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带乃妇科常见病,主要由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临床中以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白带。笔者受业于成都市名老中医范仲良老师门下。范老亲口传授隐白穴治疗白带有较好疗效。临床资料本组75例,年龄18~55岁,其中18~  相似文献   

2.
知柏地黄丸治疗妇人带下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柏地黄丸出自《医宗金鉴》,本方为肾虚之证中肾阴偏虚者而设。带下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笔者自2005年以来,运用知柏地黄丸治疗妇女带下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30例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  相似文献   

3.
带下病为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 ,色、质、气味异常 ,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我们用针灸治疗带下病89例 ,临床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89例带下病人中 18~ 30岁 2 5例 ;31~ 4 0岁2 8例 ;4 1~ 50岁 2 6例 ;50岁以上 10例。发病半年以内者 16例 ;半年~ 1年者 19例 ;1年~ 2年者30例 ;2年~ 3年者 2 2例 ;3年以上者 2例。临床脾虚型 31例 ;肾虚型 2 2例 ;湿热型 36例。2 治疗方法  脾虚型证见带下色白或淡黄 ,质粘稠 ,无臭气 ,绵绵不断 ,面色白光白或萎黄 ,四肢不温 ,精神疲倦 ,纳少便溏 ,两足跗肿 ,舌淡苔白或腻 ,脉缓弱。 …  相似文献   

4.
正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颜色、气味及质地异常,部分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疾病。笔者采用十字灸疗法治疗带下病17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7例带下病患者均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督灸中心门诊的患者,其中年龄最小21岁,最大45岁,平均3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平均8个月。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带下病的诊断标准:(1)带下量多,绵绵不绝;(2)带下量不多,但色黄或赤或青绿,质稠  相似文献   

5.
田满荣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70-1471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妇女阴道可以分泌少量黏液,多属无色、无臭(或微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不适感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并见于生殖系统炎症和妇科肿瘤。历代医家根据带下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临床上常见带下过多,其发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致。湿邪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主要以除湿止带为主。但是对于带下病病程较久的病例,临床一味采取除湿止带法疗效较差。笔者采用少腹逐瘀汤治疗病程较久的带下病患者1例,收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带下病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本病系由湿邪影响冲任,事带脉失约,任脉失固,导致阴道分泌物量多世界形势色质气味改变  相似文献   

8.
饶玲铭 《新中医》2017,49(8):173-174
正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沈氏女科辑要》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果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则发为带下病。带下病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如《女科证治约旨》曰:  相似文献   

9.
墓头回治疗带下病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近年来单用墓头回治疗带下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均为门诊病人,就诊前有78例已用过其它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排除恶性病变,年龄最小10岁,最大74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卫周,最长3年,平均8个月。诊断标准: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白带涂片阳性。1.2治疗方法:用墓头回309,加适量水煎两次,早晚2次服,连服10天。治疗期间停服其它药物。1.3疗效判断标准:连服10天,症状体征消失,白带涂片阴性为痊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白带涂片阴性为有效;症状体征及…  相似文献   

10.
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白带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白带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生理性白带包括来自大小阴唇、前庭大腺、宫颈的腺体及阴道黏膜的渗出物,少量由子宫内膜所分泌,量少色白或无色透明,带黏性的液体,经期前后、排卵期及妊娠期其量增多。  相似文献   

11.
浅谈和肝法治疗带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张春玲 《光明中医》2010,25(6):946-948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俗语云:"十女九带",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可见带下病主要病因是湿,故历代医家多从脾、肾论治带下病。但女子以肝为先天,从肝论治在带下病治疗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带症便方四则梁开发(四川省绵竹县人民医院,618200)妇女阴道分泌物较正常增多,并出现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其它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或带下症。中医认为此病多因脾肾虚弱或湿热毒邪侵袭,任脉不固,带脉不约而发。现将笔者临床常用的便验方选辑四则介绍于...  相似文献   

13.
妇女阴道平时有少量的分泌物(白带),呈蛋清状,无臭味,以润滑和保护阴道,因无局部刺激症状,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青春期、妊娠期或月经前期可能增多,亦属正常现象。如果分泌物过多,持续时间长,色、质、味异常变化并出现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则称带下病。带下病有多种,临床以寒湿带下为多见。笔者运用肉桂散敷脐(神闭穴)治疗寒湿带下15例,疗效尚佳,现报告如下:至临床资料本组15例,年龄均在15~50岁之间;病程为几个月至5年不等。临床特征:白带清稀,量多,有腥气,面色晦黯,下腹冷痛,尿清便请,腰部酸痛,舌谈苔润,脉沉迟。2…  相似文献   

14.
欢迎邮购     
妇女从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液,绵绵如带,称为白带。因其在带脉之下,故称“带下”。如见带下量多,且有色、质、味的异常,并伴有腰膝酸痛等症状,即为“带下病”。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所致的带下。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带下病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或伴有其他症状的一种妇科常见疾病。其病机责之脾虚,肾虚湿热下注等。临床上可见有白带,黄带和赤带三种。笔者运用经验方治疗本病200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湿论治带下病武汉市第三医院(430060)孙勤国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病之一,女子在发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白带相应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情况,正如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非本病也”。如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变化,或伴有...  相似文献   

17.
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分泌出的一种粘液发生了量、色、质、气味的变化,并伴有全身症状的疾病。历代医家常将带下分为“五色带”,以应五行理论,便于辨证论治。“五色带”即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等。《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承袭了前人以“五色带”命名分类方法,对带下证进行辨证论治。傅氏所创带下五方为:“完带汤、易黄汤、加减逍遥散、清肝止淋汤、利火汤。  相似文献   

18.
<正>当阴道、宫颈或内生殖器发生病变时,带下量明显增多,并且色、质和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笔者经过13年的临床应用,把带带丸放入阴道24h取出,药丸表面贴满薄膜杂带和腐臭之物,清洁胞宫,祛腐生新,治疗黄白带下、腰腹作痛、阴肿淋浊等妇科疾病200余例,疗效较好。现将1990年2月~2013年8月笔者用带带丸治疗黄白带下120例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妇女从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液,绵绵如带,称为白带.因其在带脉之下,故称"带下".如见带下量多,且有色、质、味的异常,并伴有腰膝酸痛等症状,即为"带下病".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所致的带下.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带下病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金锁固精丸治疗肾虚带下者效果较佳。笔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减 ,用其治疗带下 5 0例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5 0例均系门诊患者 ,均有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上发生异常 ,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排除滴虫病、霉菌性阴道炎、性病、生殖器结核或肿瘤 ,临床辨证属肾虚证。全组年龄 2 0~ 2 7岁者 6例 ,2 8~ 37岁者 18例 ,38~ 47岁者2 5例 ,>48岁者 1例 ;病程 1个月~ 5年。其中盆腔炎 19例 ,阴道炎 12例 ,宫颈炎 6例 ,子宫内膜炎 1例。治疗方法方剂组成 :潼蒺藜、芡实各 15 g,莲须 10 g,煅龙骨、煅牡蛎各 2 0 g,灸黄芪、茯苓各 15 g,白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