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滇产甘西鼠尾属药物(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醇提取液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量异丙肾上腺素(ISO)恒速静脉滴注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动态观察Ⅱ导联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果 静脉注射滇丹参、甘西鼠尾、褐毛甘西鼠尾能明显改善ISO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结论 丹参及滇产甘西鼠尾属药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丹参与甘西鼠尾的比较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正>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又名“赤参”,为唇形科植物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凉血消痈之功,是临床常用中药。近两年我们在临床用药中多次发现有一种伪品充当丹参入药,经连云港市药品检验所中药室鉴定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Salvia przewelskii Maxim.的干燥根及根茎。本文从性状、薄层色谱及紫外光谱方面对正品丹参与伪品甘西鼠尾进行了比较鉴别。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日本岛津UV—24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超声振荡器SB3200(上海必能信超声有限公司)。 1.2 材料 丹参对照药材(批号932—9403),丹参酮Ⅱ_A对照品(批号966—9002),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甘西鼠尾经连云港市药检所中药室鉴定。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所用化学试剂均为AR级。 2 药材性状鉴别  相似文献   

4.
甘西鼠尾与丹参三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伟燕  黄晓芬  葛发欢 《中药材》2003,26(6):409-4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藏甘西鼠尾中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并与丹参作比较。结果表明,西藏甘西鼠尾中上述成分含量比丹参高。  相似文献   

5.
鼠尾藻多酚的抗凝血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鼠尾藻多酚STP-1和STP-2的抗凝血活性。方法体内实验分别以毛细管法、剪尾法测定鼠尾藻多酚对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的影响;体外实验分别测定鼠尾藻多酚对新西兰兔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的影响。结果鼠尾藻多酚STP-1在体内、体外均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而且中剂量组(1.0mg/mL)抗凝血活性最佳。结论鼠尾藻多酚STP-1在体内、外均有抗凝血活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鼠尾藻多酚的工艺条件。探讨了微波功率、微波提取时间、料液比及乙醇的浓度对鼠尾藻多酚的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优于超声辅助提取,微波提取最佳条件为:微波提取功率700w,乙醇浓度15%,液固比25(m l/g),微波处理时间40 s。  相似文献   

7.
李秀兰  陈力 《中草药》2012,43(2):375-379
目的建立三倍体丹参培育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方法应用"基因组多倍化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将二倍体白花丹参人工诱变成同源四倍体(4x=32),然后与栽培或野生二倍体(2x=16)丹参进行杂交,转育成三倍体(3x=24)丹参。结果 4x♀×2x♂或2x♀×4x♂均能获得三倍体丹参,三倍体丹参具有多倍体和杂交种双重优势,根条数增加94.23%,根部鲜质量增加215.33%,主要药物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丹酚酸B均达到或超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水平。三倍体丹参杂交一代通过无性繁殖成为永久杂种,长期保持不变。结论三倍体丹参的培育是我国丹参种质资源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云南产褐毛甘西鼠尾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采用Born氏比浊法,观察褐毛甘西鼠尾及丹参体内、体外对抗ADP、PAF、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体内实验分为7组,即生理盐水组、两种丹参各以5、10、20g/kg剂量组,每组6只。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褐毛甘西鼠尾、丹参体外显著抑制ADP、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呈浓度-效应关系,IC50分别为褐毛甘西鼠尾55.4g.l-1(ADP)、14.3g.l-1(PAF)、丹参49.6g.l-1(ADP)、14.1g.l-1(PAF),两种丹参也显著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最大抑制率为褐毛甘西鼠尾24.8%、丹参22.4%;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两种丹参在高剂量时可显著抑制ADP、PAF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0.01);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40min达到最大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褐毛甘西鼠尾65.8%(ADP)、47.6%(PAF)和51.3%(AA),丹参62.3%(ADP)、43.5%(PAF)和50.2%(AA),褐毛甘西鼠尾和丹参无显著差异。结论:以上结果表明,褐毛甘西鼠尾和丹参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滇产丹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螺旋藻粗提多糖和鼠尾藻粗提多糖联合使用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2种多糖以1∶1混合,分别以123,368,1103mg·kg-1灌胃给予四氧嘧啶致高血糖大鼠高、中、低各组。连续给药6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TC,HDLC,TG,NO,ET。并取各鼠胸主动脉测定其对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舒缩反应的变化。