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和χ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输注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的作用。方法 对 8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病人 ,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和输后 3~ 5天凝血象及血浆Fn水平测定。结果8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及输后 3~ 5天与输注前相比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明显缩短 ,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显著提高 (P <0 .0 0 1) ,5例患者D 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冷沉淀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基础上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800 ml/天,连续2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冷沉淀10 U/天,连续2天。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心肌酶、肝及肾功能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冷沉淀输注后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显著低于输注前(P〈0.05),活动度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输注前后PT、PTRI、NR、APTT及活动度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输注前后肝、肾功能各指标及心肌酶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静脉输注冷沉淀可显著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血浆冷沉淀治疗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对32例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病人早期输注血浆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ISS90评分平均为(18.21±5.63)分的多发伤以及手术创伤病人输注血浆冷沉淀共580单位(平均18.1单位);随机对12例病人在输注冷沉淀前、后行血常规、出血时间及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测定;并对其中6例多发伤患者在输冷沉淀前、后0.5、2、24小时测定血浆Fn水平。结果患者输注血浆冷沉淀后与输注前相比,出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浆Fn水平在输注后0.5小时显著提高(P<0.05),2小时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对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患者早期输注血浆冷沉淀可提高患者血浆Fn水平,缩短出血时间,防止凝血异常,加快创伤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保存前白细胞过滤对单采血小板保存过程中趋化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然后经白细胞过滤,并于标准条件下保存5 d,同时设自身对照.间隔取样用ELISA法检测MCP-1,MCP-3,MIP-1α及RANTES含量.结果:对照组在保存1 d后,所有趋化性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并与保存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过滤组中趋化性细胞因子含量分别在不同保存时间与保存前比较有显著增高,但其含量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存前白细胞过滤能有效减少单采血小板保存过程中趋化性细胞因子含量,因此能有效地预防单采血小板输注后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王淼  高梅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7):799-800
目的:探讨影响患者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因素,为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血小板输注病例资料,从疾病类型,输注次数及输注方式3种角度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结果:不同类型疾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血液科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最高,其次为消化内科和妇产科,手术外科与肿瘤科最低;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效果降低;单采新鲜血小板输注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输注.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成因复杂,疾病类型、输注次数及输注方式均可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37℃温浴融化后4℃冰箱放置不同时间Ⅷ因子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抽取-30℃冰冻保存的冷沉淀6袋(来源于厦门市中心血站),将其置于37℃水浴箱温浴化冻,化冻完毕后分别在0、4、8、12、24 h取样检测各袋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此过程中冷沉淀放置于4℃冰箱保存。结果冷沉淀在37℃温浴融化后,存放于4℃冰箱,其Ⅷ因子含量随放置时间而逐渐降低。结论冷沉淀在37℃温浴融化后,其中的Ⅷ因子极不稳定,应立即输注至病人体内。如暂不输注,应放于4℃冰箱保存,必须在融化后12 h之内输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纠正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08年7月收治的67例Ⅲ~Ⅵ级肝外伤患者,按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比例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血浆、新鲜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配合注射立止血、纠正低体温、纠正酸碱中毒、纠正低钙血症等综合措施。结果65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获改善,治愈61例,死亡6例。结论围手术期合理补充血液及凝血因子是提高肝损伤合并大出血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了解青海省成分血制备现状,掌握其薄弱环节,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全省成分血制备规模。方法:对全省9家采供血机构(简称血站)的成分血制备现状展开调研。调研内容主要为人员、成分血品种、设备配置、成分血制备、高海拔对成分血制备的影响。结果:全省开展成分血模式:去白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4家;去白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3家;去白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1家;去白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手工浓缩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1家。2014年—2019年全省成分血制备量逐年上升。除省血液中心外,其余8家中心血站均存在人员、设备配置不足,另外由于高海拔地区人体红细胞压积及脆性增加、血小板平均水平较平原地区低等特点,因此需对成分血制备提出更高的要求。结论:随着近几年青海省输血事业的发展,全省成分血制备规模逐年扩大,但要满足当前成分血制备需求,仍需加大人员、设备的投入,基层血站血液品种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ICC植入术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0例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观察统计不同血制品的输注速度及常见问题。结果:输注红细胞悬液滴速约25~40滴/min,输注速度较慢,不能达到60滴/min的快速输注要求,全血、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平均滴速50~60滴/min,输注速度较快,可以达到临床快速输注要求,且无导管源性感染发生。结论:PICC植入术可以减少部分反复静脉穿刺的情况的发生,降低穿刺所致的感染几率,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血制品的输注速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miR-495水平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搜集50例行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根据化疗效果将患者分为化疗反应良好组与较差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ADC值、血清miR-495水平。分析ADC值、血清miR-495水平对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病理分析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化疗反应良好,15例患者化疗反应较差。