

3.
廉英明  葛世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36-138,i005
目的:探讨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及其上游信号分子(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特征。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毒理研究室完成。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出生后机体(4~16岁)皮肤组织的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这5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组织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表达较弱,分别为0.277&;#177;0.084,0.077&;#177;0.020,0.004&;#177;0.005,0.060&;#177;0.012,随着胎龄的增加,皮肤组织内这4种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为0.383&;#177;0.072,0.168&;#177;0.078.0.046&;#177;0.005,0.105&;#177;0.052,在出生后机体皮肤中,这4种基因的转录含量升至最高,分别为0.571&;#177;0.061,0.220&;#177;0.054,0.081&;#177;0.007.0.103&;#177;0.027,分别是早期胚胎皮肤的2.1,2.9,20.1和1.7倍(P&;lt;0.0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基因表达水平在中期妊娠胎儿皮肤组织中升至最大为0.307&;#177;0.028,然后随着胎龄的增加,该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出生后机体皮肤内该基因表达量是0.111&;#177;0.002,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相比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lt;0.05)。结论:在早期胚胎皮肤组织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皮肤细胞快速增殖、创面迅速愈合、细胞趋向凋亡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3、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TIMP-2在不同发育时期胎儿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24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12~40周)的胎儿皮肤。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技术检测这5种蛋白在胎儿皮肤中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MMP-2、MMP-3、MMP-9、TIMP-1和TIMP-2在不同时期的胎儿皮肤内均有表达,它们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毛囊和汗腺上皮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在早期(胎龄12~18周)妊娠胎儿皮肤中,MMP-2、MMP-3、MMP-9蛋白呈强阳性表达,随着胎儿生长发育,这些蛋白的阳性率逐渐降低,在晚期(胎龄27~40周)妊娠胎儿皮肤中这些蛋白的阳性细胞率均明显低于早期妊娠胎儿(P均〈0.05)。TIMP-1和TIMP-2呈相反的变化规律,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表达水平较低,而在晚期妊娠胎儿皮肤中这两种蛋白阳性细胞率增大,显著高于早期妊娠胎儿(P均〈0.05)。结论MMP-2、MMP-3、MMP-9、TIMP-1和TIMP-2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创伤后修复起重要作用。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MMP-2、MMP-3、MMP-9高表达以及TIMP-1和TIMP-2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早期胎儿与晚期胎儿表皮干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胎儿表皮干细胞基因表达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为进一步寻找表皮干细胞特异性发育调控基因提供新线索。方法收集胎龄8~12周人胎儿正常皮肤(早期胎儿组)及28~32周人胎儿正常皮肤(晚期胎儿组),采用胰蛋白酶和EDTA联合消化法分离表皮,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离、纯化人表皮干细胞,分别提取各组细胞总RNA,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组胎儿表皮干细胞基因表达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基因芯片高通量地揭示了早期胎儿组与晚期胎儿组表皮干细胞的遗传信息。晚期胎儿组与早期胎儿组相比,DNA复制均与表皮干细胞的发育进程密切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有805个,其中表达下调的基因有389个,主要是GTP结合蛋白基因、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基因、MAKP活性蛋白基因等与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的基因有416个,主要是与细胞成熟相关的细胞骨架结构蛋白基因等。结论体外培养的早期胎儿与晚期胎儿表皮干细胞基因表达谱有明显的不同,其差异可能与不同发育阶段人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及皮肤创伤修复能力不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胎儿和成人皮肤及其创面愈合过程中转化因子-β(TGF-β)的表达.方法利用已建立的人胎儿无瘢痕愈合动物模型,获取相应标本,结合临床所取成人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TGF-β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胎儿皮肤及其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的表达极低,无明显差异(P>0.05),而上述表达与正常成人皮肤及其创面的表达之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TGF-β的低水平表达可能是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强度激光照射后烫伤小鼠创面的变化及其对小鼠创面炎症介导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激光照射组与对照组,每组30只。2组小鼠均采用蒸汽烫伤造模。激光照射组小鼠行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烫伤创面,对照组治疗时间和疗程同激光照射组,但仪器处于电源关闭状态。2组小鼠均于烫伤后即刻和烫伤1、3、7和14d后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全层创面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GF-β1、IL-1β的基因表达。 结果烫伤7和14d后,激光照射组小鼠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1.48±5.89)%和(73.96±7.2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1、3d后,激光照射组TGF-β1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并于烫伤7d后达到峰值,上述3个时间点TGF-β1基因表达情况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14d后,激光照射组TGF-β1基因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烫伤1和3d后,激光照射组IL-1β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并于烫伤7d后降至最低,上述3个时间点IL-1β基因表达情况分别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强度氦氖激光照射可以加速烫伤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其调节烫伤创面TGF-β1和IL-1β因子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胎儿与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 (8例 )和成人皮肤(8例 )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妊娠早期和中期胎儿的皮肤组织中 ,PCNA呈强阳性表达 ,而 P5 3蛋白表达很低。随着胎儿生长发育 ,PCNA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降低 ,而 P5 3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发育后期的胎儿和成人皮肤中 ,PCNA的阳性细胞率显著下降 ,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的胞核内 ;P5 3呈阳性表达 ,蛋白颗粒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结论 :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中 ,PCNA和 P5 3蛋白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 DNA合成和修复 ,调节皮肤组织的生长发育、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初步探讨TGF-β1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年龄因素的关系。