结果混合多糖能降低ALX性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与血清TC,TG,NO,ET,升高血清HDLC。ALX模型大鼠主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显著增强,对ACh舒张反应显著减弱。混合多糖能显著降低NE的收缩反应,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依赖的舒缩反应功能。结论2种多糖联合使用能降低血糖并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球后注射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retinalischemiareper fusion ,RIR)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前房灌注液体形成 14 .3kPa高眼压而建立RIR模型。在损伤前 30min给予防护组大鼠球后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 0 .0 5mL ,对照组大鼠球后注射生理盐水 0 .0 5mL ,缺血 6 0min后恢复血流 ,分别于再灌注 30min ,2 4h和 72h检测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 (MDA)含量及视网膜电图 (ERG)中b波变化 ,并进行视网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再灌注 30min ,2 4h和 72h后防护组视网膜中MDA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而ERG中被标化的b波振幅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防护组病理组织学损害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球后注射是防护RIR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丹参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从种类资源、产地分布和种下变异、生物学特性和品系分化以及细胞组织培养方面综述了丹参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认为在进行丹参质量评价时 ,水溶性酚酸类成分还应引起更多的重视。在建立优质丹参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 ,仍有大量基础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2.
丹参不定根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丹参不定根的离体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方法:考察了蔗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接种、植物生长物质等影响因子对丹参不定根的生长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蔗糖质量浓度的增加,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呈增长趋势,丹参酮的含量呈递减趋势变化,原儿茶醛含量呈折线变化,其中以添加30 g·L-1 的蔗糖最高;培养基pH为6.5, 5.5 (或6.0), 5.8时分别最有利于丹参不定根的生长、丹参酮ⅡA的合成和原儿茶醛的合成。当接种量为2.5%时,丹参不定根的增殖倍数显著增加;MS培养基中附加0.5 mg·L-1 KT最有利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结论:蔗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接种量、植物生长物质显著影响丹参不定根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13.
丹参中丹参素四效逆流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丹参中丹参素四效逆流提取工艺及其特点,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考察提取时间、溶剂用量、提取温度和粒度等因素对丹参素得率的影响,并比较了该工艺与普通热回流提取工艺的优劣。结果:获得四效逆流提取丹参中丹参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时间1h、溶剂用量12 mL.g-1、温度80℃、粒度20~40目),与热回流提取工艺相比提取率提高19.4%,溶剂用量减少3/4,提取时间大大缩短。结论:四效逆流提取工艺相比传统的中药提取工艺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中药工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建立丹参种子的检验方法。方法:参考国际植物种子检验规程和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结果与结论:采用风选法筛选丹参种子,种子的净度为50%~60%;种子质量的测定方法宜选用百粒法,种子水分的测定用高温风干法,烘干时间为3 h;种子的生活力用四唑染色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丹参cDNA芯片,为基因表达谱研究提供条件。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丹参根总RNA,采用Pharmacia公司QuichprepTM Micro mRNA PurifiCation Kit分离mRNA后,通过在 cDNA 分子两端加上 EcoRⅠ/NotⅠ接头,在 T4 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与表达载体λZAP Express Predigested Vector 连接,然后用包装蛋白在体外包装连接产物,感染E.coli XL1-Blue MRF’构建成cDNA 文库。挑取分离良好的噬菌斑进行PCR扩增,经过电泳检测、纯化、再次电泳检测后得到的克隆用于芯片点制。以丹参actin基因作为阳性对照,不含DNA的点样液和PolyA为阴性对照。结果:cDNA 文库插入片段长度为500~2 500 bp。共得到4 354个克隆用于芯片点制。单色荧光(Cy3)杂交显示,阳性对照均出现杂交信号,阴性点没有杂交信号。整张芯片背景清晰,漏点少,杂交点为完整的圆形,芯片质量完好。结论:该芯片的制作为首张有关道地药材的cDNA芯片,为丹参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丹参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中药丹参中多糖进行研究。方法:丹参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得到丹参粗多糖,以DEAE-Sepharose Fast Flow 纯化后,以H2O2脱色,流水透析,冷冻干燥后得到2个浅黄色均一多糖SMP 1,SMP 0.5,经13C-NMR,DEPT,IR谱,单糖组分分析、部分酸水解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SMP 1,SMP 0.5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1.39×106,4.03×105,SMP 1主要以α-(1→6)D-Glc聚合而成,有少量的α-(1→2)D-Glc聚合;SMP 0.5主要由α-(1→6)D-Glc聚合而成。结论:SMP 1,SMP 0.5为从丹参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中性均一多糖。  相似文献   

17.