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反应较差组肿瘤≤8cm的患者占20.0%,Ⅲ期患者占66.7%,而反应良好组肿瘤≤8cm的患者占85.7%,Ⅲ期患者占28.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化疗反应较差组,反应良好组的ADC值和血清miR-495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iR-495水平与ADC值呈显著正相关(r=0.321,P=0.023)。ADC值单独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724(95%CI:0.579~0.841),miR-495水平单独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667(95%CI:0.519~0.794),ADC值联合miR-495水平预测患者治疗疗效的AUC为0.889(95%CI:0.768~0.960),ADC值联合miR-495水平的AUC大于两者单独预测的AUC。结论:ADC值联合血清miR-495水平在预测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我院用肝素混合液(肝素、复方丹参液、酚妥拉明、低右)和单独肝素两种方法治疗高原肺心病并高粘度血症的效果.结果:治疗1周后,肝素混合液组BSV、PSV、HCT、RBC、PaCO_2均较治疗前和单独肝素组,对照组明显降低,PaO_2明显升高,单独肝索组BSV明显降低,治疗2周后,肝索混合液组BSV、PSV、HCT、RBC、PaCO_2进一步降低,PaO_2进一步升高,与单独肝家组和对照组差异极显著,单独肝素组BSV、PSV、HCT、RBC、PaCO_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aO_2高于对照组.认为肝素混合液治疗高粘度血症较单独肝素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重组活化Ⅶ因子(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Ⅶ,rⅦa)治疗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伴凝血功能障碍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并使用rⅦa治疗的患者,比较使用rⅦa前后血制品使用量和凝血象变化情况. 结果 用药后9例24 h内出血停止,7例出血减少并在72 h内停止.生存13例,死亡3例.生存患者未见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深静脉血栓发生.末次给药后48 h较首次给药前48 h输注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用量均减少,其中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给药前及末次给药后4h内,凝血象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Ⅶa是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时作为外科手术止血后的重要补充手段,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骤增3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志成 《西南军医》2008,10(2):29-30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选外伤致真性脾破裂20例;肝硬化、巨脾1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脾切除术前查血小板,术后每2日连续查血小板,持续2~3周,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50—500×10^9/L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结果发现所有病例术后均有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升高,大多数在药物处理后4~5周左右降至400×10^9/L以下。只有1例因肠系膜血栓形成经治疗无效而死亡,另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结论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冷沉淀对拔牙止血的效果。方法将拔牙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冷沉淀组)和对照组(常规止血),治疗组用冷沉淀对创面填塞压迫,对照组用明胶海绵填塞。观察止血效果和创面愈合效果。结果治疗组拔牙术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创面软组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冷沉淀对拔牙术后出血有良好止血作用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塞通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肾病( DN)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03~2013年住院的糖尿病肾病病例共62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血塞通联合胰激肽原酶;对照组应用血塞通。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清除率(Ccr),肾功能及24h 尿蛋白定量(24-U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 Ccr升高,血BUN、24-UP及Scr均降低,但联合用药后差异更为显著。结论血塞通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肾病较单独应用血塞通疗效更显著,且疗程明显缩短,可以临床普及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17.
解答: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h内给成人输注超过20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ml/( kg· min)。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启动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常用方案包括:(1)方案一: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考虑按6∶4∶1输注,即相当于我国12U红细胞∶800ml FFP∶1U血小板。(2)方案二:红细胞、FFP、血小板考虑按1∶1∶1输注,即相当于我国1U红细胞∶100ml FFP∶1U血小板,三者均是从200ml全血分离。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栓弹力图( TEG)]及时调整血液成分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凝血因子Ⅰ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Ⅲ,D-二聚体的含量、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0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稳定期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内皮细胞活化产物vWF:AS、凝血因子Fbg、抗凝因子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含量,同时进行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测定.结果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CRP、vWF:Ag、Fbg、D-二聚体水平较稳定期及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稳定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OPD患者血清CRP、vWF:Ag、Fbg及D-二聚体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_1/FVC)呈负相关,而CRP与各个促凝指标呈正相关;AT-Ⅲ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的系统性炎症反应与内皮-促凝系统的激活有关,监测CRP、vWF:Ag、Fbg、D-二聚体表达对患者病情、疗效判断,预测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持续静脉输注对开胸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实施开胸手术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20例。A组单一使用持续静脉输注术后镇痛;B组在关闭胸腔前,在肋椎关节外5~8cm肋骨下缘处,自壁层胸膜向外行肋间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5mg亚甲蓝+1:20万U肾上腺素混合液5ml,范围包括切口上下各两个肋间,术毕接镇痛泵静脉持续泵人镇痛液。结果:B组在开胸术后镇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各观察时间点明显优于A组。结论:肋间神经阻滞明显增强了术后镇痛效果,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联合持续静脉输注,是较好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一直认为正常小儿血小板数与成人近似,对小儿血小板体积的研究很少,我们检测了222例高海拔地区(海拔2830m)正常小儿血小板数(BPC)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并探讨正常小儿BPC、MPV和年龄三者的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1仪器和原理:瑞典SWELAB公司生产AC──900型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套试剂随机进口。20μl全血经电解质溶液稀释后,通过RBC/BPC共用小孔管,当粒子通过时,由于电阻变化产生脉冲,脉冲的大小与粒子体积成正比,给出血小板数和血小板分布直方图。2质控:采用四川省通广制剂公司、卫生部临床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