方法以增生性瘢痕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19岁、20~50岁增生性瘢痕与各年龄组正常皮肤的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增生性瘢痕组织的TGF-β1含量显著大于正常皮肤。1~19岁增生性瘢痕组TGF-β1表达较20~50岁增生性瘢痕组的增高差异有具显著性意义(P<0.01)。胎儿组皮肤TGF-β1表达低于正常皮肤(P<0.01)。结论TGF-β1表达增高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其受体 (b FGFR)以及磷酸化酪氨酸蛋白 (P Tyr)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16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 (妊娠 12~ 31周 )的胎儿皮肤组织 8例和成人皮肤组织 8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 b FGF、b FGFR和 P Tyr这3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b FGF、b FGFR和 P Tyr在胎儿和成人皮肤内都有表达 ,b FGF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b FGFR定位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上 ;P Tyr蛋白的阳性信号在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质膜上和胞浆内都有分布。在胎儿发育初期 ,分别含有这 3种蛋白的阳性细胞数量很低 ;随着胎儿生长发育 ,这3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增大 ;在发育后期的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 ,这 3种蛋白表达升高更加显著。结论 :b FGF、b FGFR和 P Tyr在不同发育阶段人的皮肤组织内呈阳性表达 ,显示它们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在发育早期的胎儿皮肤中 ,这 3种蛋白低表达可能与胎儿创面无瘢愈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补体调节蛋白CD59活性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长期采用铜仿膜(CU)和聚砜膜(PSU)透析患者外周血TGF-β1水平和CD59活性表达.结果 MHD患者血浆TGF-β1水平明显增加(P<0.05),其中CU组为[(2.62±0.18)ng/ml];PSU组为[(1.19±0.12)n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而PSU组与CU组相比,外周血TGF-β1水平明显下降(P<0.05).CD59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无表达,而在尿毒症未透析组及血液透析组均有表达,其中未透析组表达较低,而血液透析组表达较高,CU膜血液透析组较PSU血液透析组表达要高(P<0.05).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U组与PSU组内TGF-β1水平与CD59表达均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6409与0.583,P<0.05).结论血液透析通过血液-透析膜间相互反应可活化补体,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合成TGF-β1增多,异常增高的TGF-β1水平,则可上调CD59基因表达,抑制补体异常活化造成的细胞破坏,对机体具有代偿性保护意义.然而从生物相容性的角度看,不同透析膜如CU和PSU对MHD患者TGF-β1与CD59的影响有所不同,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看,铜仿膜生物相容性较聚砜膜差.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细胞逃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对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是许多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Smad7是TGF-β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型Smads,它可阻断TGF-β信号在胞浆内的传导,其紊乱是TGF-β信号转导通路紊乱的机制之一.目的研究在辐射诱发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Smad7过表达是否可通过抑制TGF-β信号转导通路来拮抗TGF-β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设计自身对照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对象为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及辐射诱发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RP35T2.干预以外源性TGF-β1作为刺激因子,用Northem blot检测永生化BEP2D及辐射诱发恶性转化的BERP35T2细胞中Smad7基因的表达水平;用Smad7真核表达载体PCISmad7.neo稳定转染永生化及恶性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筛选G418抗性克隆,用Western blot加以验证.用MTT法检测Smad7基因转染前后TGF-β对永生化及恶性化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主要观察指标Smad7转染前后BEP2D及BERP35T2细胞Smad7表达水平及TGF-β1作用于Smad7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结果辐射诱发恶性转化的BERP35T2细胞中Smad7表达水平高于永生化BEP2D细胞,相同浓度的TGF-β1对BERP35T2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较BEP2D细胞弱;BEP2D和BERP35T2细胞转染Smad7基因后,各筛选到2个稳定表达SMAD7蛋白的细胞克隆,同对照细胞比,TGF-β1对稳定表达Smad7基因的细胞生长抑制能力显著减弱.结论在辐射诱发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Smad7基因表达增高,其过表达可降低TGF-β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91例伴糖尿病肾病) 及105名正常对照组TGF-β1的基因多态性,包括TGF-β1基因启动子-800G/A、-509C/T位点和第1号外显子+869T/C(Leu10Pro)及 +915G/C(Arg25Pro)位点,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糖尿病肾病组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不伴肾病组和对照组(均P<0.01),TGF-β1基因-800G/A、-509C/T、+915G/C(Arg25Pro)位点多态性在糖尿病肾病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GF-β1+869T/C (Leu10Pro)基因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 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 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618倍(比值比 = 1.618,95 % CI;1.082~2.418),携带C等位基因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44.89±9.57)μg/L 比(37.48±8.64)μg/L P< 0.05]. 结论 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C等位基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HS)+内毒素二次打击致肺损伤时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 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HS组,每组12只.HS组建立未控制HS+内毒素二次打击模型,并按失血前期90 min、复苏期60 min、观察期210 min进行实验.监测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呼吸频率,实验结束后取血测定动脉血气,活杀大鼠取肺组织测定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肺湿/干重(W/D)比值,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肺组织TGF-61的蛋白及mRNA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肺组织smad2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HS组MAP自院前期60 min后明显降低,血乳酸(Lac)明显升高,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HCO-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明显降低,剩余碱(BE)负值增大,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W/D比值明显升高(P均<0.01);HS组肺组织TGF-β1呈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肺泡上皮、间质炎性细胞、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和小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TGF-β1 mRNA和smad2蛋白表达均较Sham组明显上调(P均<0.01).