丹参功能基因组学研究I——cDNA芯片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丹参cDNA芯片,为基因表达谱研究提供条件。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丹参根总RNA,采用Pharmacia公司Quichprep^TM Micro mRNA PurifiCation Kit分离mRNA后,通过在cDNA分子两端加上EcoR I/Not I接头,在T4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与表达载体λZAP Express Predigested Vector连接,然后用包装蛋白在体外包装连接产物,感染E.coli XLl-Blue MRF’构建成cDNA文库。挑取分离良好的噬菌斑进行PCR扩增,经过电泳检测、纯化、再次电泳检测后得到的克隆用于芯片点制。以丹参actin基因作为阳性对照,不含DNA的点样液和PolyA为阴性对照。结果:cDNA文库插入片段长度为500~2500bp。共得到4 354个克隆用于芯片点制。单色荧光(Cy3)杂交显示,阳性对照均出现杂交信号,阴性点没有杂交信号。整张芯片背景清晰,漏点少,杂交点为完整的圆形,芯片质量完好。结论:该芯片的制作为首张有关道地药材的cDNA芯片,为丹参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中江丹参土壤发生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根据主产区高产丹参和低产丹参药材产量的差异性 ,研究非地带紫色土区的丹参土壤发生学特征值分子比率的特性。方法 :在四川中江紫色丘陵生态区 ,选择发育在同一母质k1cy的高产丹参和低产丹参 ,测产采用样方测定法 ,以风干品计算产量 ;土壤黏粒胶体元素含量测定方法有重量法、KF取代EDTA容量法、邻菲啉比色法、二胺替比林甲烷比色法、中和滴定法。变量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法。结果 :高产丹参和低产丹参的药材产量差异极显著 (P <0 .0 0 1) ,高产型土壤的发生学特征高于低产型土壤。结论 :紫色土发生学特征值是丹参生药产量及规格品质的重要土宜因素之一 ,土壤风化程度深浅与丹参产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差异性物种组成,为研究丹参根际微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研究以同一地块种植的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的根际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菌落特征及差异性物种。结果: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在根际真菌上群落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盘菌纲、盘菌目与肉座菌科为其二者的差异性物钟。结论: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对根际真菌的定殖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滇丹参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滇丹参Salvia yunnansis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提取,经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ODS等柱色谱,对滇丹参中的酚酸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滇丹参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醛(1),咖啡酸(2),阿魏酸(3),迷迭香酸(4),丹酚酸A(5),丹酚酸C(6),紫草酸(7),紫草酸B(8),9′-紫草酸B甲酯(9),9-紫草酸B甲酯(10),9′,9-紫草酸B二甲酯(11),9′-紫草酸B乙酯(12)。结论:化合物1,2,3,5,6,9,10,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