结论 二次打击大鼠TGF-β1/smad2信号通路被激活,并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HS后肺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癌基因c-fos及c-myc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胎儿伤口无瘢愈合的影响.方法: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成人皮肤组织各8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这3种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3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胎儿皮肤组织细胞中,bFGF和c-myc 2种基因都发生转录 ,而c-fos基因的mRNA含量很低;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3种基因的蛋白含量逐渐增大,bFGF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而cfos和c-myc的阳性颗粒则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中.与胎儿相比,成人皮肤组织中这3种基因的mRNA含量都明显升高,蛋白水平也显著增高,而3种蛋白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成人皮肤组织内,bFGF、c-fos和c-myc 3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增强可能与伤口愈合形成瘢痕相关,而胎儿皮肤中这3种基因的mRNA 和蛋白含量的降低可能是胎儿创面无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mad-7和TGF-β1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胆囊癌和2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Smad-7和TGF-β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mad-7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7.3%(33/49),显著高于慢性胆囊炎的15.0%(3/20)(P<0.05); 胆囊癌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38.8%(19/49),低于慢性胆囊炎的80.0%(16/20)(P<0.05).Smad-7的表达与胆囊癌Nevin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P<0.05), TGFβ1蛋白的表达则随胆囊癌Nevin分期进展、组织学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逐渐下降(P<0.05), Smad-7和TGF-β1蛋白表达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Smad-7蛋白高表达和TGF-β1蛋白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瘢痕疙瘩、40例增生性瘢痕及4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和MMP-2、MMP-9的表达.结果:TGF-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癜痕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MMP-2、MMP-9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TGF-β1和MMP-2、TGF-β1和MMP-9表达呈负相关.结论:TGF-β1和MMP-2、MMP-9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异常,TGF-β1与MMP-2、MMP-9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介素33(IL-33)、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 ST2)及转录生长因子1(TGF-β1)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检测25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25例体检健康者血清中IL-33、s ST2以及TGF-β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IL-33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皮损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清中IL-33及TGF-β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IL-33浓度与TGF-β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IL-33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皮损组织中表达增多;而s ST2的表达水平在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及健康人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外周血IL-33浓度升高,与TGF-β1的表达相关,提示IL-33可能通过TGF-β1的调控,在炎症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内源性TGF-β1、TNF-α、端粒酶活性、Bcl-2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利用脂质体将温敏型p53基因[pN53cG(Val135)]导入p53基因缺失的白血病细胞系HL-60、K562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p53蛋白的抗性克隆细胞HL-60pN53cG,K562-pN53cG细胞。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片段化DNA分析、RT-PCR、定量PCR、ELISA、PCR-ELISA、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外源性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TGF-β1、TNF-α、bcl-2、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mRNA表达变化、细胞上清TGF-β1水平和端粒酶活性及。TGF-β1、TNF-α反义PS-ODNS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内源性。TGF-β1和TNF-α mRNA表达上调,bcl-2及hTERT mRNA表达下调,细胞培养上清TGF-β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端粒酶活性水平下降;②TGF-β1、TNF-α反义PS-ODNS能够明显抑制野生型p53基因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并使细胞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结论: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可通过上调内源性TGF-β1和TNF-α水平,下调hTERT 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抑制bcl-2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Smad3基因缺失加快的小鼠皮肤创面收缩速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春明  杨晓  张莉  孙彦洵  侯宁  吕娅歆  黄翠芬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38-5540,i002
目的:研究Smad3基因剔除小鼠皮肤创伤愈合速度加快的机制。方法:利用不同基因型的Smad3基因剔除小鼠及对照小鼠进行皮肤缺失型创伤试验,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分离不同基因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观察其胶原收缩能力的变化。结果:Smad3基因剔除小鼠在皮肤创伤愈合时表现出重上皮化进度快;成纤维细胞胶原收缩试验中,Smad3缺失的细胞在有血清的培养条件下胶原收缩速度快于野生型细胞。而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有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两者变化不显著。有血清培养时Smad3缺失的成纤维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加。结论:SMAD3通过抑制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调节成纤维细胞的收缩能力,以致Smad3缺失小鼠皮肤创面收缩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